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输注临床应用效果观察论文_邓怀峰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心医院输血管理科 湖南 423000

【摘 要】目的:探讨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输注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9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8例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纳入研究中,按照输注方式的不同,将118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单采血小板输注法,对于研究组,为患者输注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在输注1h与24h后,血小板计数均显著上升,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无可比性。在CCI上,两组也无显著差异,有效率方面,研究组、对照组分别为74.6%与67.8%(P>0.05),无可比性。在不良反应上,对照组2例发热、1例荨麻疹,研究组未观察到不良反应,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采血小板相比,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质量与输注效果相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有效节约了宝贵的血液资源,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但是,对于有同种免疫的患者,则需要输注与之吻合的单采血小板。

【关键词】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单采血小板;临床应用效果

在血液分离技术的发展下,手工分浓缩血小板技术的应用开始备受关注,浓缩血小板中有大量的红细胞与白细胞,红细胞可以利用交叉配血来进行解决,但是白细胞中由于抗原复杂,因此,在输注之后,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异体免疫反应,因此,需要去除其中的白细胞[1]。为了分析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输注临床应用效果,笔者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将整个过程与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9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8例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纳入研究中,男69例,女49例,年龄为21~76岁,平均年龄(48.3±7.6)岁,其中32例白血病、28例再生障碍贫血、34例血小板减少、11例消化道出血,13例外伤出血,本组患者均存在输血史,血小板技术为3×109/L~48×109/L排除标准:骨髓移植史者;感染患者;发热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脾脏肿大患者。按照输注方式的不同,将118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均为59例,两组患者在病症、性别、年龄、血小板技术等相关数据上,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输注方式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单采血小板输注法,对于研究组,为患者输注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设备与试剂采用美国COULTER血细胞技术仪、血技MCS+血小板单采机,血小板来源选择我市血站采集的健康捐血者。在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上,选择400mL新鲜全血,采集完成后及时进行离心处理,将血小板血浆分离出来,去除血浆,剩余部分则为浓缩血小板。将7袋同血型、检测合格的浓缩血小板收集起来,去除其中的白细胞,所得产物即为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在输注时,以患者可耐受程度尽快完成[2]。

1.3 疗效评估

记录患者在输注前后6h出血情况,重点观察口咽、鼻子、皮肤、肺部、胃肠道、视网膜、泌尿器官、穿刺部位。在输注前、输注1h后、输注24h之后,测定患者血小板浓度变化,根据患者个人情况记录好血小板计数增高值(CCI)= 。有效:1hCCI>7.5并且24hCCI>4.5,未达到上述效果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在输注1h与24h后,血小板计数均显著上升,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无可比性。在CCI上,两组也无显著差异,有效率方面,研究组、对照组分别为74.6%与67.8%(P>0.05),无可比性。在不良反应上,对照组2例发热、1例荨麻疹,研究组未观察到不良反应,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输注效果对比情况见表1:

3 讨论

目前,我国血小板输注多采用单采血小板,发达国家则已经开始推行全血分离的混合血小板,从单采全血中提取浓缩血小板,不仅含量低、输注过程复杂、白细胞含量高、需要进行反复输注,且会影响输注的效果。为了达到最佳疗效,需要将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的保存期限控制在6h以内,在保存时间、保存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手工血小板的推广受到了限制[3]。此外,传统工艺是采用单袋全血提取法,再进行混合,在制备时,会对血小板成分造成损伤,且无法在制备过程中去除白细胞。此外,单采血小板容易出现同种免疫问题,全血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应用则有效避免了这一问题的产生,本组研究显示,两组输注之后,疗效并无显著差异[4-6]。但是,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白细胞含量较低,有效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本组研究显示,在不良反应上,对照组2例发热、1例荨麻疹,研究组未观察到不良反应,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单采血小板相比,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质量与输注效果相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有效节约了宝贵的血液资源,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但是,对于有同种免疫的患者,则需要输注与之吻合的单采血小板。

参考文献:

[1]吴建君,宋娜丽,向仁雪,等. 不同类型血小板制剂的临床输注安全性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9)

[2]赵凤绵,孙晓红,孟趁乔,等. 单人份血浆悬浮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对比研究[J].河北医药.2013(05)

[3]RA Sacher,TS Kickler,CA Schiffer,LA Sherman,AW Bracey,IA Shulman,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Transfusion Medicine Resource Committee.Management of patients refractory to platelet transfusion.Archives of Pathology.2011

[4]李梦秋,蔡莉莉. 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分离制备及临床应用分析[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14(02)

[5]Vassallo R R.Recognition and management of antibodies to human platelet antigens in platelet transfusion-refractory patients.Immunohematology / American Red Cross.2012

[6]田青,药飞,郭效君,焦晋山. 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临床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2014(04)

论文作者:邓怀峰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2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6

标签:;  ;  ;  ;  ;  ;  ;  ;  

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输注临床应用效果观察论文_邓怀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