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调查与改善研究——以广州大学城南亭村为例论文_李世婷,陈升忠

广州地理研究所 510000

摘要:简述对广州大学城南亭村进行人居环境调查的结果,提出改善南亭村人居环境的思路与规划改造的措施—主要由政府、大学城高校与南亭村三者之间互补协调来进行改造;并介绍了对南亭村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人居环境;南亭村;政府;大学城高校;和谐

1 前言

1980年代,吴良铺先生在其《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中定义“人居环境”为“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1]

乡村人居环境则是指村庄居民点和其所依托的自然环境,以及由人、建筑和自然环境叠加在一起形成的人文环境的总和。乡村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1]。

1.1 人居环境目前存在的问题

l)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的研究过多关注了城市,忽略了村落。

2)乡村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都是从地理学角度出发,并未从规划角度考虑如何组织乡村空间系统并维持乡村有序发展。

3)乡村规划建设只是对乡村环境、住宅进行表面整治,缺少规划角度的系统组织和人文的关怀;同时,为了追求“成效”,盲目建设不适合村民居住的高档别墅住宅,既造成了浪费,又冲击了村民传统的生活方式[1]。

1.2 改善村落人居环境的重要性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乡村地区农民的实际生活需求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在逐步变化着。农民在解决吃饭、穿衣和住房以后,就会转化为更高层次的需求,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因此,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是新时期重要的民生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举措。

2.南亭村调研

2.1 南亭村调研背景

南亭村位于番禺小谷围街,广州大学城的南端珠江河畔。传说南汉王刘隐墓(襄帝陵)、刘龚墓(康陵)都在岛上,并且建设了南北两个亭,处于南面的就称为南亭,后人建村就用这个名字作为村名。

广州市为了推进科教兴粤,并提高教学、居住、绿化等各类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利用率,在小谷围岛上建设了一座现代化、生态化的大学城。由于大学城的建设,南亭村村民的土地基本上都被征用了。没有了土地的村民该往哪里走?大学城的发展给这些村民带来了什么改变?而村民们由此而产生的改变又给周边社会及环境带来了什么?

带着种种疑惑,我们对其进行了调研。在翻阅大量资料,并采用访谈及发放问卷形式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之后,我们总结出南亭村人居环境的主要问题,并对其进行优化改善。

2.2 南亭村的调研发现

农村的优势和劣势总是同时存在并相互交织的,改造规划的目的就是发现问题,然后找到一条合适的解决方法。

2.2.1 调研发现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南亭村居民最密切关注的是日常生活环境、社会交往等民生问题。但是目前他们的生活环境日渐恶劣,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得不到满足,总体发展不大理想。调研发现的具体问题有:

1)道路不畅,街道深处的宽度有一部分只有1-2米,居住用地、商业用地相互交织,街巷狭窄弯曲。消防通道严重不足或堵塞,外围道路又往往被店铺挤占,造成消防车难以进入。

2)房屋密度高,形成“一线天”、“握手楼”等独特风景;此外房屋采光通风条件差,垃圾乱扔乱放,卫生管理不到位;违法违章搭建现象突出,村容村貌普遍较差。

3)供水、供电、排水等设施不齐全,各种管道、电线杂乱无章,卫生死角多,并且缺乏公共绿地与体育等设施,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据了解,南亭村没有中、小学,学生需要搭公交车到其他地区上学。配套设施不足会减少村民对南亭村的归属感,部分村民宁愿外出发展。

4)部分居民存在随地乱丢垃圾或吐痰等坏习惯,日常生活饮食不大讲究卫生等。由于居民文化层次较低,大学城文化传播和交流的目的暂时也还无法顺利进行。

5)村落传统风貌特色有所消退。南亭村沿珠江边有历史悠久的祠堂,配合江边景物,景色极佳。但它如今得不到很好的保护。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和管理方面的支持,传统建筑的修复工作开展不得力。

2.2.2问题产生的原因

南亭村出现了多个方面的问题,它们是由各种原因交织而产生的,而主要原因就是大学城的建设对它的影响。

对于南亭村村民而言,一方面,因为大学城的建设,政府征收土地,村民认为他们失去了世代居住的家园,心理上有一种不稳定感,对政府及村委有较大的抵触情绪,对村子的归属感不强。另一方面,村民又有所得,村内一直没有建设自来水管网,由于大学城建设,小谷围岛建了最好的自来水工程,村民第一次用到了自来水;而且大学城的学生、教师群体的消费也能够带动南亭村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大学城岛内与岛外的交通网络相联、地铁的开通,也使南亭村与外界可以得到方便的联系。

据统计,大学城投入使用之后,有接近20万的学生、教师及工作人员入住,其实就是将广州各大院校的消费群体切割了一部分过来,每年可以拉动整个大学城消费20多亿元。大学城的生活、服务配套设施还不完善,必须靠周边的生活、服务、商业配套来予以补充。因此,大学城四个自然村落就由此开始了新的发展方向。目前,学生在村落的经济行为(餐饮、租房、购物)已经变成了常态,村落已经开始承载大学城的基础服务功能。

但同时,这些行为的背后又产生了其他的影响。有村民反映,建城后他们的收入比建成前的减少了。因为没有了土地,他们不能自给自足。少数年老的村民生活入不敷出,又没有技能找工作,只在无人管理的田地上种菜出售,或捡垃圾以增补家庭收入。另外一些村民为了经济利益违章建屋,以提供出租屋或用来做些小买卖。村里管理松散,南亭村内楼挨楼,消防隐患较大;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整体居住环境较差,极易引发一些交通和治安管理的问题。

这样的发展形势可能给大学城未来的发展留下隐患,广州普遍存在的“城中村”高密度建设和诸多社会负面现象的出现是大家不希望看到的。因此,这就需要对南亭村未来的发展仔细斟酌策划。

2.2.3 调研后的思考

南亭村未来的发展如何呢?这需要我们以人为本,从居民的角度出发,从大学城和南亭村的互动空间着手,坚持可持续发展,认真规划并改善现状,给他们一个美好的家园。

3 改造优化措施

乡村生活生产都十分依赖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发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同时要满足农村居民的社会和精神需求,尊重居民意愿,共同规划建设他们理想的家园,传承乡村文化。

3.1 定位

南亭村未来的发展定位为:和谐乡村。要对南亭村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生产生活方式、人口素质和人居环境等各方面的改善,充分考虑村民的切身利益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营造最佳的人居环境。

3.2 改造措施

南亭村可以按“整治”和“改造”两个阶段实行,主要对村落环境、河道及生活污水等进行整治;对道路、生活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及环境绿化进行改造,以保护生态资源和村落历史文化,逐步改善南亭村的人居环境,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3.2.1 政府的政策及改造措施

优化人居环境,政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政府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对村落政策上的引导和投入资金来改造南亭村。同时,政府部门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多管齐下,整体地推进人居环境的优化,从而把南亭村建设成为最适宜人居住和可持续发展的村落。

政府的措施建议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及村委给村民提供一些就业岗位,以增加他们的收入,对一些老弱伤残等特殊群体要制定扶助性的政策或发放补贴金等给予帮助,处处从村民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为村民谋福利。

2)政府机构加大对南亭村公共财政的投入,增设卫生室、小超市和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南亭村医疗卫生、文化健身和日常生活条件。

3)村内路网要做到布局合理,主次分明,实现户户通路,尽量消除消防隐患;要进行环境整治,清理路边的垃圾和杂物,拆除危房和违章建筑。同时保护好现有的水面,实行常年保洁,对频临废弃、垃圾杂草滋生的黑臭河道进行疏浚、填堵。

4)定期举办一些集体文娱活动,增强村干部与村民的交往,并举办整个大学城的文化活动,让村民参与其中,这既为村民提供一些学习、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又可陶冶村民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修养。

3.2.2大学城高校与南亭村的互补协调

高校与村落之间存在文化互补的关系,要创建大学城和谐的人文环境,高校和村落之间就必须在平等的基础上谋求协调互惠的发展,共建和谐。

高校应该以自身的教育功能去影响南亭村的文化教育环境,帮助居民提高科学知识与文化素养,可以共同参与校园开放日、研讨活动、重大文体活动或者共享学校的图书馆、艺术馆和各种生活服务设施,扩大校园对村民的开放度;此外可以通过为村民办辅导补习班、提供学生家教以及加强学生社会实践等形式,增进彼此的沟通交流,让村民感受大学、热爱大学,从而维护大学。而南亭村也为大学城提供了多元发展的基础[2]。

3.2.3南亭村及村民的互动参与

一方面,村民应积极配合政府的政策,参与改造行动;应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加强与其他社会群体的交流与学习,积极参加培训班及学习班,提高自身技能;同时应积极保护村内及整个大学城的自然环境。

另一方面,南亭村可以利用岭南本土文化传统,村内历史人文景观等影响学生,与学生们达成共同的文化追求,形成共同的文化价值理念,使大学城文化建设彰显岭南特色。南亭村通过提供生活配套服务和社会实践场所等实现对高校的支持,丰富高校文化建设,实现共同发展[3]。

4 结语

相信通过政府采取的综合规划改造措施及高校的互动支持,必定能有效改善南亭村的人居环境,为居民带来美好的环境;同时认为南亭村有能力和条件可以依托大学城高校的文化氛围及生活气息,力争发展成为生态宜居的和谐乡村。

参考文献:

[1]顾姗姗.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研究——以昆山市为例[D].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届

[2]王政忠.试论大学城区和谐人文环境的建设——以广州大学城为例[J].高教探索,2007年第4期

[3]郑力鹏,王育武,郭祥,刘晖.广州珠村人居环境调查与改善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卷第2期

作者单位:广州地理研究所

论文作者:李世婷,陈升忠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8

标签:;  ;  ;  ;  ;  ;  ;  ;  

人居环境调查与改善研究——以广州大学城南亭村为例论文_李世婷,陈升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