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动脉瘤的护理干预论文_杨金艳

(邵阳市中医医院血透室 湖南邵阳 422001)

摘要:目的 探究护理干预应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对动静脉内瘘并发动脉瘤的影响。方法 此次62例研究对象全部选自2016年4月至2018年7月之间本院接收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将以上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n=31)和常规组(n=31),常规组行普通护理,干预组行针对性护理,将两种护理结果分析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动静脉瘤发生率上,干预组均优于常规组,组间对比差异较大,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针对性护理效果显著优于普通护理,不仅可以改善动静脉内瘘并发动脉瘤症状,还可以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动脉瘤

临床终末期肾病患者常用治疗方式之一为维持性血液透析,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1]。近几年,维持性血液透析在临床中使用频率逐渐提升,所以为了确保此种治疗手段的安全性十分重要。在患者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阶段,保证透析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则是血管通道的完整性[2]。动静脉瘘是现阶段最佳血管通道,但患者极易并发动脉瘤,因此就需要予以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减少此种现象。本次针对护理干预应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对动静脉内瘘并发动脉瘤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62例研究对象全部选自2016年4月至2018年7月之间本院接收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将以上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n=31)和常规组(n=31)。以上患者均存在终末期肾脏疾病;将其它脏器功能障碍患者、精神严重异常患者全部排除。其中干预组男患17例,女患14例,年龄36-71岁,年龄均值为(53.5±4.7)岁,平均病程为(2.1±0.4)年。4例高血压肾病、7例糖尿病肾病、2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常规组男患19例,女患12例,年龄37-71岁,年龄均值为(53.9±4.8)岁,平均病程为(1.9±0.7)年。7高血压肾病、8糖尿病肾病、16性肾小球肾炎。以上两组患者之间临床常规资料未有较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全部进行普通护理,详细内容包括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用药指导、饮食指导等。之后干预组行针对性护理,详细内容如下所示:

1.2.1 明确动静脉内瘘并发动脉瘤的原因

①患者的穿刺点出现蜂窝状,护理人员多次反复穿刺,严重损伤了患者的管壁,致使其易膨出、弹性差,极易出现动脉瘤;②穿刺时患者血管壁受损所致的血肿和血液外漏现象;③护理人员操作能力欠佳;④患者存有多种基础性疾病,进而影响其血管质量,患者的机体凝血功能较差[3]。

1.2.2 护理干预

明确动静脉内瘘并发动脉瘤的原因后予以患者护理干预,详细内容包括如下几点:

1.2.2.1 提升护理人员的穿刺水平

先要观察患者的新内瘘成熟的详细情况,确定成熟进行穿刺,而患者的内痿刚成熟,管壁较为脆弱闭且厚,因此接近吻合口后血液的冲击力会增加,而前几次进行出穿刺时极易出现皮下血肿症状,因此选择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的护理人员完成穿刺操作;进行穿刺之前要确定血管的走向,之后选择相应的穿刺针17G完成穿刺,并确保第一针见回血,以减少对患者的损伤[4]。应用三次以后更换穿刺针16G,调整血流量,并从每分钟150至200毫升慢慢调至每分钟250毫升以上;穿刺点要从吻合口远处开始选择,并慢慢靠近吻合口,但最近位置也要据吻合口6至8厘米;在动脉端穿刺点周边要避开静脉端针。

1.2.2.2 选择适合的穿刺角度

合适的穿刺角度十分重要,直接关系着穿刺的成功与否。相关文献和临床经验显示最佳穿刺角度为25°,而本院选择穿刺角度为30°至40°并斜向左,可明显提升穿刺成功率、缓解患者疼痛感。

1.2.2.3 选择合适的穿刺方案

患者需要长时间透析,且每星期平均进行三次,穿刺的频率较高,因此就需要按照患者具体情况应用穿刺方式和穿刺部位。一些患者会存有其它疾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这就导致可以进行穿刺的血管较少且短,能够进行穿刺的面积较少,为了避免穿刺点过于分散损伤血管就可以选择扣眼穿刺法完成穿刺,进而预防动脉瘤的产生。

1.2.2.4 拔针后的护理

患者透析结束后需将穿刺针拔出,穿刺针拔出后贴上无菌创可贴并快速对针眼予以压迫,之后通过弹力绷带进行止血。要用足够的压力压迫,并保证时间在5至10分钟左右。拔针后需叮嘱患者尽量避免曲肘,保持伸直状态并抬高至心脏位置。

1.3 观察指标

将患者动静脉瘤发生情况记录。并指导患者应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此次护理服务工作,共分为四个选项,十分满意、满意、普通、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此次实验数据选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以卡方χ2检验,组间差异较大存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对比62例患者动静脉瘤发生率

在动静脉瘤发生率上,干预组为6.44%,常规组为25.81%,组间对比差异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现阶段常见且广泛应用的血管通道为动静脉内瘘,也是确保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顺利完成的重要条件,但常发生动脉瘤。据相关研究显示加强患者的护理干预,可有效的预防动脉瘤,并增加内瘘的使用时间,有助于降低患者痛苦,确保透析质量[5]。

在此次实验中,常规组行普通护理,干预组主要分析了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动脉瘤的原因,之后根据原因进行相应的针对性护理,结果提示,干预组的走过护理满意度为93.55%,明显超出常规组的29.03%;干预组的动静脉瘤发生率为6.44%,明显低于常规组的19.37%,以上组间对比差异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表示予以患者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发生动脉瘤现象,并有提升护理满意度。

总之,护理干预应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可有效减少动静脉内瘘并发动脉瘤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林华志,赵李晋,谢巧玲,等. 早期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 浙江医学,2016,38(21):1777-1779.

[2] 唐利群,张真,蒋海文,等. 内瘘分级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J]. 广西医学,2017,39(10):1607-1610.

[3] 钱金芳,张浩,郭治宇,等.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预防动静脉内瘘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J]. 浙江医学,2017,39(19):1709-1710.

[4] 安克润,罗小兰,肖洒.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护理专项健康教育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17,20(z2):293-294.

[5] 高鹰.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首次建立内瘘的无缝隙护理[J]. 护理学杂志,2016,31(9):28-30.

论文作者:杨金艳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1

标签:;  ;  ;  ;  ;  ;  ;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动脉瘤的护理干预论文_杨金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