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十大争议问题_国民经济论文

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十大争议问题_国民经济论文

关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十个争论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国有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在调整方式上以增量调整为主还是以存量调整为主?

调整和优化国有经济结构可以通过两条基本途径来实现,一条是增量调整,另一条是存量调整。增量调整的特点是在不改变现存不合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新增投资的方向达到结构优化的目的;存量调整则强调存量资产的合理流动,在流动中打破原有的经济结构,在流动中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在流动中形成新的合理的经济结构。

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往往是紧密联系的,鲜有增量不投入的存量调整,也鲜有存量不流动的增量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存量调整是增量调整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增量调整的投入结构,只有把存量资产盘活了,增量资源的投入才能合理;增量调整是存量调整的扩展和延续,有效的增量调整有利于存量调整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巩固存量调整的结果。因此,在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中,应当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并举,注意将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结合起来。

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并举不是不分主次,在这里,应当坚持存量调整为主、增量调整为辅的原则,以提高存量资产经营效益、充分发掘存量资产经营潜力为基础,用好用活增量资源,提高增量投资效益。

在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中,强调存量调整为主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从理论上说,通过增量调整来实现国有经济结构的优化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而通过存量调整则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改变国有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格局,存量调整为主比增量调整为主具有见效快的优势。第二,从目前我国财政状况来看,较大量的国有资本金注入是不现实的,拮据的财政无力承担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所需的巨额增量资本的投入。第三,存量调整需要打破原有旧的结构不合理状态,同时配合以增量调整,可以比较彻底地改变结构不合理状态,使新的增量投资结构建立在良好的基础上,从而能够使结构调整的结果保持下来。也就是说,存量调整为主比增量调整为主具有彻底化和持久化的优势。第四,存量调整的关键在于存量资产在不同产业、不同企业、不同地区间遵循市场经济原则的合理流动,以存量调整为主顺应了我国经济改革的大潮,符合我国经济改革的基本方向。第五,存量调整不仅涉及面广,而且由于存量资产的流动需要方方面面的改革配套方能顺利进行,从而能够从深层上对旧体制形成强烈的冲击,可以以此为契机,抓紧各项配套改革,将改革推向深入,使改革在一些难点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突破。这是单纯的增量调整或增量调整为主所难以做到的。

二、在调整手段上,以股权为主还是以债权为主?

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使凝滞的国有存量资产流动起来,在国有资产重组中实现配置的优化,增强总体国有经济的活力,同时优化增量资源的投入,搞好每一个国有企业。因此,资本市场以及与之相关的产权交易市场的培育和完善便成为存量资产能否合理流动,增量资源能否合理投入的硬约束条件。

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离不开资本市场,而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交易的对象是股权)和债券市场(交易的对象是债权),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应当主要依靠哪一种市场呢?我们认为应当股权和债权并举,以股权为主。

在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中,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相互结合,股权和债权就都应得到重视。重视股权主要着眼于存量资产的调整,重视债权则主要着眼于增量资源的投入。同时,既然要以存量调整为主,就应以重视股权为主。

从直接融资角度看,债券主要有政府债券(国债)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两种。两种债券发行所形成的债权市场对于国有经济结构的调整都有一定的作用。政府债券的发行可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从加大财政投资角度以增量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企业债券的发行可以拓宽企业资金来源,增强企业实力,一方面有益于增量调整,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其并购其它企业的能力,促进存量资产的结构调整。

但是,债权市场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更主要的是应该依托股权市场。因为:债权市场对于存量资产调整的作用远不及股权市场的力度大、涉及面宽。债权市场的作用重点在增量调整而不在存量调整,股权市场的作用则恰好在存量调整而不在增量投入。顺便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国内有些人对股份制的理解还存在偏差,以为搞股份制就是为了集资,或者仅仅将之局限于转换某一企业的内部经营机制上,而没有看到股份制对促进存量资产合理流动的重要意义。实际上,没有股份制,缺乏存量资产流动的工具(股权证)和桥梁(股票市场),国有经济的存量结构调整几乎是不可能的。

另外,从风险承受能力对比看,也应坚持股权为主的原则。债权具有投资周期短、风险小的特点,而股权则具有投资周期长,并且风险承受能力比债权大的特点。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风险较大,以股权为主比以债权为主更具有优势。

三、在调整的依据上,以市场需求为主还是以资源优势为主?

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实际上就是资源的重新配置。那么,应当根据什么来重新配置资源呢?是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还是资源供给优势来决定结构调整的方向呢?

从理论上说,中国虽然还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过程之中,但从经济运行过程来看,资源配置已基本上依赖于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也就是说,资源约束型经济的框架,已基本上转向于需求约束型经济的框架。

在需求约束型经济中,资源应主要根据市场需求状况来配置,同时考虑资源供给的可能。资源供给结构和市场需求结构同时影响经济结构的调整。

之所以要对现时的国有经济结构进行调整,重组国有资产,是因为现时国有经济结构十分不合理,阻碍国有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成长,而不合理的主要表现就是国有经济的供给结构不适应市场的需求结构,表现为长线太长,短线太短,产销不对路,造成资源的大量闲置和浪费。因此,应当主要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国有经济结构。否则,如果主要根据资源供给调整经济结构,各地都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上项目,自己有什么资源优势就搞什么,一则造成重复建设,不但不能优化,反而进一步恶化经济结构,二则由于市场被分割,达不到规模经济要求,损害经济效率,三则易于造成宏观投资规模过大,推动通货膨胀上升。

当然,以市场需求为主,决不是不顾资源优势,否则这种由市场需求决定的供给结构的效率也是难以保证的。在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中,应当既要考虑市场需求状况,又要顾及资源供给优势,尽量做到二者的有机统一。但是,从根本上说,结构调整的基本依据是市场需求,应当以市场需求为主,因为市场经济说到底就是市场约束型经济而不是资源约束型经济。

四、在产业的选择上,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什么?

在我国,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试图使国有经济完全退出盈利性产业而仅仅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的可能性不大。但从推动国民经济快速高效成长的角度对国有经济应该主要控制哪些产业的界定是可能的,也是合理的。这也正是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产业重点定位问题。

我们认为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产业重点应当是国民经济的第二产业。这一结论是基于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过程而作出的。

发展经济学认为,一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并不是经济在原有产业结构上的简单扩张或循环,而是在产业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动中实现的。这种变动趋势在产业形态上表现为产业结构由以农业、轻工业为主体向重化工业化推进,进而向高加工度化和以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与经济发展仰赖技术人才为特征的产业结构“软化”迈进。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第二产业的国有经济增长乏力,效率低下,便会阻碍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制约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在当前情况下,我们应特别注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问题。从我国第二产业生产情况看,科学技术和工艺水平还比较落后。据估计,目前企业的技术装备30%是五六十年代的水平,近50%是七十年代的水平。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工业化水平的高低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第二产业不发达,第三产业超前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业超前发展对国民经济是十分有害的,其结果往往是加大第二产业的融资成本,制约第二产业的发展,并且带来没有实业支持的“泡沫经济”的发生。目前,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的亏损面和亏损额都较大,只有少数效益好的企业工资增长较快,绝大多数的企业职工勉强能拿到基本工资,有的企业还长期发不出工资。这说明,一方面需要国家大力支持第二产业国有企业的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超前发展第三产业也是没有前途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时,强调以第二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不是说可以忽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第一产业的持续增长,第二产业的发展就会遇到要素供给短缺、市场需求不足等阻碍;但第一产业不是国有经济的优势所在,大规模的农村土地的国有化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没有第三产业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金融、商业服务,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是不现实的,但只有与第二产业的发展程度相匹配的适度发展,这种积极作用才会发挥出来。因此,在工业化过程中,应当走以第二产业为重点,带动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的路子。

五、在产品的选择上,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什么?

第二产业生产的产品既有消费品又有投资品。在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中,应当重点发展消费品产业还是投资品产业呢?结论是消费品和投资品并举,但要以优化投资品为主,重点放在投资品的开发和优化上。原因是,改革开放后十多年经济的发展,我们比较注重与人们生活相关的消费品的生产,提高了人们的消费水平,相对忽视了投资品的生产和升级换代。

目前人们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对消费品的需求开始进入高档化时代,消费品的升级需求十分强烈。然而由于我国用于生产这些高档次消费品的投资品落后,生产高档次消费品的能力却非常小,而且即便是这点较小的生产能力,也基本上依赖从国外进口投资品形成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加大投资品发展的力度,才能适应我国消费品市场升级换代的需求,同时减少投资品进口,保护民族工业。

重点发展投资品并不仅仅是为了适应消费结构变化的要求,这也是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国家的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制造业,特别是投资品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各国政府为了尽快摆脱落后的经济面貌,加速工业化的进程,都特别重视投资品的生产和开发。因为投资品的技术先进、质量优良是经济增长、效率提高的基础性条件。

具体到社会主义的中国,要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国有经济就必须控制对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投资品正是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主要的产品载体。

六、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中,优先发展中小企业还是大企业?

在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中,必然要遇到企业组织结构的问题。存量资产在产业间的进入和退出是通过在企业间的流入和流出来实现的,在流入和流出中必然会使原来的企业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形成新的适应结构优化要求的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

与企业组织结构相关性极强的是企业规模。企业规模发展变化的趋势直接决定了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方向。过去,长期流传着一种错误观念,即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市场的扩大,企业规模存在着一种日益扩大的趋势,否认企业规模小型化和组织分散化的合理性。进入80年代后,同样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中小企业发展十分迅速,呈现出较强的活力,又有人据此认为企业规模大型化的趋势已经被企业规模小型化的趋势所替代,否认生产力组织的大型化和集中化,并极力宣扬“小的就是美好的”这一新教条。实际上,企业规模发展变化的趋势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随着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日益广泛和深化,企业规模的大型化与企业规模的小型化同时并存,只是这种并存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平面并存,而是平面并存与立体并存之间的结合而已。

我国过去虽然实行的是大中小企业并举的企业组织结构,但是我国的大中小结构呈现出平面型特点,其突出表现是企业间产权各自独立,互不交叉,企业间分工不合理,协作不密切。这种平面型企业组织结构运行的结果是在具体经济活动中带来了资源浪费、规模不经济,“大而全”、“小而全”等弊端。因此,在这次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中,应当在坚持大中小企业全面发展的同时,改变企业之间分工不明、协作不力从而避免“大而全”、“小而全”的状况,用现代市场经济的产权交易观念代替传统计划经济的自给自足的小农观念。为此,应特别强调实行以大企业为主体的大集团、大公司战略。通过这一战略的实施,在原来平面型企业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塑造出以产权联结为核心的立体型企业组织结构,即大型企业集团。在这种主体型结构中,虽然集团内各成员企业都是独立的法人,但母子公司体制的产权纽带使各成员企业分工协作,产生更高的生产力。

大集团、大公司战略是国有经济组织结构调整的重点,通过国有资产的重组和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交叉持股,变平面型组织结构为平面型和立体型叠加式结构,一方面以组织结构优化促资源配置最优,一方面通过国有大公司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的规模经济效益更好地发挥总体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七、在企业经营结构的调整中,如何正确处理主业经营和多元化经营的关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一个企业同时进入多种产业,生产和经营多种产品的情况是常见的,这对于企业分散生产和经营风险、利用多种获利机会增强获利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从企业经营战略上说,这被称为企业的多元化或多角化经营战略;从企业所经营的多种产业之间的关系上说,企业所经营的主业与多元化产业之间的关系被称为企业经营机构。在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中,势必会涉及到这种企业的经营结构调整问题。就企业自身的利益来说,搞多元化经营是对的。但是需要指出,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是有条件的。如果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盲目进行多元化经营,不仅不会分散风险、增加所得,反因投资过分分散、多元化产业进入过度而影响主业的发展,使多元化产业和主业的经营都不成功而出现全面亏损。

那么,在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多元化经营呢?这个条件就是企业的主业经营已达到极为高度化的地步。一般来讲,企业在初建时期不宜进行多元化经营,进入产业不宜过多,只有当主业的发展程度已经较高时再进入其他产业才是有利可图的。怎样才算某一产业的发展程度已经较高或者较为成熟了呢?这可以从市场饱和量、产品开发程度,该企业在该产业同类企业中的水平估计出来。如果该产品在市场上已经基本饱和,产品开发程度已经较高,该企业在该产业中处于较高水平,各项经济指标在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就说明该企业在该产业中的发展程度已经较高。简单地说,就是主业的市场占有率及管理与技术等均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也就是说只有在这时方可选择投资于其他产业,进行多元化经营。

目前我国许多国有企业效益不理想,甚至亏损严重,与这种不具备条件时的盲目多元化冲动极为强烈和多元化产业的选择失误不无关系。因此,对不合理的国有企业经营结构进行调整就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在国有企业经营结构调整中,应纠正国有企业主业和多元化产业的配置失衡,着重强调搞好主业的经营,关停并转那些不合理的多元化经营,将资产撤出来,投入到主业经营中,实现主业和多元化产业经营的协调。

八、在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关系上,强调国有经济的相对产业优势还是固守国有经济的绝对数量优势?

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并不仅仅是国有经济内部的问题,它还必然地涉及到如何正确处理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关系问题。在所有制结构配置中,核心问题是通过发挥每一种所有制经济成份的产业优势实现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从理论上说,一种所有制好还是不好,先进还是落后,在所有制本身范围内是得不到正确结论的。其优势的发挥必须与它进入的产业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其优越性能不能发挥出来,关键是看它是否进入了自己比其他所有制经济成份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因为任何所有制经济成份都有其产业优势,也有其产业劣势。无论“公有制总是比私有制更有效率”,还是“私有制总是比公有制更有效率”,都是脱离了所有制产业优势的武断,是不足为训的。

由于我国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受“一大二公三纯”思想的影响,片面强调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绝对数量优势,致使国有经济的产业进入过多,战线太长,导致国有经济宏观规模不经济,经济效益较低。旨在从总体上搞活动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需要国有经济退出一些不该进入而已经误入的产业。这样,整个国民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必然随之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中注意处理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关系,既要保证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又要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对国民经济整体成长的作用。

为此,我们应该转变国有经济必须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数量优势的旧观念,建立国有经济的相对产业优势观念,在结构调整中,使国有经济大量进入自己比非国有经济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退出那些不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从而实现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强强互补,通过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优势组合推动国有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高效高速发展。

由于不同的产业,其技术水平、生产社会化程度、规模经济标准、市场前景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各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在不同产业中的分布就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那么,在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中,国有经济应主要进入哪些产呢?就国有经济的相对产业优势来说,国有经济一般应主要进入公用事业、基础产业(如采矿、交通、通讯、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精密通用机械、宇航等)、主导产业(如机电、化工、冶金、汽车等)及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保险、医疗、商业批发等行业。

九、在地区结构调整中,以地方利益为主还是以市场份额为主?

国有经济的地区配置结构调整实质上就是打破地方利益对资源流动的阻断和市场的分割状态,实现资源在全国统一市场条件下以市场为导向的有序和有效配置。这里的关键是妥善处理地方利益和市场份额的关系。

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不考虑地方利益,不注意地区经济发展的平衡问题是不妥当的。但是,如果单纯强调地方利益,追求地区平衡,势必造成多头与重复建设,资源利用无效和浪费,而且会使劣势企业冲击优势企业。因此,在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中,虽然需要照顾地方利益,但更重要的是坚持市场份额为主的原则,根据市场份额确定资源的地区配置结构。

那么,怎样才能既照顾到地方利益又能使地区结构趋于优化呢?实际上这正是国有经济地区结构调整的难点所在,也是需要进一步认真探讨的问题。

从经济上说,企业是中央政府也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源泉,地方利益的核心是本地方内企业上缴的财政收入和本地方内企业所容纳的就业数量与就业水平。在中央和地方财政分税制体制下,地方利益和地区结构优化的冲突可以通过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来化解。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实施大集团化的企业战略来化解地方利益与结构优化的矛盾。具体说就是,使大集团将其生产场地尽量与市场直接结合起来,按照各地的市场份额在各地建立生产场地。这样做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节省运输费用,又可以满足地方利益的要求。因为大集团在市场销售地建立企业,可以为地方创造就业机会,为地方政府提供应有的税源。因此,在结构调整中,应当坚持市场份额为主的原则,通过对市场份额的分析,以及市场份额与大集团在地方的企业的有机结合,创造出结构优化与地方利益相结合的路子。

十、在结构调整的主体上,以政府行为为主还是以企业行为为主?

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无论哪一个方面的调整,其根本问题都涉及资源的退出和进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应当起基础性调节作用。企业根据市场信息决定资源是否退出、从哪里退出以及是否进入、进入哪里等资源配置问题。因此,应当说,企业是结构调整的首要主体,结构优化主要是企业利益驱动的结果,结构调整主要是一种企业行为。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有加强的趋势。在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中,这一趋势也必然会体现出来,使政府也成为结构调整的主体之一。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政府行为既表现在宏观方面也表现在微观方面。从宏观上看,企业行为是在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下,甚至是政府优惠政策的引导下实施的。从微观上看,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往往使企业行为出现盲目性和短期性,政府行为的直接介入也是必要的。需要指出的是,在当前政企还没有完全分开的情况下,不宜过多强调政府的作用,以免政府借结构调整之名过多以“拉郎配”的方式实现其非经济目标,否则便背离了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初衷。从当前来看,配合“抓大放小”的国有企业改革总体战略的实施,政府微观行为应当主要放在效益比较好的大企业身上,一方面通过对这些企业的少量的资金支持,以少量增量推动大量存量的调整,一方面积极开展大型企业集团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工作,通过大型企业集团的集团公司替代政府按照市场规则推动集团内的结构调整。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十大争议问题_国民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