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如何突出学生主体性论文_程珍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如何突出学生主体性论文_程珍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第二中学,237000)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化为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作为一名新课程的实践者,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实现教与学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生;主体性

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很多年了,传统教学模式并没有彻底地从我们身边走开,甚至在某些地方还占据着主导地位。试想,一个习惯于接受“填鸭式”教育的学生,他能否接受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呢?旧课程功能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单纯追求学生认知的发展,而新课程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主体性,重视个性的发展。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面对新教材,我们应该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下面就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我依据“双纲”(即《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中学历史考试大纲》),认真钻研课本,把课本中每一个历史阶段、每一章、每一节的具体要求和通过学习应该达到何种程度都告诉学生,让学生心中有数,目标明确,既能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便于学生检查自己学习效果。

二、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就是使学生有参与的热情和胆量。在教学中,我常常由学生分别扮演某些历史人物,让他们“身临其境”,主动参与、体验和感受历史过程。如我在上《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一课时,在讲述完美国面临的经济危机后,进而提问:“假如你是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你应该怎么办?”,以引起学生兴趣,就请大家为罗斯福想一些办法来治理国家,巩固统治。这种方式不仅能直接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而且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引燃学生心灵中创造的火花。课堂角色扮演使学生跃跃欲试,主动参与教学,感受历史,对历史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要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就必须彻底改变“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的方式,在历史课堂上通过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实施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体验到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成功与喜悦。这样不仅对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学生智能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设疑问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质疑是创新学习的重要环节,只有学生敢质疑,会质疑,才有创新的可能。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头脑中产生的疑问越多,他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或自己阅读教材所接触知识的兴趣就越高,可以说,一个对历史学习毫无兴趣的人,根本就不会发现或提出问题,更谈不上去探讨研究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经常采用设疑导学法,从教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转化为问题情景。

在历史教学中,要经常激励学生标新立异,进行求异思维,使学生不惟书、不惟师,不以常规,大胆打破传统思维定式,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我曾提供了很多有关秦始皇的史料给学生阅读,然后让他们对秦始皇进行评价。学生提出了许多不同见解。有的学生说:“秦始皇功大于过。”:有的说:“秦始皇过大于功。”有的说:“秦始皇功过参半。”……学生提出了很多不同见解。虽然有的见解比较幼稚和片面但我已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创新的火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改变角色创设体验情景

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能够置身其中给学生创造一个体验的情景是让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方法。比如我在上七年级历史第一册第一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由于是课改后初中历史的第一堂课,也是初一学生们第一次在初中学习历史,为了使他们对历史课产生兴趣,让他们有新鲜感,我利用初一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上课时我并没有以一个教师的身份开始上课。而是给学生们假设“我是一个导游,驾驶着一架时空穿梭的宇宙飞船带着同学们这些“游客”去进行一次远古的旅行。”这样的形势一上来就吸引了所有学生们,他们感觉很新鲜,从没有老师这样给他们上过课。从课的一开始就调起了学生们探索历史的兴趣。紧接着,我驾着飞船带着他们回到了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时代。然后,我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动作给他们讲述了这一课。一节课下来,所有学生都对历史和我的历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很强,课也上得很精彩了。

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会用”历史

历史练习,是教学中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在实践中巩固自己学到的知识。不同变式的呈现,培养学生“会用”的层次性。老师根据内容、能力的要求不同,设计不同题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既巩固了知识,又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表现之一是能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几乎每个学校都相似,勿需再分析。表现之二是能对学习测试效果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每次考试后,通常由教师进行分析、点评。但由于教师教学时间的限制,平时更多的训练甚至考试,需要学生借助参考答案,进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评价。通过学生转换角色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表现之三是能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把握现在、预见未来。

六、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推行主体性教育,就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的积极意愿和合理要求,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原创性,尊重和信任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给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民主环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发挥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体发展的基本前提,只有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才会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潜能的实现,学生才会热情高涨,主动参与。

传统教育观过分强调师道尊严,造成了学生对教师的惧怕心理,在教师面前不敢发表不同意见和不同观点,从而使学生主体作用不能有效地发挥,所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保证。和谐师生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的,没有民主平等就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存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民主气氛,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后要多关心学生,多与他们谈心交朋友,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跟孩子说话”。

在新时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这也是每一位教师必须肩负地责任。

总之,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教师只有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培养,这样的课堂教学才可能成为一个实践、探索与创造的课堂。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论文作者:程珍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  ;  ;  ;  ;  ;  ;  ;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如何突出学生主体性论文_程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