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实践观的发展逻辑论文

马克思实践观的发展逻辑论文

马克思实践观的发展逻辑

王 然

(哈尔滨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摘 要] 马克思的实践观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全部理论思想的重要支点。文章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文本进行了梳理,把马克思实践观分为:探索期,《莱茵报》时期、《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以及《德法年鉴》时期;形成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神圣家族》时期;完善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可以说,马克思的实践观是随着对人的本质的探讨与唯物史观的形成相伴而生的。

[关键词] 马克思;实践观;人的解放

一、马克思对实践的初步探索

(一)《莱茵报》时期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由于工作性质,接触了大量的社会现实,因此更能对理论与现实的关系得以进一步的理解与思考。这一时期他受到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影响,把人的复归同反对封建专制和对宗教的批判联系起来,从而使国家建立在自由理性的基础之上,但却事与愿违。

也正是因为明确了“服务客户”的定位,国际彩印方能找到发展的新方向,进而成长为所在领域的佼佼者。在国内外印制大奖的获奖名单中,我们总能看到国际彩印的身影。据介绍,国际彩印所获金奖数量位居同行企业前列。

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马克思认为,书报检查应符合国家的意志,但是在制度的实施中,该制度不仅没有体现国家的意志与法律的规定,相反却违背国家并完全是根据检察官个人的喜好决断实施并判定,此时马克思看到这种个人倾向取代国家制度的现象而感到费解。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他更是清楚地意识到国家权威只是林场所有者的玩物,清醒地意识到黑格尔国家观的局限性、虚幻性,认识到只从哲学和政治的批判为主的思维的批判,并不能在现实中去改变国家所出现的种种问题。社会现状的刺激是马克思从理论批判转向现实探究的一大推动力,其力求通过对现实的分析来揭示问题的本质。“我们想把我们的全部叙述都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并竭力做到只是概括地表明这些事实。”[1](P371)在《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中,马克思认为,在研究国家生活时不应该只听并相信当事人的一面之词,还要通过现象去分析事物背后的各种社会关系,即物质利益关系。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不断思考哲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他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1](P220)这说明马克思已认识到,哲学是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人民需求紧密联系的,他不是脱离实际的思辨的虚幻,而是同现实相互交融、不断丰富的。这种变革既体现在内容上,也体现在形式上,即哲学要随时代的现实丰富的同时也要推动时代的发展,促进时代的变革,因此,这一时期马克思参加了许多社会实践活动,对理论与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莱茵报》时期的实践观思想只是比较零散地存在于其对政治批判的文字中,并没有上升到对实践观进行系统阐述的地步,但此时却作为催化剂推动了马克思的理论进程。在面对思维与现实、个人利益与理性国家之间的矛盾时,马克思开始反思黑格尔关于法哲学的理论,在对法哲学批判过程中,马克思进一步深化了对实践观的认识。

黑格尔认为国家建立在绝对理性之上,但在实际中私人利益会战胜这种绝对理性,表现出有违理性的现象,冲突的结果与黑格尔的观点相矛盾。黑格尔认为国家在运动中会分裂成两个有限领域并超越这两个有限领域,而实现自为的无限的绝对精神。家庭和市民社会就是这两个有限领域的现实表现,而马克思则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从现实生活出发去审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问题。黑格尔把“观念变成了主体,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被理解为观念的内在想象活动”。[2](P10)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才是构成国家的先决条件,只有他们的生产活动才有国家的诞生与发展。马克思克服了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历史局限,从人们生活的现实社会中去分析各领域的性质及其关系利益的变化,超越了黑格尔以理性视角对社会对历史的神秘化缺陷,进一步揭露了普鲁士封建帝国只保护少数人私有利益的事实。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异化,即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并不归劳动者(生产出它的工人)所有而是被资本家所占有;第二,劳动者与生产相异化,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而特有的存在方式,人应该在劳动中得到满足,感受快乐,但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劳动变成了人们为生存而被迫进行的生产活动,工作环境恶劣,操作单调乏味,又同时受到资本家在肉体和精神上的伤害;第三,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应该是自由自觉的劳动,但实际上人只不过是所谓的生产机器,与动物无异;第四,人与人的异化,前三个异化的相继产生,必然会导致人与人关系的异化,社会矛盾的激化、阶级之间的仇视,都是这一异化的结果。

(三)《德法年鉴》时期

《神圣家族》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观进行超越的重要特点就是马克思在此时不仅仅从劳动的角度来考察社会问题,而是将视线转移到社会物质生产中。

《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马克思着重区别了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差异,马克思指出政治解放并没有触及私有制,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解放,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的改革。但人类解放则旨在废除私有制,让人自己把握世界,把握人的关系,即自由的解放。为了这一解放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找到了实现人自我解放的力量,即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剥削中,无产阶级饱受煎磨,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从这吃人的社会中解放出来,去建立可以满足无产阶级劳苦大众需求的新社会,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的批判,找到了实现人类解放的方法途径。

这一时期,马克思试图将理论与现实实现科学的统一,但此时的马克思还受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束缚,还没有找到理论与现实之间转换的桥梁,因此马克思需要对市民社会与无产阶级进行深入分析。

总而言之,数理统计在当前时代科技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其在统计的内容、统计的方法、数据的分析等方面也都有了较大的完善,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随着社会的进步,数理统计也必将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为国家的发展与经济的腾飞发挥更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川木瓜提取物可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和成熟脂肪细胞的增殖,抑制脂肪细胞的糖吸收。但其具体如何作用及作用机制、信号通路,有待进一步研究。

随着伊犁局势的加剧索伦人中也到布伦托海地方安置,另外在地理位置上,科布多参赞大臣驻地远在阿尔泰山以东,离布伦托海有十二个驿站之路程,且“布伦托海茂延数千里旷野辽阔”。[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13辑,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74页。又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等地“仅有蒙古马队五百余名,宣大步队五百余名,台务城防实有莫能兼顾之势”,[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13辑,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51页。若起事势力蔓延至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无法彼此兼顾。

二、马克思实践观的逐步形成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好!”颜晓晨依旧分不清东南西北,却立即答应了,就如被五百万砸中的人,即使蒙到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应对飞来横财,却一定会先紧紧抓住了。两个确认了恋爱关系的“亲密恋人”,却一点没有亲密的姿态,更没有喜悦的表情。沈侯沉默着,好像不知道该再说些什么,颜晓晨也沉默着,是真不知道该说什么。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阅读和研究大量经济学家的著作和理论时,把德国哲学理论与经济学相结合,从而构建起了马克思众多理论的开端。马克思肯定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论述了劳动价值论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但马克思也尖锐地看出了经济学家们的通病,他们没有阐述资本主义私有制产生的根源,而是将私有制当作社会所固有的存在,在此基础上那些经济学家们才开始研究社会的资本、劳动、分配、消费等众多方面的问题,这些经济学家根本没有也不敢论述资本主义经济运作的本质规律,他们只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在这个“作为包含着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1](P213)中,是马克思全部世界观的精华所在,正是这精练的十一条提纲,让哲学彻底回归到尘世之中。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批判了黑格尔法哲学的抽象,这也是马克思在对人的认识上的发展和深化的表现,这一时期马克思得出了国家是人在政治上异化的产物,这使得马克思从理论批判转向政治批判,他对人们处于政治异化中的现状进行了深刻分析,是马克思实践观开始从抽象转向对现实的人的关系探索的表现。

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得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4](P92)这说明马克思的生产劳动与人类历史发展关系的理论观点有了初步的设计,手稿的内容是对《德法年鉴》时期诸多思想的升华,此时的马克思已从现实社会入手涉及现实的人,为其后来深入研究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神圣家族》

马克思在巴黎创办了《德法年鉴》,这一刊物的创办旨在揭露旧社会的丑恶面目,为人的解放而努力。在此期间,马克思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开始从现实中寻找解放人的出路,马克思认识到导致人们相互对立引发冲突的正是私有制,人的真正解放就是消灭私有制的解放,同时马克思摆脱了鲍威尔等人的宗教观点,并通过对各国及其历史现实社会等方面去理解宗教,即从世俗为基础去理解宗教问题。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与以鲍威尔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决裂的作品,在与当时德国封建专制制度作斗争的过程中,鲍威尔仅仅在理论上对其进行批判并反对对封建制度进行武力形式的颠覆,在他们眼中,暴力革命是对社会整体的破坏,青年黑格尔派的理论已经扭曲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思想,并对其夸大为“自我意识”。由客观唯心主义转向了主观唯心主义,是对黑格尔思想的倒退,在他们看来只有不断完善自我意识,才能实现人的健康发展,使社会形成良好的运作机制,人们就会幸福的生活。马克思则不满意该说法并对其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并指出要想改变世界的最基本途径就是人们的物质生产劳动。马克思对物质生产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之间有了一定的把握,为其形成的唯物史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象作为为了人的存在,作为人的对象性存在,同时也就是人为了他人的定在,是他同他人的人的关系,是人同人的社会关系”。[5](P268)马克思已清楚认识到人的本质特性就是生产活动,既是本质的体现,也是社会关系的要求,对社会内部的准确把握是马克思唯物思想的流露,更是实践思想的前提。

三、马克思实践观的确立与发展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此时的实践观是通过对劳动异化理论的分析来实现的,马克思使用了黑格尔的“异化”一词,但他并不满足黑格尔的“自然界是自我异化的精神”[3](P21)这一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反对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源头,因而他开始吸取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将二人观点融合并发展。马克思将异化思想运用到经济学领域,并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人的异化属性,马克思认为劳动应是人们为满足自己所需而进行自由自觉的劳动生产,这一劳动过程可以使人们感受到幸福快乐,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为了获得更丰厚的利润,不断地对工人进行剥削压迫,使得产品生产越多工人越贫穷,这已经成为一种人们为生存而被迫采取的谋生手段,也是劳动异化形成的表现之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开头就对以往错误思想做了一个彻底的清算,划清了与马克思观点的界限。“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1](P54)在马克思看来,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只是从直观看待世界,忽视了人的能动作用,他们认为人对世界的认识只不过是一种主观映象而已,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实践中,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主体的认识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而费尔巴哈则把客观世界当作认识对象,而不是改造对象,否定实践所具有的改造作用,在他眼里人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人,只是感性的直观。

此次论坛的宗旨是:以引导和促进燕麦荞麦青年工作者积极投身科技创新,提高自身科技水平和素养为目标,以“绿色产业与乡村振兴”为主题,围绕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栽培生理、植物保护、食品加工、旅游开发等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开展学术交流,助推燕麦荞麦青年科技创新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在关于何谓人的本质时,费尔巴哈强调人的感性活动,但它却脱离了人所处的社会关系以及历史进程,在他眼中人的本质就是“类”,本质是人共性拥有的。社会看作是孤立的人抽象的连接起来的整体,并把人与人之间维系的关系归结为爱和希望,在他眼中的人是抽象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忽视了其社会关系,忽视了实践对人的重要作用。马克思针对这一错误观点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56)这里的现实性指的是处在一定历史条件中并进行社会实践的活动,人是具有现实性的,只有处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人才能实现其本质。马克思还探究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正是通过实践这一必要途径来实现的事物的本质以及客观规律,都是在实践中探索并发现的,也只有实践才能对人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进行有效的检验,巩固了时间的地位。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总结道:“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社会,问题在于改变社会。”[1](P57)改变世界的途径正是实践,这句总结性话语赤裸裸地揭示了传统哲学仅仅局限于形而上学的世界中,思辨性的唯心主义强调精神思维的作用,忽视了人对世界的能动作用。但马克思认为,解释世界的根本落脚点是为了改变世界,马克思的关注点是现实中出现了矛盾与冲突,他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通过研究披露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并致力于为无产阶级寻找可行性路径,改变当时的阶级对立状况,提纲以实践为主线,对以往还不成熟的观点进行了重要补充,是马克思实践观确立的标志。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与历史观的统一即唯物史观作出了系统的论述。在该书中,马克思用“物质生产”取代了“实践”这一名词,实际上就是思想进步发展的表现。此时,马克思已经对西方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意识到人们不应单纯的实践,而是应在一定的社会历史中进行实践活动,而物质生产是其具体体现,这说明马克思在把握人类历史发展大方向的前提下,要把实践概念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才能更有效地改造世界,正如其所说:“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1](P74)马克思关于意识与存在的关系说,人的意识是在物质活动中不断形成并发展的,进而得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在研究物质生产对人的重要作用时说:“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P79)人们对物质材料的生产与再生产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前提,在确保生存之后才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各种关系进行建立,这里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体现了实践的最本质特征,马克思强调实践的历史性作用,历史是人们通过不断的实践得以发展的,是不断推动人们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支点。

相对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还不成熟的理论而言,《德意志意识形态》更加具体地展现了马克思此时的思想,马克思通过对物质生产的相关概念性论述,表达了要把实践与社会相结合的范畴,将哲学与经济学联合起来,对人的实践活动进行系统的分析,马克思将实践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对其唯物史观的完整阐述,为人的解放指明了道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黑格尔.自然哲学[M].梁志学,薛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The Development Logic of Marx ’s View of Practice

WANG Ran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 150025,China)

Abstract :Marx’s view of practice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his ideological system and is an important fulcrum of all Marx’s theoretical thoughts.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texts of Marx’s classical works and divides Marx’s view of practice into four periods:exploring period,“Rhine Period”,“Hegel’s Criticism of Legal Philosophy” and “German-French Yearbook” period,forming period,“1844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and “Holy Family” period,perfecting period,“Outline of Feuerbach and German Ideology” period. It can be said that Marx’s view of practice came into being with the exploration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form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Key words :Marx;practice view;man’s liberation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4-5856.2019.12.006

[收稿日期] 2018-11-19

[作者简介] 王 然(1994-),男,吉林延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文章编号] 1004— 5856( 2019) 12— 0022— 04

责任编辑:秦 平

标签:;  ;  ;  ;  

马克思实践观的发展逻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