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论文_宋继红

黑龙江省北安市第四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探析在冠心病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5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生活方式、心理的调整治疗,对照组采用他汀类、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β受体阻断剂等常规冠心病治疗药物,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片)药物。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均显著好于治疗前,但组间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冠心病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常规冠心病治疗药物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但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药物,可进一步促进患者心肌功能重塑,降低心力衰竭发生率,临床疗效更佳,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冠心病;临床疗效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指的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后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1]。针对冠心病的治疗主要包括改善冠脉血供、降低心肌耗氧、调节血脂、稳定板块等[2]。发作期和缓解期的常用药物包括硝酸酯制剂、β受体阻断剂、钙通道阻滞剂等[3]。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有助于改善恢复期心肌的重塑、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从而降低病死率,近年来被许多心内科医生作为常规药物应用于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中。本文通过比较是否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这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研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心内科初次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36例,女14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5.1岁,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者33例,慢性冠脉病者17例;观察组患者男35例,女15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54.9岁,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者32例,慢性冠脉病者18例;两组患者均有典型的心前区压榨样疼痛的临床表现,均反复多次发病,应用硝酸甘油及β受体阻断剂均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和冠心病分类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采取休息、禁绝烟酒、调整饮食、减轻精神压力等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β受体阻断剂(美托洛尔等)减慢心率、他汀类药物降脂稳定斑块、硝酸酯类改善心肌氧供;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使用卡托普利片,以12.5mg/次、3次/d的剂量口服。治疗2周后,比较组间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1.3 疗效观察

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以上,持续时间有所缩短;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持续时间改善不明显;加重:心绞痛发作次数增加,持续时间较治疗前延长。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数据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结果,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治疗期间均未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两组间相比较,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见表1。

表1 组间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近年来临床医学家趋于将本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慢性冠脉病两类[4]。前者包括不稳定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冠心病猝死;后者包括稳定性心绞痛、冠脉正常的心绞痛、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和缺血性心肌病[5]。无论冠心病的诱发因素是什么,当造成冠状动脉的血供与心急的需血之间发生矛盾时即可发作,心肌耗氧的多少主要有心肌张力、心肌收缩强度和心率所决定,这也为临床医生选择治疗冠心病的药物提供依据。

常用的治疗冠心病的药物包括:①钙通道阻滞剂:可抑制心肌收缩,减少心肌氧耗、扩张冠脉,扩张外周血管;②硝酸酯类:可扩张冠状动脉、降低阻力、增加冠状动脉的循环、减低心脏前后负荷;③他汀类降脂药:不仅是有调脂作用,还有保护心血管的作用;④抗凝(抗栓)药: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等,可防止血栓形成,阻止病情并倾向心肌梗死的方向发展;⑤β受体阻断剂:可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低心肌收缩力。

近年来一些临床医学工作者发现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可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所催化的血管紧张素Ⅰ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的过程,从而降低人体血管紧张素Ⅱ的含量[6]。血管紧张素Ⅱ的降低不仅可以明显的改善心肌供氧量、抑制心肌重塑过程,还可以降低外周血管压力、有效调节肾血流量、降低尿蛋白的水平,与其他舒张冠状动脉药物联合应用是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提出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冠心病的观念。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2周后,比较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与常规硝酸酯类两种方案的治疗效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情况均显著好于治疗前,病情得到改善,但组间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进一步证明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治疗方案在治疗冠心病方面,治疗效果更明显,临床症状和心电图及其他相关检查改善均较快,具有明显优势。

综上所述,在临床冠心病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常规冠心病治疗药物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但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药物,可进一步促进患者心肌功能重塑,降低心力衰竭发生率,临床疗效更佳,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美玲.不同联合降压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绞痛患者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1(2):44-45.

[2]刘勋,邹皓.卡托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心衰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1,36(5):137-138.

[3]刘佳敏,葛蕾.高危冠心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应用现况调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3,41(1):18-22.

[4]黄文奕.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药理机制及其临床应用[J].抗感染药学,2011,1(3):115-116.

[5]张有婵.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冠心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药物与人,2014,27(01S):26,29.

[6]周艳丽,李新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J].上海医药,2013,12(19):7-9.

论文作者:宋继红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9

标签:;  ;  ;  ;  ;  ;  ;  ;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论文_宋继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