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进步振兴经济的历史经验_科技论文

依靠科技进步振兴经济的历史经验_科技论文

后起国家依靠科技进步振兴经济的历史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进步论文,经验论文,国家论文,经济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依靠科学技术振兴经济是后起国家赶超先进的共同经验和规律。德国、美国和日本在历史上都不是先进的国家,但是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依靠科学技术,结合本国具体国情,走出了各具特色的依靠科学技术振兴经济的发展道路,其中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自从十九世纪上半叶的产业革命开始,科学技术进入生产过程并成为“生产过程的独立因素”,它就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振兴起着关键作用。许多后起国家从落后转化为先进的历史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德国、美国和日本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更具代表性,其历史经验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德国:政府推动科学家与企业家结合

分析十九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初德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会明显地发现科学和技术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十九世纪初期,德国在科技和经济上落后于英国。在开始工业化的时候,德国政府和企业家们都意识到面对英国在各个方面的霸主地位,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先进的技术制造出更好的产品去竞争。因此,政府、企业界和科学机构对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都给予了很大重视,不少科学家也把相当的精力投入了企业发展。他们当中有的人既是大学教授,又是有管理经验的企业主或合伙人,有的还是政府的科学顾问。他们致力于把自己的科学研究同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在政府和企业界的帮助下,在大学或工厂中建立工业实验室。德国的农业和工业发展得益于此,尤其是化学工业受益最大。

农业方面,从十九世纪初就受到极大的关注。政府和许多科学院及学术团体,为鼓励农业技术进步而举办了竞赛,以激发人们改进农业技术的积极性。竞赛的内容很广,涉及土壤条件、作物的改进和轮作、牲畜的饲养和繁殖、排水及工具的使用等,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农业竞争推进了农业的科技进步。因此,有的德国学者认为在这一时期“科学已经在敲农业的大门了”。

工业方面,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德国长期依赖进口,在钢铁和机器制造业上尤其如此。从建造第一条铁路开始,德国一直从英国进口火车头和铁轨。到1843年时,90%的火车头是英国的,89%的铁轨是英国或比利时制造的〔1〕。但到五十年代末期,由于冶金工业的发展, 从而摆脱了对英国的依赖。此后,德国只进口少量的新型火车头,在铁轨贸易中已成为出口国。德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完全得益于新技术的应用,如西门子——马丁的平炉炼钢工艺使德国能充分采用所拥有的含磷铁矿。新技术的广泛采用最终决定了二十世纪初德钢铁的产量及质量均超过了英国。德国化学工业的发展是科学的最大受益者。十九世纪初,许多化学家既在学校教书,又在政府任职,同时又经营小的化学企业并为化学工厂提供广泛的咨询。这些科学家们不仅培养出了十九世纪最杰出的化学家,而且也是德国化学工业的创始人。他们或自己投资或企业界扶持在大学或企业建立研究实验室,进行化学研究工作并积极与企业家联系,把科学成果转化为产品,而企业家们坚决要求把教授和大学与企业联系起来,并让最有实力的学生补充自己的研究与发展力量。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在这种形式下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到1856年英国虽然首先合成了苯胺染料,但焦油染料工业却在德国首先发展起来,并迅速带动了整个化学工业和制药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德国在十九世纪中期调整了教育结构,大力举办科学技术教育。他们学习法国的经验,开始建立综合技术学校,这些技术学校的目的不是为培养更高级的科学家,而是培养了大批的中等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其目的是面向技术,面向工业生产。这样就为工业部门培养了大量实用的技术专门人才,增强了工业部门的技术创新、技术革新的能力。据国外学者研究,1850年到1913年间德国经济平均年增长2.6%, 其中技术进步贡献率为42%。〔2〕

通过对德国工业化过程的历史考察,我们会较明显地发现科学技术在振兴德国经济过程中的作用。对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重视为德国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的飞跃创造了条件。而德科学家与企业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是德国依靠科技进步振兴经济的独特道路。

二、美国:引进技术与本国资源优势相结合

美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同它国家的历史一样年轻,也与它的国家一样迅速发展壮大,直至成为今天的巨人。自结束英国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之后,持续、稳定的长期增长是美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主要特征。

美国在独立后的几十年里,经济仍未摆脱对英的附庸关系。人口绝大多数生活在农村,是初级产品的输出国,工业技术与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国,工业基础相当薄弱。美国早期一直是个农业国,土地资源丰富但缺少资本,劳动力供给有限,这一点决定了农业技术进步的方向:如何增加每一个农民所能耕种的土地面积。随着收割机、钢犁、中耕机的出现,大大增加了一个农民可以耕种土地的面积;同时受到轧棉机发明的巨大推动,使规模已经较大的南部的棉花种植业得以向西不断发展。这些简单但极实用的技术推动着美国农业的不断发展。

美国的工业化得益于欧洲的技术进步,成功于很好地同本国资源优势相结合。十九世纪,美国的森林资源极为丰富。发展森林工业的需要,使它迅速在木制品机械的设计、生产和利用方面走在世界各国的前面。锯木机虽然不是在美国发明的,但在英国采用它之前美国已经广泛使用。蒸汽机转移到美国后,应用较广。十九世纪美国机械工业的迅速发展,完全依靠了在发展大机器工业中所进行的一连串的技术革新。这些革新包括:钻孔、模载具、卷尺、量具以及模锻技术的发展,这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中的基本技术,提高了金属零件的加工精度。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充分开发了美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也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

十九世纪后半叶,由于美国工业的不断发展,开始出现了专门的科技研究机构,如发明家爱迪生所领导的研究组。同时,政府开始建立研究和推广新技术的机构,加强了对科学研究的管理。这些都增强了美国的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能力,加快了美国工业发展速度。电灯、电话、电车相继在美国发明,终于使美国工农业生产在1890年超过欧洲各国跃居世界首位。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美国的经济不断发展成熟,科学技术更被认为是工业发展的基础。美国一些著名企业相继建立了工业实验室,如通用电气公司、美国电讯电话公司以及柯达公司。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已有65个工业实验室,共吸收了近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到1927年工业实验室发展到1000个,1931年超过1600 个, 1956年达4834个。〔3〕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 使美国把各个国家远远抛在后面,成为科学技术和经济的第一巨人。

美国在振兴经济的过程中,有相当长的时期是技术进口国,但它并不是盲目地引进技术,而是结合本国具体条件有选择地引进和使用国外技术。再加上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又十分注意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技术,从而保证了美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并使其优势逐渐从资源密集型生产转向技术密集型生产。如今,美国的优势已开始向“研究密集型”发展。

各个国家的发展条件是极不相同的。要振兴经济就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但如果不依靠科技的进步,优势就可能发挥不出来,即使能够发挥优势,但当这种优势失去的时候,经济依靠什么去发展呢?美国从殖民地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的经验表明,它从依靠本国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的优势起步,由于把丰富的资源和科技进步结合起来,不仅充分发挥了资源优势,而且使它在发展过程中增强了科技进步的能力,使它在进入二十世纪后,成为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世界经济、军事、科技强国。

三、日本:凭借智力引进吸收消化创造先进技术

日本在十九世纪中期以前,还是个闭关锁国、封建落后的国家。它与德国、美国不同,在此之前,它还没有真正了解欧洲文化,对当时西方的科学技术也是一知半解。在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但是,在十九世纪中期以来的100年间,它两次受到西方列强的挑战, 因此民族危机感十分强烈,加上地域狭小、资源贫乏,所以日本在发展经济和力争赶超先进国家的过程中始终都把依靠科技放在首位,始终把科学技术当作增强国力、发展经济的主要手段。

分析近代日本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可以把日本经济发展分为两大阶段:即明治维新(1868)至二战结束(1945)和二战结束至现代化过程基本完成(1973)。

1.明治维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从一开始,它就把科学技术作为发展动力和手段。其原因有二:第一,日本人明显认识到西方的科学技术是人关于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的根本认识和总结;第二,当时的日本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主要是传统的手工业,同时自然资源十分缺乏,在任何方面都没有优势,这一点与美国完全不同。因此,明治政府选择了科学和技术作为迈向现代化的主要依靠。从1868年至1886年的近20年期间,制订了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计划。这个计划包括:

(1)政府排除各种阻力采取西方国家的方法建立教育机构, 大力兴办学校并使科学教育制度化;

(2)重金聘请外国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工程师来日本, 为日本培养科学技术人才;

(3)选派优秀的毕业生去国外深造。 留学生在国外学习和考察国外的科学技术,回国后则取代原来的外国导师,并被国家派往需要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这一时期政府计划的作用是从西方引进一个科学的教育制度,利用外国专家和留学生选择适合本国特点的技术加以改造,并通过建立示范厂,帮助建立新的工业部门(这是当时技术转移的主要模式)。引进和建立科学教育制度,增强国民的科技意识观念,这在明治初期的日本比从事个别的科学研究更重要、也更急迫。从明治维新开始到十九世纪末期,经过政府有计划引进和发展,日本已经在科学和技术方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并缩短了与主要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上的差距。从二十世纪初到二战结束,日本的科学技术经历了一个畸形发展的过程。对外侵略战争的需要,刺激了日本的军事技术、军事工业的发展,使得日本资本主义工业化速度加快。但日本仍然是一个经济和技术上落后的国家,尤其是战争赔款和军备废除,日本面临的是贫困、饥饿、失业、国土受到严重破坏,人民饱尝战争的痛苦和战败后的灾难,已无力进行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2.二战结束至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战后的10年,是日本经济全面恢复时期,但比英、法、西德都要长。经济恢复和发展的缓慢使日本明显地落后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战胜国,日本与西方诸强的技术差距又被拉大了。战后日本官方在第一次发表的《技术白皮书》中对日本技术设备作了全面的评价:最发达的纺织业技术比当时的世界水平落后10年,在计量和检测技术及设备方面比美国相差20年,在电子工业、合成化学工业、喷气机工业、原子能工业等领域,日本几乎是空白。日本惊诧于自己的落后。巨大的危机,迫使日本政府寻找全速赶超的途径。“技术革新”成为实现赶超和现代化的首要目标和措施,从此史无前例的科学技术引进开始了。

日本技术引进的范围是很广的,只要是自己没有的、或没有能力开发的、或新出现的技术都是日本引进的对象。五十年代引进的重点是电力、钢铁、机械等重、化学工业基础技术;进入六十年代后扩展到石油化工、电子、合成纤维等一系列新兴工业技术及食品、塑料加工工艺和生产技术;七十年代以后引进范围延伸到原子能、飞机、宇宙开发等“知识密集型”工业和高精尖技术等领域。一般来说先进技术和新技术并非都是成熟和完善的技术,仍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日本在技术引进过程中正是紧紧抓住这一点不放,对新技术进行迅速消化、改良,并始终把新技术的使用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大幅度提高作为技术引进成功的标志。到七十年代前半期时,日本通过引进技术已基本实现了技术装备现代化。在基础产业、部分新产业的技术方面均已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农业也基础实现了适合日本条件的现代化。国民生产总值从1955年的240 亿美元,增加到1973年的4092亿美元,〔4〕大大超过了英、法、 西德等国,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的第二经济大国。

日本在技术引进过程中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总结,值得其它国家借鉴:

(1)政府为技术引进创造条件。1951 年制定了《引进补助制度》,对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企业给予补助;

(2)不同发展阶段引进的范围和部门不同。 主要是政府根据国内经济和技术发展状况实行宏观控制;

(3)把引进和改良结合起来,以使新技术更完善、 更适合国内的具体情况,从而发挥出更高的效益;

(4)正确选择了技术改良的方向:从生产来看, 追求设备大型化、生产批量化,以谋求降低成本,追求规模效益;从产品来看,追求产品小型化;

(5)在先进技术引进的同时加速经营管理现代化。 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是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增长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

早期的科学技术引进计划,使日本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选择吸收能力。战败后,落后的日本做出引进技术发展经济的战略,经过慎重和精心的选择,引进的技术大都是当地较先进的。把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经济的最重要手段,使它必然以最快的速度将技术转入生产领域,并竭尽全力降低成本,增加产量,占领市场,追求技术的经济效益。迅速、效益、改良、发展是日本引进任何一项技术都离不开的几个环节。如果技术引进后不能迅速地消化吸收并加以改造,把它变为自己的技术(国产化),那么它仍然是引进的技术,赶超也是空谈。这些都是战略选择的必然结果。

四、历史的经验与借鉴

国家之间的先进与落后,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在机器大工业时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能否抓住科学技术发展所提供的机遇,加快科技进步,在一定条件下就成为振兴经济的关键因素。德国、美国和日本赶超先进的历史展示了依靠科技振兴经济的共同规律,为我国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1.依靠科技振兴经济,必须首先大力兴办教育。日本从明治以后,全面从西方引进了科学教育制度,培养了第一批科学教育人才。这为后来的经济起飞奠定了基础。二战后日本的成功,根本原因是它具有消化、吸收新技术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以拥有大批工程师、技术人员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工人为基础的,是以教育的成果为基础的。美国在独立以前就十分重视教育,十六世纪中期建立了第一所高等学府——哈佛大学,各种学术团体相继建立。虽然它们对技术进步并未做出更直接的贡献,但却使人民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提高了国民的素质。德国具有重视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传统。十九世纪初,它的初等教育水平就较高,由于实行普及教育法,学龄儿童有97%进入初等学校。虽然我们还无法准确评价教育在美国和德国走向发达历史中的作用,但仍能从反面来说明教育的作用。没有教育,美国就不可能在原有基础上利用自己丰富的资源去开发有美国特色的技术体系,德国也培养不出十九世纪杰出的化学家,其化学工业也不可能崛起。

教育是基础。在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教育不仅要培养高技术人才,还必须培养大量的中等技术人才。对后进国家来说,无论是自主开发还是引进消化先进技术,教育都是不可缺少的基础。

2.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相结合,是后起国家缩短与发达国家科技差距的必经途径。后起国家技术基础和科研力量相对薄弱,要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开发,既没有这个力量,而且还会扩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技术引进可以使后起国家以较小的代价、较短的时间获得较先进的技术。但是在技术引进的同时,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把自主开发与技术引进结合起来,在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加强开发研究,使之与本国条件相适应,发挥最大效用。

在此问题上,这三个国家各具特点:日本把引进技术与人力资源相结合,使技术迅速应用在生产中,提高产品质量,占领市场;美国则把引进技术与国内丰富资源相结合,在劳动力缺乏的情况下首先发展节约劳动力的技术和开发自然资源的技术,此后在机械制造业中的技术革新,使美国技术稳步提高;德国引进技术充分应用后加以普及推广,同时在科学研究能力不断加强的基础上把握住世界科技的新突破、新发明,在科学研究密集型的行业中首先打破先进国家的垄断,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自己的优势,全面赶超先进国家。

3.重视科技成果向生产的转化,生产出质高价低的商品,占领市场。科技成果的工业化是日本成功的重要原因,其关键就在于不断引进新技术和独立进行技术革新,不断把这些技术应用于生产,发展新产品,因为只有尽快地把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中,生产别人没有的产品,生产别人虽有但我的更好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世界经济竞争中获胜。日本成功的奥秘就在于此。德国的经济发展史具有更大的示范性,特别是那种科学研究与生产相结合,或者说科学家与企业家相结合的模式对发展中国家有很大的启示。它说明落后的国家可以依靠自己在科技上的某此优势,改变落后的面貌,逐步赶超发达国家。

4.要从实际出发,走出一条符合本国具体情况的发展道路。赶超先进是艰苦的历史过程,依靠科技进步振兴经济走向发达,需要做出极大的努力。德国、美国和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要依靠科技振兴经济,首先必须增强科技意识,把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在此基础上,要从世界范围的科技竞争形势出发,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制定适合本国具体情况的科技发展战略,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道路。

注释:

〔1〕〔2〕《欧美四国技术创新政策的比较分析》作者:范晓屏,《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3年第7期

〔3〕《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市场经济》作者:方志军,《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2期

〔4〕《日本走上现代化》金明善、徐平著,第276页,辽宁大学出版社

标签:;  ;  ;  ;  ;  ;  ;  ;  ;  

依靠科技进步振兴经济的历史经验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