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丧乱帖》悟行草书论文_严丽

从《丧乱帖》悟行草书论文_严丽

先生说:“《丧乱、二谢、得示帖》笔法精妙,结体欹侧取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本文选择以王羲之手札《丧乱帖》为研究对象,将从《丧乱帖》蕴含的情感以及它的章法、点画形状等几个方面详细分析阐述,同时通过对《丧乱帖》的分析进一步了解行草书并得到一些关于行草书创作的启示。

关键词: 王羲之 《丧乱帖》 风格特点 创作感悟

一 :王羲之师承

一个书家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师承取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要了解王羲之的书法必须先了解他的学书经历、师承取法。

王羲之心仪钟、张,师承卫、廙,博采众长。简单的说,王羲之的书法师承、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

少年时:师卫夫人,卫夫人师承钟繇、善楷书。卫夫人传王羲之钟繇之法及卫氏一门习书之法。

十到二十岁间:师叔父王廙,王廙善楷、行、草及飞白书,这使得王羲之兼善诸体。

王廙去世后上师钟繇楷法与张芝草法。同时王羲之书法亦受王、郗两大书法世家的影响。

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载曰:“晋中书朗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

南朝齐王僧虔《论书》有言:“王平南廙是右军叔。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

张怀灌曾说:“王廙工于草隶、飞白,祖述张、卫遗法……”

二:《丧乱帖》中的情感

《丧乱帖》为抒发悲痛之情的信札,王羲之先墓一再被毁,而自己却不能奔驰前往整修祖墓,于是写信札表示自己的无奈和悲愤之情,这是至苦至痛且不可容忍的,故挥洒淋漓,流贯不羁。

《丧乱帖》中字迹潦草,时有停顿的痕迹,转折圆润自然,结字欹侧多变;前二行行笔较稳,给人一种雄强、浓郁的美感,后半篇用笔更快疾,通篇由行入草,忽行忽草,随着情绪的波动,草字愈来愈多,最后两行已不见行书的踪影;此外在《丧乱帖》中不难看到“痛贯心肝、痛当奈何、临纸感哽……”这样体现书写时悲痛欲哭的蕴含饱满情感的词语;由此可以想见王羲之当时啜泣难止、极度悲痛的心境以及他的情感变化,亦可以看出《丧乱帖》是信手而书的珍品。

三:《丧乱帖》中的细节

临习中最大的毛病是拿起帖即临,往往眼睛还没有看清帖中字的精微之处便下笔练习,笔法、结构、章法等方面往往把握不准。

通过对王羲之《丧乱帖》的反复临习钻研,了解到其章法的特色除了单字结构的点画之外、还有单字与单字之间连成字组形成的行气,这也为章法的构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字和字之间无论上下还是左右的相互关系都随着字的体态、字势的变化以及王羲之当时心理情绪的变化,构成了微妙的节奏运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以下是关于《丧乱帖》的一些新认识,是过去临习中从未用心注意的一些细节……

1、 用笔变化

王羲之尺牍的用笔主要采用中锋起笔、中锋行笔,时而也伴有露锋起笔、侧锋行笔的。就《丧乱帖》而言,帖中用笔挺劲,表达肯定直率,前半部分多用露锋起笔,用笔上虽提按变化不明显,但却表现出较为强烈的节奏感。

在横的书写上,起笔多样,变化莫测且有很多特色用笔,例如“墓”、“慕”,起笔上侧锋起势,在中锋中求变化。

其次,字的起笔有方有圆,变化丰富。侧锋起势,中锋行笔,行笔干净利落,笔画厚重灵活又不失含蓄,例如《丧乱帖》中的“离”、“丧”。

在转折还有钩的处理上帖中也是极富变化的,很多字的转折及钩都是平拖圆转的,但也伴有个别字中有中锋与侧锋之间的变化,并且方圆兼备,在转折处用笔变化更为丰富,有方有圆,虚实兼备,例如《丧乱帖》中的“首”、“当”。在钩的处理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方折顿挫之间也有很多微妙的变化,例如《丧乱帖》中的“顿”、“乱”等。

2、 结体章法

在牵丝连带方面,帖中有较多映带组合,给人连绵起伏之感。例如帖中的“酷甚”、“痛贯”、“奈何”。“酷甚”字组是内擫外拓笔法的结合,笔断意连;“痛贯”则是实连,笔连意连可以让临习者感同身受那种剧痛之感;“奈何”则更注重牵丝的外拓笔画。近人沈尹默先生认为:“大凡笔致紧敛,是内擫所成;反是,必然是外拓。并指出:‘内擫是骨胜之书,外拓是筋胜之书’”。因此在一幅作品中内擫和外拓笔法是必不可少的笔画。

此外,在《丧乱帖》中, 仔细观察前三行中存在一些有趣的细节:第二行“再”字与首行“顿”字相邻,其笔势、点画形态与“顿”字右部“页”旁如出一辙。而这两行行尾“极”“追”二字末笔的横尽管一粗一细,却都是由重到轻、劲直疾勒、收抛齐同。第三行“慕”字与前行相邻的“荼”字点与撇呼应起势、其下的两翼分张、竖钩斜勒、两点的关联映带这些细节无不一一契合。

临习王羲之其他的手札时发现整列单字排列形成的轴线几乎都是接近垂直的,但是《丧乱帖》不同。在《丧乱帖》中结体上以欹侧取势,整篇在结体上全失平正,中轴的移位和摆动能够造成正欹的变化,帖中二、四、五、六行的中轴线都略向左倾斜,一、三、七、八行的中轴线趋于垂直,两部分结合在一起使得整篇虽结体欹侧却不失平衡。如“当”、“荼”、“贯”等,“势如斜反而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书写的过程中要多注意点画与点画之间的布白方法。《绿荫亭集》中说:“字有疏密,密处紧腠理,疏处展丰神,语默动静、寒暑、生杀之机寓焉,非通乎人情,得乎天理,未可与于斯。”因此,疏密得当则结字服帖,在结体中通过用笔的肥瘦、长短、开合、伸缩等方法表现出来。随形变化、同字异构。原帖中有重复出现的字,例如“奈何”等,一是变化笔形,二是变化字形。但是这些变化又不脱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基本法则,相同字形或相近字形的字同时出现时,要形随势变、同字异构,结构的变化要“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文作者:严丽

论文发表刊物:《青年生活》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  ;  ;  ;  ;  ;  ;  ;  

从《丧乱帖》悟行草书论文_严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