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_贫困地区论文

旅游扶贫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_贫困地区论文

旅游扶贫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若干问题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科分类号 F

我国政府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1994年制定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定出了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我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民政扶贫”“信贷扶贫”“科技扶贫”等扶贫渠道,为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支持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全国的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 亿减少到1995年的6500万,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7.1%。近些年来, 开发农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扶贫方式倍受许多贫困地区欢迎。“开发一方景区,繁荣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丰富一方生活”的农村旅游硕果,显示了其他扶贫手段所不具有的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旅游扶贫毕竟是一件新事物,人们对它的认识还存在高低深浅程度的不同。从各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实践中暴露出来的种种现象分析,当前,有一些问题亟须解决,旅游扶贫的内在运行规律更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探索和深入认识。

一、关于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的问题

从有关方面反馈来的信息和依笔者所了解到的情况,时至今日,在某些有条件开展旅游扶贫的贫困地区,依然没能发挥当地优势,迟迟没能利用或充分利用旅游扶贫手段来打好扶贫攻坚战。原因或许多多,但其主要根子在当地的领导层。这些贫困地区的领导,对现代旅游还不熟悉,对旅游扶贫的功能、作用及其所带来的良好效应之类信息还不甚了了,甚至仍然错误地把旅游等同于吃喝玩乐,等同于游手好闲,等同于不务正业,等同于追求腐朽的生活方式,人为地把旅游和扶贫对立起来。这些落后的错误的认识和思想观念严重地阻滞着旅游扶贫攻坚战的深化与拓展,必须立即改变。因此,旅游扶贫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而首先是思想认识和观念转变的问题。不提高认识,不转变观念,不知旅游为何物,不了解旅游扶贫的好处,不闻不问旅游扶贫先进地区的发展动态,就不可能迈出旅游扶贫的第一步,更难有所作为。面对全球日益发展的旅游业,国际旅游权威人士指出:旅游业是世界上各产业中发展最快的一个产业,它将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在我国,它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迄今已有23个省、市、自治区明确把旅游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导向产业、重要产业或经济的新增长点。不少开发了旅游的贫困地区,已经获享了旅游扶贫的巨大好处。更有不少贫困县,主要通过发展旅游业甩掉了贫困帽子。因此,实施旅游扶贫计划的前景,应是一片辉煌的。实践证明: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实施旅游扶贫计划的前提。有专家在研究了一批旅游扶贫的先进案例后撰文指出:旅游扶贫可以繁荣地方经济,带动当地相关产业,提供就业机会,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分流,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因此,我们认为,凡是有条件发展旅游的贫困地区的领导,很有必要加强对旅游的了解,很有必要学习中央领导对发展旅游的有关指示,很有必要借鉴一些贫困地区发展旅游的经验,提高对旅游的认识,争取尽快实施旅游扶贫攻坚计划,不要再以种种借口将发展农村旅游拒之门外。

当前,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主要办法是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扶贫资金来改善当地的农牧业生产条件,发展多种经营,修建乡村道路,普及义务教育和扫除文盲,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防治地方病等,即通常所说的“民政扶贫”“贷款扶贫”“科教扶贫”。旅游扶贫,不同于这些扶贫方式或渠道。旅游扶贫,是一种崭新的集约型扶贫方式。由于旅游业兼具经济和文化(科、教、文艺、卫生、体育)的综合性,旅游扶贫自然就既能给贫困地区“输血”,也能给贫困地区“造血”,兼有“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的综合优势,能产生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整体效应。说到脱贫致富,一些贫困地区的领导仍习惯于“两眼向上,两手向上”的等、靠、要思维定势,热衷于急功近利地兴办一些小型酒厂、纸厂、纺织厂之类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乡镇企业,而不善于开动脑筋,深入认识当地自然和人文优势,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挖掘生产潜力,搞好投资环境,制订优惠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此,钱其琛副总理说得十分明白:过去我们许多地方搞经济热衷于小烟厂、小酒厂、小纺织厂,现在这个观念应该改变一下。一个县也好,一个市也好,只要能够把环境搞好一点,交通搞方便一点,旅游就可以搞起来。旅游的收益不下于烟厂、酒厂。许多事实证明,实施旅游扶贫,的确使不少贫困地区已经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二、关于遵循旅游业内在运行规律的问题

旅游扶贫,作为一项旅游经济活动,必须注重效益,遵循旅游发展的内在规律。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切实做到开发一处,见效一处,受益一方。否则,旅游“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特征难以形成和体现。很多事实告诉我们,并非有资源就可以搞旅游,旅游需要一定的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和社会其他相关事业的支持;也并非开发了旅游资源和旅游项目就必定有收益的;如果不按照旅游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旅游市场经济要求办事,很有可能血本无归。如广西某县,见邻县轰轰烈烈开发旅游,效益很好,在没任何投入产出分析和市场调研的情况下,仓猝上马,盲目贷款,盲目投资,虽然也很热闹了一阵,很时髦了一下,但最终没有游客,既浪费了资金,又破坏了资源,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可见,对旅游扶贫,无动于衷不对;而以之为时尚,“一窝蜂”“大干快上”也不对。正确的方法是必须讲究科学规范,遵循市场法则和旅游业运行规律,必须考虑到当地支持发展旅游的经济与社会的承受能力,必须对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作出正确的分析估计,对兴建的项目作出可行性论证,千方百计避免资源开发上的随意性和建设上的破坏性,能否坚持这些,是旅游扶贫成败的关键。

实现旅游扶贫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根本策略是协调与合作,用现代市场经济学理论解释叫“协同发展论”。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合作的经济。旅游业的开放性、合作性尤其明显。桂林市是我国旅游市场发展得比较早也比较成熟的地区,她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值得其他后发旅游地借鉴的经验,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百业扶旅游,旅游促百业”。发展旅游,不可须臾离开农、工、商、交通、邮电、文化、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支持,而旅游发展起来了,可以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加速各行各业的大交流、大汇融、大协作,从而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实惠和好处。贫困地区实施旅游扶贫,与此有着诸多的一致性。忽视了协同与合作,就旅游论旅游,要想搞好旅游是不可能的。同理,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不注意跟农、林、牧、渔、副及乡镇企业协作,走协同发展之路,要想搞好旅游扶贫也是不可能的。

协同与合作因不同地方而具有不同的发展模式。湖南张家界本是一个极为荒僻且名不见经传的落后山区,因为发展旅游,如今名气大得很,旅游股票也上市了。其特点是十分注意发展地方特色,充分挖掘当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生态林业、旅游加工业、旅游立体农业,旅游整体效益十分理想。他们总结出了“旅游+公司+基地+农户”的农村旅游一条龙产业化经营模式。

广西桂林地区的龙胜县,是个刚刚靠发展旅游甩掉了“贫困县”帽子的少数民族山区县。他们旅游扶贫的做法很有推广价值。他们充分利用距离旅游中心城市桂林市近的优势兴办旅游扶贫工程,创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农业旅游与民俗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旅游发展道路。他们以当地的龙脊梯田、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习俗、民间工艺和龙胜温泉为旅游资源,开发了适合中外游客口胃的以龙脊梯田为中心的农业观光游,以少数民族传统生活习俗、手工艺制作和村寨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游,以温泉浴为内容的度假休憩游。龙胜旅游扶贫的成功,还带动了附近的贫困县资源县,资源县的旅游扶贫正开展得如火如荼。

要取得旅游扶贫的最佳经济效益,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条件。旅游包含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所不同者,旅游者对它们更重在追求地域的文化上的差异,换句话说,旅游者乐于品尝地方小吃、民族风味,乐于观赏地方建筑、下榻民间宅居,乐于乘坐富于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的交通工具,等等。游、购、娱是旅游者在生理基本需求满足以后的延伸,是人的精神需求与自我完善理想追求的实现,是旅游本质之所在。对旅游地而言,与旅游六大要素相匹配的硬软件的完善与否,集中反映了该地的综合接待与服务能力,包括旅游环境容量和旅游者流量之间的关系,直接涉及到交通、邮电、饭店、园林、文化、建筑、农业、商贸等部门和行业。按照现代旅游运行的三个基元,即主体(旅游者)、媒体(旅游交通)、客体(旅游资源)考察,其运行公式为:主 媒体体──客体。很显然,发展旅游业首要的条件是必须有吸引主体(旅游者)的旅游资源,这旅游资源必须是独特的、神奇的、神秘的、丰富的,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较高的知名度,否则,旅游者怎么会远离居住地到旅游地来?实施旅游扶贫,在贫困地区开发旅游资源当然得首先注意到这些要素。其次,是可进入性,即具备一定的交通条件,没有安全的交通,再美的旅游资源,旅游者也难以看到或不愿去看。安全是发展旅游的最起码要求。在安全基础上,逐步做到便捷。实现方便快捷,安全舒适。须知,游人虽然不一定怕辛苦,但大都不愿拿生命去冒险。再次,是具有区位优势,主要指接受旅游中心城市的辐射,分享她的客源。这是保证旅游扶贫取得硕果的必要条件。因此,并不是所有拥有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都可以在一夜之间起来齐头并进大力发展旅游,实施旅游扶贫攻坚计划的。应当首先选择那些既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资源,良好的可进入性,又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经济社会环境较好的地方优先开展旅游扶贫。

三、关于旅游扶贫的资金问题

当前,在旅游资源丰富、知名度较高、交通条件较好的贫困地区实施旅游扶贫攻坚计划的最大障碍之一是缺乏必要的旅游开发启动基金。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经济实力还不够雄厚,财政和国有银行对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不可能有较大的投入。那些有条件发展旅游,搞好旅游扶贫的贫困地区,倘若仅仅因为等不到、靠不了、要不到政府的更多投入就不愿开发当地旅游资源,那就会贻误战机,错过发展的大好形势,而处于被动地位。事实证明,能否开动脑筋,按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积极筹措到一定数量的资金,是旅游扶贫成功与否的必要条件。我们必须跳出资金短缺的陷井,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广开门路,多渠道筹集旅游扶贫发展资金。下面提供一些思路供贫困地区的领导者和旅游扶贫开发者参考。

1.增设旅游扶贫专项补助资金。建议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扶贫资金中增设旅游扶贫专项补助资金,每年从国家和政府的扶贫资金中按一定比例拨出,专款专用。旅游扶贫资金优先扶持那些条件具备、适宜旅游扶贫的贫困县。这些条件主要是: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资源,有良好的可进入性,有一定的综合接待能力,能接受旅游中心城市的辐射,具备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旅游发展前景等。凡申请旅游扶贫项目的贫困县,要详细写出项目发展规划和可行性论证报告。扶贫资金管理部门应会同上级政府有关部门,聘请有关专家,深入项目申请地实地考察、询问、分析,认为确实有价值,值得开发,才批准拨出资金。资金由项目申请单位的上一级主管部门代管,审批每项开支。坚决杜绝一切不合理的支出,确保旅游扶贫项目的必要资金。

2.优化环境,招商引资。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入是有限的,招商引资常常能解决大问题。这方面的成功例子很多。以广西为例,如鹿寨县香榕岩景区、荔浦县丰鱼岩景区、钟山县碧水岩景区。这些景区为了开发旅游,一方面相继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到省外、境外招商引资。投资者见到当地软硬环境理想,条件优惠,能获相当利益,便愿意投资;另一方面,这些景区的领导者和景区开发者重视人才、重视科学,不断聘请有关专家,虚心向他们请教,在专家指导下编制出了可行的发展规划和招商项目,既保证了招商引资的顺利实现,又保证了项目开发的顺利进行。

3.广聚社会闲散资金。广聚社会闲散资金,开拓多种融资渠道,是筹措资金的一种可行办法。近两年人民币利率下调,国人手中游离出大量的闲置资金,这一大好时机更应充分把握。一些贫困地区这些年来由于注意了对社会闲散资金的吸纳,对旅游扶贫帮助很大,影响很大。河北省赞皇县嶂石岩景区,起步时县政府只拨给3000元,经过八年建设,投资累计金额达6000万元,其中集资2900万元,占投入的48.33%。 湖南张家界1996年则千方百计成功采取了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股票来融资的市场手段,解决了贫困地区旅游扶贫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

4.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这条原则不仅能保证筹集到旅游扶贫发展资金,而且还会保障旅游扶贫事业的稳步发展。当地政府应支持和鼓励各部门和国有、集体、个体经营实体一起来关注旅游扶贫,开发旅游扶贫项目,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不动摇。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好办法。有的贫困地区还有所创造,效果良好。例如河北省正定县筹集旅游扶贫资金坚持四个“三”的原则,(1 )“三不限”,不限所有制性质,不限区域范围,不限金额大小;(2 )“三参与”,参与项目的考察论证,参与经营管理,参与检查监督;(3 )“三保证”,无利保本保息,有利保证按时分红,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4)“三自由”,自由选择投资方向,自由选择投资形式, 自由选择经营方式。一句话,只要符合小平同志说的“三个有利于”就可以大胆去干。

5.建立旅游扶贫发展基金。具体做法是:从当地旅游经济效益好的相关企业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以建立旅游扶贫发展基金,取之旅游企业,用于旅游扶贫项目的开发,实现扩大再生产,以不断滚动发展。

四、关于人才问题

其实,资金缺乏,不仅仅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就是在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也同样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比如,国有大中型企业就相当缺乏资金。国有资产管理局科研所所长魏杰说过,如今财政和国有银行都不能再成为国有企业的资金供给源泉了。发达地区之所以比贫困地区先发展起来,自然具有贫困地区所没有的许多优势,但在这许多优势中的最大一个优势是人才优势,而不是国家投入。易言之,贫困地区的最在劣势就是人才奇缺,并不是资金。因此,开发农村旅游首先要不拘一格挑选帅才。

我们所说的帅才,是德、识、才、学兼备的现代复合型人才。在此,大致可以简述为如下几个特征:1.有敬业精神与责任心,甘于为改变当地的贫困面貌吃苦作奉献,乐意为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埋头苦干倾心尽力。2.有改革精神与创新性,为了开创贫困地区的新事业,勇于开拓,不墨守陈规,善于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有志闯出一条富有当地特色的发展路子。3.有钻研精神与坚韧性,遇到困难,不一愁莫展,而设法寻觅症结之所在,碰到麻烦,不怨天不尤人,而设法理清头绪,一一解决;遭到挫折,不气馁放弃,而变挫折为动力,继续奋力前进;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刻苦钻研,百折不挠,永远是爆发灵感、诞生天才的“温床”。4.有好学精神与开放性,努力学习和吸纳人类一切有益的知识为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事业服务;善于借鉴和包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不同模式或流派,注重协调与合作,调动一切力量,为贫困地区的尽快脱贫致富服务;妥善处理学习与吸纳,借鉴与包容之中发生的偏差,确保贫困地区的永久脱贫和不断致富。德、识、才、学,缺一不可,统一在人才身上,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是残缺的,不理想的。作为统帅一方旅游扶贫大任的帅才,在具有上述四大人才优势的基础上,还应具有较丰富的现代旅游专业知识和熟悉旅游市场的运行规则,否则,他不配指挥一方的旅游扶贫攻坚战。

由于旅游扶贫对贫困地区而言是一桩新事物,原来并不拥有这类人才,因此,就更要重视人才,立即着手培养农村旅游人才。首先是通过招聘以竞选出统帅当地旅游发展的帅才,参加竞选的人应不受地域的限制,应重视录选人员的旅游专门知识和旅游实践经验;其次,由这位“帅才”提名,组阁成农村旅游发展领导班子;再次,与旅游先进地区联系,在一定时期内培训出初懂旅游市场规则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营销人员;第四、成立旅游发展研究机构,专门研究农村旅游市场发展的动向,随时接受咨询。专家们说现代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先重视了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谁就能赢得胜利。如今我们搞旅游扶贫,道理亦然。

五、关于开发地方特色旅游产品的问题

旅游景点、旅游项目、旅游线路、旅游商品等等,统统属于旅游产品。特色,是旅游产品的生命,只有不断创造特色旅游产品,才能保证旅游发展长盛不衰。特色,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只有拥有一定量的特色旅游产品,才能创造、培育出名牌产品,产生名牌效应。特色,是旅游地和旅游地之间鲜明区别的主要标志,开发旅游,就是发挥、挖掘和创造当地优势。所谓特色,归根结蒂,一言以敝之曰:唯我独有的东西。有人把它演绎成十二字原则,即“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

贫困地区实施旅游扶贫,务必遵循这一铁的原则,千方百计创造和培育特色旅游产品和旅游名牌产品。上级政府部门要派出专家帮助贫困地区寻找旅游扶贫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着力开发培育出高品味的特色旅游产品。

特色的旅游产品来于高品味的旅游资源。贫困地区开发旅游资源时要重视科学规划与专家建议,聘请有关专家,会同有关部门进行精心策划,达到去粗取精,提炼精华,正确确定当地旅游发展的思路,树立旅游区的特色地位。内涵上不外乎从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现代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中提炼。审视其独特性与否,形式上通常看能否给游客产生深刻的第一印象,比如一看能否冠以某种称号,像“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景甲桂林”;二看能否以知名度高的名胜名景来衬托或比附,像广西资源县的资江人称“桂林漓江姊妹江”,苏州城称“中国威尼斯”;三看能否借助名人效应提高景区景点的知名度,招徕游客,像广西百色地区,是一代伟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早年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推出缅怀邓小平旅游路线,应当具有一定的诱惑力;四看显著的特色是否为别地所无,像河北省涞水县野三坡,其特色是一个“野”字,他们用简短的语言编成顺口溜:“登野山,观野景,吃野味,宿野房,享野趣。”易记易懂易流传,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招徕效果。

特色的旅游产品,应和周边地区的旅游产品具有互补性,而不是替代性。一些贫困地区在开发旅游产品和资源时,由于缺乏经验,知识准备不足,也不了解周邻地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旅游市场发展的情况,就凭感觉想当然地开发旅游,见别地搞什么吸引人赚钱,自己也搞什么,一味模仿、抄袭他人路子,或者心血来潮,想到什么就干什么,这样开发出来的产品容易雷同和没有特色,也就没有竞争力。不注意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的旅游开发,只能是劳民伤财、血本无归的毁坏性开发,必须坚决杜绝。

特色的旅游产品是以特定目标市场而界定的,即旅游产品要得到目标市场旅游者的认同感,要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奇、求趣、求美、求完善、求参与的心理和精神需要。眼下,贫困地区开展旅游,面向的主要还是国内市场。客源目标主要以邻近的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周边县镇为网点,市场的分割和产品的定位,均以此为基点。一旦形成了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产品,要适时地包装好进行更大范围的宣传推出之,不断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以至创造出巨大厚实的无形资产。前述河北省涞水县野三坡的旅游业之所以兴旺发达、旅游者多,有以下几条经验值得效法:一是十分重视依托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诸大中城市,市场定位十分明确;二是根据都市人口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节奏的加快,渴望“回归大自然”的心理特点来开发旅游产品,确定了山野风光游,特色突出,符合旅游者的需要;三是重点开发推出周末和节日度假游,极大地满足了附近有闲有钱旅游者的休息松驰欲望,使游客络绎不绝,形成周周有旺季;四是有句朗朗上口的顺口溜,这便是无形资产。

六、关于旅游扶贫开发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实施旅游扶贫攻坚战役,固然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速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但与此同时,还须兼顾旅游开发的整体效益,使旅游扶贫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尽可能和谐统一中稳步、健康、高效地运行,保证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点在旅游扶贫筹划之初就应明了,并且要时时牢记之。

发展旅游业,自始至终都应注重保护环境,创造条件,走集约式开发,避免掠夺式开发,不允许浪费资源,更不容许破坏资源。贫困地区的大多数旅游资源都属于不可再生性资源,是前人和大自然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利用一点就会少一点,破坏一点就会丢失一点。一定要遵循自然法则,千方百计守住、保护住尽可能多的自然资源,力避剥夺我们子孙后代欣赏自然山水的权利,力避若干年后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注重环境保护,防止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保护人类生存的空间,这既是基本国策,又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任何人都不能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损毁美好的家园。任何开发都不得以损害环境为代价。为了保护环境,我们甚至不得不宁可牺牲一下发展速度。谁也不能借口扶贫为所欲为。有的地方借旅游扶贫之名,大肆砍伐森林,破坏植被,那是违法的。稍微掉以轻心,轻者会造成水土流失,出现滑坡,导致灾害;重者可能破坏大气环流,影响当地小气候,而贻害无穷。开发旅游资源,不得侵占农田耕地和牧场,影响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严禁兴办污染性的厂矿企业,以免排出的废气、废水、废渣污染环境,应杜绝人为污染源。

发展旅游,据旅游发达地区的经验,尤其要注意防止旅游污染,我们要设法把发展旅游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这里提供四条思路:(1)在策划中, 即应对旅游区生活用水和垃圾作出明确的安排和妥善处理的方法,坚决消除滋长随意排放、乱丢乱扔思想和行为的任何客观环境;(2)制订有关法规、条例约束市民和游人,不准乱扔乱丢瓶罐、废纸、食品袋等旅游废物,游客不得随意选择烧烤或野炊地点,更不准砍伐树木;(3)严禁以发展狩猎旅游为名, 随意捕杀动物,破坏生态环境;(4)在旅游高峰期, 严格控制旅游景点的游人流量,不能为了眼前多一点收益而破坏景点所在区的自然环境。

社会污染也不容忽视。现代旅游是一个外向型行业,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同进,来自不同性质国家和地区的游客,难免会带来一些为社会和国情所一时难以接受或认同的东西,我们应加强对旅游地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使之增强抵御毒素侵蚀体内的能力。

为加强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姑作如下建议:

1.建立健全旅游区环境保护制度,强化执法监督检查。在旅游贫困地区,人们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低,很有必要利用法律制度来约束人的经济行为,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来协调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用思想教育来培养提高人们自觉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2.加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与保护。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环境并重”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利用谁补偿”的方针,建立生态破坏限期治理制度,制定生态恢复治理检验或验收标准,促使开发者对开发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进行恢复治理。

3.加强旅游区的环境管理。对旅游区的废物、废渣,定人、定点、定时及时地清理,条件好的地方,可设立垃圾处理站,科学地处理废水、垃圾,使之再利用。同时在旅游区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提高文明旅游的自觉性。

4.要求旅游区的职能管理部门制定旅游区环境保护规划、绿化规划,并保证财力和人力到位,以提高旅游区的生态质量,否则旅游区的建设和开发工作不予立项和审批。

5.定期教育旅游地居民,增强抵御能力,防止社会污染。

标签:;  ;  ;  ;  ;  

旅游扶贫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_贫困地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