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语言教育政策问题研究论文

老挝语言教育政策问题研究论文

老挝语言教育政策问题研究

杨浩浩 莫海文

(广东岭南师范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摘 要: 语言教育政策在多民族、多语言国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教育和社会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老挝语言教育政策的现状,对老挝语言教育政策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在老挝少数民族地区推行过渡型双语教育政策等建议,以提高老挝的整体教育水平,促进教育的公平。

关键词: 语言教育政策;老挝教育;过渡型双语教育;少数民族教育

语言教育政策是与语言教育发展密切联系的决策和规划,对国家的教育和社会发展有关键影响,关系着教育的公平、识字率的提高以及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等重大问题。本文探讨现今老挝语言教育政策中的问题,并结合其它国家或地区在语言教育方面的经验提出建议,希望能为老挝以及其它多民族、多语言国家的语言教育提供些许参考。

一、老挝的民族和语言概况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地处东南亚地区,是东南亚联盟(ASEAN)的成员国之一。老挝有680万人口(2017年),共49个民族(中国外交部数据),其中主体民族是老龙族,该国官方语言老挝语就是老龙族的语言,属侗台语族的台语支。老挝语有上寮、中寮和下寮三大方言区,万象话(中寮方言)是标准老挝语。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记载,老挝境内语言高达86种。多份研究均指出,使用老挝语的民众约占50%,其余民众使用各种少数民族语言。在这样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国家里,老挝现今实行的是单语教育政策。

二、老挝语言教育政策问题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重要方式,几乎所有的教育活动都离不开语言的辅助。每个国家或地区在制定语言教育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构成、宗教等国情,以制定最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政策。在老挝单语教育政策影响下,无论学生来自哪个民族,学校各年级和各学科的教学语言均为老挝语。在老挝这个多民族、多语言国家里,现今推行的单语教育政策已显现出诸多问题。

2名研究者按照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标准[11]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若遇分歧请第3名研究者判定。评价内容包括:随机序列的产生、分配方案隐藏、对受试者和干预者施盲、对结果测评者施盲、结局指标数据的完整性、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的可能性、其他偏倚来源。其中每个条目以“低风险”“高风险”“不清楚”进行评判,完全符合各项质量标准者,发生偏倚可能性最小,为A级;部分符合各项质量标准者,发生偏移可能性中度,为B级;完全不符合各项质量标准者,发生偏倚可能性最大,为C级。本研究仅纳入文献质量等级为A级或B级的原始研究。

1、单语教育政策影响少数民族识字能力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4年)对识字能力(literacy)定义为“识字能力指使用印刷或书写材料在不同语境下识别、理解、解释、创造、交流、计算的能力;识字能力持续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它使个人实现目标、发展知识和激发潜力,并充分参与到他们的社区以及范围更广的社会当中”。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识字教学时,需要重点考虑教学媒介语的问题。在人类识字过程中,教学媒介语对识字能力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教学媒介语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如果把语言能力细分为“听、说、读、写”四方面能力,少数民族儿童在学习目标语言的“读、写”技巧(即识字)前,很可能并不能“听、说”这门语言。如果完全脱离了母语的辅助,儿童在识字的最初阶段就被放在一个完全陌生的语言环境中,这极不利于儿童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识字能力可使个人充分参与到他们的社区以及范围更广的社会中。对于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而言,充分参与到自己的社区需掌握本族语言,但如果要充分参与到范围更广的社会中,就必须掌握范围更广的社会的语言。因此,许多少数民族人民还需获取双语识字能力。

浸提1次时大部分花青素已被浸提出来,浸提2次时剩余的花青素基本浸提完全,浸提3次则完全没有浸提到花青素。因此,在该工艺条件下,浸提2次已将刺葡萄皮花青素浸提完全。

老挝的单语教育政策已显现出了许多弊端,双语教育政策显然更符合老挝的具体国情。2000年老挝教育法规定:如得到政府许可,可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和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然而,政府极少批准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目前老挝仅通过一项双语教育试点计划,但该计划推广范围小且收效甚微。任何国家在推行双语教育时都有可能遇到许多困难,例如政府重视度不高、教育经费紧张、少数民族语言种类多、双语师资和教材缺乏等等。结合老挝国情并借鉴各国和各地区的语言教育政策经验,本文对老挝的语言教育政策提出如下建议:

2、单语教育政策不利于维护社会公平

在老挝的许多地区,民众依然坚持使用地方方言,许多苗族民众甚至抵制老挝语,更希望使用本族语言,在苗族地区如果不会说苗语会被耻笑为“假苗族”。在教育中强行使用老挝语作为唯一的教学语言,难以得到少数民族的认可。各民族的人民都应享有使用母语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不应以牺牲少数民族语言为代价推广官方语言或其它强势语言,否则将会激化民族间的矛盾,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也不利于教育的发展。

单语教育政策客观上增强了老挝人民的国家意识,为民族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但也导致许多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率大大降低,甚至很少僧侣能够读写檀语(一种用于读写经文的传统语言),而泰泐、红泰、泰诺等泰族支系的文字也濒临灭亡,政府甚至禁止人民使用这些文字出版书报(温科秋,2010)。这样的单语政策不利于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导致这些语言被边缘化,损害了文化的多样性。

在《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在方志敏的人生经历中,遇到的困难和遭到的挫折都比一般常人要多。然而方志敏为党的事业、人民的幸福而贡献一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坚定性和乐观性,则是一般常人所难以达到的。正是有了这种坚定的、乐观的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幸福而贡献一生的人生价值观,才有了方志敏的宽阔的政治胸襟、高尚的思想情操、执着的革命精神,也才有了方志敏面临死亡却仍然“抱着积极奋斗的人生观”。

3、单语教育政策不利于民族语言的保护和发展

一个人要想在国家和社会中享有平等地位与话语权,就必须发展良好的语言能力,而国家的教育政策有责任帮助少数民族学生通过掌握语言能力来获得平等参与民主进程的机会,但在单语教育政策影响下,这样的平等难以实现。2001年《老挝全国识字能力调查》就揭示了政治经济地位与语言能力的关系。该调查显示,社会经济地位最低的五分之一公民的识字率仅为18.8%,而经济地位最高的五分之一公民的识字率则为69.9%,差距超过50%。在老挝语普及的省份里民众的政治经济地位较高,在老挝语普及率低的省份里民众的政治经济地位较低。从该调查数据可见,民族语言、识字率和社会经济地位三者相互关联。总体而言,使用母语学习的学生除了更容易获得学业成功和就业机会外,他们往往有较高的文化认同感和政治参与度,这些因素帮助他们提高政治经济地位。相反,如果学生没有机会接受母语教育,他们通常学业落后,就业堪忧,对主流文化缺乏认同感,政治参与度较低,这些因素都使他们的政治经济地位难以提高。

4、单语教育政策有可能激化民族间的矛盾

除了影响少数民族学生识字能力发展外,单语教育政策还不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丹麦的少数民族教育专家斯古特纳伯·康格斯(Skutnabb-Kangas,1995)曾指出,“如果一个人要在自己国家享有应得的权力和资源,就必须能参与到国家的民主进程中,必须有权参与协商、享有话语权,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工具就是语言;在民主国家,无论儿童有怎样的语言背景,都应给予他们平等参与民主进程的机会,这是教育制度应尽的责任。如果语言少数族群的儿童有必要掌握两种或多种语言,教育制度就有责任让他们掌握两种或多种语言。”

三、建议

无独有偶,世界银行(2005年)一份关于全民教育的报告也显示,世界上50%失学儿童没有机会接受母语教育。在单语教育政策影响下,许多少数民族学生不得不面临这种不公平的教育现状,与接受母语教育的学生相比,他们无法接受优质的教育,从低年级开始他们就遇到了重大的语言障碍,这导致了他们识字能力低下、学业表现欠佳,留级率和退学率高居不下等问题(Quintiliano,2012)。

1、推行过渡型双语教育政策

在不同国家双语教育政策的具体形式不同。哈佛大学的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在西班牙母语受到高度重视,母语教学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在小学、中学甚至是大学,学生的母语和西班牙语均为教学语言。在欧盟,欧洲学校(European Schools,主要招收欧盟机构工作人员子女的国际学校)更是推行多元语言教育政策,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语言课程,许多学生在高中就可以使用英、德、法三语进行交流(骆凤娟,莫海文,2015)。

老挝在2010年后的识字率在70%到80%之间,该数据显示出老挝识字率较过往有所提升,但掩盖了少数民族民众识字能力依旧低下的问题。2004年《老挝全国识字能力调查》对老挝国内15-59岁的人口的识字能力(老挝语)进行调查,对比各族人民识字能力(老挝语)的差异。该调查对受试者进行读、写及数学运算三项测试,每项测试满分30分,三项测试成绩均达到22分则通过测试。调查结果显示,母语属侗台语系(老挝语相关语言)的男性的通过率为47.6%,女性为33.5%;母语属苗-瑶语系的男性通过率为28.7%,女性仅为6.8%。该数据显示不同民族识字能力(老挝语)差距明显,这样的差距与单语教育政策不无关系。在单语教育政策影响下,母语属侗台语系的学生有机会接受母语教育,母语属其它语系的学生则缺少这样的机会,由于母语对识字能力发展有巨大辅助作用,因此单语教育政策很大程度上导致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识字能力普遍落后。

双语师资的培养是推行双语教育的核心,没有合格的双语教师,双语教育政策不可能顺利推行。老挝现今的师范教育较落后,教师的待遇很低,许多教师为了生计甚至需要其它兼职,无法专心教学(孙文桂,2015)。如果要在老挝开展过渡型双语教学,应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范教育,在各少数民族地区选拔和培养合格的双语教师,尤其是可胜任学前和小学低年级教育的双语教师。此外,应提高教师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对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相应增加补贴,让教师能安心从事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在老挝,由于少数民族语言众多,加之双语教师和双语教材匮乏,现阶段很难让双语教育普及到学生的每一个学习阶段,否则教育经费负担过重,可行性不高。相对而言,推行过渡型双语教育政策更符合老挝国情。过渡型双语教育政策可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得到母语的帮助,并利用足够多的时间掌握老挝语,到了高年级阶段可适应以老挝语为唯一授课语言的单语课堂,这样循序渐进的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推行过渡型双语教学只需要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对双语师资和教材研发有大量需求,只需解决低年级阶段双语教学的问题即可,对财政压力不至于过大,符合老挝的经济和教育发展现状。

2、促进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及教材研发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语言数量不多,国家经济发展稳定,教育经费充足,国民普遍以母语为荣,学校在学生的每个学习阶段都应提供双语教育。但是,在不具备这些理想条件的情况下,过渡型双语教育更为可行。过渡型双语教育指的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先在母语的辅助下学习,同时讲授目标语(通常是一个国家的通用语),不断增加目标语的应用,使学生到一定阶段能使用目标语进行学习,从双语教育过渡到单语教育。在美国、菲律宾、中国等国家曾推行过渡型双语教育政策。

综上所述,所建模型符合评价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基本反映了地下水动态特征,有较高的仿真度,可以利用该模型模拟地下水的运动规律,进行开采条件下的地下水资源评价。

在双语教材研发方面,教材内容应积极融入各民族文化元素,例如民族故事、民族歌舞、民族节日等,使教学内容贴近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通过融入少数民族的文化,可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对教材的接受度和喜爱度,激发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为了提高双语教材的质量,在教材研发阶段可招募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学家、教育家、艺术家、作家当顾问和志愿者,集思广益提高双语教材的质量。

3、寻求国际组织的帮助

无论是教师的培养还是教材的研发,都离不开财政的支持。然而,目前老挝的教育经费支出仅占GDP的3%左右(4%是世界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基础线)。如果仅依靠老挝政府的支持,教育计划难以在短期内得以顺利推进,因此老挝还应积极寻求国际组织的帮助。例如,老挝可寻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帮助,该组织自成立以来在促进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的教育发展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力,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提高识字率以及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此外,老挝还可寻求其它非政府组织(NGO)的帮助。1934年创立于美国阿肯色州的SIL International是一个非政府非盈利组织,该组织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顾问,多年来致力于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和濒危语言、提高落后地区的识字率、辅助少数族裔学生的语文学习等等,此前已参与了许多东南亚国家语言政策的专业研究,对于多语国家的语言教育问题有深入研究。老挝政府如果与这些专业的国际组织达成合作,可为老挝语言教育带来专业的指导和支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财政的负担。

初中数学学科涉及的知识范围广,难度大,平时还有许多考试,需要时间进行复习,因此,对教师的教学进度有一定要求。这使得教师的教学过程往往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方面就会流于表面,只注重形式化的过场,而没有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学生无法理解独立思考的本质,也就无法提高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结语

老挝目前的单语教育政策问题已经突显,不利于老挝教育的长远发展。接受母语教育应被视为少数民族学生的权力,这关系着他们的学业表现、文化认同感、就业机会以及政治经济地位等重大问题。因此,双语教育在老挝势在必行,根据老挝具体国情,过渡型双语教育政策可行性较高,是未来老挝语言教育政策的发展方向。如果在老挝推行过渡型双语教育政策,既需依靠老挝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政策的支持,也离不开各国际组织的协助以及各民族的积极响应。东南亚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多语言国家,希望本文对老挝语言教育政策问题的探讨对其它东南亚国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詹姆斯·托尔夫森编著.语言教育政策:关键问题[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2]温科秋.老挝的多语现象与语言政策[J].东南亚纵横,2010,(01):64-68.

[3]孙文桂.老挝国家教育概况及存在问题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5,(06):45-49.

[4]骆凤娟,莫海文.多样统一:欧盟语言教育多元化政策探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01):6-10.

[5]刘泽海.试论少数民族语言在读写能力和基础教育中的作用——以柬埔寨、老挝、泰国为例[J].民族论坛,2016(01):75-79+86.

[6]林菱.泰国和老挝语言政策比较[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6,25(03):56-60.

[7]万明钢,刘海健.论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从政策法规体系建构到教育教学模式变革 [J].教育研究,2012,33(08):81-87.

[8]王洪玉.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及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

[9]尹少君,零宏惠.老挝语言政策探微[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3):365-366.

[10]Cincotta-Segi,A.R.(2011).Signalling L2 centrality,maintaining L1 dominance:teacher language choice in an ethnic minority primary classroom in the Lao PDR.Language and Education,25(1),19-31.

[11]UNESCO.(2006).Promoting literacy in multilingual settings.Bangkok:UNESCO.

Quintiliano,L.(2012).Mother Tongue-Based Multilingual Education in Lao PDR.

[12]World Bank(2005).In Their Own Language,Education for All.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

[13]Skutnabb-Kangas,T.(1995).Multilingualism and the education of minority children,in O.García&C.Baker(Eds.),Policy and practice in bilingual education:Extending the foundations(pp.40-62).Clevedon,UK:Multilingual Matters.

中图分类号: H00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7508(2019)03-0092-03

基金项目: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016GXJK098)及岭南师范学院校级项目(WZW1503)成果。

收稿日期: 2019-01-11

作者简介: 杨浩浩(19-),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莫海文(19-),广东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语言政策与外语教学。

标签:;  ;  ;  ;  ;  

老挝语言教育政策问题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