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波危害健康_电磁波辐射论文

电磁波危害健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磁波论文,健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3年4月,美国佛罗里达州一位市民向法院提出诉讼, 控告生产移动电话的厂家“谋害”了他的妻子。原来,两年来他妻子每个月都要打150分钟左右的移动电话, 他认为正是移动电话发出的电磁波使妻子脑肿瘤恶化而死亡。这件罕见的诉讼案引起了轩然大波。无独有偶,不久瑞典一家研究所公布了一份报告,声称某高压输电线区域内,人们的癌症发病率为其他地区的3.8倍, 其原因也是那个看不见的“杀手”——电磁波。这个报告一经公布,举世震惊。

这一系列事件发生后,人们开始用怀疑和警惕的眼光来看待电磁波了。其实,除了移动电话、高压输电线等会产生较强的电磁波外,微波炉、电视机等家用电器也会产生电磁辐射。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就好像生活在电磁波的“海洋”中一样。我们不禁要担心,电磁波究竟会不会危害人体健康?或者说这种危害是不是像前面所提到的那样严重呢?

科学实验已表明,电磁波确实会对生物体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热作用、刺激作用和非热作用。

热作用 在高频电磁波作用下,物质的温度会发生改变,这就是热作用。高频电磁波的热作用会对生物体产生影响。科学家用老鼠进行实验发现,当照射它们的电磁波超过一定强度时,老鼠会停止进食,来回不断地舔自己的身体以降低温度。而且,热作用还会引起生物体的紧张反应,影响免疫功能等。由于血液循环有散热的功能,所以人体最容易受到高频电磁波伤害的是血管分布较少的部位,如眼睛等处。

但是,电磁波需要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动物行为的变化,决定这个强度的主要因素是体重,而与动物种类关系不大,这一强度为4~8瓦/千克。专家们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安全标准,对生活和工作场合的电磁波强度进行限制,以保障人体健康,使人类生活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

刺激作用 当电磁波的频率在100千赫以下时, 会对人体产生刺激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人体接触到暴露于电磁波下的非接地金属物体时,会因流过的电流而受到电击;二是外部电磁场的变化会在生物体内产生感应电流,当感应电流大于体内电流(由脑电、心电等引起的在人体内流动的电流)时,就会引起神经系统、视觉系统细胞的兴奋。轻微的刺激作用会使人产生麻酥酥的感觉。当刺激作用增大时,会引起肌肉收缩、心脏和呼吸器官兴奋等,严重时会出现肌肉疼痛、心室颤动,甚至还会导致心脏停止跳动进而造成死亡。

非热作用 引起非热作用的原理很复杂,至今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非热作用确实是存在的。有一个典型的实验是这样做的:从鸡雏、猫的体内摘取出大脑皮质,用调制后的特高频、甚高频电磁波对其进行照射,发现有钙离子析出。钙离子是生物体内信息传递、免疫系统工作和细胞繁殖不可缺少的物质,它的浓度变化必然会对生物体产生影响。

总之,电磁波既给人类带来了现代化生活,也给人类带来了新的危险。但我们千万不能为此而因噎废食,因为质量合格的家用电器泄漏出来的电磁波是很微弱的。不过我们要有自我保护意识,不购买不合格的产品,并经常对家用电器进行保养。此外,我们还要了解一些有关电磁波的科学知识,了解电器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避免电磁波可能造成的危害。

思维空间

1.家用电器中,电热毯泄漏出的电磁波的强度是最高的。该如何使用才能避免电热毯泄漏电磁波呢?

2.根据电磁波对生物体的热作用,解释眼睛经电磁波照射后易引起白内障的原因。

3.微波炉在家庭中的使用已越来越普及,它是利用微波辐射来加热食品的。下面是微波的一些特性:

(1)微波炉利用的电磁波的波长约为122毫米。

(2)微波具有反射性、穿透性和吸收性。 反射性是微波遇到金属后会被反射回来;穿透性是微波能穿透玻璃、陶瓷、耐热塑料等材料;吸收性是微波能被食物分子,尤其是水分子吸收,并使分子振荡,产生热量。

根据以上叙述和您对微波炉的认识,解释以下问题:

(1)根据真空中的光速, 计算微波炉利用的电磁波的频率为多少赫?

(2)为什么用微波炉烹调食物要比用普通炉灶快得多?

(3)在微波炉中一定不能使用金属容器,而应使用玻璃、 塑料或瓷质容器。为什么?

(4)为什么用微波炉烤蛋糕时要在原料中多加些水?

标签:;  ;  ;  ;  

电磁波危害健康_电磁波辐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