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对策_汽车工业论文

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对策_汽车工业论文

刍议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工业发展论文,对策论文,我国汽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在“七五”期间已经明确提出把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然而,从目前的状况看,我国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的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大大地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实现汽车工业从外延式粗放经营向内涵式集约经营的转变,加速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已迫在眉睫。

(一)政府应制定系统的汽车工业扶植保护政策

我国政府对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现在国家已经明确地把汽车工业当作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发展,说明了汽车工业的支柱作用在高层领导中取得了共识,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利用政府职能的特有优势来促进汽车工业的发展。日本政府的经验很值得借鉴。首先,制订一个产业政策,规划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前景。可喜的是这一步已经做到。产业政策明确地规定了汽车工业发展的目标,发展重点,以及达到目标应该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产业技术政策规定了汽车工业企业的建设项目要保证其产品的先进性。

为了落实汽车产业政策,需要我国政府在产业、金融、财税、投资等各方面的配套上大力支持。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探索我国大型汽车工业企业在自愿的前提下,以兼并参股方式收购小企业和产业相关企业,形成若干个大型骨干企业或企业集团。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或者经济手段来撮合有关企业的合并。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消除在分散生产下的过度和无序竞争造成的低效率,建立有效竞争秩序,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的使用和配置效率。

同时,我国政府要全力扶持企业集团和重点骨干企业,集中投资,形成规模,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的步伐。继续搞好散、乱矛盾突出的轻型车结构调整。国家今后严格禁止不符合《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规定的新开工项目和引进技术项目,限制整车新建项目,把有限的投资集中到少数的几个大型骨干企业中去,按经济规模的要求组织建设,要严格限制新企业的进口。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以专业化协作为重点,大力进行组织结构的调整,改变厂点多、规模小、分散重复的局面,提高生产的集中度,从而确立少厂点,大批量生产体制和少数大型企业间有序竞争的市场结构。并且,逐步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加速零部件工业向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发展,扶持一批小型、巨型企业。提高汽车工业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要加强价格管理,根据国际市场汽车的定价,逐步理顺汽车产品价格,充分运用价格杠杆,推动汽车工业协调发展。避免复关以后,进口汽车对国产汽车的过大冲击。此外,政府还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要确立废气排放、嗓音、耗油量等种种环境保护、安全性能标准,规定凡是不符合这些标准的汽车,一律不准进入市场,坚决淘汰那些质量低劣缺乏竞争力的汽车。总之,国家政府应该在促进我国汽车工业企业合作、形成集团化规模方面有更大作为。

加强国家的进口管理政策,严格禁止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汽车的进口,保护民族汽车工业。当前,应该重点打击各类“灰色汽车市场”,即非法走私和以散件形式进口再拼装的汽车通过各种非官方正规渠道进口市场。它不仅挤占了国产汽车的市场份额,冲击正常的销售渠道,冲击民族汽车工业,而且质量没有保证,给消费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它已成为严重阻碍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毒瘤”。

鉴于当今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大趋势,我国经济正在同世界经济接轨,并考虑到复关在即,一些不符合国际惯例的保护措施会受到限制,长期以来依靠高关税和其它措施限制进口来保护我国的汽车工业的方式显然已不合时宜,实践证明其效果并不佳。因而,可行的方式是适度保护,逐步放开。一方面,要把产品推向市场,接受市场的验证和考验;要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参照国际定价方法和会计制度,逐步放开汽车产品定价,转变价格管理机构的职能,建立国家调控与企业按照市场要求,供求状况自主定价相结合的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形成合理的价格体制。另一方面,由于在资金、技术、人员素质等与先进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果没有国家的保护和促进,就很难生存和发展。

(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推动汽车产业的发展与集中,盘

活汽车工业企业的资产存量,实现资产合理流动。

从产业组织结构来看,汽车工业是规模经济最为显著的行业之一。在发达国家,汽车生产由分散通过兼并不断集中,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了寡头垄断的格局,由此带动了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和技术进步。而我国汽车工业组织结构的变化却与之背道而驰。绝大多数企业远未达到合理的经济规模。汽车行业集中度过低的状况将严重阻碍其自身的发展,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国汽车工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生予旧的投资体制下,投资主体的分散化和投资风险软约束。投资主体的分散和风险软约束导致了各地争上项目、重复建设。改变这种相互封闭的状况的唯一出路就是盘活存量,实现资产的流动,以优化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构建“高起点、专业化、大批量”的集约型格局。要尽快培养和完善全国性的产权交易市场与兼并市场,以促进资源流动,加速企业兼并,提高资产运营绩效。要通过深化企业改革,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从而形成原有生产能力的存量调整机制,要把国有资产推向市场,使国有资产由封闭、凝滞状态变为流动状态,在流动中通过资产、兼并等形式进行分解、组合,促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促使分散在各地的汽车厂家走集团化道路,逐步使分散的投资向重点产品、定点厂家集中。通过联合重组,尽快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和骨干企业。要加快优势企业的股份制步伐,扩大资本市场融资,大力推行企业兼并,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危困企业。要运用投资入股、或债权变股权等多种方式实行企业间的收购兼并。从而使优势企业得以加速扩大规模,获取规模效益,向集团化发展。

要打破条块分割,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性质的联合,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尽快培育和发展一批世界级的汽车工业大公司、大集团。它们通过多种购销关系如组织外围协作、签定承包合同等,把一大批中小企业联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由此形成产业和市场内在稳定机能,从而不断提高产业和经济的素质,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并有效地开展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合作,真正引进高新技术和外资。

(三)加强对外合作,建立立足于国内的研究开发体系。

汽车工业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没有汽车工业技术进步,不搞技术创新,汽车工业是没有前途的。然而,在我国的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中,长期以来存在着重生产轻研究开发问题,即便是80年代以来通过引进技术或合资生产的一些企业,也仍存在着仅仅掌握或买到了生产技术而自己缺乏产品技术开发能力,汽车关键技术仍控制在合资企业的外方手中。汽车工业引进技术和进行开发的换代产品达到80年代国际水平的仅占30%,技术落后的占了40%。

因此,在利用外资方面要克服片面追求资金吸纳的倾向,应把技术引进放在首位。在技术引进中,不仅要引进制造技术,更重要的是引进整车开发技术,走技术“滚动引进”的路子,不断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来提高我国汽车工业的技术水平。避免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原地循环,就地踏步的局面,达到引进——吸收——消化——自主开发的新局面。为此,应重视对先进技术的引进,研究和开发,强化自身的研究能力,把引进技术与国内开发相结合。

要建立一批有一定规模和较高水平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大型汽车厂家、骨干企业都应建立起自己高水平的研究开发中心,让企业技术开发中心,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的卵化器。研究开发活动的投入应逐年提高,向国际标准看齐(占其销售额的4%—6%)。从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以效益为中心,以管理为基础,有限科技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有利于自己创新的汽车工业技术进步机制。要发展产学研结合,加快成果转化,突出创新意识。同时,要利用国外人力资源广泛与国外科研机构、咨询企业进行合作。对引进外资,合资企业和国际合作,应加强宏观调控,实施政策引导,使之提高合作水平、层次,有利于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进步,有利于提高我国汽车工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活力。政府应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如特别加速折旧、政府采纳、研究性税赋减免、信贷等,以大力提高企业的研究开发投资强度,积极鼓励新产品,尤其是新车型的研究开发,打破引进——组装——再引进的不良循环,走出一条开发——生产——再开发的自我生存发展的路子。要鼓励主要汽车企业联合进行基础技术、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开发,要选择建设几个先进汽车制造技术示范型工厂和研究开发基地,采用国家抉择、面向市场、自主开发,流动发展的技术,集中技术资源增强这些企业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创新能力和对高、精、尖技术吸收能力。

标签:;  ;  ;  

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对策_汽车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