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
医院急诊科为危重患者接受抢救的重要科室,其护理工作无论是工作强度还是工作内容复杂度较其他科室均显著提高,急诊科医护人员间通力配合以及其诊治经验程度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危[1]。当前,在急诊科室护理过程对于预见性的护理方法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又名超前护理,旨在提前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一定措施进行提前预测防治。在本文中,笔者选取近年来我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若干患者资料,对比分析预见性护理实际价值。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于2012年3月-2015年10月间收治的130例急诊抢救患者资料,男性68例,女性82例,年龄范围为17-83岁,平均年龄为(52.0±5.5)岁。其中,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共62例,器官功能性衰竭10例,肺部感染28例,食物及药物中毒22例,多发性创伤8例。按照急诊抢救中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各65例),经检验,两组患者无论在年龄、性别、病情及病史等基本信息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能够展开对比检验。
1.2 护理方法 按照抢救过程中护理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即对照组与实验组,前者提供常规护理,后者提供预见性护理。常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抢救过程中严格按医嘱所开展的护理记录,抢救药品及设备的准备与调整,必要的抢救物品呈递工作,以及对于患者及家属情绪的安抚等。
对照组按照常规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在护理的过程中遵照医嘱,根据常规的模式观察患者的病情状况并登记相关的护理记录;观察组按照预见性的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首先,应该加强护士夜班值班情况,根据排班的内容将主管、主班以及护士进行抢救团队的划分,明确护士以及医生各自的职责,有效地发挥医生护士之间的合作协调能力,将更合理、更快速地护理模式运用于患者的病情恢复中。主管护师应该将各个岗位中的护士人员进行逐步的协调,按照管理质量的护理效果进行全面的构建,并在护理站应该有相对应的抢救设备、药品以及各项医疗器械,以保证患者的进一步治疗;然后,还应该按照患者自身的情况进行伤情的评估,护理救治的问题也应该进行针对新的完善,保证患者能够进行诊断治疗的积极配合,并进一步的完善治疗的内容;接下来,还应该进行患者的心理疏导,患者由于自身的身体原因,相对应的心理状况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按照患者的心理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规划才是现阶段最有效果的方针内容,在该基础上,还应该积极合理的使用患者各种抢救药物,在服用的过程中,遵照相关的医生嘱咐;最后,医院应该培训相关的人员,急诊护士应该做好相对应的抢救措施,一但出现问题进行可行解决措施的实施。
1.3 评价标准 从两方面对于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其一,抢救效果,包括抢救成功率与抢救用时。抢救成功:患者无生命危险,病情稳定,意识清楚,预后良好;抢救有效:患者可能尚且未脱离生命危险但病情基本稳定,意识较之前清醒许多,存在一定的不良预后;抢救失败:患者经抢救后伴随严重并发症甚至无效死亡。另一方面,抢救用时,主要与常规护理的抢救过程用时进行对比分析。其二,患者与家属满意度,以我院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展开统计,百分制计分,>90分为非常满意,80-90分为满意,60-80分为一般,<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1-不满意例数/总例数)×100%[5]。
1.4 统计学分析 以Excel2003表格对于急诊抢救患者护理效果(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以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比两组患者对应护理效果,若差异显著(P<0.05)则表明不同护理方式具有统计学意义,否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在护理效果方面,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相比,后者抢救效果显著改善:抢救时间平均用时(18.54±10.05)min,而对照组则需(33.07±12.25)min,P<0.05;同时,实验组抢救成功率显著增高为96.0%(72例),对照组仅为70.6%(53例),P<0.05。另一方面,实验组患者与陪同家属整体满意度为92.7%,显著高于对照组为71.3%,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3 讨论
急诊科室为危重、紧急病患接受抢救的关键性科室,其护理工作于其它科室相比内容全面、综合,情况多变且复杂。可以说,急诊科室护理效果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率,以及今后的生命质量,因此需引起高度重视[6]。自患者进入急诊室,开始接受救治的一刻起,医护人员所参与的就是极具风险性、未来未知的工作,在紧急救治过程中,对于医护两方配合、搭档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急诊室护理工作高质量的表现十分依赖于护理流程的规范度与科学性。基于此,预见性护理模式将逐步取代过去的常规护理,这种现象的产生引起了护理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预见性护理以丰富的护理工作经验为基础,借助于丰富、高效的护理器械设备以及药品配置,旨在尽可能缩短抢救时间,挽救病人生命。预见性护理对于护理人员技能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预见性制定护理规程、预见性准备抢救器械与药品、预见性制定抢救过程不良反应应对对策,以及对于患者及家属心理波动的安抚措施[6]。在患者进入急诊科室的一刻起,要求护理人员做好与主治医生的全面配合,以患者具体症状及患者陈述信息为基本参考内容,及时的完成每项护理工作。
对于急诊患者来说,抢救能否成功关键就是看以下三方面的因素:第一就是医护因素,第二就是患者因素,第三就是准备抢救的各项物质因素。在抢救的过程中,抢救的器械以及药品都应该有专业的人员进行配备,在专业人员的配置过程中,还应该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这样的管理内容才能将平常使用的物品进行无菌、完备、无误的处理,急诊护士也应该将预见性护理的概念进行全面的了解,加强管理物品的内容展现,同时按照良好的沟通模式以及心理安慰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这种护理的关系不仅仅可以展现出全新的医患关系,还能够将护理人员对于患者的关心以及爱护进行充分的展现,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及时的采用预见性护理的流程进行逐步的护理深入。通过有效地沟通形式,可以将护理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完善,将预见性护理的内容进行有效地推进,并且,还应该将护理中的误差进行针对性的突破,减少误差现象的产生,并且,按照急诊自身的特点,将夜间护理的内容进行逐步的完善,因为工作复杂的原因就更应该护理管理的内容进行全面性的管理,这种管理的内容将在以后的运用中有十分长足的发展。各个医院应该在现有的护理模式下,将预见性护理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提升,增强护士自身的素质情况,提升护士自身的专业素养,将患者的满意程度进行根本性的完善。
随着现在科学医疗的广泛传播,预见性的护理模式也在进行逐步地延伸,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所以,还应该进行重点的关注与完善,以保证这种护理模式有更加快捷的发展,为医疗事业今后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性保障,提升整体护理人员的素质模式,提高自身的护理知识储备状况,将细节进行针对性的构建。
本次研究发现,预见性护理措施在急诊抢救过程中能够有效加快抢救进程,为抢救争取时间,并极大的降低抢救失败率,挽救患者生命并保障其预后质量。同时,在提升患者及家属对于医护人员信任度,改善护患关系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因此,预见性护理在急诊抢救过程中极具应用与研究价值,值得深入分析探究与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世英,吕君,董兰,乔安花. 急诊护士参与踩踏事件批量伤员救护体验的质性研究[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6(06)
[2] 李秀琴. 探讨预见性护理在腹部手术后肠粘连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07)
[3] 杨伟燕,于建伟. 探析骨科护理中预见性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57)
[4] 刘克英,谭芸,余晓婷,冉文,黎小慧. 急诊护士心理韧性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学报. 2013(19)
[5] 孟彦红. 预见性护理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76)
[6] 李慧娟. 预见性护理应用于行手术治疗的急诊宫外孕患者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02)
[7] 廖燕桃,刘永娟,徐碧金,何燕,国宁. 脊髓栓系综合症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J].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6(10)
论文作者:周密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2
标签:患者论文; 预见性论文; 急诊论文; 护士论文; 内容论文; 过程中论文; 科室论文; 《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