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价格飙升背后--从潍坊市和莱芜市生姜主产区的调查_生姜论文

生姜价格飙升背后--从潍坊市和莱芜市生姜主产区的调查_生姜论文

生姜价格蹿高的背后——来自山东省潍坊市、莱芜市生姜主产区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姜论文,莱芜市论文,潍坊市论文,山东省论文,主产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13年5月份开始,连续低迷了两年的生姜价格开始蹿升,2012年9月、10月黄姜产地收购价一度超过5元/斤,逼近6元大关;近一个月略有回调,黄姜价基本稳定在4元/斤左右,2013年产鲜姜价约3元/斤。一时间,“姜你军”风波再起!记者深入潍坊和莱芜两个生姜主产区,多方探究2013年生姜生产情况和价格蹿升的背后原因。

2013年12月初的齐鲁大地,寒意渐浓,但在潍坊和莱芜两个生姜主产区,仍能感受到这里因姜价持续走高而带来的“燥热”气氛。“姜价这么高,大家伙儿心里都扑棱扑棱的,2013年差不多能过个‘肥年’了,就是种得太少,产量也不行。仔细算一算,能补上前两年的‘欠账’就不错。”莱芜市莱城区寨里镇魏王许村党支部书记魏洪义说。

种植面积减少存量产量“双降”

魏洪义所说的“种得太少”,即种姜面积减少,这是山东多个产姜县市的客观实际。山东省农技推广总站研究员高中强介绍,2010年到2011年,山东生姜种植面积突破100万亩大关。然而,由于2011年和2012年生姜价格持续低迷,种植面积开始下滑,据初步统计,2013年多个主产区面积缩减了20%。

在莱芜市,2011年生姜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2013年8万亩出头;安丘市是潍坊的一个县级市,也是生姜种植面积最大的县,201 1年种植面积为21万亩,2013年约16万亩;在相邻的昌乐县,2011年有5.2万亩,2013年为3.4万亩……

昌乐县泊庄村姜农吕来成的话很有代表性:“我一般每年种2亩姜,前年价不好,想着第二年能涨上去,就咬着牙再种了一年,结果价更低了。有些人说现在种姜的地儿太多了,再涨价难了,2013年就种了1亩3分姜,管理上也不上心,谁知道价一涨起来又这么猛。”

更让吕来成受打击的是,2013年天公不作美,前涝后旱,加上自己的姜地犯重茬,病害也多,亩产才6000来斤,比往年减产1/3还多。就这样,他的姜产量在村里还算是好的,有不少户的姜遭了姜瘟病,产量才2000来斤。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安丘市凌河镇大儒林村。村党支部书记李永年介绍:“咱这里有种大棚姜的,也有种地膜姜的。大棚姜2013年亩产1.3万斤,较往年减了2000斤;地膜姜2013年6000来斤,减产30%以上。”李永年还说,不仅产量减了,往年的存量也减了,生姜收获后,一般都存在旱井和地窖里,但因2012年秋天和2013年夏天的强降雨,不少井窖进了水,导致生姜成批烂掉。

种姜要靠“撞大运” 农民直说受不了

种了十多年生姜的魏洪义明白,有利无利常在行。因此,他自己家每年都种3亩姜。他说,种姜对地力条件要求很高,而且需要定期施肥、浇水、除草、灭虫,投入大,用工多,即便不算姜农自己的工钱,每亩的投入也不低于6000元。因此,一旦姜价达不到1.5元/斤,基本上就挣不出工钱来。再加上连年种姜导致的地力减退和病害加重,风险也是越来越大。

魏洪义2013年的3亩姜产了约2万斤,现在全部存在地窖里。3个月后再卖,一般折损约8%,若能按现在的黄姜价格卖上4元/斤,毛收入约7.3万元,除去约2万元成本,收入5.3万元。“正常年份,咱农民3亩姜能挣2万元就很高兴,我是2011年平打平,2012年折了本,2013年挣的全补了前两年的欠账了。”魏洪义说:“这样赔两年挣一年,种地成了‘撞大运’了。咱农民就按生产季节算账,一年收成不好,日子就不好过,这样下去谁也受不了。”

在安丘市,农业局人士的分析印证了魏洪义的话。2011年9月,黄姜产地批发价格平均在0.9元/斤,进入10月份鲜姜收获,下降到平均0.7~0.9元/斤。2012年姜市持续低迷,价格徘徊在0.7元/斤左右,甚至一度跌到了0.5元/斤。对姜农而言,这两年,别说挣钱,没白忙活就不错,亏本的也有不少。在昌乐县红河镇,2013年的新姜卖一半留一半成了普遍做法。“没办法,就是明知道存在手里还会涨钱,咱也等不及了。前两年没挣着钱,2012年拉的饥荒到现在还没还上,实在是熬不住了,只能卖掉一半先救救急。再说了,这价儿还涨不涨的,谁也说不定呢。”南家庄村姜农刘中礼说。

也有例外的。安丘市石堆镇不少种着“订单姜”的姜农就没有这种担忧。石堆村的韩希才告诉记者:“这几年,种姜之前就签了保护价收购合同,安丘华仔食品公司每斤1.35元保底收购,就是市场价低于这个价就按这个价,高于这个价就按市场价。所以说,俺是稳赚不赔,2013年还发了个姜财。”

民间游资逐利而来 加剧市场不稳定性

在昌乐县泊庄村,村民刘健(化名)2012年存姜炒姜挣了40万的事情成了最大的新闻。2013年12月1日下午,记者见到了刘健,他说:“2012年10月,我是1.2元/斤收的黄姜,0.5元/斤收的鲜姜,几个人合伙存了80万斤,2013年8月份按3.2元/斤卖的,我确实挣了40多万。”

在村里一打听就知道,刘健跟村里的普通农民不一样,并不长于种地,而是一张利嘴走天下,有本事,能折腾。村里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种姜,在价格忽高忽低中,刘健就摸索出了规律,2012年他瞅准机会出手,果真捞着了。

谈到2013年的价格,刘健直言“还会涨”。“你四下里看看就知道,地里种的少了,井窖里的存货也基本没有了,再过3个月你看看,准保能涨到6块钱一斤。”说起这话,刘健显得信心满满。

基于这样的判断,刘健从2013年9月份就又忙活着收姜存姜,投入了小200万元,存了60万斤鲜姜。村里有七八户也加入了这场“冒险游戏”。据刘健估计,他这一个村2013年投到存姜炒姜这块儿的钱,差不多有500万元了。

而在相邻的红河镇,来自东北的房地产商潘强(化名),也看好了存姜炒姜这个生意,10月份来考察了场地,准备投资几千万元先把冷库建起来,以后长期做。

安丘市凌河镇太平洋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成亮的话,进一步印证了这种现象的普遍性:“照我的判断,2013年的鲜姜快有一半到了这些炒姜人的手里了,留在农民手里的还有一半。大量的新姜存到了投机大户手里,这是一个新情况,可能会扰乱市场秩序,增加生姜价格走向的不稳定性。”

李成亮的公司主要做保鲜葱姜的出口生意,年交易额约3000万元。2013年姜价上涨后,他的订单减少了1/3。“对我们做保鲜姜的来说,价格涨得这么快,需求量一般会相应地减少。这段时间又是空档期,2012年的黄姜基本没有了,新姜都存到了井窖和冷库里,也收不着姜。”李成亮说。

一些大的加工企业,已经在多年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了生存办法,那就是着力延长产业链条,上游建立自控的种植基地,确保手里“有货”,下游开展深加工,丰富产品层次。安丘外贸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海燕介绍,这几年,企业已经从保鲜农产品的出口转型到加工品的出口上来,也从源头建立了自控基地,保证了原料供应和质量,可以有效地规避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2013年,企业出口创汇5000多万美元。

联系电话:0351-4048890转809

标签:;  ;  ;  ;  ;  ;  

生姜价格飙升背后--从潍坊市和莱芜市生姜主产区的调查_生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