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绸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与前景_真丝论文

中国丝绸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与前景_真丝论文

中国丝绸业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及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市场论文,中国论文,丝绸论文,前景论文,地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1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508(1999)03-0064-06

丝绸是中国5000多年前的重大发明,后经丝绸之路远播全球。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发展蚕丝生产,扩大丝绸出口政策,丝绸生产和出口发展速度很快,我国便成为世界丝绸市场的主导国。在世界丝绸市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近十年来丝绸市场从顶峰走向疲软,陷入困境,绝大部分丝绸生产国和贸易国都对丝绸前景持悲观态度和沉重心情。在此情况下,我们不免疑惑,这一传统的产业是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古老得应退出历史舞台?尤其面临我国进入WTO的步伐加快, 我国的丝绸业有无发展的空间,它在国际市场的前景如何?本文拟阐明中国丝绸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中国丝绸业的发展前景。

一、中国在世界丝绸市场中占主导地位,具有竞争优势

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丝绸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它在中国历史的变迁中虽然经历了风风浪浪,但中国人民历来重视丝绸业。建国以来,我国丝绸生产和贸易由1949年的奄奄一息,逐渐恢复和发展,成为世界丝绸市场上的主导国。

从战后世界丝绸业的主产国的地位来看,中国自1970年成为世界最大的蚕茧生产国,1970年的桑蚕茧产量为12.15万吨,超过日本的11.11万吨;1977年中国成为最大的蚕丝生产国,产量达1.92万吨(其中桑蚕丝1.8万吨,柞蚕丝0.12万吨),也超过日本的1.61万吨。1978 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蚕丝业发展更迅速,1995年生产桑蚕茧75.984万吨,生产桑蚕丝7.79万吨,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77.9%和75.59%。

从世界蚕丝业的商品贸易结构来看,中国是世界丝绸市场上可缫丝蚕茧的最大供应国,1994年共出口蚕茧5318吨,其中桑蚕茧4251吨,主要供应日本和韩国;生丝是丝绸市场的主要贸易商品,在世界丝绸市场上,生丝的主要供应国是中国和巴西,1995年中国出口生丝12.7102 万吨,占世界生丝出口量的85%;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织物和服饰出口国,主要出口到美国、日本、西欧、中东地区和香港,中国1995年出口丝绸织物1.874048亿米(其中真丝坯绸1.541331亿米),丝绸服装2.1408亿件。

显然,中国在世界丝绸的生产和贸易中都起着主导作用,具有竞争优势,这令全世界丝绸加工商和进口商都在认真研究中国有关当局发布的关于丝绸的新发展计划和出口策略。

中国在世界丝绸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和竞争优势的形成是有其原因的。虽然丝绸总是引起人们对华贵的遐思,而且自古以来价值昂贵,然而并不是所有国家都适合于发展蚕丝业。养蚕业一直是劳动密集型的饲养业,而且要花费大量时间,再加上种桑需要土地,这样,对于人工费用高,可利用土地不多的国家来说,从事丝绸生产成本太高,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波特在其竞争优势论中指出:一国的竞争优势是由生产因素状况,国内需求状况,上下游工业与辅助行为,企业的策略、结构与竞争四个基本因素(波特称之为“国家钻石”)以及机遇和政府两个附加因素所组成的“价值链”或价值体系协同作用而带来的低成本,高效益等。回首反思,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丝绸事业焕发出青春,获得国际竞争优势,正是由于“国家钻石”四个基本因素的作用。中国有广大的适宜栽桑养蚕的地区,廉价的劳动力,悠久历史中承袭下来的广阔的国内市场和积累的丰富经验,丝绸产业链之间的密切配合,企业在政府的指导支持下采取的正确策略。“国家钻石”的作用使中国丝绸行业在新中国成立后,重新屹立在世界丝绸的舞台上,发出了钻石般的光芒。

二、中国丝绸业存在的问题及对世界丝绸市场的影响

近十年来中国丝绸业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回顾建国以来我国丝绸业取得的惊人成绩,我们不由得惊叹和遗憾中国丝绸业目前所陷入的困境。中国丝绸业经历了1988、1989年的价格暴涨和“丝绸荒”,嗣后价格回落,销售困难,再后价格剧烈波动。虽然1993、1994年由于砂洗服装盛行而使销量有所上升,但自1995年起丝绸行业便一蹶不振,连续亏损,元气大伤,只能在困境中苦苦挣扎。丝绸由盈利而亏损,丝绸行业中企业全面亏损。据1997、1998年对国有企业及系统内企业的统计,负债率高达100%,可以说整个行业陷入资不抵债的窘境。 而中国丝绸业是世界丝绸市场的主轴,它的困境也导致了世界丝绸市场的低迷。

中国的丝绸业,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到底存在什么问题,让自身和世界丝绸陷入了困境呢?波特说过,如果一国某行业仅靠“国家钻石”其中的一个因素在国际市场展开竞争,其竞争优势就很难持久,只有四个“钻石”因素都具有效率的情况下,其国际竞争力才能持久。中国丝绸业的“钻石”因素一定在某方面缺乏效率了,的确——在推进(专门)的生产因素上,企业的策略上是存在问题了,加之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经济政策带来的不良机遇,中国的丝绸业连动世界丝绸业陷入困境,具体可分析如下。

1.中国经济政策的漏洞,为丝绸业埋下了隐患

1988、1889年丝绸业仿佛是一片繁荣的景象,价格上升,供不应求,然而丝绸业的困境事实上已由此发端了。当时国内外投机者,钻“改革开放”的空子,利用出口上的“两种汇率”、“多种留成”、“各种渠道”的存在,在国内高价收购原料,在国外低价出口丝绸。用占丝绸总产销量的10%的产品,在国内大搞“蚕茧大战”,在国际市场上兴风作浪,严重破坏丝绸出口和生产的健康发展。由于中国的“蚕茧大战”严重扭曲了世界丝绸产销信息,造成了“畅销局面”的假象,以及蚕丝生产盲目发展的不良后果。

2.不适当的出口丝价政策

1976年至1987年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出口丝价是稳定的,丝绸市场也是安定的,我们丝绸出口的数量和金额年年增加。然而从1988年初到1988年10月,丝绸价格一年内连提5次,从30.25美元/公斤提到48美元/公斤,提价幅度达57.38%,1988、1989年春秋交会期间, 丝价又提到了51美元/公斤。根据经济的基本原理可知,供求与价格的关系是:供给与价格成正方向运动,而需求则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化。我们丝价51美元/公斤的价格,大大促进了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蚕丝生产的发展,而有碍消费的扩大,长此以往造成供大于求的后患。

3.不适当的营销策略

中国丝绸营销策略的不适当,突出地表现在服装多渠道出口和低价竞销。从表面上看,扩大深加工商品出口,挤掉国外加工业来发展自己,真是“一本万利”的。而事实并非如此,其后果让人堪虑。这是因为许多经营单位产出的服装是低价低质产品。这些低档产品在投入市场后虽以其低廉的价格吸引了很多人首次购买丝绸,使丝绸的消费和我国的市场份额上升。但这只是短期效果,从长远来看却对扩大丝绸的消费不利。这是由于消费者的购后评价是很重要的。市场学非常重视消费者购买后的行为,因为消费者购买后的评价,具有很大的“反馈”作用,关系到这个产品在市场中的命运。西方企业界信奉一句名言“最好的广告是满意的顾客”。低档产品吸引了很多首次购买者,却难让他们产生持续的购买的欲望,从长远来看并没有扩大丝绸消费。相反,低档丝绸损坏了丝绸的形象,挤掉了国外高档丝绸业,也挤掉了一批扩大丝绸消费的力量。

4.宏观管理失控,销售渠道混乱

蚕丝绸业的宏观调控管理和稳定需要统一的具有约束力的行业法规,中国目前还没有与日本的“蚕丝业法”等相类似的法规。法规与市场的关系,孟德斯鸠早在1748年出版的《论法的精神》中就指出:“贸易的自由并不是给商人们一种为所欲为的权利;如果这样毋宁说是贸易的奴役。限制了商人并不因此就限制了商务……英国限制了商人,但却有利于贸易。”

我国的丝绸业是一个跨动植物行业,同时涉及贸工农茧丝绸的大跨度产业,丝绸生产和出口的宏观调控很重要。1982年至1986年丝绸总公司对行业进行管理时,生产和出口的成绩是显著的。而1986年丝绸总公司撤销后,原本系一个系统工程的行业管理一分为三,分归三个行政部门管理。1987年和1988年连续两年的“蚕茧大战”虽有国家政策倾斜等原因,但与撤销丝绸公司也不是不无关系的。在丝绸业界有关同志的请求之下,中国丝绸总公司于1989年重新成立。然而重新成立的中国丝绸总公司并未对行业的经营管理起到应有的宏观调控作用。首先,新成立的中国丝绸公司所面临的社会经济背景较以往发生了变化。过去的丝绸公司体制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主要特点是高度集中,以行政管理为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对丝绸贸易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然而1989年丝绸总公司重新成立时,中国的经济改革已向市场经济推进,而丝绸总公司仍沿袭过去的体制,使价值规律不能发挥作用,市场信息难以准确传达到生产者和经营者。其次,丝绸总公司在产大于销的情况下,仅仅通过许可证的管理已难以实现宏观调控,大量多出来的产品必然寻找出路,而丝绸各分公司又要承担创汇任务,于是各种变通的方式绕过许可证管理的限制,使丝绸公司的管理无法发挥预想的作用。再次,丝绸总公司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注册了数家经营性公司,使系统内的经营性公司由26家增加到32家。当丝绸总公司自身将经营与管理集于一身时,它的角色发生了错位,很难客观地对行业进行管理了。而且,它自身还在流通领域进行竞争,使流通领域十分混乱,主多客少,加剧了市场价格的波动和市场的不稳定性。中国丝绸领域流通上的混乱现象使丝绸这种号称在世界上具有垄断地位的商品,事实上是垄而不断,在世界丝绸市场仅仅占有数量上的优势,而未获得应有的垄断利润,甚至还出现行业的全面亏损。

5.贸易做法上的失误

丝绸主要是出口商品,它面对的市场是世界市场,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主要市场还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进行的贸易是国际贸易。西方国家在长期的国际贸易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有利于国际贸易顺利开展的法规及惯例。我们在进行丝绸商品的国际贸易时,理应遵守这些法规及惯例。但我国在实践中却常常违背这些作法,在市场上涨时对已成交的合同提价,提价后也脱交货,不及时按期交货等,这些做法都大大地损坏了丝绸客户的经营信心,而且反过来使自己也陷入被动,当市场下跌时很多客户也会反过来对已成交或是已出运的货物迫使我方降价,使我方也蒙受损失。

6.轻视经济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公布

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茧丝绸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出现了生产力的绝对过剩,中国丝绸业在对外作价以及营销方面的失误,与丝绸业长期没有重视对丝绸业及丝绸市场相关经济数据和信息的收集整理及其加工分析,对丝绸经济问题和市场方面的研究不够系统深入有密切关系。

7.技术进步的缓慢严重影响了丝绸业的发展

技术进步的缓慢表现在蚕业有工业方面。在蚕业方面,由于蚕茧的比较效益的降低和养蚕劳动力的转移,蚕农桑园管理、养蚕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投入减少,养蚕过程中技术不能到位,茧质不尽人意。在工业方面,在80年代后期以来膨胀的生产规模中,大部分经济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和生产管理水平低,技术力量薄弱,产品开发能力差,商品结构不合理,产品无法满足国际市场的需要。丝绸业方面的技术进步缓慢,使丝绸产品的缩水易皱问题没有象棉织品一样取得突破,也使产品成本难有大幅度的下降,因而影响了同其它纤维的竞争,不利于消费的稳定及扩大。

丝绸业在工业和农业方面表现出来的技术进步缓慢其根源在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调节作用不能正常发挥,使丝绸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难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是生产者为了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而不失时机地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而实现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调整产业结构主要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也就是说,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生产者从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出发,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按照消费者不断提高的需要生产各种产品,最终在获得高额利润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由于我们的生产是国家规定的一类经营产品,承担经营的各级丝绸公司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长期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作风,使价值规律难以发挥作用,生产具有盲目性,看不见的手失灵了,因此适应市场需要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高级化最终难以实现。而政府对丝绸行业的调节主要是通过丝绸总公司来完成,如前所述,丝绸总公司难以发挥及宏观调控作用,使看得见的手也失灵了。

三、中国丝绸业的发展前瞻及对策建议

中国丝绸业的发展影响着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而世界市场的供求又制约着中国丝绸业的发展。十年来,中国蚕丝绸业的问题引起了世界丝绸市场的困境,在新的世纪来临之际,丝绸业的前景又如何呢?

1.未来世界丝绸业的发展关键仍在中国

中国在世界蚕丝生产中仍占优势,中国丝绸行业“国家钻石”在某些方面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

第一,中国作为茧丝绸生产大国,数量上的统治地位短期不会改变。中国是世界上生产茧丝绸最多、最集中的国家,1995年中国蚕茧和生丝的产量分别约占世界总量的77.9%和71.8%。生丝和丝绸织物出口量分别约占世界贸易总量的85%和45%左右。中国的这种支配地位是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的。

第二,与中国竞争的其它蚕丝生产国实力不如中国。世界上主要几个蚕丝生产国印度、巴西、泰国、越南等在实力上与中国尚有较大的差距,还不会对中国的发展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印度虽然是世界第二大蚕丝生产国,但印度的多化性生丝品质比中国差,生产成本比中国高,在世界丝绸市场上的竞争力比中国低;巴西的气候和土壤适宜于栽桑养蚕,但巴西的生产成本连年提高,巴西的出口价格在国际上缺乏竞争性;泰国虽然生产丝绸和出口丝绸,但基本上是进出平衡,而生产只是满足国内需要,不大可能扩大丝绸出口;越南有发展蚕丝生产的条件和潜力,特别是其生产成本较低,但生丝质量差。

第三,中国有继续发展蚕丝绸业的现实基础。中国是蚕丝绸业的发源地,具有50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传统习惯为中国蚕丝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历史基础;中国幅员辽阔,大部分地区适宜于栽桑养蚕,为蚕丝绸业的发展提供了自然环境基础;中国还有蚕丝绸业发展的技术设施基础以及人才基础。

第四,中国蚕丝业继续发展是必要的。中国的蚕丝绸业是典型的外向型产业,1950~1997年的48年间丝绸出口总额达394.67亿美元。近年来,丝绸产品年均出口达30多亿美元。蚕丝绸业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据1995年统计,全国约有2000万户蚕农,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0%;丝绸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169.89万人。可见中国蚕丝绸业的稳定发展对中国自身也是必要的,它对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保障社会稳定,出口创汇,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中国丝绸业的继续发展的可能性

首先,服用原料的需求具有内在的稳定性。未来学家们认为,不论世界上进行多少次技术革命,也无论社会生活有多大的深刻变化,人类总是要穿衣服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服用原料的需求有内在的稳定性。而丝绸是优良的服用原料,它透气性好、吸湿性强、光泽柔和身骨柔软,虽然它尚有难以洗涤保管等缺点而不适应现代化生活的快节奏,但假如我们致力于技术水平上的提高,改进其弱点,相信它的需求前景是极具潜力的。

第二,蚕丝绸业的发展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的潮流。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和崭新模式已日益深入人心。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使环境保护已普遍得到世人的认同,这种认同推动着全球环境保护的实践。环境和社会问题也在国际纺织与服装界被广泛地讨论着。丝绸在环境保护方面有很多优越之处,它有利于消费者的健康和环境的保护。丝绸的基本构成是蛋白质,十分接近人的皮肤,它可吸收其自重的30%的水份,令穿着十分舒服。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丝绸生产具有极少使用化肥的特点,并且在实践中未使用杀虫剂,这些都是十分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在目前的销售中,丝绸这些有利于环境的优越性却未加渲染,若在丝绸的国际贸易中对此进行大力宣传,将有利于丝绸的销售和丝绸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中国加入WTO对丝绸业的发展带来机遇。 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之一,然而中国还游离在决定多边贸易体制的规则和安排的重要全球性组织之外,中国无法以WTO成员的身份发表意见, 中国的复关和加入WTO的谈判已历时10年,中国加入WTO将对丝绸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原料及产品出口国,加入WTO 对丝绸业冲击并不是很大,相反通过关税减让进一步开放市场对我国丝绸业的发展将产生许多积极的影响。这将有利于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有利于吸引掌握着先进技术的跨国公司前来我国投资,有利于改善出口企业的贸易环境和丝绸贸易条件,使配额减免,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给丝绸这一出口主导性行业带来不利的影响。当然,加入WTO 也将给我国的丝绸业带来挑战,但我们相信,中国丝绸业若能在机遇中迎接挑战,丝绸业将进一步有所发展。

3.中国丝绸业继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有人说,经济是一只陀螺总是处于一种不断地旋转变化当中。当内外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往往要求一国经济、一个行业或一个部门随着这种变化进行内外调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调整”。如果认识到这种调整的必要且使之有效运行,那必将给利润增长和行业发展注入活力,反之,则危机四伏。面对世界市场中丝绸供需比例的变化,未来蚕丝绸业发展的关键是中国,发展丝绸业对中国来说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中国丝绸若能顺应世界市场的变化而作调整,让“国家钻石”的每一方面都具有效率,相信丝绸业也能走出困境。中国丝绸业的发展,可考虑如下一些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行业法规建设,提高行业管理和调控水平。应出台行业法规,强化宏观调控手段,规范内部管理。行业法规的作用不仅仅在处罚扰乱秩序时有法可依,也是避免行业管理行为随意性和盲目性的有力武器。目前国内虽有一些法规,但尚不完备健全,应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使丝绸行业的生产和出口都能在宏观调控的作用下理顺渠道,健康发展。

第二,建立健全丝绸业的信息网络、积极收集并充分利用信息,加强信息交流,以便为企业决策和行业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第三,采取措施加大科技进步力度。在蚕业方面,要加强桑树和蚕种新品种的选育推广,防治病虫,推广新技术;工业方面加强开发研究能力,调整产品结构,实现行业内的结构升级,还应加强研究开发蚕丝新用途,如保健食用方面和蚕作为生物反应器方面的用途,寻求蚕丝业新的增长点。

第四,加强丝绸企业的改革,实现政企分开,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资本为纽带推进一体化进程,逐步把蚕茧生产、收购、销售统一到一个以资本为纽带的经济实体中。

从以上分析,笔者对中国丝绸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充满信心。衣食住行乃人之基本需求,作为衣之一,丝绸业虽然古老,然而它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发展及其生活质量的追求,在新技术的应用中仍将焕发出永久的魅力。其实行业难以用朝阳与夕阳区分其生命力,只可能是以行业技术的朝阳和夕阳来决定。

世界丝绸市场的现状根源于中国丝绸的问题,解决中国丝绸的问题便抓住了解决世界丝绸问题的症结。中国丝绸业的基本因素良好,若将竞争优势理论中的推动因素,尤其是创新因素加以强化,我们相信丝绸作为纤维皇后,将再次屹立在世界纺织舞台上,中国将重新为世界丝绸的舞台发出亮丽的光辉。

标签:;  ;  

中国丝绸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与前景_真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