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课程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与延伸论文_郭海婧

试论新课程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与延伸论文_郭海婧

山西省吕梁市高级实验中学 033000

摘 要:本文阐述了新课程高中新课程语文课外阅读与延伸,主要采用了以下措施:挑选“美读”的读物,划定“美读”时间;让“美读”与诵读、积累“链接”,厚积知识储备;借助“猜读”、“品读”、“研读”等方式,提升学生“思”、“说”、“写”、“评”的能力;把“美读”与师生互动相结合,灌注人文精神,培养美好心灵。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课外阅读的要求,指出:“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并对课外阅读的量化指标作了具体规定,即:“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把握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博采众长,对高中学生进行了科学、有效的“美读”引导。

一、挑选“美读”的读物,划定“美读”时间

1.文学名著类。

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曹雪芹的《红楼梦》、鲁迅的《呐喊》、茅盾的《子夜》、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以及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的短篇小说等,要求利用寒、暑假的时间阅读,采取鸟瞰全貌和精读章节相结合的方式。

2.当代文学作品类。

由语文教师从近几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挑选推荐,要求利用“五一”、“十一”长假阅读、消化。

3.同龄人的优秀文章类。

由学生在浏览《语文报》、《语文世界》、《少年文艺》、《青年文摘》、《读者》、《作文成功之路》等刊物、书籍时自主阅读。这类“短、平、快”的读物,多在教师安排的每周阅读课上进行。

二、让“美读”与诵读、积累“链接”,厚积知识储备

早读时光,学生在我的指导下放声地读,沐着晨光、浴着清风诵读,任琅琅的书声飞出窗外,牵出如火的朝阳,唤来啾啾的小鸟……身心沉浸在美文华章所营造的诗一般的氛围里,口耳相传,怡情启智,妙谛无穷。

晚自习时刻,学生手捧《语文报》、《语文世界》、《作文》及林林总总的作文图书,一头氽进了课外阅读的广阔海洋。那里没有喧嚣的声浪,只有偶尔溅起的银色浪花;那里没有战马嘶鸣的豪壮,只有春蚕咀嚼桑叶的轻响。这是每周“五个一”积累的黄金时光。所谓“五个一”,即:荟萃一组常用词、积累一组熟语、摘妙一组妙句、自学一首古诗词等。美的自主阅读,立体式的积累,加上及时反馈、彰显优秀,让学生渐渐上瘾,乐此不疲。一学年结束,近半数的学生写了厚厚两大本,成为鲜活、丰富的知识储备。

三、借助“猜读”、“品读”、“研读”等方式,提升学生“思”、“说”、“写”、“评”的能力

1.先讲“猜读”。

此法主要用于训练“思”与“说”的能力。一次阅读展示课上,我出示文题《秋天的播种》后,启发学生思考:本文可能选写哪些素材?如果要你写作文,你打算确定哪一种最佳思路?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经过一番静思后,随即“七嘴八舌”,课堂于是生动、活跃起来……这是整体上的“猜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接下来由教师展示《秋天的播种》的具体内容,其中安排了三次“猜读”:“我”考试失利后在回家的途中,行文会叙写哪些生活情景?面对儿子黯然神伤的面容,苍老、辛劳的父母会怎样安慰?在返校的那一刻,在这个生活拮据的家庭,会发生怎样的一幕?局部的“猜读”,撩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调动积累,驰骋想像,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答案”。

2.再说“品读”。

品读即对作品中精美的词语、句子、段落等进行品评、玩味,从细微处领略作品之美,和作者真诚对话。通常的做法是:由学生自选一篇千字美文,先进行一番阅读、咀嚼后,在小组内或在全班交流、展示。学生本人在表情朗读、细细品评时,还适时穿插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如:这个词用得美不美?这个修饰成分能否去掉?这处标点有什么妙用?这个小段落能否调换位置?……从而形成台上台下“互动”的和谐氛围,一花盛放,引来众香扑鼻。

3.最后说“研读”。

这是一种难度较大的综合性、专题性阅读,它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阅读专题,广泛占有资料,继而探究、总结,写成书评、读后感、文化随笔一类的文章,以张扬个性、提升品位。高一学生初来乍到,平时接触面窄,教师的下水示范显得十分重要。为此,我首先印发了专题论文《侧面描写的技巧》供学生阅读、借鉴,并在材料搜集、专题选定、拟纲写作方面予以点拨。坚冰终于打破,春水汩汩流淌。

四、把“美读”与师生互动相结合,灌注人文精神,培养美好心灵

语文学科是实用性的工具,更熔铸着强烈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美读”,要发挥人文性的作用,灌注人文精神,培养年轻一代的美好心灵。而注重师生互动,让心与心碰撞、交流,是一条理想的捷径。

如针对期中考试之后部分学生情绪低落或意志松懈,我选取美国作家曼狄诺的《我现在就付诸行动》和获奖小小说《两个鸡蛋》,组织阅读中的“师生互动”。曼狄诺“我现在就付诸行动”一语在文中反复出现,如黄钟大吕,撼动了学生的心;《两个鸡蛋》写贫困家境中父亲的责任心及关爱之心,写儿子对父爱的回报,于细微处见真情。“互动”有表情朗读,有品评、玩味,有创造想像,有“现身说法”,在阅读交流中得以振作精神、激励斗志。引导高中生“美读”,获取美的真谛,打造美的人生,美不胜收。

五、调动参与意识

我们的教学形式应该不时“换新”,不断地给语文园地注入活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如果我们能变换教学方式,拓展教学空间,这样的课一定会赢得学生的喜欢。

在教学《雷雨》一文时,教师可以摈弃传统的一课一讲的方式,而是采取单元教学法。设计单元主题为“让周朴园向我们走来——一个话剧舞台人物形象的鉴赏”。在课前印发材料参读:《周朴园人物形象之我见》、《周朴园对鲁侍萍真的毫无感情吗》等。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质疑解惑,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排练《雷雨》片段,老师在课后进行指导。在做好以上这些准备后,话剧小组演出,同学评说分析。依据这种“编演评研”法教《雷雨》,不仅适当拓展了教材,而且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的陈旧、僵化,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潜能,突出迁移发展,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完全可以断定,尊重了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放飞心灵,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才能是无法估量的。而作为教师,也要不断钻研教材,不断更新教法,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从关注学生的角度常教常新。

六、引导提问质疑

语文教学,还应是不断地唤醒和弘扬人的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养成敢于质疑的个性。因此,语文课堂上应该坚持“六让”原则:课文让学生看,题目让学生练,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讲。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导向、激励、评价、搭桥,给予每一位学生充分思考、实践的空间,让学生形成问题的意识与追问的风气。

如在学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时,学生针对教材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既然杜十娘与李甲已经做了夫妻,为什么还始终不肯告诉李甲有关百宝箱的秘密?二是杜十娘身边还有百宝箱,她还可以选择走别的人生道路,为什么还要投江自尽?要知道人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难道她真的无路可走了吗?三是《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曾经让无数的读者洒下过同情的泪水,琵琶女与杜十娘都是风尘女子,两人都有过不幸的遭遇,那么相比较而言,琵琶女与杜十娘谁更值得我们同情,谁的形象更光彩照人呢?三个问题,言之凿凿,切中肯綮。一个学生如果对课文没有深刻透彻的钻研,没有独立思考、质疑问难的意识,对作品能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吗?

参考文献

[1]王伟 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新课程学习,山西新闻出版集团,2016,4。

[2]王之声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教与学,湖南教育出版社,2016,2。

论文作者:郭海婧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9月总第1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7

标签:;  ;  ;  ;  ;  ;  ;  ;  

试论新课程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与延伸论文_郭海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