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过渡类别_哲学研究论文

实践:过渡类别_哲学研究论文

实践:一个过渡性范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过渡性论文,范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在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中,根本的分歧在于:究竟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起什么样的作用?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哲学是实践本体论哲学;有的学者认为实践哲学是一种超越性哲学,超越了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有的学者只承认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基础,反对实践本体论,实践超越论。意见纷纭。笔者认为,我们不可夸大实践概念在马克思哲学发展中的作用,它只是马克思实现哲学研究视野转换的过渡性范畴,也就是说马克思是通过实践概念,使哲学研究视野真正实现了从抽象精神领域到具体历史领域,在对社会历史的具体分析中,发现了唯物史观,创立了自己的哲学。

2 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恩格斯依据哲学基本问题,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但哲学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它们并不绝然对立,而是两极相通的。从培根的唯物主义发展到贝克莱的唯心主义,法国自然观领域的唯物主义到历史观领域的唯心主义,从可知论到不可知论,确证了哲学发展的这一逻辑。这给哲学研究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这种转换?我们认为,这至少表明一点:在旧哲学中,不管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至少有一个共同的领域,他们的解释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对这一领域的理解又直接关涉到其他问题的阐释,因此揭示旧哲学的共同局限性是马克思写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的起点。在《提纲》第一条中,马克思实质上是揭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共同缺陷:都不能真正地理解实践活动。费尔巴哈认为只有理论活动才是真正的活动,把实践当作卑污的犹太人活动加以拒绝,因此最多只能从哲学直观角度来看问题;黑格尔把实践降为理性实现狡计的手段。在第二条中,马克思实质上是揭示不可知论的缺陷:也在于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旧可知论由于不理解实践,也不能真正地驳倒不可知论。

什么是实践?马克思称之为客观的物质活动,人的感性活动。但如果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并不能说明什么。马克思在《提纲》中的贡献不仅在于引进了实践概念,而且在于通过实践概念认识到必须研究具体的社会历史进程。在第六条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指出只有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才能真正地说明人的本质,这就意味着人的本质是一个具体历史的发展过程。在第四、七条中,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并进一步指出,要真正完成对宗教的批判,就要改造现实的社会,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就不能满足于哲学直观,而是要揭示世俗历史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对于世俗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对实践的解释应当纳入历史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旧哲学的共同局限就在于不能真正地科学说明社会历史的发生发展过程,历史观领域的唯心主义,使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并不能真正地对立起来。不可知论的产生根源也在于对人的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的不理解。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讲到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关系时,指出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如果撇开这个历史过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片面的、部分的真理,不可能是全面的真理,不可知论就是以此为依据的。可知论者虽然从原则上证明了认识与对象的同一性,但它并没有证明这个原则本身,即主客体关系的现实的发展过程。因此,要真正地解决旧哲学的发展逻辑,就必须把哲学研究视野投向现实的社会,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运动变化过程,揭示意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的主要内容。因此,马克思不只是停留在对实践重视的层次,而是深入地研究历史发展过程,通过实践概念达到历史领域,才能真正解决旧哲学中两极相通的难题。

3 从马克思早期哲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实践也只是一个过渡性的范畴。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这是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主题。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出发,以异化劳动为理论核心,以人的类本质为最高理想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虽然马克思已经认识到经济学家把私有制当作永恒存在的观点是错误的,但这时的马克思还无法具体地揭示私有制的产生、发展过程,因而也无法真正地驳倒私有制,可以说,马克思以异化劳动的扬弃来实现共产主义的思想,还只是从抽象的精神领域来批判资本主义,还是悬于空中,软弱无力的。在这篇文章里,马克思已意识到要揭示“历史之谜”,但由于他把劳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并不能完成自己的解答。在《神圣家族》中,对鲍威尔的批判主要立足于“历史”和“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针对其反历史思维方式,认为他们是在“实践和历史中胡言乱语”,反对鲍威尔等人认为的“只要它从历史运动中排除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和实践关系,排除自然科学和工业,它就能达到即使是才开始的现实的历史的认识”,这实际上是强调要重视历史运动过程本身的研究,要重视人们的实践活动本身,蕴含了要从人们的实践活动本身去理解劳动,而不是从理想去规范劳动的思想。这在《提纲》中得到完全的肯定。《提纲》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论的问题要由实践来解决,就是强调客观物质活动的重要性,因此,哲学研究就要注重于人们的客观物质活动过程,而不象旧哲学那样,对人们的客观物质活动进行抽象的思辩。要真正地理解人的客观物质活动,就必须现实地考察整个人类历史的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因此,马克思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是为了肯定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实践范畴只是过渡性环节,是为了把哲学研究视野从抽象的解释历史,过渡到从历史事实中去抽象哲学理论。所以,恩格斯称《提纲》是天才萌芽的文件,因为在这份文件里,只表明了马克思哲学研究将要实现的变革趋势,而一旦真正地转到历史领域,马克思就不再使用一般的实践概念,因为实践概念在具体的历史领域并不能真正地说明什么。在《形态》中马克思具体地考察了现实历史的发展过程,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才真正地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这里需要阐明的一点是:在马克思以前,许多哲学家已经认识到哲学要考察历史,为什么说只有马克思才真正地实现了哲学视野的转换呢?我们知道,维柯是第一个确立历史哲学研究地位的,他把自己的著作称之为《新科学》,与培根《新工具》相呼应,以示历史研究要象自然科学的研究一样,达到科学的层面,摆脱当时忽视历史研究的倾向。但是维柯是从人的情欲、理性去阐述历史的发展的,因此并不能真正地阐明历史发展的规律。可以说维柯只是提出了问题,并没有真正地解决问题。这一研究思路一直延续到法国唯物主义者的历史观的阐述和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而马克思则通过对物质生产过程的考察,第一次从历史自身的内在矛盾中揭示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排除了历史哲学中以臆想的联系代替现实联系的局限,真正实现了哲学视野的转换。

4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接受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后提出来的,是为了实现哲学视野转换的过渡性范畴,因此,我们不能夸大这一范畴的作用,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实践一元论,实践本体论,更不能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超越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实践哲学。马克思恩格斯称自己的学说是“新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从唯物主义的共性而言,马克思坚持的是一般唯物主义的前提,承认外部世界的先在性。就其不同于旧唯物主义而言,强调的是对历史进行经验的考察,在《形态》中马克思建立唯物史观时,是以“现实的人”和“物质生产”作为分析起点的,而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形态》体现了他们的成熟思想。这里,也许有人认为物质生产也是一种实践,因此,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基础。我们知道,按目前理论界的理解,实践包括物质生产、科学实验和社会交往三个层面,在历史初期,科学实验体现在哪里?显然,科学实验是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并不能把实践理解为马克思哲学的基础。不仅如此,如果把实践理解为马克思哲学的基础,要在实践基础上重新解释马克思哲学,那么马克思哲学可有本体论?如果马克思哲学有本体论,就只能是实践本体论,这显然是不正确的。这表明要彻底地坚持物质一元论,就不能认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5 在马克思的哲学中,谈论实践的目的是很明确的,那就是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来“改变世界”。改变世界有两个途径,社会改良和社会革命,马克思否定前者,承认后者。因此,马克思哲学就总体而言是为了给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依据,马克思强调主体性也是直接服务于社会革命这一目的。

近年来实践唯物主义讨论的目的是什么呢?主要是打破传统哲学的僵化模式,弘扬人的主体性。而弘扬主体性的目的又是什么?这在理论界似乎并不明确。这样为弘扬主体性而阐述的一些观点很值得我们去再思考,这里,我选择一个主要观点,即社会选择论作一简要的辨析。

当前理论界是在两种含义上讲社会选择论的:一种是在社会决定论的基础上讲社会选择,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社会决定论与社会选择论的统一。这一含义下的社会选择论并不是本文要考察的。另一种观点把唯物史观等同于社会选择论。其主要观点是:实践活动是有意识的、主体性活动,因而人的活动不只是受历史规律的制约,更是通过创造性活动进行主体选择的过程,社会决定因素是从属于主体的社会选择的。强调人具有主体性、选择性,本是正确的,但以此把唯物史观等同于社会选择论则值得商榷了。

第一,既然历史活动是主体选择活动,历史表现为主体选择作用的结果,那么这一活动结果对主体而言则是合理的,应该接受的,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主体选择活动的必然结果,是应该加以接受的,而无需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之所以贫困,原因在于主体性不及别人,这一观点是同马克思的本意相违背的。在马克思看来,正是无产阶级的主体性活动受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制约,要实现无产阶级解放,除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别无出路。

第二,把主体选择置于历史的首要地位,蕴含着英雄崇拜的内在逻辑,因为主体性的最高表征,社会选择的最显著表现,无疑是体现在英雄人物的活动中。

第三,片面夸大目的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社会选择的基础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活动,这样,动机在历史领域无疑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唯物史观的创立,恰恰是透过动机,看到了决定动机的物质利益关系,揭示了动机的受动性,从而扬弃了单纯以善恶为标准的历史观。如果撇开了现实的历史条件,谈人的目的的作用,是毫无意义的。

强调唯物史观是社会选择说的学者,主要的理论依据有二:一是强调《巴黎手稿》表述了马克思的基本观点,强调劳动的自由自觉性质。实际上《手稿》只是马克思的不成熟理论。二是把实践作为马克思哲学的基础,强调实践的主体性。实际上,实践只不过是个过渡性范畴,不可夸大其在马克思哲学中的作用,否则我们的理解就易出现偏颇。

标签:;  ;  ;  

实践:过渡类别_哲学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