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与智力汉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_智慧课堂论文

情感与智力汉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_智慧课堂论文

情智语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情智语文的提出得到小语界的广泛关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中国小学语文论坛》、《小学青年教师》、《江苏教育》、《福建教育》等众多主流媒体均作了相关报道。随着实践的推进,广大教师希望对情智语文有更多的了解,期望自己的教学中也能融进更多情智的因素,因此有必要对情智语文作一点较为全面的梳理。当然任何教学主张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都是边实践、边发展、边完善,“情智语文”也不能例外,今天的总结是昨天的发展,也必然是明天的起点。

一、何为情智语文?

何为情智语文?这是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先说说对“情”与“智”的认识。

情,可理解为情趣、情味、情感。教育理应是具有情感的事业,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论》的作者诺尔曼·丹森说:“没有情感,就谈不上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的智力和非智力两种心理素质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过程。智力活动本身没有积极性,它的积极性来源于非智力的动力系统。这个动力系统是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构成。情感是非智力因素中的核心,它可以影响和调节其他因素,促进学生知、情、意、行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更应是充满情感的活动,因为所有的文章都承载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人情。”联系作者和读者最主要的纽带就是情感。为什么有人读书,看着看着潸然泪下,读着读着又捧腹大笑?皆是情感使然!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当前的语文课堂上缺失了太多的情感。有人把语文课上成了文章分析课,把有血有肉充满情趣的文章,上成了毫无情趣的“生物解剖课”;有人挂着脸孔,把小学语文变成了枯燥无味的识字作文课;有的重视语文的积累,又把语文课上成了死记硬背的背诵记忆课,如此等等,把语文这张充满迷人魅力的少女的脸庞变成了冷冰冰、死板板、生硬硬的“寡妇脸”。这是多么令人叹息,令人痛心的呀!

呼唤语文课上的情感魅力,这是人性的回归!这是教育的回归!这是语文本质的回归!

但是,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感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如果我们的教学一味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而忽视学生的智慧世界,那我们的教学必然流于感性,缺乏理性的思辨,缺少思想的深度。

智,可以理解为智力、智能、智慧,智力是智慧的核心。“智慧”一词是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谈及率极高。什么是智慧呢?现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智慧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广阔的胸怀、渊博的知识、精明的头脑、机智的反应、敏锐的行为、幽默的语言等等。北京师范大学王梓坤教授认为:智慧在于人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两方面的深刻的理解以及透彻的领悟,智慧其实就是“理解”再向前走几步到“领悟”。印度人认为,智慧之于文化,正如语法之于语言。希腊人说:惊奇是智慧之母,怀疑是智慧之父。

我们在实践中也常常看到有的课堂情味很浓,让教师和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甚至有的提出在语文课上要将“煽情进行到底”!有些观摩课组织者甚至提出要带上手巾纸走进课堂擦拭眼泪,显然这些理解和鼓动都是有失偏颇的,有些偏激了。

语文课,我们既要浓浓的情,也要深深的思;我们既要激情澎湃的课堂,也要思绪万千的课堂;我们既要情真意切的流淌,也要思维火花的进射。

至此,我们可以尝试给情智语文一个初步的概念。情智语文就是充分发掘语文课程的情感和智慧因素,调动教师的情智才能。营造积极的情智氛围,追求学生情智共生、情智和谐发展的语文。情智教学是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教学。它着力于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真挚,让学生智慧更灵动、更丰厚。

二、当前小语界提法很多,为什么要专门突出“情智”?

当前小语界提法确实很多,有提“深度语文”,有提“诗意语文”,有提“简单语文”,有提“本色语文”。我个人认为“深度语文”是针对教师对文本研讨太浅,课堂教学缺乏思想深度而提的;“诗意语文”是语文教学追求的境界;“简单语文”是针对某些人把语文搞得太玄、太深、太复杂而提的;“本色语文”是希望我们不要忘记语文的本质。我提出的“情智语文”,它更是从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来思考的。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情智和谐的人,这“人”的一撇上写着五个大字“高尚的情感”,“人”的一捺上写着五个大字“丰富的智慧”。和谐的情智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和途径。为了造就情智和谐的全人,而不是造就唯知、唯情、唯理的半人,我们提出了情智语文的教学主张。

为什么要专门突出“情智”呢?因为:

1.有情有智是我们人的本质特点

作为一名现代人既要有高尚的情感,也要有丰富的智慧。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这是现代人的两大特征,缺一不可。

2.有情有智是语文学科鲜明的特点

作为具有人文情怀的语文学科承载着几千年人类文明丰富的思想和深厚的情怀,一旦失去了情感,语文就不再是人文学科:一旦失去了智慧,语文也就失去了思想,失去了魅力。

3.有情有智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

因为教学需要激发情感,需要启迪智慧。儿童世界是蕴藏着丰富情感和智慧的未开垦的世界,需要我们教师用情去唤情,用智去启智。可以设想,如果我们的教育过程失去了情感和智慧,那是多么的苍白枯燥,多么的令人生畏呀!

4.有情有智是儿童世界对成人世界的呼唤

儿童时期是情感发展的最佳时期,情感萌发于生命诞生之初,它在人生轨迹中发展着、孕育着:儿童的情感发展需要我们教师、成人用真善美的情感去感化、去熏陶、去滋润、去培育。儿童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智力也萌发于生命诞生之初,它需要我们去激活、去唤醒、去启迪、去点化。

有情有智,情智共生,是儿童发展的需求,是语文教学的呼唤,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是现代人的特征。因此,当代儿童呼唤情智语文,语文教学呼唤情智语文,现代完人呼唤情智语文。

三、“情智语文”它凸出的个性是什么?情与智是什么关系?

我认为情智语文的个性就是“情”与“智”,这里面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情感”问题,二是“智慧”问题,三是“情与智”的关系问题。

情从哪里来,从文本中生成情,然后教师带着和作者一样的情感“披文入情”,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这里涉及到三方面的“情”:一是文本之情,是教师之情,三是学生之情。文本之情是根本,是教师之情的依据,它是学生之情的归属。教师之情是桥梁,它引导学生走向文本。学生之情是目的,依文本之情,赖教师之情,培育学生纯真之情、善良之情、高尚之情。

智从哪里来?智从文本中来,在反复研读文本后生成智慧。文章本是作者智慧的结晶,让作者的智慧启迪我们教师的智慧,在读中生疑,在思中生问,在问中生智。用文本的智慧启迪教师的智慧,用教师的教学智慧去启迪学生的智慧。智从教师的头脑中来,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更要做智慧的化身。文本的解读、教材的处理、问题的设计、课堂的生成,均依赖于教师的智慧。问题产生智慧,因此课堂上要让学生多问。“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考产生智慧,课堂上要让学生多思,“学而不思则罔”;辩论产生智慧,课堂上要多让学生讨论和辩论,“真理越辩越明”。

情与智是什么关系?我个人认为,情与智是互相促进、相互转化、共同发展的关系。

情能促智,情能生智。一是静中生智。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唯有心中宁静,排除浮躁之心,沉下来方能产生智慧。我的许多公开课的思路是在宁静的夜晚产生的,白天办公室里公事不断是难以产生智慧的。二是急中生智。急是一种情绪状态,此时身心内在潜能被完全激活,处在极度紧张状态之中。《跳水》中那位船长本来是提着枪出去打海鸥的,但一看到儿子站在桅杆顶端,处在危急关头,他立即举枪瞄准儿子让其跳入水中,挽救了儿子的生命。三是赏中生智。欣赏给人带来愉悦,带来快乐,也给人带来灵感和智慧。欣赏能激活学生智慧,让学生的思维处在最为活跃和敏捷状态。因此,教学时应给学生创设一个安全、宽松、民主和欣赏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学生才能思维活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情能生智,同样智也能生情。想出一个好的方法,解决了困难,心中无比高兴;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得到别人的夸赞,心中充满欣喜;解决了一道难题,攻克了一道难关,心中充盈快乐。这样的情感最为充实,最为真实,因为它发自内心,是由内而外的情感体验。

四、“情智语文”的外显特征及一般模式是什么?

情智语文课堂有哪些外显特征呢?我以为情智的课堂在学生身上有如下表现:

“小脸通红”它指向学生的情感领域。只有当教学触及到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兴奋起来时,学生才会“小脸通红”,否则只会小脸无神、小脸发白。

“小眼发光”它指向学生的智力领域。只有当学生智慧的火花被点燃的时候。只有当学生情感的闸门不断开启的时候,学生才会“小眼发光”,否则只会小眼发直、小眼发呆。

“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它指向学生的参与领域。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课堂上理所应当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和文本、教师、同学的互相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

情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是:

1.入境——启动情智

(1)内涵:

这是一种容易引发情感共鸣以至心灵震撼的过程。根据教学的特点,采用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景,诱发学生启动情智,让学生以良好的心境体验文章情感,引起学生认知情感和愉悦情绪。在情智触发的教学环境里,学生可以徜徉在轻松愉悦的精神活动中,使个性与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而教师可以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教学规范来引导学生接受新知。

(2)操作方法:

激发兴趣,引发学习热情。

①认新入境:依据教材特点,揭示矛盾,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②认疑激趣:根据预习,主动设疑,展开思维触角。

③认境激情: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受到触动、感染,诱导情智的萌发。

2.感悟——生成情智

(1)内涵:

感悟,是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直觉化技能,是语文智力技能的核心要素。学生在生趣盎然的情境中感悟丰富多彩的语言。或概括,或想象,或思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同时,学生的情智得以生成。充分利用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情感,如对动物的喜爱、对英雄的敬仰、对太空的向往等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迁移,可推动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赏,并在品赏中使这些“原始”的情感得以发展,乃至升华;充分利用教师的情感,以情悟情,可以唤起学生对课文的体验,促使他们带着已有的体验,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

(2)操作方法:

△初读感悟,诱发情智:

①尝试读好:感悟的基础是读好文章。学文伊始,教师运用各种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法,让学生把文童读得正确、流利,引导学生把无声的书面语言的含义通过有声的语言形式,准确、连贯地表现出来。

②尝试感悟:要学生在初读时,初步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③尝试质疑:引导学生在初读感知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细读感悟,深化情智:

①感悟形象:学生细细品味课文,感悟作者文字所描绘的生动形象。

②感悟情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文字所包含的人文关怀,感悟文中的情感、道理。

③感悟写法:学生细学读文,在水到渠成时,引导学生感悟表达的方法与技巧。

④联想成悟: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诱发创新思维的生成、引导学生适时适地地联想,让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3.交流——发展情智

(1)内涵: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学习过程中感悟语言,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去切身体验。这样,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心中涌动着许多体悟急需倾吐。此时,教师采用各种交流形式,让学生展示情智,并发展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操作方法:

①辩论式交流:在对语言文字感悟的基础上,学生个体形成鲜明的立场,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让学生越辩越明白,越辩越聪明。

②倾诉式交流:学生对课文深入的感悟以后,产生一种急需倾诉的欲望,想马上把自己的理解化成有个性的语言倾诉表达出来。此时,教师就要成为倾听者,同时也要成为倾诉者,与学生产生共鸣。

③拓展式交流:语文的学习要注意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要关注学生超文本的阅读感受。只有这样,学生对语言、对事物、对人的认识才会是立体的、多元的。如果达到这样的境界,师生之间的交流才是拓展性的交流。

4.表达——展现情智

(1)内涵: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表达与思维和谐发展的过程。这里的表达,不仅是口头表达,还包括书面表达。学生通过拓展阅读,丰富了知识、经验,积淀了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教师不断地调动学生的理性解析,更注重学生的创造性体验,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得学生常常闪现和进发出灵动的火花。

(2)操作方法:

①迁移表达:让学生经历由仿到创的成长过程。在迁移运用中,学生能进一步提高自己语言的运用能力。

②想象表达:幼童时期是一个充满想象和梦幻的时期,情感一旦被激发,想象的翅膀也就能迅速展开。教师要善于寻找想象点,引导学生想象,但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要将想象力的开发、开阔情怀的培养与言语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③感受表达:对语言文字材料,每个学生阅读后都会有自己的体验。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更要引导学生感受别人的表达;要让学生对语言的感知,不仅体现在语言符号的理解上,更体现在对语言符号所包含的情感性体验程度上。

标签:;  ;  ;  ;  

情感与智力汉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_智慧课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