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中心型肺癌的可行性及MRI补充诊断评析论文_喻建军,樊勤莲,刘建新,刘付广,王少杰

安陆市普爱医院放射科 432600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CT诊断中心型肺癌的可行性及MRI补充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到2015年12月间收治的经病理诊断确诊为中心型肺癌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基本临床资料,并对其CT、MRI诊断的影像学图像进行观察,以病理诊断为依据,分别计算单纯CT及CT联合MRI诊断的检出阳性率、灵敏度、误漏诊率等。结果 单纯CT及CT联合MRI诊断的检出阳性率分别为90.0%和92.9%,误诊率分别为7.1%和2.8%,漏诊率分别为5.7%和4.2%,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85.7%和92.9%,CT联合MRI诊断灵敏度显著高于单纯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对中心型肺癌进行诊断,可以对病变的位置、程度等进行清晰直观的观察,检测无创、灵敏度高,而MRI可以作为CT诊断的有效补充,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中心型肺癌;CT;MRI;诊断价值

中心型肺癌是发生在肺门、肺叶、肺段附近支气管的一种原发性肺癌[1],具有较高的发病率高,且癌细胞的增殖速度快,血道远处转移发生率高,增加了治疗难度[2]。因而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我院2014年1月到2015年12月间收治的经病理诊断确诊为中心型肺癌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CT、MRI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到2015年12月间收治的经病理诊断确诊为中心型肺癌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诊断或者纤支镜病理活检证实。

患者中,男41例,女29例,患者年龄在34岁到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2±2.8)岁;病程在3个月到18个月之间,平均(9.2±1.1)个月。其中,鳞状上皮细胞癌患者39例,小细胞肺癌患者19例,大细胞癌患者9例,腺癌患者3例。患者以咳嗽、咳痰、咳血、胸闷、胸痛、发热等为主要临床症状。

1.2检查方法

CT检查:美国GE BrightSpeed 16排螺旋CT扫描仪进行扫描。先做常规平扫,设定扫描的范围在胸廓入口到肺底之间,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kV,扫描管电流250mA,肺门区和肺尖区、肺底区的扫描层厚分别是1.25-5mm、和7.5mm,层间距1.25mm,螺距1.375,矩阵512×512,视野为35cm。然后经肘静脉注射非离子对比剂碘佛醇,浓度为300mgI/mL,注射量为1.5mL/kg,注射速率为3mL/s,注射结束后30-60s行增强扫描,薄层重建层厚为1.25mm,层间距0.625mm。将扫描数据传到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表面遮盖成像(SSD)重建。

MRI检查:采用GE Brivo 355 1.5T超导型光纤磁共振成像仪进行检查,应用正交线圈,行常规冠状位、矢状位、横轴位扫描,其中,T1WI/SE序列扫描参数设置为:TE/TR=400ms/16ms;T2WI/FSE序列扫描参数设置为:TE/TR=3600ms/87ms,扫描的层厚7mm,层间距2mm,扫描矩阵为256×256。

由两位高年资的影像学医师患者患者的CT扫描图像、MRI图像进行诊断,并以中心型肺癌TNM分期标准为依据,对患者进行分期(包括隐形癌、0期、Ⅰa期、Ⅰb期、Ⅱa期、Ⅱb期、Ⅲa期、Ⅲb期和Ⅳ期),分别计算单纯CT及CT联合MRI诊断的检出阳性率、灵敏度、误漏诊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本文涉及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并通过卡方检验进行对比,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70例患者经经术后病理诊断或者纤支镜病理活检共检出:4例隐形癌患者、4例0期患者、8例Ⅰa期患者、4例Ⅰb期患者、3例Ⅱa期患者、8例Ⅱb期患者、14例Ⅲa期患者、18例Ⅲb期患者、7例Ⅳ期患者。

表1为单纯CT及CT联合MRI诊断的检出结果,其检出阳性率分别为90.0%(63/70)和92.9%(65/70),误诊率分别为7.1%(5/70)和2.8%(1/70),漏诊率分别为5.7%(5/70)和4.2%(3/70),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85.7%(60/70)和92.9%(65/70),CT联合MRI诊断灵敏度显著高于单纯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中心型肺癌本身具有手术难度大、治疗效果差的特点,特别是晚期中心型肺癌患者,发生局部外侵和远处转移后,治疗效果更差,做好早期诊断对于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临床诊断中心型肺癌的金标准,但其创伤大,对医师操作水平的要求高,容易造成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检查有较大的局限性[3]。

本研究分别对多层螺旋CT、MRI对诊断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多层螺旋CT检查灵敏度可达85.7%,能对肺叶肺段支气管处的病灶进行清晰扫描,但容易与慢性支气管炎并感染混淆,均表现出单侧肺组织磨玻璃样密度增高影[4];而当病灶较小或者轻度肺气肿改变情况下则容易发生漏诊。MRI检查软组织分辨率高,除了对病灶大小、形态、位置、支气管狭窄进行充分显示外,还能判断周围组织的侵犯、纵隔淋巴结肿大情况,联合诊断灵敏度可达92.9%,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红霞,罗民新,岑炳欣,等.CT诊断中心型肺癌的准确性及MRI补充诊断的意义[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11(3):61-63.

[2]王珂,吴红霞,罗民新,等.CT 诊断中心型肺癌的准确性及MRI 补充诊断的意义[J].中国 CT 和 MRI 杂志,2013,11(3):61-63.

[3]何锡华,张旭升,郑晓林.纵膈型肺癌的X 线及CT 表现分析[J].中国CT 和 MRI杂志,2011,08(4):32-34.

[4]张树雄.早期中心型肺癌16排螺旋CT的临床诊断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2):190-191.

论文作者:喻建军,樊勤莲,刘建新,刘付广,王少杰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0

标签:;  ;  ;  ;  ;  ;  ;  ;  

CT诊断中心型肺癌的可行性及MRI补充诊断评析论文_喻建军,樊勤莲,刘建新,刘付广,王少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