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差异化”_数字鸿沟论文

论“信息差异化”_数字鸿沟论文

“信息分化”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工业社会以来,人们在物质财富占有上的巨大差距,已经导致了社会严重的贫富分化,而随着社会信息化向全球范围的推进,人们在信息占有上的巨大差距,则已明显地导出了一种新的社会分化,即信息分化。目前,信息分化现象已成为一种新的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它已给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因而受到各国政府和专家学者的广泛重视。我国正处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之中,及早重视和加强信息分化问题的研究显得非常必要。

1 信息分化现象的客观存在

所谓信息分化又称为“数字分化”,它是指在当代社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组织、不同群体、不同个体之间,由于其对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占有和应用程度的不同,以及信息接收、信息消化与知识创新能力的差异,而日渐显现和迅速增大的一种新的社会分化现象。

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过程中,信息分化问题是一种客观存在甚至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不仅存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而且还存在于地区与地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以及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并形成信息社会一种明显的技术区隔系统,无情地区隔着信息的富有者和信息的贫之者,把世界型构成一种全方位的技术分割体系。

从全球范围来看,信息分化普遍存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据有关资料显示,发展中国家中有一半人口从未打过电话;整个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电脑主机数要少于芬兰一国的电脑主机数。发展中国家每千人平均拥有的电脑为16台,而发达国家却有300台。全球90%的电子商务份额被发达国家垄断,发展中国家只占10%左右。1999年联合国人权发展报告显示,占世界人口15%的工业化国家拥有整个互联网用户的88%,占世界人口1/5的南亚,只有不到1%的人可以上网。[1]发展中国家在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利用等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不断拉大。尤其是与美国比较,发展中国家更是望尘莫及。美国目前可说是占有绝对信息优势的国家。资料表明,在全球信息产业中,中央处理器(CPU)的产量美国占92%,系统软件产量美国占86%。1999年美国互联网用户占全球用户总量的一半以上,电子信箱占全球总量的58%,电子商务额占全球总额的75%,商业网站占全球总数的90%。目前世界性大型数据库近3000个,其中70%设在美国;全球共有13台顶级域名服务器,有10台设在美国。目前美国在IT领域遥遥领先于包括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据我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测算,美国的信息能力总指数约为俄罗斯的2.7倍,是我国的11.6倍。[2]

从一国之内来看,信息分化涉及到多个方面,主要包括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之间的信息分化等。

从我们国家来看,我国首先是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信息鸿沟。尤其是与美国比较,这种差距大得吓人。截至2000年年底,美国的电脑拥有量达1.64亿台,平均不到2人拥有1台电脑,而我国的电脑拥有量仅1590万台,平均每88人才拥有1台电脑。目前美国的上网人数已达1.48亿,[3]而我国的上网人数仅3370万。[4]资料表明,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信息差距明显高于经济发展差距。如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我国人均GDP与西方七国相对差距为5.6-8.1倍之间,人均计算机拥有量相差32-90倍之间,互联网普及率相差143-176倍之间。[5]中国的网民数只相当于美国的1/8。国民经济信息化投入,中美相差45倍。社会信息化系数,美国1965年为242.9,而我国2000年才达到145.3,折合落后美国40年。[6]由此可知,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信息鸿沟真乃触目惊心。

不仅如此,我国国内的信息分化也是相当严重的。据国家统计信息中心测算,1998年按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的得分,全国各省市区可分为五种类型:信息化水平最强的地区是北京和上海2个直辖市;信息化水平较强的地区是天津、福建、广东、吉林、陕西和辽宁6个省市;信息化水平中等的地区是浙江、江苏、海南、重庆、山西、黑龙江、宁夏、湖北和江西9个省市区;信息化水平较低的是湖南、内蒙、新疆、山东、河南、青海、四川、河北、安徽和广西10个省市区;信息化水平最低的是甘肃、贵州、云南和西藏4个省市区。[7]我国东部地区信息化发展程度和GDP中信息产业的贡献率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在互联网普及率、电话普及率、人均电信业务指数、人均报纸订阅指数等具体指标上,都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8]另据中国互联网中心2002年1月15日公布的最新调查统计数据,截止2001年12月31日,广东的上网人数为全国的10.4%,北京为9.8%,上海为9.2%,江苏为8.0%,浙江为6.6%,而宁夏仅为0.3%,青海为0.2%,西藏更只有0.1%。[9]目前,我国上网人数约为3370万,尽管这个数字还在以几何级数增长,但是我国12亿多人口中,不少却是连电视都无法看到或连报纸都不能阅读的人群。与此同时,我国城乡之间的信息差距也十分明显。1999年,城市电话拥有率为19.19%,而农村仅为3.92%。目前我国网络用户中只有0.3%为农民,城市的普及率为农村的740倍。[10]大的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被排除在信息化进程之外,城乡之间的信息分化问题正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问题。

2 信息分化问题的社会关注

在当今全球社会信息化的过程中,信息分化或数字分化问题显得非常严重,并已开始严重地影响着社会的公平和社会的整合。这一问题日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国家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曾在有关场合表示了极大的关心,广大社会成员也在翘首以望。

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非常重视信息分化问题。他于1996年创造了“数字鸿沟”的概念,并于2000年的总统选举中,他把缩小“数字差距”当作自己竞选的主要口号之一。[11]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密切关注信息分化问题,他多次对美国的“硅谷”等有关地区进行“数字分化”问题的调研。[12]他还曾对加利福尼亚Palo Alto东部地区的“数字分化”问题进行考察。并发现了一个这样的社会事实:即使在非常富裕的旧金山半岛,仍有很多人没有感受到网络经济的飞速发展。[13]日本在消除全球“信息鸿沟”问题上叫得最响,“数字外交”已成为日本政府外交的一大特色和旗帜。[14]日本前首相森喜郎曾就IT革命纳谏,他在八国集团首脑聚集冲绳商讨利用IT革命缩小贫富差距的峰会之前,曾向专家咨询许多建议,并由此得出结论:“‘数字分化’现在已经非常严重,如果不加以解决,发展中国家将面临更多的贫穷。”[15]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对信息分化问题更是倍加关心,他曾在许多不同场合呼吁缩小贫富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16]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对信息分化也给予了深切的关注。如,2000年7月18-20日,八国集团首脑聚集日本冲绳开会,会上讨论了四项重大的世界性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信息鸿沟”问题。八国首脑就如何填平“信息鸿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并发表了《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宣言》。[17]2000年在上海召开的APEC年会上,部长级会议通过的《数字APEC战略》明确指出:“各成员国要采取具体和联合的行动实施数字战略,并充分利用信息与通讯技术革命,缩小数字鸿沟,迎接新经济带来的机遇。”[18]

我国对信息分化问题也非常关注。2000年11月12日,外交部长唐家璇在APEC部长级会议上呼吁“APEC成员应共同努力,缩小各成员体之间的数字鸿沟。”他说:“为了应对全球化挑战和缩小各成员的‘数字鸿沟’,必须在APEC成员体内加强在人力资源和科技方面的合作。”[19]2000年11月16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APEC第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在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处境很不相同,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双重的艰巨任务,它们不仅要大力改造其传统产业,而且要努力发展新兴产业。否则,它们就难以实现自身经济的良性发展,也难以应对全球经济发展给它们带来的严峻挑战。现在,“数字鸿沟”的出现和不断扩大,使得南北发展差距有增无减,世界经济有可能因此而出现新的失衡。[20]2001年5月24日,“第二届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高级论坛”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的主题为“消除‘数字鸿沟’:城市信息化解决方案与最佳实践”,吴邦国副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向会议发了贺词。贺词中说:“在上海举办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论坛,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推动亚太地区信息化合作,有利于消除‘数字鸿沟’,保持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1]

3 信息分化研究的已有进展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社会信息化的两面性。实际上,社会信息化不仅能推动社会的巨大进步,而且也能造成社会的严重不公,引起社会的严重分化。这一问题日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关于信息分化问题的研究,最早发端于西方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的一批未来社会学家就较早地注意和论及到社会信息化过程中的信息分化问题,如美国的丹尼尔·贝尔提出的“中轴转换理论”,[22]阿温·托夫勒提出的“三次浪潮理论”和“权力转移理论”,[23]约翰·奈斯比特提出的“劳动价值转型理论”,[24]都能较好地解释信息分化问题,只是当时他们还没有正式使用“信息分化”这个术语罢了。后来,尤其是到了20世纪80-90年代,一批西方学者则开始了对信息分化问题的具体探讨,他们明确地表达了有关社会信息化条件下信息分化的某些重要思想,如尼古拉·尼葛洛庞帝1995年出版了《数字化生存》一书,提出了“数字化生存理论”,[25]海华德·丁1995年出版了《信息之富,信息之贫》,提出了信息接触机会不均的理论,[26]曼纽尔·卡斯特尔1996年出版了《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提出了“网络区隔理论”,[27]赫伯特·施勒于1996年出版了《信息不平等:美国日益深化的社会危机》一书,提出了“信息不平等理论”,[28]廉·乌利希于1996年出版了《分裂:信息时代的有者与无者》一书,提出了“信息分裂理论”。[29]西方信息分化问题研究最为火热的时期是在近两三年,这时,不少西方学者根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情况,明确指出了信息技术具有的负面特性,提出了“信息鸿沟”、“数字鸿沟”的明确概念,并对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出版了一批专门研究著作,如贝斯·柯尔科等于2000年出版了《赛博空间里的种族》;大卫·伯尔特、雷·克劳福德于2000年出版了《数字鸿沟:计算机和我们孩子的未来》;本加明·康培英于2001年出版了《数字鸿沟》和《数字鸿沟指南:面临危机和创造神话》;爱利娜·穆利丽等于2001年出版了《打破数字鸿沟: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丕·帕诺利斯于2001年出版了《数字鸿沟:公民参与、信息贫困与互联网络》;拉内塔·马克于2001年出版了《数字鸿沟:站在种族和技术的十字路口》;卡兹·欣于2001年出版了《填平数字鸿沟》;三德赫亚于2001年出版了《走向赛博发展道路的亚洲:问题与挑战》,[30]等等。此外,美国国家商务部、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以及联合国有关机构也组织专门班子,深入研究信息分化问题,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我国是社会信息化的后发国家,在过去一些年里,我国对于信息分化问题的关心一直不够。由于近几年我国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加快,直到信息分化成为一种现实的社会现象的时候,人们才开始关心和研究社会信息化过程中的信息分化问题。当然,我国学术界一旦开始研究,其发展势头也非常看好。近两年来,不少学者撰写了有关信息分化方面的论文在各种报刊杂志或互联网上发表,其中有的还很有分量,如邱泽奇的《数码区隔与中国社会》,[31]胡鞍刚的《中国的信息化战略:缩小信息差距》,[32]曹荣湘的《数字鸿沟引论:信息不平等与数字机遇》,[33]姜奇平的《沟籍问题》,[34]韩民春的《从数字鸿沟看世界经济发展与贫富差距》,[35]刘劲松的《世界将在数码鸿沟中断裂?》,[36]方家平的《中国急需填平数字鸿沟》,[37]林地的《把握数字机遇,跨越数字鸿沟》,[38]谢阳群、汪传雷的《数字鸿沟与信息扶贫》[39]等,就是颇有见地的论文。另一位值得提及的学者是我国《互联网周刊》总编辑胡延平,他撰写发表了大量的有关信息分化方面的作品,主创、翻译了由《数字生态》、《数字经济》、《数字鸿沟》、《数字冲突》等构成的“数字生态”丛书,并主编出版了《2000-2001年中国网络经济发展生态报告》等重要著作。[40]此外,我国不少学者也在其论著中提及到信息鸿沟、信息分化及其解决办法的有关问题。更为可喜的是,近年来我国的不少学术团体也已开始重视信息分化的研究,并先后召开了有关信息分化方面的专题研讨会,如2001年3月21日,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中国信息协会、《互联网周刊》、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在北京合办的“数字经济与数字生态2001高层年会”,对信息分化问题进行了专题学术研讨。

4 加强信息分化问题的研究

目前对信息分化问题的研究仍然存在某些严重的局限,这就是:伴生性研究者多,专题性研究者少;初步探索者多,深化研究者少;描述性研究者多,规范性研究者少;关注技术性方面者多,关注社会性方面者少;关注存在状态者多,关注发展变化者少。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加强信息分化问题的研究,以充分认识信息分化的挑战和危害,具体提出解决信息分化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加强信息分化问题的研究,首先必须充分认识我国信息分化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我国正处于社会信息化进程之中,及早并深入地研究信息分化问题,具有以下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使我们对于社会信息化发展问题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社会信息化具有两面性质。它不仅能推动社会的巨大进步,而且能造成社会的严重不公。目前全球社会中出现的信息分化现象,就是社会信息化引发的一种新的社会分化现象。信息分化现象的存在,使得过去倍受人们青睐的社会信息化受到了新的挑战。社会信息化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我们当然应该坚定不移地执行和切切实实地推进。但在同时,我们也应该认真思考社会信息化的利弊得失,而不去搞盲目的“信息崇拜”。加强信息分化问题的研究,首要的方面就是能解决我们对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全面的认识问题。

第二,使我们能够制定出更加符合我国需要的信息化发展战略。我国作为现代化的后发国家,离西方发达国家本来就有很大的经济差距。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凭借其强大实力在信息化道路上大步迈进,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又增加了一种信息差距。加上我国国内信息化进程不一,信息分布极不均衡,信息鸿沟现象犹为突出,这种信息鸿沟必然会造成我国严重的信息分化。加强信息分化问题的研究,正确认识信息分化的社会危害,我们更能深入理解社会信息化对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制定出更加符合我国需要的社会信息化发展战略。

第三,使我们能够有效应对信息分化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分化将是一种剧烈的结构性社会变迁过程。在没有别的外力的作用下,这种社会变迁还可能加速升级,它必然会给我国社会结构的均衡和社会秩序的稳定造成严重的影响,从而导致社会结构失衡,恶化社会关系,引发社会冲突,危及社会安全,影响社会发展。加强信息分化问题的研究,在深入认识社会信息化条件下信息分化现象及其深层原因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提出填平信息鸿沟、调控信息分化的有关对策措施,从而有效应对我国社会信息化过程中由信息分化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

加强信息分化问题的研究,其次必须明确认识信息分化问题研究的内容范围。具体来讲,信息分化问题研究的内容范围包括:

第一,信息分化的一般理论问题,如信息分化的基本涵义,信息分化的社会背景,信息分化与社会分化,信息分化的类型分析,信息分化的基本规律等。

第二,全球信息分化的基本状况,如国家之间的信息分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信息分化,一国之内的信息分化等。

第三,我国信息分化的基本状况,如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信息分化,不同行业之间的信息分化,不同阶层之间的信息分化,不同教育程度群体之间的信息分化,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信息分化,不同性别群体之间的信息分化等。

第四,信息分化的基本原因分析,如信息分化的技术原因分析,信息分化的经济原因分析,信息分化的社会原因分析,信息分化的制度原因分析等。

第五,信息分化的社会后果分析,如信息分化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信息分化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信息分化对社会关系的影响等。

第六,信息分化的社会调控对策,如信息分化社会调控的基本理念,信息分化社会调控的基本策略,信息分化社会调控的具体措施等。

加强信息分化问题的研究,再次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一般地讲,以下三个方面应该得到充分重视。

第一,积极组建研究队伍。信息分化问题是一个新近出现的社会问题,研究基础薄弱,目前尚无专门的研究人员;信息分化问题又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课题,靠单一的学科进行研究都存在着某些局限性。因此,加强信息分化问题的研究,首先必须组建一个有多学科研究人员参加的研究队伍,解决好信息分化问题研究的人员问题。

第二,广泛筹集研究经费。信息分化问题研究不是一个小课题,而是一个大课题;信息分化问题研究也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的问题。进行信息分化问题研究需要较多的经费投入。正因为这样,广泛筹集研究经费,以加大对信息分化问题研究的资金投入,可说是一个十分重要而且非常现实的事情。

第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信息分化是一种具体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实,这种社会现象或社会事实不可能指望以纯粹的思辩方式加以解释,而必须以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有效认识。关于信息分化问题的研究,与其说是一种理论性研究,倒不如说是一种实用性研究。因此,加强信息分化问题的研究,最为关键的是要广泛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总之,信息分化问题研究是我国当前信息社会学领域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加强信息分化问题的研究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也是信息时代社会稳定与社会安全的要求,我国信息社会学界及有关社会科学界都应对此予以高度重视。

收稿日期:2002-06-04

标签:;  ;  ;  ;  ;  ;  

论“信息差异化”_数字鸿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