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Ⅰ类、Ⅱ类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与护理对策论文_曾立珍

曾立珍 (福建南平市光泽县医院 福建光泽 354100)

【摘要】目的 探讨普外科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为减少切口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基层二乙县医院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所有普外科手术的Ⅰ类切口、Ⅱ类切口的住院病人共44例,按切口有无感染分为切口感染组及切口无感染组,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找出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年龄、切口类型、手术类型、手术时间ASA1病情分级在切口感染组与切口雾感染组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麻醉方式在两组间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切口类型、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及ASA1病情分级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Ⅰ类、Ⅱ类手术 切口感染 影响因素 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3-0037-02

切口感染是普外科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一旦发生感染,将明显延长病人的住院时间,增加病人的痛苦与医疗费用,甚至可能成为引发医疗纠纷的隐患。有研究发现切口感染是院内感染的第三大病因。为了研究基层医院普外科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而更好的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本文对基层医院普外科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所有普外科手术的Ⅰ类切口、Ⅱ类切口的住院病人的切口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连续收集基层二乙县医院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普外科住院病人共434例。其中男性264例,女性170例,年龄8-86岁,平均年龄43.58± 18.86岁。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每个病例逐项填写性别、年龄、切口类型、手术类型、手术持续时间、ASA病情分级、麻醉方法、是否表浅切口感染。切口类型分为Ⅰ类切口(清洁切口)、Ⅱ类切口(可能污染切口)。手术类型指患者进行手术的状态,分为择期和急诊;ASA病情分级根据美国麻醉医生协会。可将病情分为Ⅰ、Ⅱ、Ⅲ、Ⅳ、Ⅴ级;手术时间指从切皮到皮肤缝合时间,不包括麻醉时间;麻醉方式指患者所采用的麻醉方式,分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全麻包括吸入麻醉和静脉复合麻醉;局部麻醉包括表面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椎管内麻醉包括硬膜外麻醉、腰麻等)切口感染标准根据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表1 ASA病情估计分级表

1.2.2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检验,检验标准a=0.05

2 结果

切口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影响因素:术后切口感染是外科病人常见的院内感染,占外科病人院内感染的13%-40%。切口感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研究较多的影响因素有:年龄、基础疾病、手术时间、切口类型、麻醉方式等,本研究也得到一致的结论。ASA病情评分是目前预测手术风险大小的常用指标。本研究通过对基层医院普外手术病人研究,发现ASA评分与术后切口感染密切相关。

3.1.1 年龄 本研究发现年龄≥60岁,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上升,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下降,常伴有基础疾病,对于感染病原体的抵抗力较中青年明显下降。提示我们对于年龄在60岁以上的外科病人,尤其要注意预防术后切口感染。

3.1.2 切口类型 本研究Ⅱ类切口感染发生率为4.2%。Ⅱ类切口的病人主要为消化道手术,切口感染多来源于开放的消化道和腹腔内的感染性渗液,占切口感染的绝大部分。本研究I类切口病人主要为甲状腺病,为清洁伤口,感染率为0.5%。

3.1.3 手术类型 本研究将手术分为急诊手术和择期手术。统计结果显示,急诊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择期手术。在急诊条件下施行手术,可因术前皮肤清洁不充分,存在开放性创口,为及时抢救患者而不规范洗手等多方面原因削弱灭菌效果,从而引起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3.1.4 手术时间 本研究手术时间越长,切口感染率越高。手术时间长,创面暴露的时间过长,空气及切口周围组织的长时间牵拉,可使切口局部缺血缺氧,加重组织损伤,降低组织抵抗力,感染率会随之增加。

3.1.5 ASA病情评分 本研究ASA评分为I级的病人均未出现切口感染。而ASA评分为Ⅱ级、Ⅲ级的病例切口感染发生率分别高达10%、57.1%。ASA评分高的病人,体质差,伴有较严重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明显下降,切口愈合较慢。可能是ASA评分高的病人感染率高的原因。

3.2 护理对策

3.2.1 加强老年患者的管理 尽量单间安置,完善各项术前准备,提高手术耐受性,加强术后护理。对于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定时翻身,并加强护理质量监控。

3.2.2 加强Ⅱ类手术管理 在Ⅱ类手术中加强防治措施,包括手术中做好皮肤保护,减少手术区污染,针对性应用抗菌药,掌握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时间,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药物达到的有效浓度。

3.2.3 加强术前护理 科室护士医生做好急诊手术病人的术前准备,尽量缩短术前时间。术前准备中,各手术标本采集及时准确,避免重复。尽可能减少暴露在医院环境中的时间。同时医院可设急诊手术室,由专人管理,备齐常用物品,保持合格状态。术中注意保护无菌区,疑似污染,立即更换。

3.2.4 控制手术时间,保持手术室空气净化度。基础疾病严重,有腹部手术史患者可使手术时间延长,充分做好术前评估,积极治疗合并症,调配患者饮食结构,使手术有序进行,工作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走动,严格控制参观人数,以维持手术室空气的净化度。

3.2.5 控制基础疾病,改善全身情况。及早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在围手术期加强患者的营养,饮食多样合理,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的供给。按照其饮食情况,鼓励少量多餐。不能进食者,予以静脉营养,纠正患者营养状况,增强机体抵抗力,将血糖、血压在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3.

[2]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4.

[3]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3.

[4]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10-12.

[5]邓利平,徐秀玲.外科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6.(8):90-91.

论文作者:曾立珍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11月第3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13

标签:;  ;  ;  ;  ;  ;  ;  ;  

普外科Ⅰ类、Ⅱ类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与护理对策论文_曾立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