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论文_周藐

中交投资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29

摘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建设安全,特别是城市水资源安全,正面临重大考验。一方面,城市建设应本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等原则,在节约资源的前提下,高速建设规划城区;另一方面,还要综合考虑城市空间发展可能性,道路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注重解决城市排水问题,确保产业配套合理性。总体而言,现今社会城市建设者应在城市总体规划建设中,注重补充与完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思路,以此促进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从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背景着手分析,并重点研究了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希望能借此提高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效率与建设质量。

关键词:绿色生态城区 海棉城市 建设规划 设计思路

1引言

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规划设计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我国经济的发展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之中,党中央国务院对于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规划设计采取了高度重视的态度。在发展要求之中更是指明我们应该推动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规划设计工作,在以后的工作之中更多的考虑到经济发展的质量,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2背景

2.1绿色生态城区

随着绿色建筑的推广普及,“绿色化”开始从单体向区域融合发展,绿色建筑技术从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发展,基于绿色建筑规模化和生态城市理念的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模式应运而生。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定义为“在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筑、交通、产业配套等方面,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运营的城市开发区、功能区、新城区等”。绿色生态城区从规划设计、土地出让的前端引入“绿色化”理念,这可能是我国一段时间内新城区建设的发展模式。

2.2城市雨水排水存在的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是绿色生态城区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方面的建设目标之一,旨在减轻开发建设对城市水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2.2.1城市的扩展开发使得不透水下垫面占比加大,雨水径流量随之增加,峰值流量增高且峰值出现时间缩短,暴雨径流较易在城区积聚,引发城市内涝。

2.2.2降雨落在屋顶、道路、停车场等不透水下垫面上,将附着在其表面的灰尘、油脂、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冲刷、汇集,使之进入城市雨水排水管道,最终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充分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地下水系等,形成径流引发的面源污染。

2.3传统城市给排水规划的局限性

目前,城市规划中与水资源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自来水取水、“城市自来水厂与污水处理厂”和雨水排放方案、规模、管网建设等,较少涉及给排水系统节水与节能、水的再生利用、“海绵城市”建设等,较难与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保护等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目标相适应,因此,亟须对现有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内容进行基于水资源节约和水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完善和补充,并将相关内容纳入城市规划和实施计划之中。

3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

3.1划分绿色生态城区功能与规模。与传统城区相比,绿色生态城区更加重视用地规划,其实进行用地规划,不仅有助于加快城区建设进程,还有利于促进城区建设格局合理化,如果再对其进行功能划分,即确保居住用地与公共建筑建设达到总用地的50%以上,将居住用地与公共建筑建设分开,那么还可进一步提高城区建设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可是现今某些地区的工业用地仅占全部用地量的15-25%。

3.2规划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程序。在规划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程序时,应以城市的总体规划为导向,再有计划、有目的性的细化城市规划的程序步骤。也就是说要先对建设区域场地的总体情况进行评估。需要注意的是,评估操作应严格进行,评估内容应涵盖地形、流域、地质条件以及植被等,以此确保评估结果的全面性与真实性。然后,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城区雨水排水流域的划定,确定出各流域符合条件、可采用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技术。紧接着,分析各流域差异,并根据分析结果,对上述措施做进一步规划,确定出适用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范围以及街坊区域。最后,确定各个规划的指标值,并小心检验,进行场地内外排放的雨水与污染物的控制、处理。

3.3规划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在规划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措施时,相关人员应在注重总体规划的同时,兼顾各个具体要点。具体而言就是,优先保护生态敏感区。其实水生态敏感区是城市天然海绵体的关键部分,所以应将河流、湿地、沟渠等的管理、控制,都应归入禁建区范围,严格制定城市建设蓝线,注重开发雨水系统,做好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等系统与城市水体间的衔接工作,以此避免水体被二次污染。其次,开发集约式城市。相关人员应注重规划城市生态空间,并确保其合理性,但在开发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最后,控制地表径流合理化。根据城市分区特征、相关人员,不仅要科学地划定雨水排水区,注意优先保护自然径流通道,并及时进行检修,还要重视植草沟、雨水湿地等的设置、建设,以此确保雨水汇集,达到汇集地表径流的目的。

4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控制案例——以常州金融商务区核心区为例

4.1概况

常州金融商务区位于常州市,隶属高新组团青龙分区。规划区域距常州市中心组团仅3km,规划面积2.0km2。北部和东部以“北塘河”“横塘河”为边界,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明显。东至龙汇路、西至东经120路、北至北塘河路、南至新塘北路的区域为核心区,面积约为0.38km2,主要用地性质为商业用地,是本区域开发建设的重点。

4.2规划措施

针对项目总体以达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为目标。具体控制目标分解为4个层次:集中绿地和沿河绿地为85%;核心区整体按70%控制;除核心区之外的其他区域为60%(图3)。核心区具体规划措施为以下几个方面。

4.2.1规划采用透水性铺装技术,提高场地雨水自然入渗能力。

核心区地块内人行道、广场及停车场采用透水性铺装:人行道及广场可采用透水沥青、透水砖等;停车场可采用植草砖、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等;其余径流雨水排入市政雨水管网。

4.2.2规划设置生态驳岸。

根据雨润河周边地形设置植被缓冲带、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池和植被浅沟等;雨润河两岸均设置为生态驳岸,结合驳岸地形对挺水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进行综合选取,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强化水体的自净能力。

4.2.3市政道路径流采用生态雨水处理措施。

核心区内道路根据周边纵向标高及景观方案规划下凹式绿地和生物滞留池等生态处理措施,对道路径流进行净化处理,缓解城市面源污染。市政道路绿化及景观方案应明确以上措施规模或占比。

5结束语

综上,首先明确规划思路,进而科学划分城市用地,进而按照道路雨水入渗以及调蓄排放的原则进行规划市政道路路面,公园绿地及广场、建筑及场地的建设。根据路面、绿地、广场、场地的具体情况进行雨水入渗及调蓄排放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结合西咸新区海绵城市建设案例对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思路的分析,我们可掌握和积累多项海绵城市建设经验,有利于后续的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对于国家其他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海顺. 城市新区生态雨水基础设施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刘兴民. 绿色生态城区运营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4.

[3]刘军. 基于新城市主义理念的天津住区规划发展演进研究[D].天津大学,2014.

[4]杜永杰. 生态城区规模化推进绿色建筑路径研究[D].重庆大学,2014.

论文作者:周藐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1

标签:;  ;  ;  ;  ;  ;  ;  ;  

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论文_周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