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傅雷“神似”思想的渊源和内涵论文

论傅雷“神似”思想的渊源和内涵论文

论傅雷“神似”思想的渊源和内涵

李平艳 陈梦晓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 400031)

摘 要: 傅雷提出了“神似”的翻译理论,丰富了中国译论。历年来,他的“神似”说的研究也层出不穷,本文探讨傅雷“神似”说形成的渊源和原因,继而讨论“神似”与“形似”的关系。通过分析,发现傅雷”神似“说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即中国传统文化,傅雷自身的美学背景,以及中国的语言风格。另外本文发现,傅雷的“神似”并非只追求“神似”,而是将“神”与“形”相结合。

关键词: 傅雷;“神似”;传统;美学

傅雷在各方面的成就都是相互关联的,他的翻译思想的形成也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他的教育经历到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无论是从翻译的过程到整个翻译需要达到的效果上,他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翻译实践方面他的翻译对象经历了嬗变,但无论翻译对象如何变化,他的翻译思想都贯穿于译作当中。因此,研究“神似”思想如何形成的变得十分重要,这是了解为何“神似”成为傅雷不可抛弃的理论之一,甚至成为了后来的翻译家们推崇的经典。

傅雷的“神似”翻译思想1951年9月正式提出,他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到“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怒安, 2005),这句话的意思是翻译跟作画其实是一个道理,不一定要单纯的追求“形似”,还有讲究“神似”。这一理论后来遭到了很多误解,但是后人也在傅雷的译作中逐渐找到了更为合理的答案,即并不是只讲究形似,而是二者兼顾。虽然对于傅雷“神似”理论的探究已经十分丰富,但是仔细研读后,我们发现,对他的思想研究还有一定的余地。这篇文章将从他的理论形成的渊源着手,分析“神似”的形成及其内涵。

一、傅雷的“神似”说产生的根源

傅雷是一位深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的翻译家,讨论他的思想永远绕不开他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推崇。“神似”便源于中国传统思想,并在傅雷的实践中得到了发展。虽然有学者不认同傅雷的看法,或者对于他的“神似”说是否是自创表示怀疑,但是结合傅雷自身的经历和教育,以及他对儒家思想的热爱,有理由相信他对“神似”有着最为独特的理解。所以,相比于是谁提出的,如何解读他的“神似”说显得更为重要。“关于翻译的语言问题,傅雷是在鲁迅、周作人以后论述的最好的一位。他的意见是值得人们认真思考的”。

断奶时逐渐断奶5~7天,过渡期间,颗粒料采食量应不断上升。如果牧场监控犊牛生长速度,断奶后生长速度没有下降,跟以前持平或更高,那证明瘤胃发育非常好;若断奶前呈直线上升,断奶后出现下降,那说明瘤胃发育不好,意味着牧场至少要花一个月时间去补救,那么发情、配种、产犊等都会推后一个月,也就是说平白增加了一个月成本。所以在犊牛断奶前后阶段,牛奶要喂,开食料更要喂。

二、“神似”思想的文化根源

“神似”思想在傅雷之前也经常出现在各类典籍中,如“《周易·说卦》理说:‘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另外,矛盾也曾于1921年在《新闻学研究者的责任于努力》中提到过“神似”一说,可见“神似”一说早就出现过,只是没有人将它明确提出或运用到翻译当中。而傅雷将所有相关的思想进行内化,正式提出翻译要重“神似”。傅雷讲求“神似”首先要归功于儒家思想,这是首要的思想源泉。儒家思想是整个中国的主流思想,大到治国理念,小到生活习惯,都能发现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傅雷的思想也与儒家文化息息相关。根据他的儿子傅聪回忆,傅雷是儒家文化的爱好者和追随者,更是儒家的“信徒”。因此,在儒家文化的沃土里,能发现傅雷的“神似”论的来源。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3节段组1例出现脑脊液漏,术中行硬膜囊缝合,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渗漏情况。其余患者未发生硬膜破裂、椎管扩大不充分、定位错误等情况。两组患者均无血管、神经损伤等早期并发症。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见表1。3节段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费用均少于5节段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节段组1例患者因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出现切口愈合困难,经胰岛素泵控制血糖、加强切口护理、抗生素预防感染和饮食控制等措施,2周后切口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愈合良好。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心脑血管意外、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一过性脑脊液外溢等并发症。

三、傅雷思想的美学渊源

当时的中国刚刚步入新的发展轨道,虽然又很多人在呼吁使用白话文来代替文言文,比如鲁迅、胡适等等,然而,刚刚出头的白话文还没有完全被人们接受,知识分子和翻译工作者对于白话文的掌握还不够深刻,在鲁迅看来,当时中国只有老舍一人才能游刃有余的使用白话文。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味地讲求“形似”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形似”对于语言的要求十分高,如果不是精通白话文,想要用“形似”来传递原文的所有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样,“神似”说营运而生。而时代就是他的助产妇。

傅雷在画作方面一直保持本真。当时上海艺术界的整体风气是趋炎附势,各行各业的艺术家搞艺术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经济效益。为此,他曾点名批评部分艺术家,如徐艳孙等。其实,当时中国整个的翻译家也有此风气,部分翻译家们漫天要价,主要速度而不是质量,作品只是原来的皮毛,注重字面形式的翻译,而好的翻译要求的不只是速度,为此,傅雷提出“神似”一说。“神似”说的提出于傅雷个人的主意识有关,这也“中国译论带有明显的主观印象式特征”的说法。

对于“神似”理论的真正内涵的确无人能准确描述,在傅雷研究中,没有哪个著作明确说“神似”就是什么,但是对于其解读的尝试却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接近傅雷和他的“神似”思想。“神”我们可以粗略理解为原文的“精、气、神”,因为发现傅雷的大多翻译作品中都透露着原作的精气神。

荀子《天论》中曾提到:“形具而神生”,大意为只要“形”具备了,那么“神”便是水到渠成的事,在这里荀子强调的是“形”的重要性,讨论的是“形”与“神”的关系。傅雷的“神似”的翻译理论与这一说法异曲同工。中国是感性情感的代表,一切以感性为主,而西方则是理性情感,追求理性,傅雷在接受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同时,在中国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理念,联系到“形”与“神”,最终提出重“神似”的同时不忘“形似”,即“得意不忘形”。

结合傅雷提出“神似”说的时代背景可知,当时的中国翻译一味地追求“形似”,导致许多的翻译作品无法准确传达原作的写作风格和神韵。比如同时代的作家张爱玲女士,她在写了《倾城之恋》后,傅雷毫不留情地进行了批评,之后,编者甚至说:“迅雨先生的论文,深刻而中肯,可说是近顷仅见的批评文字”。其实,文中傅雷批评的正式张爱玲的辞藻华丽却没有内涵,张爱玲自己在后来也承认了此事。作为翻译界的一份子,去引导中国翻译向更正确的道路上对傅雷而言走显得十分必要,从这一点来看,他并不是要否定“形似”的地位,而是要鼓励翻译家们同时也要主张“神”。因此,“神似”是时代的最强音,是傅雷纵观当时中国的翻译现状后做出的正确判断。

金圣华女士是研究傅雷思想的典范,她在《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中发现这样一句话:“要抓住传统,截取传统中最深奥的意义,去体验自己的内心生活”。可以发现,傅雷对雕塑的态度基于传统,从传统中找寻最真的东西,而且关注生活。由此可见他的翻译理论是植根于传统和美学,与生活相结合。

四、“神似”说提出的时代背景

学习中国传统美术的人都知道,中国人作画讲究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即用有限的线条和墨粉来体现无限的神韵美,在翻译中,形式和语言也是有限的,而神韵却是无限的,翻译家的责任就如同画家一样,用有限的资源来体现无限的内涵,当然翻译家的资源就是语言。

五、“神似”说提出的语言背景

傅雷早年留学法国,主修艺术理论,但由于他在翻译方面的卓越表现,导致很多人忽略了他的画家和艺术家的身份。可是就是他的留学和美学背景使他在翻译领域有更为深刻的领悟。可以说,美学思想是他的翻译思想的灵感来源,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与他的其他学科知识融会贯通。

“神似”需要作者将原文的所有内容化为我有,这里又回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说法上来。傅雷一直追求人品与艺品的统一,他在做翻译时绝不含糊,首先会仔细研读原文,完全吃透后才会动笔。在翻译结束后他会反复检查,不断修正,这也是为什么他的的作品会有很多重译本的原因。这一方面其实也是对“神似”的要求,当译者完全吃透原文后,他的目标将不仅仅时着眼于文本文字上,而是会在“神”这个词上下功夫,到最后,“神似”与“形似”自然就达到了。因此,傅雷的 “神似”思想主要要在实践中进行,就像前文说的“神似”不一定就时傅雷个人的原创,但是他被傅雷放在了世纪爱你当时,在实践中进一步证明了他的可行性,“他凭借突出的翻译成果实践了这个理论”。“神似”并不仅仅是理论,它还是实践,只有通傅雷一样,见着译理论运用到翻译实践当中去,才又可能理解他的内涵,真真做到“神似”。

六、“神似”和“形似”之争

对于“神似”和“形似”之争。部分学者认为傅雷的“神似”说是在翻译过程中,只注重“神似”,可以忽略“形似”,可是如果傅雷只注重“神似”,抛弃了“形似”,那么对于原作的重视如何做到。因此,又有人提出,傅雷实际上意在强调“神似”的重要性,但却不是只注重“神似”,否则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

由于大多成人学生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有着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因而成人学生的学习通常是问题导向的,而这些问题也是也是具有真实性和时效性的,他们一般都是希望能及时的解决相关问题。传统成人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通常会求助于身边已有的教师或书本,在有限的资源里寻求答案,而网络时代的到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网络信息技术不仅拓宽了解决问题的途径更是缩短了寻求答案的时间。尤其对于边工作边学习的学习者而言,通过互联网对相关问题的关键字或有关现象进行搜索,并对有关答案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找到答案。

结合傅雷个人的性格来看,他不是极端的人,在看待问题时不会顾此失彼,因此在看待翻译时也是一样的,他不可能只追求“神似”而完全忽略“形似”。因此最初表示傅雷意在只关注“神似”的说法时站不住脚的。

七、结论

第一,作为儒家的门徒,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体现着中国人的做事待物方式。

这里的“净”是马士英,“末”是杨龙友。第二出中有“有位罢职县令叫做杨龙友,乃凤阳督抚马士英的妹夫,原做光禄阮大铖的盟弟”之句,可知杨龙友是马士英的妹夫,因而此处“舅翁”指“内兄”确凿无疑。

第二,他的翻译思想基于他的美学背景,法国的留学经历让他在学术方面有所成就的同时,使他有了相关的翻译基础。

(2)无涂层的原始石墨片在在1500 ℃空气中焙烧2.5 h后就完全被烧掉.1号~6号试样在1500 ℃空气中焙烧16 h后失重率W分别为69.45%,1.97%,-0.60%,46.06%,58.91% 和 0.58%.重新制备3号样,试样在1500 ℃空气中焙烧86 h后失重率W为-5.26%,这进一步证明了3号试样经历长时间高温氧化不仅没有氧化失重,反而增重了.这说明,3号试样图涂层抗高温氧化效果最好.

无论“神似”是不是傅雷的原创,他都将这一翻译方法带入了广大翻译工作者和翻译爱好者的事业里,并通过自身的实践,使其成为中国翻译理论重重要的一章。而且,基于他对儒学的研究和绘画的领悟,他对“神似”也有比较到位的理解。而且他本身就是翻译界的一个标杆,正如王佐良所提出的中国三大传统:“一要有高度的使命感,为了国家民族的需要不辞辛苦的去找重要的书来译;二是不畏难,不怕大书、难书、成套书;三是做过各种实验:直译、意译、音译、听人口译而下笔直书”。傅雷就是这样一个人,重要的不是“神似”是否是他提出的,而是他用行动践行了这个理论,使得这个理论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金圣华.傅雷与他的世界[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3]罗立斌.浅论傅雷”神似说”的理论渊源及内涵[J].长沙大学学报,2010,24(4).

[4]傅雷怒安.傅雷谈翻译[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9052(2019)05-0048-02

收稿日期: 2019-4-13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四川外国语大学科研项目“翻译与民族国家建构(1949-1966)”研究成果之一(sisu2018025)

作者简介 :李平艳(1990—),女,甘肃陇南人,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201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批评、翻译史、佛经翻译研究;陈梦晓(1993—),女,河南平顶山,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201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学翻译研究。

责任编辑:林丽华

标签:;  ;  ;  ;  ;  

论傅雷“神似”思想的渊源和内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