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的理性思考与深层质疑_校本教研论文

集体备课的理性思考与深层质疑_校本教研论文

对集体备课的理性审视与深层追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性论文,集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集体备课是促进教师互助合作和专业发展的有效形式。然而在实践中,它未能产生应有的作用和效果。最近《中国教育报》刊发了一组文章,就“集体备课”进行了争鸣和讨论。有的教师认为“集体备课是一种教研幻想”,“再怎么改良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1]有的认为“集体备课形式主义严重”,“如此集体备课,还是‘革掉’的好”。[2]集体备课为什么会处于尴尬境地?为什么会在实践中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集体备课的理解存在失误,对其功能定位存在偏差,对其目的和任务的认识不明确。要使集体备课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就需要对其进行理性的审视和反思,以找准病灶,对症下药,通过改革,使其从内容到形式发生彻底的转变。为此,本文试对集体备课进行质疑和追问,以引发人们对集体备课的深刻反思,促使其实现嬗变,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追问一:集体备课的思维指向是求同,还是求异

传统集体备课的思维指向是求同。学校对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五统一”,即统一内容、统一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进度、统一练习。这种“统一”实际上是要形成一个共性化教案,以利用老教师的知识经验去克服和弥补年轻教师的稚嫩不足,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拉平补齐”。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各个学校都非常注重集体备课中的“整齐划一”。然而,这种求同的思维模式与新课程的要求背道而驰。新课程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受到自身的知识经验、生活阅历、文化基础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不存在对文本知识的标准化理解,也就不需要统一的备课模式。教师在备课中要依据不同班级的学情设计教案,突出个性化的风格特色,避免格式化,以适应学生个性化的要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这就要求集体备课减少单一性和确定性,增加多元性和非确定性;其思维指向要由求同转向求异;教师要通过多视界的不断交错来拓宽文本疆域,张扬个性,形成多种方案。过于强调“统一”,容易强化骨干教师的权威地位,形成一人“备课”、集体模仿的局面。而且,这种受个人意见左右而形成的“统一”未必正确,即使正确也未必符合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这种重“统一”轻多样,重共性轻个性的“求同”型思维模式,实际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只关注教师教学,无视学生特点,本末倒置。它不仅使集体备课中的集体优势难以充分显现,而且压抑和束缚了教师个体作用的发挥,使教学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如果我们不追求“统一”,允许教师在明确统一目标、要求的前提下设计多条路径、提出不同方案,允许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各有侧重、进程不一,就既能发挥集体的优势,又能彰显教师的个性和特点,从而形成真正满足学生需要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追问二:集体备课的功能定位是形成教案,还是解决问题

我们过去往往认为备课就是准备教案,集体备课就是利用大家的力量来设计教案。这是对集体备课的误解。备课是上课的准备工作。这种“准备工作”的范围很广,而设计教案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它既可以是学习理论,也可以是分析学情;既可以是反思教训,也可以是总结经验:既可以是剖析案例,也可以是探讨方法。如果认为集体备课就是设计教案,首先,会缩小集体备课的外延,使研讨的内容变得狭窄,使教师的视点只集中于教案,只关注教案设计,而其在教学内容之外的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难以进入集体备课的视野。这样,集体备课就会陷入就事论事的泥淖,就难以给教师以多方面的帮助和引导。其次,容易使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教案都有基本的要素和环节。集体备课若只是设计教案,就容易使教师仅关注教案的各个要素,而忽视自己存在的特殊问题。这样,集体备课就会失去重点,丧失针对性,最终流于形式。最后,容易使集体备课变得肤浅片面。如果集体备课只是为了形成教案,且不结合不同班级的学情去预设教学中的具体情境和动态过程,教师就容易把视点集中于教材,集中于那些一般原则和基本要求,其结果就是只重共性,忽视个性;只重预设,忽视生成;只重教法,忽视学法。而那些共性的东西,如教学目标、教学要求、重点难点等,在教参或教辅书上一般都有明确的说明,这样集体备课就常常成了教参或教辅书的“大搬家”。这样的集体备课鲜有分歧,缺少交锋,教师的思维得不到碰撞,认识往往停留于表层;这样的集体备课如同浇铸模具,把教师的教学变成千人一面的“标准产品”;这样的集体备课也就会肤浅片面,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如果我们把集体备课的功能定位由以设计教案为主转向重在研讨问题,就有利于教师开展自我反思,探寻问题,发现问题;有利于紧扣教师需要,抓住那些关键或疑难问题进行集体攻关,依托群体智慧清淤除障,释疑解惑;有利于避免备课中照搬照抄的现象,使每个教师都积极参与,从而形成观点交锋、百家争鸣的局面,使教师在交流中获得共识,在争鸣中深化认识,在参与中提升水平,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追问三:集体备课的价值目标是实现学生整齐划一,还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传统教学重共性,轻个性;重社会需要,轻学生个性发展。这种思想反映在集体备课上,就是注重“统一”,希望以“统一”来促进学生“齐步走”。新课程观认为,对人的教育首先要尊重人,要以人为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和特点,因而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必须坚持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学生获取知识是一个主动生成的过程,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经验的过程,学生的人生阅历、生活背景不同,智力水平、知识基础各有差异,因而无法实现“齐步走”或同步发展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具体实际来设计教学方案,对文本知识加以增删调整;必须引导学生设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发展目标;必须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学习方法。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实行分层管理、分类指导、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如果教学过于注重统一,就会让基础好的同学吃不饱,基础差的同学吃不了;就会束缚学生的个性,抑制学生的发展;就会使教师过于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学生人格的培养、思想的引导、情感的交流和个性的发展。可见,集体备课的价值取向不应是让学生“齐步走”,而应该通过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师集体备课要反对模式化,倡导个性化;反对整齐划一,提倡丰富多样。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设计有特色的个性化方案,使学生能在适合自己的体验、感悟、思考和探究中领会知识、理解文本、提高认识、增强能力,从而把“给定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把文本课程转化为体验课程,把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最终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都得到充分显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追问四:集体备课的互助合作是重个人引领,还是重平等交流

集体备课是教师互助合作的有效形式,它有利于利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发挥群体的作用和优势。在实践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个人引领和同伴互助两个方面的作用,又要注意在两者间有所侧重,特别要注意促进教师间的平等交流。这是因为集体备课不仅要使每个教师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潜能得到充分挖掘,还要使他们的认识得到深化,水平得到提升。传统的集体备课强调以老带新,注重老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其备课模式基本是先中心发言人发言,然后其他教师做补充。一般情况下,中心发言人的发言是在老教师的引领下拟订的,补充发言的也大多是老教师,他们对中心发言人的发言或予以总结,或进行修正,或做出补充。而年轻教师基本上是听,很少参与其中。这种中心发言人“主唱”,其他教师补充的备课形式虽有利于发挥老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有利于缩短年轻教师的成长进程,但不利于发挥备课组所有成员的积极性以及传播新理念、新方法。因为一些老教师的思想较容易僵化、守旧,让他们在集体备课中居于核心地位,不仅不利于提升所有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容易使教学在固定的轨道上封闭运行。新课程改革要求大力开展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活动,充分发挥每一个教师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中,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这对旧思想、旧方法较多且具有思维定势的老教师来说显得尤为迫切。为此,在集体备课中要更加注意教师间的交流和合作,使大家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可以诉说困惑、提出问题、展示案例、阐释设想;在各抒己见、共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产生灵感、达成共识、升华认识。这样,集体备课就从过去的以老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信息传递转变为在平等基础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交流;不仅可以用老教师的知识经验弥补年轻教师的缺陷不足,而且还可以用年轻教师的新理念、新观点撞击老教师的旧思想、旧模式。这样,集体备课就真正实现了新老教师的同伴互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有效地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追问五:集体备课的主要任务是设计教案,还是教学研究

推进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方法,提高水平,为此校本教研被摆到了重要位置。而要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就必须对集体备课的任务和重心进行调整。首先,要充分发挥集体备课在校本教研方面的作用。在学校的组织结构中,教研组是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基本单位,备课组虽然也具有这一功能,但往往被忽视。其实,集体备课就是一种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集体备课之所以未在校本教研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因为我们对备课有误解,认为集体备课就是设计教案。如果把教研作为集体备课的主要任务,那么探讨的问题就可以覆盖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视野、范围就会宽广得多;就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节备课活动,既可以讨论备课、教案设计,也可以探讨一些教师关注或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集体备课在校本教研方面的重要作用就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校本教研也可以更好地发展。其次,要完善学校教研的组织结构和体系。当前学校教研的组织和体系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大,教师的人数越来越多,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一个教研组的教师多的达五六十人,少的也有十来个人。这么多的人数,又分属于不同的年级,因而在时间、场地、内容等许多方面都不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不利于教师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磋商和交流。正因如此,现在许多学校的教研组已形同虚设,基本上没有开展教研活动,即使偶尔举行活动,也大多流于形式。与之相反,备课组人数适中,多的十来个人,少的两三人,且教学内容相同,办公地点集中,活动联系密切,理应成为校本教研的基本阵地。但是,在旧的观念和思维定势的影响下,许多学校仍然坚持备课组的主要任务是备课,这样一方面使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缺乏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及良好的载体或平台,另一方面也使集体备课的教研功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不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难以满足教师长远之需。因此,要完善学校的教研体系和组织结构,就要对集体备课的任务和重心进行调整,不仅要使备课与教研融为一体,在备课中渗透教研,通过教研来促进备课,而且要把重点从过去的备课转向教研,以推进校本教研,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最后,要实现校本教研的常规化、经常化。由于备课组成员办公地点集中,教学内容相同,活动联系密切,因而可以把定时、定地、定人员、定内容的专题式教研与随时随地交流探讨的快餐式教研结合起来,使校本教研活动实现经常化、多样化、灵活化、切实化。这样,集体备课就会真正成为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园地与沃土,成为教师发展腾飞的跳板与平台。

标签:;  

集体备课的理性思考与深层质疑_校本教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