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边天”已经成熟--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的成长三部曲_中央电视台论文

“半边天”已经成熟--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的成长三部曲_中央电视台论文

《半边天》长大了——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成长三部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半边天论文,中央电视台论文,栏目论文,长大了论文,三部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563(2002)02-0009-06

2000年6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了关于“北京加五”的特别会议。安南秘书长在题为《审查评估北京行动纲领执行情况》的报告中(联合国主文件号E/CN.6/2000/PC/2)说:“……中国中央电视台定期播出的《半边天》栏目,极具影响力,专门播放有关妇女的话题。”这个被联合国秘书长称为“极具影响力”的《半边天》栏目,是中国弘扬男女平等的一面重要旗帜,是用社会性别视角观察社会、分析人生并以女性为主要报道对象的电视栏目。自1995年元旦正式播出,至今已经有了近8年的历史。

在中央电视台的历史上,曾经创办过许多对象性栏目。作为中国众多人口中占一半的女性群体,却从未有人把她们纳入自己的视野,成为电视对象性栏目中的一块空白。1994年3月,三位女性编导(注:这三位女编导是:孙素萍:中央电视台编辑,1994年5月-1996年9月任《半边天》栏目总制片人;寿沅君: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1994年5月-1996年9月任《半边天》栏目艺术指导;1996年9月至今,任《半边天》栏目主编;王娴: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1995年10月-1997年5月任《半边天》栏目艺术指导。)提出办女性栏目的创意,5月,得到台内领导的支持,终于把这块空白填补了。《半边天》栏目的开办,表明了电视女编导性别意识的萌动,决策人思路的扩展。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此事正发生在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将要在北京召开之前,因此,《半边天》也是'95世妇会的一个成果。

回想'95世妇会之前,中国妇女已经取得了跟男性平等的地位,中国不存在对女性的歧视,几乎是大家的共识。甚至有人还认为,中国妇女解放已经过头了,男人都成了“妻管严”了,再提男女平等是妇女们的“矫情”。因此,对通过世妇会传进来的“社会性别意识”、“女性视角”等等观念,不仅感到陌生,而且感到不能接受。一辈传一辈的封建文化熏陶,仍然支配着人们的言语和行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之下,《半边天》栏目的起点必然不高。她像一个孩子,开始的时候既天真又幼稚,后来慢慢成熟起来,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94.12-1996.12

这是一个栏目理念和节目定位都充满矛盾的阶段。一方面,《半边天》在栏目宗旨中宣称:“向国内外展示中国妇女的风采,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传播有关妇女方面的科学、生活知识,促进社会和谐与家庭和睦”,(注:见《半边天》栏目向各省市电视台邮寄的材料《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简介》。)并热情地报道了一大批在各个行业作出贡献取得成就的妇女形象。另一方面,节目中大量传达的只是与女性有关但与社会性别平等意识无关的信息,存在着不少从传统文化积淀中形成的性别盲点,甚至不经意地播出了许多以男权文化为视点的节目。譬如:在《'95话题》的板块中,除了介绍蔡畅、邓颖超等中国妇女组织的领导人以及'95世妇会主席蒙盖拉夫人等女性之外,大部分节目并不涉及第四次世妇会倡导的核心,只是反映了不少与女性有关的事。如一女工织了一件样式特别的毛衣、某女画家画了一幅国画献给世妇会等等。《我是女人》中,报道了不少无私奉献、所有苦难都自己扛的母亲,以及任性、时尚、依赖家庭的年轻女性。《休闲时光》则更多地从性别角色刻板定型出发,将女性的休闲空间局限在家庭,尤其是厨房之中、镜子之前,介绍了大量做菜、做饭、洗衣服、做家务以及描眉画脸的节目。最有女性主体意识的《女性社会》也常常一方面表扬妇女组织的工作成就,另一方面把“女性问题”做成了“问题女性”,即把女性在社会上遭受的不平等现象,归结为女性素质低下或不自爱,鼓励女性“自个儿”自尊自强。譬如1995年10月27日播出的《苦果》,报道了我国东北一所女子监狱中,有不少犯人是因杀夫而入狱的,节目在采访了几名犯人之后说,这些女性都是农村人,没有文化,不懂法律,是法盲。节目提醒女性要学习法律,以免走上犯罪之路,自尝苦果。事实上,这些女犯人不少是忍受不了丈夫的家庭暴力(包括性暴力)而铤而走险的。

对在星期六播出的周末版,总制片人更明确地提出要做得比日常版“轻松好看”,要充满“温情”。制片人(男性)更强调节目要做得“让男人喜欢”,“要找挂邪劲的(女人)拍”。因此,女人便成了一道让男人欣赏的风景,沿袭了女人是被男人欣赏和消费的老传统。走上屏幕的大都是年轻美貌的女性,她们在镜头前展示美腿、美甲、美发、服装、手饰、挂件、化妆品、居室布置和闲逸、另类的生活状态。《异域采风》的片源大部来自发达国家,其中以一位生活在外国的华人女性提供的居多。通过她的节目,介绍了国际上流行的香水、口红、时装以及芭比娃娃,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对妇女审美的西化倾向。《每周一歌》则是社会流行什么就选什么,如《思念你的夜晚》、《这一晚你是否真的要留下来》,而充斥于流行歌曲中的性别歧视则毫无觉察。发生在1996年11月13日的一件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半边天》栏目整个编导队伍对性别视角的态度。当时的艺术指导请了两位女性学者到《半边天》介绍她们用性别视角研究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成果,谁知这次讲话遭到了《半边天》绝大多数制片人及编导的反抗,对两位学者就广告中女性形象属于传统角色定型的分析概不接受,报告会上形成了两种观念的对立,直至晚上,还有人上门找两位报告人辩论。

尽管如此,在国家电视台有了一个女性栏目,使无数女性,不论有文化没文化、不论住城市住乡下、不论地位高地位低、不论年龄大年龄小,通过《半边天》而走上电视屏幕,在中国妇女活动史上,在中国电视发展史上,仍然是一件大事,具有不言自明的意义。

第二阶段:1997.1-1998.12

这是一个性别传统意识逐渐消失,性别平等意识逐渐增长的时期。

1996年秋天,《半边天》栏目更换了总制片人,(注:赵淑静:中央电视台主任编辑,1994年5月-1996年9月任《半边天》栏目中“我是女人”的制片人;1996年9月-2000年7月任《半边天》栏目总制片人。)不久,主编也改由女性担任。新总制片人着手对栏目进行整顿,提出不要把女性都搞成“苦大仇深”型的,节目要做得“精致”、“好看”。她把栏目的宗旨归结为:“展示时代女性风采,监测女性社会形象,传播女性关注的科学、生活知识,促进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和谐与家庭和睦”。(注:见《半边天》栏目制作的宣传材料《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简介》。)还提出栏目人员的工作态度应是:用黄金时间播出节目的心态办好《半边天》(《半边天》在非黄金时间播出),并强调栏目的文化品位,收缩编导的个性趣味,以增强栏目的整体意识。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和第一阶段“男同志能办到的事女同志也能办到”的理念不同,这时《半边天》开始强调男女有别,设计的广告语为《半边天》做“女性的知己,男性的朋友”,这显然和第一阶段有意无意抹杀男女生理差别的片面化和简单化宣传不同了。不过,在节目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又掉进了新的陷阱。以1997年1月3日播出的《办公室的故事》为例,这个节目的立意是:“借男人的嘴说女人,用女性的眼看男人,男女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女人怎么看办公室的男同事呢?男人懒,从不打开水,不拘小节,烟头满地丢。男人说女人什么呢?婆婆妈妈,干活计较,等着男人献殷勤。节目把一些本属个体的差异扩大为群体的差异,依然把男性和女性纳入了传统角色的刻板定型之中。做过此类节目的一位编导(男)今天回忆起来说:“这不是促进两性交流,反而扩大了两性的鸿沟”。

另外还要注意的一点是,为了纠正第一阶段中过份强调女性对家庭对社会的“无私奉献”而失去主体性的传统视角,因此强调展示“时代女性风采”。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个“时代女性”是指:青春期后更年期前、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城市女性,这使节目中的女性形象从第一阶段的“苦大仇深”型转变为“青春靓丽”型。另一个新陷阱又在向《半边天》招手了!

由于过份强调女性先天具有的靓丽形象,夸大了女性年轻美貌的外在价值,过多报道城市白领女性的生活,以及市场上流行的前卫时尚和超前消费,不仅使《半边天》丢失了不少观众,而且受到上级编辑部门、女性学者以及观众对《半边天》的“脂粉气”和“贵族化倾向”的批评。

总制片人接受批评,锐意改革,通过栏目决策层的数次讨论,作出了两项决定:一是节目改版,一是对全体编导进行社会性别意识培训。

这次改版的结果是加大了《女性社会》的篇幅,把女性人物也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之下,纠正了上半年女性人物局限于个人情感经历、顾影自怜地在那里“内心独语”的倾向。加大了对底层女性,如下岗女工、农村女性的关注程度。女性生活也突破了单纯介绍知识的格局,要求着重介绍生活领域中的新观念,并强调细节上的人文关怀。

1998年9月22日,《半边天》栏目再次邀请三位女性者学者对全体编导和制片人进行性别培训。这次培训的结果与第一次完全不同,参与式的方法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兴趣。编导们热情很高,参与很积极,和两年前完全不一样,气氛自始至终是平和且热烈的。一位编导(女)回忆说:“第一次是填鸭式的,我不能接受。第二次则是我性别意识觉醒的开始”。另一位编导(男)说:“我对性别意识很感兴趣,以前,我生活在小城市里,那里的男人常打老婆,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我也打过我妻子。性别培训以后,我知道那叫家庭暴力。打老婆是可耻的行为,我向妻子道了歉”。还有一位编导(男)说:“参加培训以后,我不但能用性别平等的理念审视我自己的节目,还能发现屏幕上其它节目中隐性的歧视观念”。以后,《半边天》的一些业务骨干,多次参加了传媒监测网举办的性别培训。主编参与了在北京以及其它城市举办的有关妇女理论的国际国内研讨会,在这些活动中,认识了许多女性学者及传媒同行,互相成为朋友,当节目需要对某些现象、问题发表看法时,就把一些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学者专家请来,这不但活跃了屏幕,而且使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走出书斋,搭起了学者——屏幕——观众之间互相交流的桥梁。同时,学者们把更多更深的社会性别平等观念带进了《半边天》,促进栏目更鲜明地关注妇女的进步与发展。

在这个阶段,栏目制片人和主编公开用性别视角筛选报道题目,审看并评议节目。1998年10月,一位编导(女)录制了一个关于女性隆胸的节目,传达了这样的观点:“女性天生爱美,理想的身材是女性的追求,隆胸后的曲线增强了女性的自信……”制片人果断地决定:“隆胸节目如果这么做,不介绍促使女性隆胸的社会原因,不改变女人是被男人看的传统视角,这个节目不能播”。这样一来,编辑部内从上到下都议论什么是社会性别意识,怎样掌握性别视角。人的认识的变化尤其是决策者的认识变化立刻反映到屏幕上。仅以1998年6月至12月为例,播出节目表上就有下列的节目:

《妻子的财产权》 6.7

《上海外来妹的婚姻》 6.16

《关于“全职太太”——访日本社会学家水田宗子》 6.18

《发展中的亚洲妇女》 6.25

《职业女性的发展与障碍》 6.27

《职业妇女自我保护经典》 7.4

《怎样寻求法律援助》 7.16

《女性安全防御》 8.1

《北大招收女性学硕士》 9.24

《妇科检查缺乏人文关怀》 10.3

《你关心“四期”保护吗?》 10.29

《妇女养活世界》 11.6

《关注女性生殖健康》 11.14

《挪威的男女平等——访挪威性别平等总监莱尔女士》 12.17

《关心单亲家庭》 12.19

《女性与小额贷款》 12.26

第三阶段:1999.1-2000.12

这是《半边天》作为一个女性媒介成熟的阶段。其标志有:

由三位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女性(注:赵淑静:中央电视台主任编辑,1994年5月-1996年9月任《半边天》栏目中“我是女人”的制片人;1996年9月-2000年7月任《半边天》栏目总制片人。寿沅君: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1994年5月-1996年9月任《半边天》栏目艺术指导;1996年9月至今,任《半边天》栏目主编。牟彦彦,中央电视台编辑,1996年4月《半边天》栏目中《女性生活》的制片人,1998年1月2-2000年5月任《半边天》栏目主编。)共同组成的决策班子,在栏目内实现了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保证了栏目稳定健康的发展方向。

1999年初,在屏幕上,在《半边天》栏目的主创人员名单中,赫然出现了一个中国观众十分陌生的头衔——性别顾问。(注:刘伯红: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研究员。)这个头衔的设置,不仅在中国电视界,而且也是其它所有领域中的头一次。同时,栏目还建立了由制片人、主编、性别顾问以及女性学者、人文学者参与的策划组。栏目所有的报道选题,都将由策划组讨论并提出建议供编导参考。

这时的《半边天》节目不仅数量上,女性形象绝对成为栏目的主角,而且在质量上,这些形象已经摆脱了作为社会的配角或者男人的附庸的倾向,成为具有独立品格的、有主体价值观的、呈多元化趋势的社会形象。

关注社会热点和传媒表现,对男人上岗女人回家、女人是床上用品、贞操权、学校拒收丑女孩、农村妇女的土地权、中学生要求母亲化淡妆会电脑不罗嗦、做女人“挺”好、印度反思“美女救国”、加拿大男士倡议“白丝带”活动等等社会现象发表栏目独家点评。

栏目还大胆地用女性视角来报道男性,向观众展示,性别视角不是女性的专利,而是文明社会男女两性共同的财富,性别歧视的消灭需要男女两性共同努力。显然这成为《半边天》栏目的另一特色,也正是这一点,《半边天》不仅为女性观念所喜爱,也吸引了不少男性观众的注意力。

以上种种变化都体现在节目中,下面就介绍几个相关的节目。

第一个:《公厕重地,请多关照》(1999年2月20日)

在媒体上,关于公厕的报道是常见的,但大多从公厕的卫生状况或者环卫工人的辛苦这些角度做文章。《公厕重地,请多关照》独辟蹊径,记者首先通过对北京西单商业区的27个公厕的调查,对男女厕所的面积、坑位以及男女上厕所花费的时间长短作了详细的对比。同时,记者又从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编著的《首都公厕革命的调研与实施报告》(共84页)中发现,在城市公共设施上,存在着相当严重的性别歧视。公厕的大小及相应设施,都以男性需要为根据,根本没有注意到女性的生理特点和特殊需要,因此,也根本没有去分析为什么商场、剧院、会议中心等公共场所的女厕所门口常常排长队的原因。节目采访了许多女性,她们大吐苦水,如上街前不敢喝水;上厕所排长队,损害新陈代谢功能,有的甚至造成失禁;月经期间经血渗漏,卫生巾无法及时更换;坑位之间没有间隔,毫无隐私可言;没有扶手,老人、孕妇、儿童及关节有疾者,无法下蹲;没有挂钩,随身衣物无处可放,……总之,男性化的设施给女性带来了生理上的极大不便,甚至引发了心理上的恐惧感、焦虑感。节目最后还介绍了国际上厕所的人性化设计以及个别中国设计师在这方面的尝试。《半边天》有意把这个节目安排在春节休假期间播出,使较多的观众看到了它,给观众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他们头一次发现在这个常常被人们忽视的生活领域中,男性和女性遭遇、感受会如此不同,这无疑也是对观众、对城市设施的设计者们,作了一次性别的启蒙。对《半边天》自身而言,也是把社会性别意识渗透到节目之中的一次很好实践,为以后的节目树立了一个标尺。节目的主创者为一位男性编导,表明男性和女性一样,都可以是社会性别意识的拥有者。

第二个:《二十世纪中国女性史》(1999年5月20日—6月25日)

这个系列节目共20集,从筹备到播出长达两年零三个月。《半边天》不仅调动了资金和设备,而且邀请了分散在北京、上海、天津、河南、陕西等地研究女性学有成就的女性学者和男性学者,来参与文本的策划和写作,成了中国女性学研究成果的一次大检阅。又聘请了社会上对纪录片创作有经验的制作人来完成拍摄和后期制作,使之成为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用电视画面来完成的历史写作。它站在世纪之交,回顾了“一百年来中国女性从身体到精神,从非人到女人到人的解放经历”,(注:见雪松.电视的历史写作[J].电视研究.2000,(9).)表明了“历史是一条割不断的长河,今日女性身上仍带有昨日女性的影子。只有理解昨天才能清醒地选择今天,适应明天”,(注:见雪松.电视的历史写作[J].电视研究.2000,(9).)因此,在完成世纪末追述的同时,这部纪录片也完成了电视人的女性视角。

这20集节目的篇名是:

天足运动(上、下);兴办女学(上、下);先行者与后继者(上、下);家的围城(上、下);新的女性(上、下);战争与女性(上、下);婚姻革命(上、下);生育革命(上、下);半边天(上、下);新时期的妇女生活(上、下)。

第三个:《我们的一个世纪》(2000年3月8日)

这个节目与以往听女演员唱歌、看女演员跳舞的“三·八”庆祝晚会的理念完全不同,从头至尾贯穿了女性的主体地位,对男权文化在新时期的种种说法进行了又一次颠覆。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女主持人、一位女性学者、一位男性文化人、一位整过容的少女和若干男女电视节目的场内观众,就裹小脚和割双眼皮实质上是否是一回事,进行了平和的却又是尖锐的讨论。

相对于各种大众传媒上铺天盖地的隆胸、垫鼻、纹眉、割双眼皮、截骨增高、瘦身、修补处女膜等等文章和广告,《半边天》又一次高扬了社会性别平等的旗帜,批判了不少大众传媒对“女为悦己者容”的推崇以及强化女性在审美活动中的从属地位和被男性所观赏的误导。指出,利用和复制这种审美观,实际上将严重影响女性的发展。

第四个:《贾俊乔当村委会主任的故事》(2000年6月10日)

贾俊乔所在的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龙居村,是个贫穷的山村。几任村主任都没有改变村里的面貌,他们撒手不管到城里打工去了。留下的谁也不愿当这个吃力不讨好的主任,选了个女人贾俊乔凑个数。贾俊乔可不想凑数,她的才干由于有了这个机会得到了展示,她先说服村民学技术种果树,果子长出来了,由于交通不便运不出去,果子只好自家吃,变不了钱。贾主任又带领大家修路,果子变成了钱。过去年年见不到钱的村民手里有了现钱。贾主任的本领也越来越大,不但学会了村里的宏观规划和微观落实,还改变了自家的家庭结构——丈夫主内她主外。她丈夫老刘一边做家务,一边对着镜头说:她行,就让她在外干。俺给孩子做饭、喂猪、种自家的地,生活好了,这能有啥意见?

《半边天》栏目顺应社会潮流,弘扬社会性别意识的旗帜,把人的主体性引入性别角色与性别关系之中,对有违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传统陈规定型的性别成见进行颠覆,为促进妇女的发展与进步而努力。

《半边天》栏目长大了!

根据央视调查咨询中心2000年第一季度的调查显示:栏目知名度在被调查的22个专栏节目中名列第一;主持人素质在被调查的22个专栏节目中名列第二;观众对栏目满意度在被调查的22个专栏节目中名列第六。

彭珮云副委员长给《半边天》的题词是:

实现男女平等

《半边天》任重道远

标签:;  ;  ;  

“半边天”已经成熟--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的成长三部曲_中央电视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