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护理在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疗效及改善预后中的作用论文_贺遵波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湖南衡阳 421001)

摘要: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在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疗效及改善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心跳骤停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护理模式分为实验组38例,对照组37例,对照组由目击者送到医院,未进行院前急救护理,实验组由医务人员进行接待,并及时进行院前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11%,高于对照组(7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干预前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急救护理有助于提高心脏骤停患者抢救疗效,并改善预后。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心脏骤停;疗效;GCS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1]。因此,及时恢复患者的自主呼吸及循环功能对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据报道[2],约80%心脏骤停患者发生在院外,且人数逐年上升,现为了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对心脏骤停患者的影响,将院前急救护理运用于至我院进行治疗的心脏骤停患者中,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至我院进行治疗的心跳骤停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不同护理模式将其分为实验组38例,对照组37例。其中,实验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24-76岁,平均(55.93±4.93)岁,心肌病4例,急性心肌梗死10例,心肌炎6例,风湿性心脏病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27–74岁,平均(55.49±4.78)岁,心肌病5例,急性心肌梗死9例,心肌炎7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由目击者送到医院,未进行院前急救护理,实验组由医务人员进行现场接诊,并及时进行院前急救护理。具体如下:①院前急救准备。接到急救电话后,及时询问患者所在地、主要症状、意识等。告知不可随意搬动患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目击者宣教胸外按压方法,鼓励其为患者进行按压。②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评估患者的生命征及意识、神志等,解开患者的衣领,头部偏向一侧,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及呕吐物,必要时放置口咽通气管保持呼吸道通畅。③实施心肺复苏。正确实施心肺复苏,心肺复苏失败者,立即进行电除颤治疗。同时利用心电图机监测患者心电图变化。确认心梗者,给予高浓度吸氧,遵嘱予利多卡因静脉滴注。④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并以500ml生理盐水或复方氯化钠维持静脉通路,遵嘱予静推肾上腺素等。⑤转运途中避免急刹车,给予患者心电监护、补液等,保持治疗的连续性,并及时与接诊医院相关科室联系。⑥与接诊科室做好交接工作。包括患者的目前症状、抢救过程等。

1.3观察指标

(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3]。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显效:心功能、动态心电图恢复正常,且临床症状消失。有效:心功能基本正常,临床症状及动态心电图有所好转。无效:心功能异常,临床症状及动态心电图无改善。

(2)两组患者的GCS比较[4]。轻度昏迷:13-14分,中度昏迷:9-12分,重度昏迷:3-8分。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经SPSS18.0软件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用c2检验,计量资料用 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11%,高于对照组(7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心脏骤停是临床上最紧急的危重症,病因多样,发生机制复杂,其中以冠心病最为常见。一旦出现心脏骤停,需第一时间进行心肺脑复苏,否则可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5]。鉴于心脏骤停大部分发生于院外,而院前急救是医疗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也是衡量医院急救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加强院前急救护理对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疗效极为重要[6]。

院前急救准备中及时获取患者的有效信息,缩短呼救反应期,对目击者进行胸外按压宣教,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可以促进大脑血液再灌注,避免发生不可逆的再损伤[7]。护理人员到场后,及时为患者进行胸外按压及维持循环,保证呼吸中枢血供。及时建立静脉通路和口咽通气管,有助于及时进行遵嘱药物治疗,维持自主呼吸,并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恢复心脏的射血功能[8]。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11%,高于对照组(72.97%),实验组患者的疗效更好。与接诊医院进行交接,保证了患者治疗的连续性,有助于患者的预后,因此,两组患者在干预前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实验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院前急救护理有助于提高心脏骤停患者抢救疗效,并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覃碧云,唐夏楠,周涛.心肺复苏的院前急救进展[J].蛇志,2015,27(2):199-201.

[2]陈志刚,吴敏,邱晨,等.院前救治247 例心脏骤停患者特点分析[J].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2015,4(1):21-24.

[3]刘凤英.院前急救护理对心脏骤停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7,19(3):315-316.

[4]贾艳红.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对心脏骤停患者疗效及远期预后的影响[J].中 西 医 结 合 心 血 管 病 杂 志,2015,3(21):135-136.

[5]周巍.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2):18-19.

[6]徐亦男.院前急救心脏骤停效果影响因素分析[J].交通医学,2017,31(6):536-540.

[7]王小刚,高丁.院前心脏骤停患者 505 例心肺复苏的临床体会及其成功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5,45(4):39-41.

[8]陈建荣,沈君华,朱保锋. 浅谈“急救白金 10 分钟-全国自救互救活动日”活动之南通模式[J/CD].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5,1(5):11-12.

论文作者:贺遵波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2

标签:;  ;  ;  ;  ;  ;  ;  ;  

院前急救护理在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疗效及改善预后中的作用论文_贺遵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