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当代政治期刊_网络新闻论文

网络时代的时政期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时代论文,时政论文,期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第四媒体”为主导的网络时代已经悄然来临。2000年伊始,以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两大公司的世纪性合并为突出标志,全球媒体业脱胎换骨的时机开始走向成熟。在这样的形势面前,作为周期上具有出版特征而内容上又具有新闻属性的时事政治类期刊,必将面临比通讯社、报纸、电视、广播更大的挑战压力。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时事政治类期刊,既是指以国内外时事、时政为主要报道内容的刊物,也包括那些含有国内外时事、时政内容的中央及省级党政系统机关刊物。笔者之所以认为这类期刊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其理由在于:

一是从传统媒体在网络时代所面临的共同压力上看,纸介质媒体由于在技术上天然的局限性,决定着它在竞争中要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网络媒体具有传播速度的快捷性、传播手段的多样性、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传播信息的广泛性等优越条件。与网络媒体相比,传统媒体中的纸介质媒体不但传播范围有限、传播手段单一,而且难以摆脱诸如截稿时限、排版规程、印刷周期、投递过程等不可或缺的技术性要求的制约。因而,近一段时间新闻出版及网络界的业内人士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是:在网络时代,纸介质媒体会不会消亡?人们普遍认为,从网络媒体咄咄逼人的发展趋势上看,虽说纸介质媒体的传统地位在短时间不会被轻易取代,但它要受到剧烈的冲击则是毫无疑问的。

据报道,今年3月7日,由北京九家媒体和三家网络传播公司加盟的“千龙新闻网”已宣布正式组建完毕。这种跨媒体间的强强联合,被许多业内人士视为“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的中国版”。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千龙新闻网”已着手建立自己的新闻记者队伍,除了转载其他媒体的报道,还将以独立媒体的身份发布新闻。仅十几天中就有近三千人报名的事实说明:看好网络传媒在未来竞争中的光明前景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另据有关方面做出的最新预测,我国新闻界将在三年内建成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媒体网站,力求赶上或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知名媒体网站的规模和影响,跨入世界媒体网站排行榜前列;初步构建一个以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为骨干,中央与地方互联互通、密切协作的互联网络新闻传媒体系。届时,中央级新闻单位的上网率将达100%,部省级所属新闻单位的上网率可达到90%。新闻网站除坚持以即时新闻的发送为主外,还将开发和利用与即时新闻密切相关的背景资料信息。大批网站的建立,意味着将从纸介质媒体中分流出大量的读者。

二是从纸介质媒体之间在网络时代的竞争趋势上看,更加杂志化的报纸势必在某种程度上取代期刊原有的传播职能。近几年,报纸在强化新闻性、扩大信息量的同时,杂志化的倾向也越来越明显。从信息容量上看,如今,一日几十版甚至上百版的报纸已不鲜见;从载体外观上看,许多报纸甚至出现刊物式的封面。报纸的容量在不断增加,深度意识在不断增强,板块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特别是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的报纸周刊,已经从内容的相近性上蚕食着时事政治类期刊的领地,从出版时间的快捷性上吸引着更多的读者。以《光明日报》为例:从今年1月开始,该报先后推出经过改版的《理论周刊》、《法制周刊》、《教育周刊》、《文化周刊》、《经济周刊》、《科技周刊》、《书评周刊》以及新创办的《世界周刊》、《历史周刊》,各周刊不但更加注重对最新资料的运用,信息量明显增多,可读性明显增强,深度意识也更加凸现。可以说,《光明日报》的改版思路代表着报纸的一种基本走向。这种愈演愈烈的杂志化倾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传统意义上的期刊的功能,尤其要削弱与时事政治相关的期刊对受众的吸引力。

三是从受众在网络时代的关注热点上看,“第四媒体”在新闻的时效性、信息量方面将对受众产生更大的吸引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统计中心的一次调查显示,在问及“用户在网上最主要获得哪方面的信息”的问题时,有84%的被调查者的回答是“各类新闻”。尽管人们不会用通讯社、广播、电视与在线的滚动式新闻发布的标准去要求时事政治类期刊,但作为以反映时事政治为己任的期刊,对重大的新闻事件不可能回避,而介入又存在着诸多不利条件的制约。那么,这种“不能不为”与“不得不为”的客观因素,注定要使时事政治类期刊功能的发挥受限制。

在信息时代,最能吸引受众的媒体必然是信息传播速度最为及时、报道手段最为灵活、披露内容最为全面、信息来源最为权威的媒体。在这些要素上,传统媒体尤其难以掌握时效上的主动权。例如,北京时间1999年5月8日凌晨5时45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悍然用导弹袭击了我国驻南斯拉夫使馆。13分钟后,全球最大的搜索网站英文“雅虎(YAHOO)”就在BBC网络电子布告栏上粘贴了这个消息。几分钟后,中文“雅虎”网站在新闻栏目中也正式发布了这一消息。当天北京时间6时24分,国内“新浪”网不但发出了简讯,而且随后的滚动内容非常详尽,并配有大量的新闻照片。在这一事件的报道中,即使是广播、报纸、电视在时效性、详尽性、连续性的竞争中都难占上风,就更不要说时事政治类期刊了。可以预言,新媒体的这种优势必将使新闻成为更典型的“易碎品”,传统媒体所拥有的受众也会因此产生日益严重的分化。

四是从读者选择性日益增强的必然趋势上看,在网络时代,期刊界的优胜劣汰更加激烈。随着经济生活中买方市场的形成以及政治生活中民主观念的增强,读者选择性的出现是一种必然现象。计划经济时期那种财政拨款办刊、行政手段订刊的情况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同时随着媒体数量的增加,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读者的选择性也有了日益成熟的现实基础。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情况是,在中国与美国等国的入世谈判中,虽未直接涉及传媒业,但在信息产业中却包含这一内容。新闻出版署署长于友先在今年1月21日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进入WTO越来越逼近,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出版业将面对直接或间接的冲击,这种态势可能还将进一步扩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明安香认为:中国加入WTO后,大众传媒可能面临梯次性的挑战和冲击。根据WTO的“国民待遇”原则,国外的大众传媒也将逐渐享受与国内传媒同等的待遇。国外传媒有可能首先大举进军期刊、非新闻类报纸和书籍市场,通过投资、控股或是合办的形式,国外原版期刊、报纸和书籍将逐步直接进入中国读者消费市场;一些专门为中国或亚太地区中文读者度身订做的中文版、中国版外国期刊及报纸可能应运而生。我们的传播环境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不但受众对信息需求的口味会越来越高,个人对媒体的关注更趋向新奇、实用、趣味,而且选择的余地也将越来越大。

当然,压力重重并不意味着穷途末路。在今年4月初召开的信息产业系统新闻出版单位社长总编辑联席会议上,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提出:“要处理好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关系,纸介质媒体与网络电子媒体是不能互相取代的,要通过我们的努力使两者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协调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刘明华教授也认为:纸介质媒体的权威性、真实性、便携性、一览性都是其他媒体很难取代的。时事政治类期刊要主宰自己在网络时代的命运,必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从现在起就应对一些命运攸关的问题予以密切的关注并及早采取实际行动。

一、如何发挥时事政治类期刊在媒体中的独特优势?

网络时代是一个动态的、渐进的过程,真正的网络时代必须以全面的网络化为基本前提。在网络时代的初级阶段,尽管网络化的势头逼人,潜力巨大,但从中国人口以农村占绝大多数的实际国情来看,全面的网络化是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的。这就给时事政治类期刊提供了一个整合与再造的时间和空间。从目前的情况判断,在一定阶段内,时事政治类期刊依然具有三个基本优势:1.公信力强的优势。时事政治类期刊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往往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在网络时代,国际间的媒体之争不仅表现在信息资源、受众市场上,更表现在思想文化上。特别是全球化的网络舆论往往具有自发、自由的特点,容易出现莫衷一是的局面,甚至给人们的思想造成某种混乱。这就为时事政治类期刊发挥自身的公信力优势、履行舆论导向职责提供了舞台。2.读者基础的优势。时事政治类期刊虽然在数量上不是很多,但却拥有相当庞大的读者群。以今年发行量超过百万的22家期刊为例,发行量480万册的《半月谈》(包括内部版、时事资料手册)、327万册的《时事》(中学生版)、147万册的广东《支部生活》,107万册的黑龙江《党的生活》、102万册辽宁《共产党员》、101万册的《求是》等期刊均与时事政治直接相关。从文化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类期刊已经在广大读者中形成了深刻的、良好的品牌印象,有条件确立竞争的读者基础优势。3.深度报道的优势。时事政治类期刊虽然在绝对的新闻时效竞争中无法捷足先登,但它毕竟有从容的时间组织策划深度报道,对重大事件进行新闻资源的二次开发。深度报道作为开拓新闻领域、加强重大题材报道的重要途径,是媒体中洞察全局、预测未来的一件重武器,在新闻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如果能充分地挖掘和利用以上三个基本优势,就能为时事政治类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一个相对坚实的基础。

二、如何切实增强时事政治类期刊的个性与特色?

著名新闻出版家邹韬奋先生曾以他多年的办刊经验提出这样的见解:“刊物的内容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格式如果只是‘亦步亦趋’,那就是刊物的尾巴主义。这种尾巴主义的刊物便无所谓个性与特色,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希望了。”从期刊界多年来的结构调整情况看,被撤销、归并的期刊大多属于那些内容重复、缺乏特色的期刊,而新增加的期刊大多具有内容独特、个性鲜明的共同特征。在市场化的成熟阶段,那些缺乏个性与特色的期刊必将被陆续淘汰。时事政治类期刊要增强其自身的个性与特色,就必须格外关注这样几个问题:1.期刊的定位应更加科学。即以哪些读者为覆盖对象,坚持何种办刊方针,以什么内容为报道的主基调,追求何种包装风格,等等。2.栏目的设置应更加合理。因栏目在期刊中具有框架性的地位,只有首先实现栏目的特色化,才能为期刊的风格化、内容的个性化奠定基础。应把培植更多的精品栏目作为办刊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加以研究。3.报道的内容应更具独家性。不当“尾巴主义”刊物,就必须在报道策划、组织稿件、采写稿件等各方面不断强化内容的独家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4.文章的风格更注重“实话实说”。必须摒弃报道的形式主义,少说没有实际意义的官话、套话、空话。真正把贴近现实、关注热点、服务读者的追求落实到办刊实践中,使报道更加充分、完整、准确、客观,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展现“实话实说”的魅力。

三、如何从技术环节上解决传播时效的最大化问题?

进入WTO之后的中国,在网络时代将面临传播环境和受众需求的巨大变化,媒体的宣传性与新闻性的关联度会更大,在这种情况下,时效性的如何往往决定着能否掌握宣传的主动权。尽管时事政治类期刊印制的周期性是不可改变的,但是,追求传播时效的相对最大化也是必须的。时事政治类期刊要进一步强化快速反应,恐怕就不能不解决这样几个问题:1.努力缩短出版周期。近几年,不少时事政治类期刊为了适应快速反应的需要,纷纷将月刊变为半月刊、旬刊、周刊。与此同时,杂志的报纸化倾向也露出端倪。如《科技新闻导刊》、《信息导报》原本是杂志,而今却以报纸的样式问世。虽说这种变化未必能代表追求时效的期刊走向,但它毕竟是一种思路,一种尝试。这也说明,越是接近的媒体,越容易有借鉴的空间。2.在网上抢滩占点。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预言:“电脑网络的建立与普及将彻底改变人类生存及生活的模式,而控制与掌握网络的人就是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宰。”新千年伊始,期刊办网站已成为一种时尚。在这个大趋势面前,即使是工薪阶层、乡村读者占主体的时事政治类期刊也应审时度势,把握上网时机。3.提高编采人员的业务素质。由于受以往相对封闭的办刊思维的影响,时事政治类期刊的许多编采人员面对新的挑战显得思想保守、知识老化、视野狭窄、反应迟钝,特别是缺乏对网络工具和网络资源的运用能力,远远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必须尽快提高他们熟练运用电脑、网络、多媒体硬件和软件的能力,不断增强借助网络及多媒体组稿、采访、写作、报道的能力。而扫除“网盲”则是当务之急。

四、如何清醒认识并加紧实现期刊经营的产业化?

期刊产业化是指期刊资源的合理配置、期刊编辑的最优化运作以及期刊产品营销过程的主导倾向市场化。西方出版界将期刊产业视为仅次于金融及黄金产业的“最后一座‘金矿’”,目前已进入集团化发展阶段。对于中国期刊业来说,产业化是其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战略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主题,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这个潮流面前,即使是与行政部门有较大依附关系的时事政治类期刊,也必须头脑清醒,理性抉择。1.要有强烈的品牌意识。从精神产品的角度说,期刊市场的竞争就是品牌之间的竞争,因为期刊的品牌是期刊的办刊理念、刊物风格、营销策划、市场形象的结晶。一般说来,一个成功的品牌往往需要经过长期的检验才能走向成熟,而一个成熟的品牌必定在市场中拥有非同寻常的吸引力。《半月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增强品牌意识,既要注重对品牌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如期刊名称的商标注册、对盗版出版物的法律追究,又要注重对品牌价值的运用,如运用其具有市场主体地位的法人资格参与社会活动、从事经营活动,等等。2.要自觉强化市场观念。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随着国家对期刊业管理方式的转变,时事政治类期刊也要尽快完成其从事行政依附到面向市场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内在要求是:要用经济的、法律的而不是计划的、行政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市场观念应当包括:大竞争的观念、风险投资的观念、知识经济的观念、营销手段的观念、媒体形象的观念、读者至上的观念,等等。3.要做好集团化的充分准备。于友先署长前不久指出:新闻出版业正酝酿着全面而又深刻的整合,“整合要以增强新闻出版产业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增强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新闻出版业的创新能力为目标。”整合的核心是着力发展具有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能力的大型集团。据有关专家预测,未来三至五年中,期刊业最为引人注目的事情将是若干期刊集团的建立。今年5月刚刚组建完毕的辽宁党刊集团已经为时事政治类期刊做出了示范。

标签:;  

网络时代的当代政治期刊_网络新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