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野下丰县糖人贡的考察与保护研究论文_胡爱英

摘要:

本文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县糖人贡技艺及其传承发展进行描述,考察了其在中国传统祭祀礼俗中的作用及意义,并为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获得有效的传承保护提出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糖人贡 传承 保护

序言

2003年,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04年该公约在我国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获得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开始频繁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我国得到广泛的接受和应用。

我国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的国家。自2001年昆曲艺术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来,中国非物质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掀起了高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法规和政策陆续出台,自2006年以来,我国四批共1372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继公布,政府组织,全民参与开展了及时的非遗保护与抢救工作。

2008年6月,丰县糖人贡与湖北天门糖塑、四川成都糖画一起作为糖塑项目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糖人贡艺人郭新元也于2008年11月被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二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一、丰县糖人贡概述

丰县隶属江苏省徐州市,历史悠久,有“先有徐州后有轩,惟有丰县不记年”一说,是汉高祖刘邦、道教始祖张道陵的故里。丰县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七县交界处,尤近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山东孔孟故里。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丰县民风淳厚,民俗上特别注重传统礼教,尊卑分明,长幼有序,重孝道、讲礼节。明朝《丰县志﹒风俗篇》:“唐白乐天诗云:‘山深民俗淳’。以今观之,亦近似矣。方今圣化渐摩,民风益淳,专事农桑,乐输赋税,婚姻死葬,有无相济,此又其俗之最厚云。”这是对丰县民俗的概括。

孝道文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儒家强调对于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父母生时要以礼奉养,死后要以礼安葬、祭祀。后者的“礼”的重要内容即是丧葬、祭祀仪式。故中国两千年以来的儒家传统文化中,丧葬文化深厚绵远,丧葬仪式异彩纷呈。丰县地临孔孟之乡、邹鲁之地,儒家文化盛行,民风淳厚,崇尚礼仪,有着丰富的丧葬祭祀习俗。

丰县糖人贡作为丧葬祭祀用品与当地丧葬祭祀文化一样源远流长,在以丰县为中心的苏、鲁、豫、皖交界处的农村丧葬祭祀中应用广泛。

二、丰县糖人贡的发展渊源考察

糖人贡,俗称“糖供”、“供品”,在以丰县为中心的苏北、豫东和鲁西南地区广泛用作葬丧祭祀用品。在丰县丧葬礼俗中吊丧、圆坟、做七、周年等都有祭祀活动,在祭祀中,糖供是不可缺少的供品。

糖人贡是以白糖为原料,运用模具浇灌而成,最初为宫廷用品,据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猊糖》记载:“近世造糖,作狻猊形,号‘猊糖'”。此处“猊糖”即是狮子乳糖。明?陆楫《古今说海?说略部?高斋漫录》又载:“熙宁中,上元,宣仁太后御楼观灯,召外族悉集楼前,神宗皇帝数遣黄门禀曰“‘外家有合推恩,乞疏示姓名,即降处分。’宣仁答曰:‘此自有处,不烦圣虑。’明日上问:‘何以处之?’宣仁答曰:‘大者各与绢二匹,小者分与乳糖狮子两个。’时内外已叹仰后德为不可及也”。可见,狮子乳糖应是宋代出现,神宗时,宣仁太后作为赏品赐于臣下,可见当时并非广泛生产,主要用于宫廷。

到了明代,《金瓶梅》第五十八回应伯爵调侃郑爱月道:“郑家那贼小淫妇儿,吃了糖五老座子儿,白不言语,有些出神的模样,敢记挂着那孤老儿在家里?”应伯爵所说“糖五老座子儿”就是一种糖塑,以白糖煎化模印道教尊神五方五老帝君。由此可见,在明代糖塑已是百姓筵席上的常见之物。糖塑的制作工艺在明代典著中多有记载,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石蜜》:“以白糖煎化,模印成人物、狮象之形者为飨糖。”“紫糖亦可煎化,印成鸟兽物之状,以充席献。”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甘嗜》:“凡造兽糖者,每巨釜一口,受糖五十斤,其下发火慢煎。火从一角烧灼,则糖头滚旋而起。若釜心发火,则尽沸溢于地。每釜用鸡子三个,去黄取青,入冷水五升化解。逐匙滴下,用火糖头之上。则浮沤黑滓,尽起水面,以笊篱捞去,其糖清白之甚。然后打入铜铫,下自用风,慢火温之,看定火色,然后人模。凡狮、象糖模,两合如瓦为之,杓泻糖入,随手覆转倾下。模冷糖烧,自有糖一膜,靠模凝结,名曰‘享糖’,华诞用之。”

除作为席筵用品、寿品外,这些“飨糖”、“享糖”的主要功用应作为祭祀用品。清初文学家褚人获在《坚瓠补集》卷一收录明末朱望子《糖丞相》诗二首:液蜜为人始自汉,印成袍笏气轩昂。狻猊歛足为同列,李耳(虎名)卑躬属并行。枵腹定知无肺腑,虚心自应没肝肠(史称陈后主全无心肝,别有肺肠)。儿童尽与相亲近,丞相无嗔可徜佯。镕就糖霜丞相呼,宾筵排列势非孤。苏秦诱我言甘也,林甫为人口蜜乎。霉(梅)雨还潮几屈膝,香风送暖得全肤。纸糊阁老寻常事(明成化中有纸糊三阁老语),糖相年来亦纸糊(年来祀神糖狮糖人,皆纸糊者故云)。诗中注释为《坚瓠补集》作者原注。诗题“糖丞相”,是对糖人的称呼。从“枵腹”和“虚心”可知,糖丞相是空心的,与丰县糖人贡的做法一致。诗中还提到在梅雨季节,糖丞相不易保存,容易软化。从最后两句原诗和注释来看,明代,兽糖、糖人已是人们祭祀时常用物品,但这种“宾筵排列势非孤”的祭祀排场,也只有达官富户家里才用,并非寻常百姓人家可用。丰县糖人贡即因祭祀供品而得名,在以丰县为中心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已流传数百年,亦是对明代糖塑的传承与延续。

经过三百多年的传承发展,结合丰县当地的生活民俗和宗教文化,丰县糖人贡艺人创作出大量的造型丰富的作品,从题材上可分为四类:

1、宗教人物,丰县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故乡,丰县民俗中有着丰富的道教文化色彩,在糖人贡作品中有着充分的反映,如老寿星、王母娘娘、八仙、天官等均为道教人物;

2、古代传统建筑模型,而这些建筑模型多与祭祀有关,如宝塔、牌坊、盘龙柱、狮子等;

3、祭祀用具,如蜡烛、酒壶、酒杯、香炉等 ;

4、动物、果品,如寿桃、石榴、公鸡、鲤鱼、猪头等。

传统糖人贡在丧葬祭祀仪式中常组合使用为24件套和32件套。24件套为:老寿星1 件,狮子2 件,天官1 件,牌坊1 件,寿桃2 件,石榴2 件,八仙人各 1 件、共 8 件,宝塔2 件,酒壶1 件,酒杯4 件。32 件套糖人贡在 24 件套的基础上增加 8 件,即香炉1 件、盘龙柱2 件、蜡烛2 件、公鸡1 件、鲤鱼1 件、猪头1 件。

丰县糖人贡省级传承人郭新元在近几年又对糖人贡作品进行了创新,增大了传统糖人贡的尺寸,设计了糖人贡的6大件:大寿桃2件,大果塔2件,大牌坊1件,大寿星1件。后又增加为13大件,增加了大香炉1件,龙蟠柱2件,大蜡烛2件,大酒壶和酒杯各1件,随后又增加为18大件、24大件。把祭祀供品的三鲜:鸡、鱼、整猪和八仙人物也引进了糖人贡,在市场上反响较大,大糖人贡现在已代替传统糖人贡出现在丰县人们丧葬祭祀时的供桌上。

糖人贡成为中国传统祭祀文化的重要载体,特别在丧葬礼俗中,与纸扎、冥币一样体现着儒家的礼孝思想。糖人贡作为丧葬祭祀用品,其每一形态都有着特殊的寓意,如“老寿星”、“天官”、“八仙”等形象,都是活跃在古代神话和民间文学中的人物,代表着福、禄、寿、仙,表达子女希望亲人逝后能升入天庭,高官厚禄,福寿绵长,也希望子孙仕途无量。 “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牌坊”形象是昭示先人的崇高伟绩和高尚美德。“狮子”是古时守护门庭,作为祭祀用品以示威严。此外还有鸡、鱼、猪、香炉、酒具等都是丧葬祭祀用品。这些供品在死者去世后的吊丧、圆坟,过七、百天、周年等日子祭祀时都需用的,是整个丧葬礼俗中必不可少的物品。

三、糖人贡的制作工艺

丰县糖人贡的制作为纯手工操作,主要原料为优质白糖、食用色素(包括胭脂红、食用绿、食用黄)。主要制作工具有:大铁锅、煤炉、水缸、木案、束子、铜锅、木铲、煤气灶、毛笔、木质模具等。其中模具的优劣决定了糖人贡的造型的好坏。丰县糖人贡的模具由丰县常店镇马楼村模具制作的代表人物颜世灵制作。颜世灵16岁开始学艺,为模具制作的第四代传人。模具的主要材质为梨木,梨木木质细腻,可塑性强,且表面平整光滑,没有疤、梗。模具制作的工艺是由选材、定型、绘图、刻模四个流程构成。模具的造型、图案及规格一般由糖人贡的制作者设计、制图,模具制作者根据其设计和要求制作模具。模具需定期沸煮,以达到消毒、杀菌、防虫蛀、防开裂、防变形,延长模具使用寿命的目的。

糖人贡的制作工序为:先将模具放在清水中冲涮,目的是使模具浸湿,不沾糖浆,糖人贡成型后容易脱模。然后用束子将模具扣好从大到小依次排放于案子上。把白糖加水(水2份、糖3份)化浆,细火慢熬,熬至适宜温度170℃—180℃,用木铲不停搅拌,使糖浆粘稠均匀,然后立刻注入模具,滚动,倒出多余糖浆并用木铲修补,待冷却至手可以承受的温度后拆模,成型糖塑通体雪白、晶莹透亮,待晾干后再用不同颜色的食用色素(以红、绿色为主)细加描绘,成品温润如玉,辅以丹红,碧绿,鹅黄色彩点缀,顿显纯净而亮丽,古朴而雅致,意趣天成。因其原料为白糖,故可食用,民间传统的丧葬仪式中即有“抢贡”这一环节,糖贡祭品使用完以后,小孩子们争相抢来食用。糖人贡的全部制作过程均为手工操作,需要两人以上配合协作才能完成。

四、糖人贡技艺的传承

丰县糖人贡自清代中期由郭氏家族传入丰县,距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丰县糖人贡技艺为郭氏世代口授家传,传男不传女,技艺秘不外传,历史上鲜有文献著录专门论述。

至今糖人贡郭氏家族已传承六代。第一代传人名字不详;第二代传人为郭氏;第三代传人为郭广杰;第四代传人为郭德诵;第五代传人为郭兆计、郭兆纯;第六代传人:郭兆计传给了郭修参(已故、失传),郭兆纯传给了郭新元。郭新元被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二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已传承到第七代。其中最具代表性人物为郭氏族第五代传承人郭兆纯,生于1920年,自幼得父亲郭德诵口授亲传,制作糖人贡技艺精湛,远近闻名,其作品多次参加徐州市民间艺术展览,屡获殊荣。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的郭新元,13岁便跟随父亲郭兆纯在家开始接触糖人贡制作,深得父亲真传,1990年,由于父亲年迈,郭新元便开始独立从事糖人贡制作与经营。2009年2月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中,郭新元荣获文化部颁发的纪念证书,其作品收藏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其制作工艺及作品先后入选县、市、省级第一批、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郭新元作为丰县糖人贡第六代传人,勇于打破陈规,积极鼓励子女从艺,目前已有两名郭氏子弟学艺:2008年,郭新元侄子郭腾随其学习制作工艺,现已可制作成套制品;2010年,郭新元儿子郭继凯中专毕业后在家随郭新元学习糖人贡制作工艺,制作技法进步很快。其女郭珊尚未毕业,学习间隙亦在家随父母学习制作糖人贡。

但糖人贡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糖人贡的存在与发展与丰县及其周围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密不可分,具有很强的地方色彩。随着时代的发展,丰县的丧葬习俗和丧葬理念逐渐发生变化,丧葬仪式朝着从简的方向发展,糖人贡的市场也加速萎缩。据传承人介绍,在上世纪办丧事,近系亲属都要办糖供,一天卖八到十套糖人贡非常正常。本世纪以来,丧事仪式逐渐从简,一般仅主祭亲属购买糖人贡作为祭奠品,其他祭奠亲属用悼金回贡替代,所以现在糖人贡一般有人预定才做,糖人贡的生存存在极大困难,从业者难以心无旁鹜地专一进行糖人贡制作,仅以此为业难已养家糊口。郭氏家族改行成员越来越多,年青人或经商或求学,基本不愿继承先人的衣钵,现在只有郭新元一人在做糖人贡,其后续继承人虽然会做,但都别有职业,并不以糖人贡做为主要职业。而且,糖人贡的主要制作原材料是白糖,正如明朱望子《糖丞相》诗所言:“霉雨还潮几屈膝”,糖人贡惧怕潮湿。糖人贡制作完成后均在自然环境中存放,受季节影响很大,在夏季潮湿季节,糖人贡的保存期只有几天到十几天,冬天可保存半年,作品不易保存这一特点是多年来限制糖人贡生产的另一重要原因。

五、糖人贡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确定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糖人贡作为丰县丧葬文化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地域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但发展状况堪忧,当地政府应依靠国家政策支持,加大对其保护和扶持力度,突出丰县糖人贡传统民间习俗和地域文化特色,建立系统而长效的保护措施,努力改善其生存、传承空间,引导丰县糖人贡可持续传承与发展。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

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丰县糖人贡”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引导社会关注。通过定期参加或举办国内外艺术交流展演活动,展示糖人贡的独特魅力及保护成果,提高全民保护意识。

(二)积极整理记录,建立保护档案和数据库

整理传承人口述历史,对传承人生活、制作过程、成品进行录制,配合当地祭祀活动,真实、系统、全面地记录“丰县糖人贡”活态资料。建立包括制作技艺流程、作品大全以及该项目理论研究资料等内容的档案和数据库。

(三)鼓励传承人开拓思路,提高创新意识

为拓展糖人贡市场,提高其市场价值,应鼓励传承人放开眼界,开扩思路,对糖人贡的题材、造型、图案等各方面进行创新。探讨可否突破其丧葬祭祀的使用范围,在糖人贡的艺术性和实用性上下功夫,提升其艺术和文化价值,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健全传承制度,加强人才培养机制

健全传承制度,强化传承人才培训。为使丰县糖人贡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糖人贡制作技艺后继有人,鼓励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郭新元要打破陈规,不计男女,积极鼓励子女学艺,培养新一批的传承人。政府组织对传承人进行教育培训,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专业传承和保护队伍。

(五)对传承人给予经费保障和技术支持

政府要对生活困难的糖人贡艺人给予生活上的帮助,落实传承人及模具老艺人生活补助及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经费保障。同时,政府应帮助传承人对难以解决的糖人贡保鲜问题进行技术指导和研发支持,使制作成品储存时效增长,开拓夏季祭祀市场,探求生产作坊可持续发展途径。

当今,丰县糖人贡的保护工作得到了当地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县文化局成立了糖人贡艺术中心,组织了一支由政府工作人员、非遗研究专家、传承人所组成的糖人贡非遗保护工作组,并制定了中长期的《江苏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县糖人贡保护规划(2013—2023年)》,当地政府的保护行为为糖人贡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徐艺乙.糖和糖的艺术〔J〕.民俗研究,1999.02

孔令伟.天津民间糖画艺术的发展、特征与现状〔J〕.民间美术研究,2014.01

陈日红.中国民间糖塑艺术源流略说〔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7

刘丹.中国古代糖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作者介绍:胡爱英(1976-),江苏丰县人,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民俗学

Research on Investigation and Protection of Fengxian County SugarTribu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U Ai-ying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national non 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of Fengxian County sugar tribute skills and i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investigates its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sacrificial rites, and as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ut forward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on how to get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heritage.

Key wor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ugar Tribute InheritProtect

HU Ai-ying:Department of Arts and Humanities,Nanjing Institute of Tourism Associate Professor. Ph. D. i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Research direction:Folklore

论文作者:胡爱英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7/5

标签:;  ;  ;  ;  ;  ;  ;  ;  

非遗视野下丰县糖人贡的考察与保护研究论文_胡爱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