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安全感理论:青少年拒绝上学现象成因的探讨论文_王敏,汪玲华(通讯作者)

情绪安全感理论:青少年拒绝上学现象成因的探讨论文_王敏,汪玲华(通讯作者)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广东广州 510623)

【摘要】拒绝上学是由于情绪障碍等原因,因为抑郁和焦虑引发的上学障碍,一般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现象为回避上学等行为。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拒绝上学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拒绝上学严重影响了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扰乱家庭或与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同时对青年和成年时期的教育和就业问题也有深远的影响。多种因素可能影响拒绝上学行为的相关因素和发病机制。情绪安全感理论的解释范围较为广泛,尤其适用于探讨在父母冲突与儿童内化问题以及外化问题之间的中介作用。在不同时段收集父母冲突、认知评估、情绪安全感以及使用问题的数据,以便考察父母冲突对其他变量的纵向影响,根据情绪安全感理论,从心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方面,探讨青少年拒绝上学的成因。

【关键词】拒绝上学,父母冲突,情绪安全感理论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0-0269-03

Emotional security theory:discussion about the causes of adolescent school refusal

【Abstract】School refusal is school disorder as avoid school and so on, due to emotional disorders and other reasons, caused by depression and anxiety, usually occu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increased incidence of school refusal. School refusal seriously affected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disturbing family or relationships with classmates and friends, both youth and adult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issues also have a far-reaching impact. Many factors can affect the behavior of refusing to go to school-related factors and pathogenesis. Emotional security theory to explain the wider range, particularly suitable for study within the parental conflict and child problems and the role of intermediary between the question of. At different times to collect parental conflict, cognitive assessment, emotional security, and use of data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longitudinal effects of parental conflict on other variabl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motional security, psychological, family, school and social factors, discuss the causes of adolescent school refusal.

【Key words】School refusal;Parental conflict;Emotional security theory

1.前言

拒绝上学是由于情绪障碍等原因,因为抑郁和焦虑引发的上学障碍,一般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现象为回避上学等行为。青少年不愿意上学上课和/或青少年在学校班级中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充满困难[1]。拒绝上学的主要表现有哀求甚至威胁父母不去上学,经常性出现早上回避上学的行为,希望父母能够陪同上学,偶尔缺课或不上学,某个时间段内完全不去上学,最极端情况为直接长时间休学[2]。拒绝上学的起因多种多样,一般情况下,主要与心理、家庭、遗传和社会等因素相关。拒绝上学有多种不同的评估方式,与拒绝上学的各种原因相对应。拒绝上学的评估方式主要有智力测验、个性倾向、情绪测定等方法[3]。根据情绪安全感理论,在拒绝上学的多种原因中,家庭因素中的父母冲突会加重青少年的焦虑和抑郁[4]。拒绝上学的青少年常伴有焦虑或抑郁,在情绪安全感理论的基础上,本论文重点研究了父母冲突和拒绝上学之间的关系。

父母发生冲突后,青少年易产生悲伤、恐惧等消极的情绪,而造成焦虑或抑郁。青少年长期在这样的环境和心理状态下,遇到其他挑战性的情境时,可能会难以应对[5]。为了维持情绪安全感,解决父母的冲突,青少年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学业和其他目标的完成[6]。根据情绪安全感理论,当频繁发生或者高强度发生父母冲突时,青少年发生焦虑和抑郁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过重的心理负担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较为不利,成为了拒绝上学的一个主要诱因[7]。

2.拒绝上学的原因

截止到目前,拒绝上学的发病机制尚不能确认,一般情况下,主要与心理、家庭、遗传和社会等因素相关。

2.1 心理因素[8]

胆小、离群或者行为退缩的青少年更容易发生拒绝上学行为。行为退缩的青少年通常对自我的评价较低,或者成就感差,对学校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好,人际交往能力不足。这些群体遇到人际危机时,会强烈的焦虑甚至恐惧,担心再次失败,产生拒绝上学等行为[9]。青春期阶段中,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强烈,容易造成一些错误认知,以及对自己的不正确的看法,比如认为自己运动能力差、社交能力不足、学习能力不好等,这也是导致青少年拒绝上学的一个原因。有些拒绝上学的青少年对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依赖程度过高,担心自己离开父母后会发生意外,不愿意从父母身边离开,从而拒绝上学。另外,拒绝上学的青少年群体中,焦虑、抑郁、社交恐怖症和强迫症等情绪障碍具有较高的发生概率。可以说,拒绝上学与心理疾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10]。

2.2 家庭因素[11]

拒绝上学行为的发生发展与家庭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家庭中的多种因素都会导致拒绝上学,如父母离异、单亲、家暴或者不当的家教等。还有一些原因,比如父母过度溺爱、过度依赖父母等,也会造成青少年自主能力不足,当遇到挫折、压力时,不敢面对困难,同样也会拒绝上学。

家长多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一味追求更多的学习任务,增加各种辅导班,致使青少年缺乏学习的自主性。与此同时,当父母发现青少年拒绝上学,也会表现出紧张和焦虑等症状。家长过于关注拒绝上学,侮辱、打骂青少年,加重其心理负担[12]。

还有一些原因,如家庭成员的数目、居住地、经济水平、出生顺序、父母文化水平和搬迁等,也有可能会导致拒绝上学的发生[13]。

2.3 遗传因素[14]

拒绝上学行为也会受到遗传的影响。有研究表明,父母患有精神疾病时,儿童或青少年更容易出现拒绝上学的行为。与其他父母相比,拒绝上学的青少年的父母更容易出现焦虑、惊恐等症状。王晨阳等人对44名拒绝上学的青少年进行研究,其中25%有家族精神病史,说明拒绝上学与家族精神病史密切相关。虽然有众多数据表明,拒绝上学与精神病史具有相关性,但是尚没有基因层面的证据,证实这一观点。

2.4 学校因素[15]

学校中的各种因素也有可能导致青少年拒绝上学。当学生考试成绩下降、与同学发生冲突、受到教师体罚或发生某些其他状况时,时常会发生拒绝上学症状。另外,老师对学生抱有过高期望、管教过于严格,或者学校的规章制度太过刻板,也会使得学生感到学校无趣而拒绝上学。

当发生上述事件时,学生会产生强烈的不安、逆反的心理,不敢正视不好的经历,只会逃避和躲藏,甚至还会有恐慌、发脾气等症状。此时允许其不上学,留在家中,上述症状会有所缓解。

2.5 其他因素[16]

还有很多因素,如社会环境同样会致使青少年产生拒绝上学行为[17]。近年来,经济发展迅猛,升学压力越来越大,学生和青少年都面临的前所未有的不安,当遇到困难时,很有可能诱发拒绝上学行为。

上述多种造成拒绝上学行为的原因和发病机制,不是孤立的,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青少年一方面受自身性格影响,在外界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拒绝上学的行为。在讨论拒绝上学的成因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心理、家庭、遗传、学校等。

3.情绪安全感理论[18]

在多种诱发拒绝上学的原因中,家庭中父母的因素占了很大的比重。20世纪90年代,Davies等人提出情绪安全感理论,用于解释亲子关系在拒绝上学现象中扮演的角色。情绪安全感理论中,家长双方关系不和谐,会导致孩子感受到家庭的不稳定,造成孩子对家庭幸福的信心不足。外界环境的刺激下,容易出现情绪不安全感,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父母之间有越多的冲突,青少年担心其父母关系的稳定性的可能性越大,同时也有可能担心父母会将不满发泄到自己身上。如果父母是因为孩子的原因而吵架,更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是家庭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原因,从而产生深深的自责。一旦孩子认为父母关系不合,对家庭幸福产生影响,尤其是孩子将这些原因归咎到自己身上时,非常容易变得难过、羞愧甚至痛苦[19]。

根据情绪安全感理论,当频繁发生或者高强度发生父母冲突时,青少年发生焦虑和抑郁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过重的心理负担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较为不利,成为了拒绝上学的一个主要诱因[20]。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研究方法

4.1 被试

抽样方法选用方便抽样法,从某地公立中学抽取,共抽取60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79份,有效率96.5%。其中,初一学生193名(男生96名,女生97名),初二学生195名(男生100名,女生95名),初三学生191名(男生95名,女生96名)。被试者年纪和性别分布无显著关联,χ2(1) = 1.78,P= 0.198。

4.2 研究工具

父母关系安全感量表(Security in the Interparental Subsystem Scale, SIS Scale)。父母关系安全感量表最初由Dabies等人编制,有卷入、逃避、行为失调、建设性家庭表征、情绪反应性等7个因子。7个因子对应了情绪不安全感的3个方面:情绪反应性反映当发生父母冲突时给青少年带来的消极情绪;逃避、卷入和行为失调反映因父母冲突青少年不恰当的应对行为;建设性家庭表征、破坏性家庭表征反应青少年对冲突后果的内部表征。一共有37个题目,采用4点计分的方法(1 = 不符合我,4 = 符合我)。对原始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拟合指标χ2/df = 3.56,NNFI = 0.86,CFI = 0.85,GFI = 0.82,RMSEA = 0.073。研究中选择消极情绪(如“父母争吵时,我为家庭未来感到担忧”)和蔓延性表征(4题,如“父母冲突时,我担心他们会责备我”)三个因子反映青少年面对父母冲突时的情绪不安感,其中蔓延性表征和破坏性表征统称为消极表征维度,反映的是青少年感知父母冲突对于自身以及家庭幸福的破坏性。测试中消极情绪和消极表征两个维度Cronbach系数α分别为0.77和0.73。

拒绝上学评估量表(The School Refusal Assessment Scale,SRAS)拒绝上学评估量表有Kearney和Silverman在1993年编制而成,并于2002年进行修订。修订后的量表分为儿童版和家长版,各有24个题目,采取0~6七级评分。儿童版和家长版均分为四个因子:学校引起的恐惧和负性情感、逃避不愉快的社交和特定情境、寻求重要人物关注、寻求校外刺激,各因子分别分为6个题目。对原始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拟合指标χ2/df = 2.87,NNFI = 0.91,CFI = 0.90,GFI = 0.84,RMSEA = 0.065。

5.研究结果与讨论

有理论提出,情绪安全感属于青少年个体的内置目标,父母发生冲突时,青少年的反应会受到情绪安全感理论的影响。一旦青少年感觉到受到威胁,内心中的情绪安全感理论就开始活动,调节情绪和其他行为,以此帮助青少年恢复自身安全感。经常发生父母冲突,且得不到恰当的解决时,就会导致青少年恐惧、痛苦,从而经常处于焦虑、消极的情绪状态。事件的压力性较大时,更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状态。一般情况下,青少年的焦虑、消极情绪与父母的冲突水平呈正相关,焦虑、消极情绪越强,青少年的情绪越容易失控。家庭不和谐会影响青少年的情绪安全感的正常水平[21]。

父母冲突可能会在一下几个方面造成青少年抑郁或者焦虑:

(1)频繁的发现父母发生冲突,青少年产生较强的威胁感,不断的怀疑能否获得家庭幸福,同时也会担心父母双方以及自己的幸福。

(2)父母发生冲突时,青少年会认为自己是冲突的原因,是自身行为造成了父母冲突,因此而自责,经常对此产生愧疚的心理,焦虑水平也因此提高。

(3)父母发生冲突时,青少年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阻止其继续发生冲突,但是往往有心无力,没有办法有效防止、解决父母冲突。此时,一般情况下,青少年有很强的无助感,因而产生抑郁和焦虑的心理状态。除上述因素外,还有多种原因会加重青少年的抑郁或者焦虑,比如亲子不安全依恋等。

父母发生冲突后,青少年易产生悲伤、恐惧等消极的情绪,而造成焦虑或抑郁。青少年长期在这样的环境和心理状态下,遇到其他挑战性的情境时,可能会难以应对。为了维持情绪安全感,解决父母的冲突,青少年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学业和其他目标的完成。

当遇到家庭关系不和谐时,孩子的情绪不安全感表现如下:

(1)情绪反应性更强,青少年的痛苦、恐惧等消极情绪的水平和持续时间提高,情绪更不稳定,容易发生失调。

(2)躲避父母冲突,易发生行为不受控制,如破坏物品、喊叫,甚至踢打家人。

(3)因为父母冲突的存在,对家庭幸福产生消极的态度。

拒绝上学的评估最常用的是拒绝上学评估量表。另外,焦虑、抑郁、心理、家庭、遗传和社会等因素也都有相应的评估方法。对拒绝上学儿童的干预治疗,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标准,主要方法是心理治疗,同时用药物辅助治疗。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行为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心理剧治疗、精神支持疗法、领悟心理疗法和系统家庭治疗。另外,药物治疗主要针对的是焦虑、睡眠困难和抑郁等。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因贫困辍学的现象已经越来越少,但是主动拒绝上学的青少年却越来越多。拒绝上学对学生的教育发展、情感成长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都有很多不好的影响,短期内,干扰学生情绪,影响学生学业,扰乱学生与同学、朋友以及家庭之间的关系;长期以往,当学生步入青年或者成年时期,再次面对教育和就业问题,依然会受到影响,同时也是诱发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说,及早发现拒绝上学症状并进行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情绪安全感理论,父母之间有越多的冲突,青少年担心其父母关系的稳定性的可能性越大。也因为一些其他原因,频繁发生父母冲突或高强度的发生父母冲突的环境下,更容易发生青少年和儿童焦虑或者抑郁。青少年对父母冲突的情绪不安感可以预测其社交焦虑和抑郁,发生青少年焦虑和抑郁后,更容易导致青少年拒绝上学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Kearney C A.The Evolution and Reconciliation of Taxonomic Strategies for School Refusal Behavior[J].Clinical Psychology-science and Practice,1996,3(4):339-354.

[2]耖村博.不登校研究[J].东京:金刚出版,1994:1-45.

[3]高柏慧,刘果,张园园,等.儿童青少年拒绝上学行为原因的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02):135-139.

[4]汪玲华,陈群,查彩慧,等.拒绝上学儿童的家庭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03).

[5]高柏慧,刘果,黄俊峰,等.青少年拒绝上学行为与气质性格、父母气质性格的关系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6(01):10-14.

[6] Bernstein G A,Hektner J M,Borchardt C M,et al.Treatment of School Refusal:One-Year Follow-up[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2001,40(2):206-213.

[7] Davies,P.T,& Cummings,E.M.(1994).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 adjustment:An emotional security hypothesis.Psychological Bulletin,116,387-411.

[8]静进.儿童青少年厌学和拒绝上学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3):172-174.

[9]董昆仑.中学生厌学心理的相关社会因素研究[D].青岛大学,2011.

[10] Mcshane G,Walter G,Rey J M.Characteristics of adolescents with school refusal[J].Australian &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1,35(6):822-826.

[11] Kearmey CA,BensahebA.Schoolabsenteeismandschoolre -fusalbehavior:areviewandsuggestionsfor school-based health professional[J].Jourmal of School Health,2006,76(1)3-7.

[12]陈玉霞,杨海荣,陈桂娴.拒绝上学中学生家庭教养、生活事件及社会支持研究[J].教育导刊月刊,2013(4):31-33.

[13] Bahali K,Tahiroglu A Y, Avci A,etal.Parental psychological symptomsandfamilialrisk factors of children and adolscents who exhibits school refusal[J].East Asian Arch Psy-chiatry,2011,21(4):164-169.

[14]王晨阳,林节,甘诺.拒绝上学住院儿童的临床分析及个性特征初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6):411-413.

[15]王晓雪,王旭梅,何强.儿童青少年拒绝上学行为影响因素的初步探讨[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19(10):941-943.

[16] Sewell J,School refusal[h].Australian Family Physician,2008,37(6):406-408.

[17] Ngo H M,Le T N.Stressful Life Events,Culture,and Violence[J].Journal of Immigrant & Minority Health,2007,9(2):75-84.

[18]王明忠,范翠英,周宗奎,陈武.父母冲突影响青少年抑郁和社交焦虑-基于认知-情境理论和情绪安全感理论.2014,46(1):1-12.

[19] Garber J,Robinson N S,Valentiner D.The Relation Between Parenting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Self-Worth as a Mediator[J].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1997, 12(1):12-33.

[20] Fosco G M,Grych J H.Emotional,Cognitive,and Family Systems Mediators of Children’s Adjustment to Interparental Conflict[J].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2008,22(6):843-54.

[21] Davies P T,Forman E M,Rasi J A,et al.Assessing Children's Emotional Security in the Interparental Relationship:The Security in the Interparental Subsystem Scales[J].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8,17(4):269-274.

论文作者:王敏,汪玲华(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6

标签:;  ;  ;  ;  ;  ;  ;  ;  

情绪安全感理论:青少年拒绝上学现象成因的探讨论文_王敏,汪玲华(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