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压直流换流阀电抗器端子发热问题研究论文_袁健

(江苏省送变电公司 210028)

摘要:随着中国国民经济建设需求的提高和电力建设事业的发展,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变的越来越重要。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直流电流已从3000A逐步增大到5000A,一些关键通流器件(如阀电抗器)的设计裕度变得越来越小,甚至出现少量阀电抗器端子过热的情况。针对特高压大组件换流阀电抗器端子发热的问题,理论分析了端子发热的主要原因,并对其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特高压、直流换流阀电抗器、端子发热、问题研究

1、前言

鉴于端子发热问题会增加换流阀检修的频次,严重时甚至会引起电网临时停电,需尽快开展特高压大组件换流阀电抗器端子发热问题研究,尽早完成现场整改工作,确保不因换流阀电抗器端子发热问题导致直流系统临时停运。本文建立了Ansys热场仿真模型,同时对增加U型母线后的电抗器端子及其连接母线进行了相关试验,结果表明在电抗器端子处增加U型母线能够有效降低端子处的温度,是一种值得推荐的解决大组件阀电抗器端子发热的有效方法。

2、端子过热的原因分析

根据现场监测和端子处接触电阻测试的结果,同时结合相关分析可知,导致母线发热的可能原因有:

2.1铜铝接触面局部氧化,接触面内部导电能力分布不均,导致接头的连接部分形成过热点;

2.2接触脂涂抹不均匀或较厚,在大电流的加热下,接触面局部位置出现放电,导致母排连接处的接触电阻增大,从而加速接触面的发热;

2.3原阀电抗器端子处的接触面相对较小,导致该处载流密相对较大,使得接触面可能出现过热现象。

针对上述原因,对引起阀电抗器端子发热的因素(如接触电阻、接触面的载流密度等)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增加U型母线的解决方案,即采用U型母线包住接触端头,使原设计的铜铝材料单面接触变为双面接触,电抗器端子接触面的载流密度有效减小,有利于降低该处的发热温度。该方案的另一优点在于阀厅现场安装相对简单,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3、U型母线方案的热场仿真分析

3.1无U型母线时的Ansys热场分布

如图1所示,大组件换流阀电抗器的端子为铝材,而与之相连接的母线均为铜材,两者的接触面积为80mm×80mm。换流阀(以金华极1为例)额定运行时,通过电抗器端子的为5000A方波电流(占空比1/3)。根据运行工况,对阀电抗器端子连接处的热场进行了仿真,结果见图2。

图2 端子连接处的热场仿真模型

由图2可知,在这种情况下,接触面的温度约为68~69℃,铝排的温度最高,达到71.8℃。

3.2增加U型母线后的ANSYS热场分布

当在阀电抗器段子增加了U型母线后,采用相同的电流和散热条件对新模型进行仿真,具体结果见图4。

图3 增加 U 型母线后端子连接处的热场仿真模型

由图4可知,在这种情况下,接触面的温度约为57~58℃,比不加U型母线时降低了约10℃,铝母线的整体温度降低,最高温度为65.7℃。

3.3仿真结果分析

对比两组仿真结果可知,在相同电流下,在有U型母线和无U型母线时,接触面及母线表面的温度并不相同,当增加了U型母线后:接触位置的温度降低;电抗器端子及其连接母线整体温度降低,其中铜母线的温度最低,其次是接触面的温度,而铝母线的温度最高。

另外,当电流的流经方向分别为铝—铜和铜—铝时,仿真结果安全相同,这说明电流的流向对仿真结果无影响。

4、U型母线方案的通流试验

4.1试验回路的设计

试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在增加U型母线和无U型母线时,电抗器端子及其连接母线的温度,并对两者的结果进行对比。由于阀电抗器的左右两个端子处分别临近进水口和出水口,因此两个端子处的冷却条件并不相同。在设计验证试验时为了避免冷却条件带来的影响,采用两台电抗器电路串联、水路并联的方案。第1台电抗器的端子(1号和2号)及连接母线与工程相同(无U型母线),第2台电抗器的端子(3号和4号)均加装有U型母线,即1号和3号端子的冷却条件(近进水口)相同,而2号和4号端子冷却条件(近出水口)相同,流过4个端子的电流完全相同。通流试验回路见图5。

4.2试验要求

4.2.1按照工程中安装母线的工艺进行母线连接;

4.2.2同时给两台电抗器分别通水(单台流量为(8.5±0.2)L/min),进水温度为(45±1)℃。通以与工程相同的等效直流电流,直至母线温度稳定(半小时内变化不超过1℃),测量电抗器铝排、接触面和铜排表面温度。

4.3试验结果及分析

按照试验方案,对有、无U型母线时的电抗器端子及其连接母线进行了通流试验。因为进、出水温差会对接触面温度结果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选择冷却条件相同的位置进行对比分析。由结果可知:

4.3.1 1号和2号端子处的温度并不高,分别为71℃和79℃,试验条件与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况基本相同,这说明目前的电抗器端子及其连接母线的设计是合理的,但是该设计对端子、母线的平整度及安装工艺提出了过高的要求。

4.3.2对比1号与3号端子、2号与4号端子的温度,后者均比前者低7~8℃。可见增加了U型母线后,端子处的温度比不加U型母线时明显降低。

5、结语

针对特高压换流站大组件换流阀饱和电抗器端子发热问题,进行了热场仿真,并对增加U型母线后的电抗器端子及其连接母线进行了相关试验,结论如下:文中提及的U型母线方案是在分析了端子发热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后提出的,同时考虑了现场施工的便利性,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尽管热场仿真模型并不完全与阀厅现场的实际情况相同,但该方法对研究电抗器端子发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采用增加U型母线的方案,可以有效降低端子处的温度,同时降低临近连接母线的整体温度;在实际应用时,应逐步完善U型母线的制造和安装工艺,以便在出现发热问题的特高压大组件换流阀中推广和实施该方案;大组件换流阀电抗器端子发热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为后续6250A特高压换流阀的研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刘振亚.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研究成果专辑[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2]张文亮 于永清 李光范 等.特高压直流技术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27(22):1-7.

[3]舒印彪 刘泽洪 高理迎 等.±800kV6400MW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设计[J].电网技术,2006,30(1):1-8.

论文作者:袁健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6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7

标签:;  ;  ;  ;  ;  ;  ;  ;  

特高压直流换流阀电抗器端子发热问题研究论文_袁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