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综合科学(科学)课程的几点思考_科学论文

关于综合科学(科学)课程的几点思考_科学论文

关于综合性科学(理科)课程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科论文,课程论文,性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60年代以来,各种综合性科学教育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到目前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学阶段的自然科学课程中,设置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综合性科学(理科)课程。我国,也有吉林、上海、浙江等省、市在综合性科学(理科)课程方面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探索,目前教育部在制订新一轮课程改革标准中,综合性科学(理科)课程的设计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为什么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综合性科学(理科)课程能风靡全球,这不得不让我们从理科教育的功能、学校教育的目标以及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等大背景下,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当代科技的发展呼唤综合性人才

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发展,同时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也正在不断缩短,而在这其中,不论是科学技术的理论发展,还是向生产力转化的具体技术,都表现出了高度综合化的特征,这就对教育提出了培养综合性人才的现实要求。

1.科学理论的发展趋向综合化

从20世纪中期开始,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些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其中“核物理”、“电子学”、“高分子科学”和“生物分子学”构成了四大带头学科,同时伴随出现了“生命科学”、“电子技术的应用”和“空间技术的发展”这三个新领域。近年来,随着人类对生存条件的关注,又出现了能源、环境等相关的一些综合性学科。可以说近50年来科学理论的发展是以综合化为主要趋势的。如在科学理论方面,环境科学的诞生就融合了人文社会学科、地理学、生物学、化学、大气科学等众多学科的知识;航天科学的发展也是集数学、物理学、天体力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的综合学科;同样,分子生物学也是在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了DNA分子模型基础上才创立起来的,可以说“是一场由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科学家共同参与的大会战”。

2.科学与技术趋向一体化

近几十年来,科技发展也表现出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越是新技术,其所包含的科学知识越密集,同时新技术的发展又对现代科学的发展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如高能加速器的技术渗透到粒子物理研究的宇宙学、原子核物理、凝聚态物理等各个领域,同时高能加速器的建造又依赖于高频技术、强流技术、高真空技术、磁场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的支持。

可见,当代科技的重大突破,不能只靠某一个学科或某一方面人才去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单科的或局部的知识其应用度是十分有限的,而整体的、综合的知识才具有广泛的、巨大的应用价值。

3.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现代科技的发展在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如电的利用、现代通信和医疗手段的进步等,这是有目共睹的。但现代科技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向人类发出了危险的信号。人类在大规模地开发自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的同时,也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为人类创造幸福的无限能力,另一方面也提供了足以危及人类生存根基的能力”。这是一个关系到人类命运的问题,因此在社会文明依赖于科技进步的同时,科技进步也离不开社会文明的导航。

综上所述,从社会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不论是科学理论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还是人类社会生存质量的提高,都不再是一件孤立的事件。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如此之密切,呼唤着既具有“有价值的科学知识,又掌握科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又具有正确的科学价值观、道德观”的高科学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二、学校学科课程的形成及现状分析

1.学校学科课程的形成

从人类教育发展史来看,自17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为使教育更好地适应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需要,受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教育从教学的组织形式上采取了班级授课制,从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提出了“要以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内容组织教学”,由此极大的丰富了学校的课程内容。在这之后的二、三百年中,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进行着调整与变化,但可以清晰的看到,学校的学科教学是科学发展成熟到一定程度进入学校并由学校教育进行科学知识普及的产物。

由于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科学的发展是以分科的向纵深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所以反映到学校学科教学内容上,必然是强调学科的分割和细化,过份强调单学科知识的价值,这便是我们今天学校教育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由来过程。而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环境科学、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等一大批交叉学科的蓬勃兴起,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勃勃生机的同时,也形成了当代科技的前沿学科,而随着这些交叉的综合学科的不断完善及人类社会对它们依赖程度的提高,这些交叉的综合学科也就必然要走进学校的课堂,这便很自然地在学校的课表中出现综合性科学课程。可见基础教育中开设综合性科学(理科)课程是使教育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然趋势。

2.单科教学对人才培养的利弊分析

我国自解放以来,基础教育中的科学教育一直保持着以单科教学为主体的模式。以物理学科为例,初中开始实行物理分科教学,进行较为系统的物理知识的教学,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在兼顾定性认识研究为主的同时,开始进行初步的定量研究,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和严密。高中阶段则是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第二轮分学科教学的循环,更加注重从定量的角度把握物理学的概念、规律,以求使学生掌握更加系统、严密的物理学理论体系。这样的一种学科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了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全面系统的进行了物理学知识的教学,对于学生掌握物理学基础知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必须看到,这种一贯制的分学科教学也存在着如下一些不可忽视的弊端。

①过份强调学科的学术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单学科教学由于过份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理论的严密性,导致教学内容庞大和高深化,这样就容易造成将学科学习目标与学校基础教育目标等同化,从而忽视学生在其它方向的发展。

②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

由于单学科教学过份强调学科的知识体系,势必造成学科教学内容缺乏社会适应性。尽管教材的编者和施教的教师为使学科教学内容现代化、生活化做出了不少努力,但单学科的内容终究不是自然生活中的全部,因此也很难构成教育的整体,导致学科科目之间缺乏联系。而在这种教学背景下,将学生的认知、实践活动限制在了局部的学科之内,不能认识到科学的更广阔的内涵,当他们在面对自然社会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时,则往往会由于思维缺乏整体性、创新性,因而表现出对实际问题只能片面地、局部地“动口”,而无从“下手”的局面。

三、人才培养呼唤综合性科学(理科)教育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如人口、环境、能源等现实问题都是异常复杂的,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要多学科间的相互协作、共同研究;从科技发展的自身需求来看,在一些古老的学科向纵深前沿发展,使人类对自然认识达到一定程度统一的同时,科学家开始注意到了学科之间的交叉,人们对一些交叉领域实施自然科学的多学科性的研究,使人类得以更进一步统一地、综合地理解自然现象,更好地解决了现实中的复杂问题。但目前这种对人才的“单科培养、综合使用”的模式与解决现实社会中复杂问题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所以要想更广泛、深入地对交叉领域进行探究,就必须加强综合性科学(理科)教育。

另外,我们今天的教育是要使受教育者适应明天的世界,所以我们的教育不能过份地强调对单一学科知识的继承,且不说当今社会知识激增,使得后人要想全部继承前人的知识遗产的难度在日益增大,就从教育的功能和人的认知规律来看,我们也不应将学生死死的限制在前人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进行单纯的归纳和演绎,因为单纯的归纳只能得出适用于原型的规律,单纯的演绎很难得出新的认识。面对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从提高未来全体公民的整体素质的高度认识今天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的基础教育应在承认教育的继承功能的同时,强调学生的创新和发展。有创新才有发展,这是当今社会基础教育的根本目标。所以学校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具体的科学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探究精神的教育,探究是连接教学与科学的桥梁,是创新意识的灵魂。

可见,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基础教育以自然本身的综合性为背景,将自然科学教育视为一个统一的、综合的整体,适当软化已有的学科边界,以大科学观为出发点,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思维的策略与技能,减少对琐碎知识细节的记忆。只有这样,我们的基础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四、对我国实施综合性科学(理科)教学的思考

继吉林、上海、浙江进行综合性科学(理科)课程试验之后,近两年来在全国的许多省、市都进行了不同范围的试验探索。由国家教育部负责制订的新课程标准,也将综合性科学(理科)课程纳入到新教育计划之中。但就从笔者了解到的一些具体试验情况来看,试验中都存在着某些具体的客观问题,要真的想抓好综合性科学(理科)教学,使之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服务,还需要一个探索、研究的过程,特别需要处理好如下几个问题。

1.更新教育观念,积极稳妥地开展试验研究

进行综合性科学(理科)教学试验,不是少数专家制订出课程标准、编出教材就能解决的问题,这里首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其中包括专家的教育观念,更包括施教的教师及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面人士的教育观念。

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要靠广大的一线教师,而教师的劳动成果又需要社会来给予肯定和认可。因此教师和社会各方面的人士都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学科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明确综合性科学(理科)课程的教育功能。在落实好具有较持久价值的知识教学的同时,更要考虑到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的亲身体验,考虑到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基础教育的科技取向。只有这样才能将以往教学中只注重培养学生学科素质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过渡,才能将提高全体未来公民的科学素质落到实处。

必须承认,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都是以单学科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不同学科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无不打上了本学科专业的烙印。因此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在很短的时间内使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既转变了科学教育观念,又掌握了良好的教育方法,所以我们应以一种积极、稳妥的态度开展综合性科学(理科)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观念要超前、行动要稳妥,试验要积极、推广要有序。

2.搞好教师的培训工作,抓好试教工作的落实

从一些地区的试教工作来看,进行综合性科学(理科)教学试验过程中,搞好教师的培训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这个培训应包括教育观念、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技能、教学的组织形式与实施方法等多个方面。

由于不同学科的教师都是以单学科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在大学学习期间所开设的课程过份强调本专业的知识,加之前些年在中学教学中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现在许多青年教师的知识面过窄,跨学科的知识、教学技能大有“隔行如隔山”的感觉,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物理、化学与生物、地理学科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如物理、化学教师对生物、地理知识知之甚少,认识上有很多科学性问题;而生物、地理教师则对物理、化学学科的实验操作、定量研究等问题感到十分困难。类似这样一些知识上、教学技能上的问题,应在教师试教前通过培训工作扫清障碍。

对于新的科学观、教育观带来的科学探究式教育的组织与实施方法,是一个值得广泛研究的问题,如怎样针对一个实际中的综合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改变以往学习现成答案的方法,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科技、关心生活的积极性等,这些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需要在试教的过程中广泛交流、反复研讨,在试教的过程中完善教师的培训工作。

3.明确综合性科学(理科)课程的功能,完善评价体系

以往的单学科教学,过份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严密性,因此学科的教学评价更偏重于对具体知识内容的掌握与应用的评价。而综合性科学(理科)教学与单学科教学相比,软化了学科的边界,因此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学内容的绝对数量,降低了对单科知识理解深度的要求,但在学生参与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把握学科知识和方法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道德观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用过去的单学科教学中的知识性评价体系来评价今天“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背景下的综合性科学(理科)课程的教学活动。而需要我们明确综合性科学(理科)课程的功能,制订出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方案,这是进行综合性科学(理科)教学试验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综合性科学(理科)教学评价问题是一个需要在新的科学教育理念支持下的教学评价体系,而这个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试教过程中不断研究、探索,加以完善,以使综合性科学(理科)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总之,综合性科学(理科)课程进入我们学校教育的课堂,这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这对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们应以第三次全教会提出的“全面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为指导,站在提高我国未来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的高度,冷静思考、积极探索,在基础教育领域高效地落实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标签:;  ;  ;  ;  ;  ;  

关于综合科学(科学)课程的几点思考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