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益气汤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体会论文_于江宏

温阳益气汤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体会论文_于江宏

于江宏

哈尔滨市中医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76

【摘 要】目的:探究温阳益气汤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临床作用,提高患者对心脑血管治疗的整体评价。方法:将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进行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3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1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应用采取及时给患者服用自制温阳益气汤,对比2组患者的理满意度。结果:患者疼痛减轻,身体状态和功能改善,但观察组患者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结论:温阳益气汤在治疗心脑血管有显著效果,能够有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有利于康复。

【关键词】温阳益气汤;心脑血管疾病;治疗

【中图分类号】R6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5-113-01

引言:心血管病后期由于长期心肌病变,大多出现慢性心功能不全;加之心血管病患者多数年事偏高,脏器功能衰退,单纯西药治疗疗效不佳。心血管疾病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疾病。因心居阳位,主持血脉,血赖气以推动,赖阳以温通。气虚推动无力,则血脉迟涩;阳弱温运不及,则血脉凝滞,血瘀络阻而发病。心阳如日照当空,驱寒化饮,消除凝瘀;心阳不足,阴寒内生,痰瘀互结,阻滞心络,亦会发病。正如《金匮要略》所云:“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针对其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下焦阴寒内盛,阴乘阳位,胸阳痹阻,脉络不通的病机,当以调和阴阳、扶正驱邪为治则,以温阳益气、活血化瘀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治法之一。将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进行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32例患者采用温阳益气汤治疗,基本药用附子、细辛、人参、黄芪、葶苈子、车前子、大枣为主加减,配合适量利尿剂口服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进行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3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1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应用采取及时给患者服用自制温阳益气汤,对比2组患者的理满意度。这32例患者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75岁,平均41岁,20~35岁26例,占81.25%;病程最长13年,最短1年。在院外确诊但疗效欠佳而来我院治疗者25例,发病后直接来我院治疗者7例。心电图表现以频发室性期前收缩者为多,共18例(包括二联律、三联律或伴心肌缺血),心电图表现以心肌缺血为主者11例,其中6例伴窦性心动过速,3例伴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者5例,其中1例伴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伴窦房传导阻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案例治疗用药

患者张文鑫,辽宁人,女,68岁,退休教师,患者有冠心病史18年,陈旧性心肌梗塞16年,8年前患者出现下肢浮肿、端坐呼吸,甚则整夜不能入睡。曾先后20余次在各级医院住院治疗,效果愈来愈差,近2年年均住院3-5次,给家庭经济和个人心理造成较大负担。间断服用地高辛0.25mg,1次/d,达7年之久,来我院住院时情况更为严重,给与患者使用温阳益气汤,药用:制附子 20g、干姜15g、细辛3g、人参10g、黄芪40g、葶苈子30g(包煎)、车前子15g(包煎)、大枣20g、茯苓30g、白术10g、猪苓10g、厚朴10g、陈皮10g水煎温服。地高辛0.25mg,1次/d,螺内脂20-40mg,呋塞米20-40mg,均3次/d,口服。患者平时服用的降压药原剂量不变。服药5剂症状减半,呼吸顺畅,小便量多。治疗1个疗程后生活自理,饮食睡眠如常,下肢浮肿消失。嘱停服强心剂、利尿剂,加丹参10g、鸡内金10g、神曲10g,巩固2个疗程,随访6个月没有反复。患者王丹,女,58 岁,2008 年 9 月 10 日初诊。患者有病毒性心肌炎病史 20余年,1周前,心悸频作加重。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早搏。24 h 动态心电图示:室性早搏10 165 次/24 h,成对 14 次,呈二三联律 116 次。诊见:心悸惕惕然,胸闷时作,头晕乏力,畏寒肢冷,纳少,二便可,多梦少寐,舌红、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结代。西医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中医诊断:心悸。证属心阳虚弱,气血瘀滞。治以温阳益气、活血通络。处方:制附子6 g,黄芪、灵芝、黄精、甘松、苦参、远志各15 g,白术、郁金各 10 g,川芎、赤芍、白芍、葛根各 12 g,桔梗 6 g,紫石英 30 g。每日 1 剂,水煎服,连服 21 剂。二诊:诸症减轻,时有腹胀,纳少,少寐,舌红,苔白,脉沉迟。上方加用青皮、陈皮各 10 g,鸡内金 15 g,增强健脾理气之力。三诊:诸症大减,神清气爽,夜间能安然入睡,多次复查心电图均正常。后由巩固2个疗程,随访6个月没有反复。患者史鹏,男,38 岁,2012 年 11 月 17 日初诊。患者有冠心病史 3 年余,患者来我院诊前 1 月胸痛复作病情加重,来我院诊见:胸闷胸痛有作,时有牵涉到肩背,心悸,乏力,手足不温,纳少,二便可,寐欠安,舌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西医诊断: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再狭窄。中医诊断:胸痹。证属阳虚痰瘀交阻于心,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血脉不通。治以温阳益气、祛痰活血。处方:附子、炙麻黄、桔梗、炙甘草各 6 g,半夏、枳壳、郁金、姜黄各 10 g,地龙、当归、赤芍、白芍各12 g,石菖蒲 30 g,鸡血藤 15 g,生蒲黄(包)9 g,降香 3 g,细辛 2.4 g。每日 1 剂,水煎服。上方加减共服 21 剂,患者胸痛症状好转,心悸宁,睡眠亦见好转。

2结果:

2组所有患者经过精心细致的护理治疗,20例有所好转,观察组16例中,痊愈9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16例中,痊愈0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25%。,之后未有效患者也使用该疗法,患者顺利完成所有周期治疗,达到预期效果。通过数据观察,观察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3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在中医方面讲其病因为素有肾阳不足,复感外邪,正不胜邪,邪内侵于心,心气受损,此为病本。气血推动无力,血虚不濡,故出现心气不足的证候,如心悸,气短,乏力,动则加重,休息后缓解,有时出现自汗,头晕,舌淡或有齿痕,苔白,脉沉弱。血滞心脉则出现气虚血瘀的证候,除上述心气不足的证候外,尚有心胸憋闷刺痛,舌黯红,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若病程日久,耗气伤阴,则又出现气阴两虚的证候,除心气不足的证候外,尚有心悸而烦,少寐多梦,舌尖红等。温阳益气汤以基本药用附子、干姜、细辛、人参、黄芪、葶苈子、车前子、大枣为主加减,配合适量利尿剂口服治疗,给与患者最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晶.益气温阳汤治疗心率失常38例[J].河南中医,2015,35(5):968-970

[2]史爱武.温阳益气、化瘀通络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J].河南中医,2014,34(7):125-126

[3]王寿海,董学芳.温阳益气降脂汤治疗高脂血症86例[J].陕西中医,2012,33(2):326-328

论文作者:于江宏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6

标签:;  ;  ;  ;  ;  ;  ;  ;  

温阳益气汤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体会论文_于江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