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对靶向治疗的疗效影响分析论文_梁建伟

(徐州市肿瘤医院心胸外科 江苏 徐州 221005)

【摘要】 目的:探究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对靶向治疗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21例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患者,对照组21例为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患者,对两组患者均应用替吉奥治疗,并采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抑制相关基因突变,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24%:71.43%),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实施靶向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非突变患者,能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肿瘤的恶性发展。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靶向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4-0066-01

肺癌是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其总数的80%,致死率极高。目前,该疾病的治疗多以化疗为主,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使患者的生存期延长,但对患者的机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1]。有研究显示,EGFR-TKIs能有效阻止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提高化疗/放疗的效果[2]。本次研究旨在分析探究NSCLC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对靶向治疗的疗效影响,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从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NSCLC患者中选取42例,将21例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患者作为观察组,21例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组织学检查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且对研究内容均知情,并自愿加入本次研究。排除严重心肺肝肾疾病、神经系统异常、骨髓造血功能缺损等疾病患者。其中,观察组男12例,女9例,年龄32~74(52.13±11.21)岁,腺癌5例,鳞癌9例,腺鳞癌7例;对照组男14例,女7例,年龄29~75(53.42±12.06)岁,腺癌7例,鳞癌6例,腺鳞癌8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作对照比较观察。

1.2 方法

所有患者口服吉非替尼(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40142,生产企业:AstraZeneca UK Limited),每日一次,每次250mg。依据患者病情调整剂量,直至病情所有改善,且不再出现耐受毒性。若患者出现骨髓抑制、恶心呕吐扥症状,可实施止吐、升白细胞、输液等相应治疗。血常规检查每周2次,肝肾功能检查每两周1次。

应用EGFR-TKIs检查基因突变情况。取组织切片,对切片进行脱蜡处理。将干燥的标本 加入400μl消化缓冲液、200μlTE以及10μl蛋白酶K,对其进行消化,直至缓冲液澄清为止。对溶液进行离心处理,去沉淀后,提取DNA。采用RCR对18~21外显子扩增,将获得的产物加入DNA聚合酶,回收其产物纯化后进行克隆,筛选出单个白色克隆用于测序。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根据患者症状的缓解情况等将其临床疗效分作无效、改善以及治愈,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改善+治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对本次研究所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百分率(%)表示,组间率对比使用卡方(χ2)检验。标准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例数为20例(95.24%),对照组为15例(71.43%),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86,P=0.038。详细数据参见表。

3.讨论

NSCLC是肿瘤科较为常见的肿瘤,大气污染、吸烟、电离辐射、遗传等都是引发NSCLC的常见因素,患者会出现低热、呼吸困难、胸部胀痛、食欲下降、咳血等不良症状。目前对NSCLC的治疗主要以改善生存质量、增强免疫力、延长生存期为目的。含铂类的药剂治疗有效率仅6%左右,即便效果最佳,患者生存期一般仅5个月左右。随着对疾病的不断探索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NSCLC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3]。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一种糖蛋白受体,多数NSCLC患者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呈高表达,这类患者往往化疗效果不佳,肿瘤易发生转移,疾病复发率高,患者的存活率较短。本治疗方案中使用吉非替尼作为靶向治疗药物,多用于治疗接受过化疗仍旧无效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阻碍了血管的生成,使肿瘤细胞的凋亡数量增加,提高了抗癌活性[4]。从数据中不难看出,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95.24%:71.43%,χ2=4.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鉴于此,靶向治疗药物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少见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效果确切,对酪氨酸激酶域突变基因检测可作为疗效的预测指标,有助于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峤,刘翔,李建军,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少见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7,44(21):1076-1081.

[2]张卉,张树才.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靶向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肺癌杂志,2017,20(1):61-65.

[3]凌止鸿,李月明,陈晶,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对靶向治疗的疗效影响及生存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7,32(2):207-209.

[4]方平,王沣,江富来,等.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的检测与分子靶向治疗[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7,10(5):543-548.

论文作者:梁建伟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8月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3

标签:;  ;  ;  ;  ;  ;  ;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对靶向治疗的疗效影响分析论文_梁建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