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盛小梅

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盛小梅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心绞痛发作情况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联合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均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心绞痛发作频率与持续时间,且临床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阿司匹林肠溶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参松养心胶囊;疗效观察

引言

冠心病是心血管内科的发病率较高的一类疾病,发病人群多为中老年人,发病后往往病情进展较快、且一般较为严重,合并心衰时5年死亡率较高。近几年的研究资料显示,心内科的住院患者中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数量在不断攀升,所以相应的诊疗水平也亟待提高和改善。目前临床常规的干预方法是采用硝酸酯类药物、抗血栓药物及溶栓药物。在本次研究中,回顾性分析了采用不同治疗方案进行干预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对照分析的方法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与传统用药方案的临床有效率,目的是为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干预提供新思路和数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联合组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龄48~80岁,平均年龄(62.3±7.3)岁;病程1~18年,平均病程(6.4±3.7)年。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46-77岁,平均年龄(62.0±7.8)岁;病程8个月~18年,平均病程(6.2±3.8)年。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西药治疗方式,主要是采用常规心脑血管类药物进行治疗(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洛伐他汀、肝素),并且进行营养心脑血管。观察组在对照组采用常规神经内科药物的基础上配合中医配方血府逐瘀汤进行治疗。血府逐瘀汤主要成分包括;当归2g,桃仁12g,柴胡10g,赤芍12g,枳壳12g,香附12g,生地黄12g,川牛膝12g,陈皮9g,川芎12g,红花12,桔梗12g。湿气较重患者可以加干姜6g和白芥子9g;气虚者加15g党参和12g郁金等。以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四个周为一疗程,一疗程之后观察效果。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患者在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降幅<50%为无效;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降幅50%~80%,或心电图ST段回复>0.5mm为有效;治疗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降幅>80%,或心电图ST段恢复正常为显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的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改善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43/45),较对照组的77.8%(35/45)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联合组出现恶心呕吐2例、头痛1例;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1例、头痛2例、过敏1例,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相比(6.7%VS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5)。

3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是常见的老年患者疾病,但是由于这种疾病的初期临床症状不明显,经常发生因治疗不及时造成患者心脏内机类疾病产生。临床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以缩短治疗时间,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冠心病心绞痛是属于心内科比较常见的病症之一,主要病因在于心肌细胞暂时性缺血、缺氧导致患者心前区闷痛,特别是在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产生应激反应后,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机体内心肌的代谢需求,从而产生心绞痛。据相关研究发现,患者体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红素、尿酸等水平出现异常,亦会导致冠状动脉缺血,引发冠状动脉痉挛,甚至血栓形成,诱发心绞痛。针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治疗,一般主要采用西医治疗,而阿司匹林肠溶片和阿托伐他汀钙片合用作为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基本方案,已广泛使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当中。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聚集,阿托伐他汀钙片调节血脂,抗动脉硬化,尤其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方面有明确作用。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单纯使用西药很难达到理想疗效,心绞痛易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而中医学上认为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病理机制在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寒邪内侵导致胸阳不振、心脉痹阻。因此,本实验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通心络胶囊,最终达到理想治疗效果。该药主要是由土鳖虫,人参,全蝎,冰片,水蛭,蝉蜕,赤芍,蜈蚣,酸枣仁(炒)等多味药材配制而成;方中用人参补益心气,使气旺推动血液运行,是为君药;用水蛭、土鳖虫、蝉蜕、蜈蚣、全蝎等虫类药物,引诸药行经通络、祛瘀解痉,是为臣药;赤芍活血散瘀、祛瘀止痛,冰片清心开窍,酸枣仁(炒)养心安神,是为佐使药。上述药物联合使用,能够达到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因此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能够有效的降低病发频率,缩短病症持续时间,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近年来,伴随我国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方式发生了变化,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概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临床上对于该类疾病的发生机制尚未研究明确,临床认为可能是与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以及冠状血管病变等存在关联,血管内皮功能作为人类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将会释放出NO以及ET等活性介质,主要用来调节细胞黏度性、平滑肌细胞以及血管舒缩功能,一旦发生冠心病心绞痛,将会使得患者ET水平升高,同时,降低NO水平,进而使得患者血管强烈收缩,最终造成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因此,临床上需要加强对于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以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善。临床上通常采取阿司匹林肠溶片、普罗布考以及硝酸异山梨酯片等进行治疗,虽然能够松弛患者的血管平滑肌,减少外周阻力以及心脏负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患者的心肌耗氧量,但是单一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目前,临床上通过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中医进行联合治疗,治疗效果更加显著。中医认为,冠心病心绞痛属于“胸痹”“心痛”的范畴,临床认为主要是由于胸阳不振、脉络痹阻所致,将会引发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临床反应,因此,临床上需要加以活血化瘀以及理气的治疗。

参考文献

[1]曹守沛,顾宁,宋耀鸿,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6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6,48(3):37-39.

[2]陈元勋.4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医临床治疗探讨[J].医学信息,2015,28(34):97.

[3]陈永华.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4,29(2):269-271.

论文作者:盛小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24

标签:;  ;  ;  ;  ;  ;  ;  ;  

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盛小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