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健康教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作用的随访观察论文_詹丽芳

 詹丽芳

(福建省南平市人民医院 福建南平 353000)

【摘要】目的:观察系统合理的健康教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疗效的影响以及作用。方法:对42例COPD稳定期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其进行规律康复锻炼。在健康教育、适度康复锻炼前后时期,分别进行疾病认知(BCKQ)、静息肺功能测定、6min步行试验(6MWT)、慢性阻塞性肺病评估测试(CAT),对比教育及锻炼前后指标的变化。结果:肺功能测定(FEV1%pred)前后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患者BCKQ评分较前有显著改善(P<0.01);患者6MWT及CAT 评分较前有改善(P<0.05)。结论:通过系统合理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进行规律锻炼,可提高COPD稳定期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提高依从性,改善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健康教育;心肺功能;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3-0247-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以气流受限为特征,可持续存在,并呈进行性发展。病变主要累及肺脏,也可引起肺外的不良效应。临床上以慢性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气短、喘息和胸闷为特征,在某些诱因下,容易出现急性发作。全世界范围内COPD均呈现高发病率及高死亡率,因此备受重视。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约有4000多万人患COPD、每年约有100万人因其死亡,致残人数位于500~1000万之间,因此居于我国疾病负担之榜首[1]。如何减少COPD患者的疾病复发率,降低死亡率,从而为家庭、社会减轻负担,已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既往研究多侧重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健康教育,而出院后稳定期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康复锻炼指导,则缺乏相应的教程及监护。针对该问题,我科加强对稳定期病人的随访,以期探讨系统合理的健康教育及康复锻炼指导对患者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7月~2012年12月期间呼吸科诊断的4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含门诊及住院治疗后出院患者。其中男36例,女6例,年龄50~70岁,平均59±7.2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18例,高中以下24例。

1.2 标准

1.2.1纳入标准 符合 2011年COPD诊治全球策略稳定期诊断标准[2];愿意接受健康教育;依从性好;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

1.2.2排除标准 严重肝肾疾病、脑血管疾病、精神障碍、其他影响运动的疾病;依从性差;无联系方式或不能完成随访者。

2.方法

2.1 操作方法

由经过专业培训的2名护师与2名医生共同进行。以一对一形式,护师与患者进行交谈,文化水平高,具有较强医学知识接受能力者,采用书面资料结合交谈的形式。每月专职护师均进行电话随访,并将有关内容详细记录。医生根据患者具体病程、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 方案。并要求患者做到:①采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使用吸入制剂的时间及频次,进行肺康复锻炼的情况。②按要求定期每月来我院复查一次。③记录门/急诊的就诊情况;④一旦病情出现变化,及时与我科医护人员联系就诊。

2.2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①普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常识,使其明了戒烟、康复训练、营养支持、规范持续治疗及氧疗对此病康复的意义。令患者相信:该病可防可控,增强信心,积极地对待疾病。②了解导致COPD急性加重的病因,发作时的临床表现以及可采取的防控措施,在病情急性加重时,能够行紧急处理并及时就诊。了解简易判断病情轻重程度的方法,如登楼梯、6min步行等等。③用药指导和干预。使患者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原则、治疗用药。患者应注意常用药物的服用方法,并观察药物疗效,有无不良反应出现。同时掌握正确的吸入用药技术。④咳嗽排痰指导:进行正确的咳嗽方式训练,改变体位或协助叩背以促排痰。⑤呼吸肌的训练:特异性训练如:吹蜡烛,吹气球,缩唇呼吸,深而慢的腹式呼吸等等;非特异性训练如行走,慢跑及登梯等等。在了解患者肺功能基础上,根据患者肺功能情况制定呼吸锻炼频率、锻炼强度和锻炼时间。⑥家庭条件具备者,可指导其开展氧疗:采用持续低流量给氧方式,氧气流量控制在l~2L/min,每天给氧时间大于15h。⑦注意调节机体免疫力以减少COPD急性加重次数,可采用接种疫苗方式如肺炎疫苗、流感疫苗等等。⑧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以缓解焦虑、抑郁、紧张的精神状态,使患者能够积极有效的配合治疗。⑨营养支持指导:注意保证营养成份的均衡,为机体提供足够的热量,提倡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品,不要过多摄入碳水化合物[3]。

2.3 随访和评估

受试者在入组和观察结束时(6个月)分别给予COPD知识掌握度评定[4](BCKQ)、静息肺功能测定、6分钟步行试验[5](6MWT)、生活质量评定(CAT评分)[6]。为每位患者建立相关记录表,并记录结果。要求患者每月复诊1次,将病情、用药及训练有关情况告知,针对病情调整给药方案。

2.3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SPSS14.0下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干预前后资料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干预前后患者BCKQ评分、FEV1及FEV1/FVC、6MWT评分、CAT评分对比,详见表。

表 干预前后患者BCKQ、FEV1%、6MWT、CAT评分对比

经统计学分析,42例患者干预前后BCKQ评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患者干预前后对COPD疾病认知度有显著变化。干预前后FEV1及FEV1/FV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对比无明显变化。干预前后6MWT距离及CAT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患者干预前后运动耐量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所改善。

4.讨论

COPD病,老年人患病占有比例较高,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经济负担明显增加,丧失生活信心。因此为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开展健康教育,加强患者自我管理成为治疗重点之一。内容涉及COPD的知识普及、症状评估、应急处理、预防重复感染、调节生活方式等方面。6MWT简单易重复,记录方便,易被患者接受,可用于COPD患者自我监测。CAT评分表用于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仅包含8个项目,5分钟左右即可完成,简便易行。柴晶晶等将CAT评分的分级、肺功能的分级与COPD严重程度相比较,前二者与后者具有高度一致性[7]。Brasil Santos等经过统计学对比发现:随着COPD气道阻塞程度增大,FEV1及6MWT距离随着下降[8]。本研究发现,对COPD患者进行系统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对该病的认识度,改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力以及生活质量。患者静息状态下肺功能FEV1%经统计学对比没有统计学意义,考虑可能与观察时间较短有关,但从中可见有肺功能改善趋势可能。因此在临床中,加强COPD患者稳定期管理,进行系统健康教育,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重塑生活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改善疾病的预后。目前我们的进行该项研究时间尚短,对于干预的远期效果以及未干预人群间的对比正在进一步观察中。

【参考文献】

[1]何权瀛,周新,谢灿茂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中国部分城市患者生命质量和经济负担的影响[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4):256.

[2]柳涛,蔡柏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处理和预防全球策略(2011年修订版)介绍[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2,11(1):1-12.

[3]李艳丽.营养支持与呼吸操锻炼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2,6(9):1260-1262.

[4]White R,Walker P,Roberts S,et al.Bristol COPD Knowledge Questionnaire(BCKQ):testing what we teach patients about COPD[J].Chron Respir Dis,2006,3(3):123-131.

[5]ATS Committee on Proficiency Standards for Clinical Pulmonary Function Laboratories.ATS statement:guidelines for the six-minute walk test[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2,166:111-117.

[6]Jones PW,Harding G,Berry P,et al.Development and first validation of the COPD Assessment Test[J].Eur Respir J,2009,34:648-654.

[7]柴晶晶,柳涛,蔡柏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中文版临床应用意义的评价[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1,34(4):256-258.

[8]Brasil SD,Deassis V.Correlation of levels of obstruction in COPDwith lactate and six-minute walk test[J].Rev Port Pneumol,2009,15:11-25.

论文作者:詹丽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3

标签:;  ;  ;  ;  ;  ;  ;  ;  

系统健康教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作用的随访观察论文_詹丽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