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的日本产业结构调整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面向21世纪的日本产业结构调整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面向21世纪的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产业结构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至今已达8年之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大的方面看,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泡沫经济的后遗症(不良债权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二是日本传统的经济体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明显地表现出“制度疲劳”,而其改革却进展迟缓;三是日本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决定整体经济走向的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比较乏力。因而,产业结构调整和消除泡沫经济后遗症以及运行体制变革已成为当前日本最紧迫的三大课题。本文拟对日本产业领域的主要问题、面向21世纪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影响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等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当前日本产业结构的主要问题

尽管产业结构是指构成整个国民经济的三大产业以及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但产业结构合理与否却不能简单地以某种数量指标进行评判,因为各国的自然条件不同,发展程度不一,产业结构必然存在着重大差别。因而,分析一国产业结构的问题点应主要着眼于其现有的支柱产业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趋势,新兴产业的成长状态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从现实情况看,目前日本的产业基础实力非常雄厚,特别是其制造业仍然以技术精湛、国际竞争力强而著称于世。1990~1998年8 年间,日本只有1996年的对外贸易顺差低于10万亿日元。日本的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电子材料、机械设备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均占有极高的份额。但在这强大的产业背后,也存在着一些危机因素。

第一,上述传统支柱产业继续发展的空间极为有限,在新形势下难以支撑日本经济增长。这是因为:(1 )许多日本传统支柱产业的国际比较优势已经或正在丧失。例如,韩国在纤维、纺织、钢铁、造船、电气机械、家用电器、半导体等产业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已经超过日本,并且在一般机械、办公机械、光学机械、汽车等产业正在缩小着与日本的差距。①(2)许多日本传统支柱产业领域正进行生产据点转移。 出于降低生产成本和占领国外市场等方面的考虑,日本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在80年代后半期开始大规模增加对外投资,90年代中期日本汽车工业的国外生产比率也达到了30%左右,预计到2000年这一比率将提高到40%。②(3 )日本传统支柱产业在泡沫经济时期的过度投资造成了十分严重的设备过剩和雇佣过剩,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投资增长的余地很小,难以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及扩大就业的乘数效应。1997年日本国内汽车生产约为1070台,与1 400万台的生产能力相比,有25% 的生产能力过剩。而日本整个产业的设备过剩率高达32.8%,过剩雇佣人员达352 万人。③

第二,能够替代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强有力的拉动作用的新兴产业群尚未形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出现新的产业群替代传统的支柱产业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并保持经济的活力。然而,进入90年代之后,无论从产业界的目标看,还是从现实的投资活动看,日本经济都处于主导产业部门的空白时期。

二、面向21世纪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

不断培育出新成长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从市场潜力来看,日本应当把信息与通讯产业、环境保护产业及具有环保性能的产品开发以及以商品流通和医疗保健为中心的服务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开发。

首先,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信息、通讯产业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将会有更大的技术变革和更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美国出现了“新经济”现象(高增长、低通货膨胀)。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强有力的新增长点。据1997年美国商业周刊报道,在过去的3年中, 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7%来自于高科技产业,而民用住宅建设和汽车工业的产值分别为14%和4%。 随着互联网络的蓬勃发展和直播卫星电视的崛起,1996年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创造的产值已占其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3 %,消费者和企业仅在信息硬件方面的投资就高达2820亿美元, 比其新汽车及配件的销售额高17%,比新售住房总值高49%。④信息产业不仅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产业群,对经济增长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而且它还可以不断地装备传统产业,使之向知识集约型产业发展。

日本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产业的发展。据日本通产省预测,到2010年日本信息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26万亿日元。 ⑥充分开发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将给日本经济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其次,当前自然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环境保护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1997年12月在京都召开的防止地球变暖会议确定在2008~2010年间日本实现比1990年减少CO[,2]排放6%的目标, 美国和欧盟分别减少7%和8%。为此,有关国家必须运行能源结构转换和减少能源消耗。从表面看,限制CO[,2]排放等环境保护措施会对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但从另一个层面看,这项工作也会创造出新的产业机会,并进而推动经济发展。随着有关国家环保法规的强化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各种节能型机械设备、环保汽车、节能型家电等环保型产品的市场必将迅速扩展,开发和生产各种清洁能源、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部门也必将成为极为重要的产业领域。日本产业界在70年代中期以后的环境保护工作中取得了许多环保、节能成果和经验。目前日本在环境保护和节能方面的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93年经合组织环境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指出,在过去20年中日本经济增长了122%,但氧化硫的排放却减少了82%, 氧化氮的排放也减少了21%。⑥。据日本通产省预测,到2010年日本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产业的市场规模将从1997年的15万亿日元扩大到37万亿日元。⑦因而,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产业及传统产业的环保化开发将是一个重要的成长型产业。

最后,日本的服务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一结论不仅仅是出于日美两国产业结构方面的指数比较(目前美国制造业产值仅占GDP 的20%,而日本为30%),而主要是因为日本商品流通等服务业的滞后性,人口老龄化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日本虽然已经建立起了世界一流的工业生产体系,但其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业相比却较为落后。这可以从日本高昂的消费物价方面反映出来。据日本经济企划厅1995年11月的调查结果看,东京的物价水平是纽约的1.59倍,伦敦的1.52倍,巴黎的1.34倍,柏林的1.35倍。⑧造成日本消费物价高昂的主要原因显然不是由于其生产领域效率低下,而是由于其流通领域效率低下。随着大店法的废止及其它方面规制的缓和,必然会有大量资本投入到商品流通等服务业内。据日本通产省预测,到2010年日本与流通有关的产业领域的市场规模将从1997年的36万亿日元上升到132万亿日元, 是所有产业部门中增幅最大的一个。⑨随着物质产品日渐丰裕,人们的消费必然要从单纯的物质消费向文化生活消费发展。因而,文化消费型产品和服务也是工业化国家最重要的产业领域之一。另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与老年人护理、医疗保健相关的服务业必将需要进一步发展。总之,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必将成为日本产业发展的最重要领域之一。

三、制约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

尽管目前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非常紧迫,但从现实情况看日本仍然存在着众多不利于其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从大的方面,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日本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已大大降低。日本是战后产业结构调整最为迅速和成功的国家之一。日本之所以能够迅速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是与日本实施的强有力的产业政策分不开的。日本政府通过产业政策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并利用租税特别措施和财政投资贷款为重点产业提供资金援助、通过各种措施促进重点产业扩大国外市场和保护其国内市场、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科研资助为重点产业的发展提供社会环境和技术基础。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日本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力明显下降了,这主要是因为:

(1)目标产业(或重点产业)越来越难以确定。 尽管日本的产业主管部门在重点产业的选择方面提出了许多标准,但实际上其选择过程并不是按照所确定的标准来进行。正如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小宫隆太郎所述:日本政府认为必须建立并大力加以扶植和保护的产业,基本都是有关国家威望的产业,即大体上能够满足下述两个条件的产业:第一,应当是在经济发展阶段方面比日本先进的近代国家、发达国家或尖端技术国家已经拥有、能象征该国之强大,并且只要日本付出一定的努力(保护、扶植)就能拥有的产业。第二,必须有一定的规模,人人都关心其发展,在国内和国际上都具有新闻价值的产业。⑩从目前的情况看,日本已实现了赶超任务,从而在国际上很难找到可以直接或间接模仿的样板。日本的信息产业虽然和美国有很大的差距,但该产业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创新而不是模仿是这一产业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没有企业全方位的探索和充满冒险的创新,政府“圈定”的产业开发方向很有可能造成大规模无效投资(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府鼓励开发的第五代计算机和高清晰度电视虽然投资很多,但都没有取得成功)。另外在经济成熟化后,对国民经济仍然起重要作用的传统产业作为政府扶植、保护的既得利益集团的联合抵制也使日本政府在确定目标产业方面困难重重。为推进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日本政府曾设想冻结对资本密集的钢铁等重化学工业的扶植,以集中力量加大对计算机等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扶植,但由于有关产业部门的反对使日本知识集约化产业结构的设想在实施上受到了很大限制。

(2)在新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下, 产业政策手段的选择空间日趋狭小。美国休·帕特里克教授在评论日本产业政策的成功经验时认为,在日本一旦某种产业被选定为重点产业,日本政府就会提出一揽子综合支持措施。这种一整套的政策扶植和美国所实施的仅靠单一手段的“零敲碎打”的产业政策形成了鲜明对照,因而也就比美国的产业政策更有效。(11)但目前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日本政府长期实行的保护重点产业的国内市场,并扶植其扩大出口的保护主义措施在新贸易保护主义和管理贸易的浪潮下变得极为难以实施。这最突出地反映在日美之间不断升级的经贸摩擦上。日本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已做出了为进一步开放市场而进行体制变革的承诺。因而,日本已很难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扶植其新成长产业。财税方面的优惠政策曾作为日本促进新成长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而广泛运用。但由于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所造成的税收增长缓慢,而为刺激经济增长与提供老龄化社会的必要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却不断扩大,目前日本财政状况已极度恶化。1998年3月末,日本国债及地方债余额已超过500 万亿日元, 比当年度日本GDP总额还高;该年度日本中央及地方财政赤字总额约占当年GDP的7 %。从总体上看,日本是西方七大工业国财政状况最糟的一个。在这种情况下财政重建已迫在眉睫,日本政府通过财税政策扶植新兴产业的回旋余地也很小。日本财政投资贷款可运用的资金规模虽然较大,但随着社会福利开支的扩大,资金管理费用的增多以及国债占款的膨胀,真正用于新兴产业开发的比例也在不断下降。1997年度日本财政投资贷款中用于产业和技术开发、中小企业扶植、运输和通讯事业的比例仅占1.9 %、10%和3.2%,而1975年该比例分别为3%,15.6%和12.7%。(12)

第二,日本式的新产业开发模式在新形势下暴露出内在弊端。所谓日本式的产业开发模式就是指在出现新的事业机会时,往往不是出现大量新企业从事该领域的开发,而是原有的大企业在主力银行及其它关系密切公司的支援下通过系列制的方式向新产业领域扩展。因为在经济增长较快、企业经营形势较好的时期,各企业及企业集团在经济成长预期的指导下都不甘心抱守传统的产业领域,而是想尽量把更多的新成长产业吸收在自己属下,这样就形成了各集团在新事业领域的激烈竞争和新成长产业的迅速发展。美国进行风险产业开发的企业有51%为开业不到5年的新企业,而日本进行风险产业开发的企业中有77%为开业5年以上的老企业。(13)日本的这种新产业开发模式在战后、特别是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曾发挥出了其独特优势,极大地促进了其新兴产业的开发。但这种开发模式在泡沫经济时期造成各企业集团在新产业领域盲目扩张,泡沫经济破灭后纷纷陷入困境,承受着规模巨大的设备过剩负担。因而,在目前日本经济萧条、前景不甚明朗的情况下,各企业对新事业领域的投资又变得极为谨慎。新开业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很多国家都是新产业开发最重要的一支力量,但在日本不仅过去这支主体的力量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也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影响日本中小企业开发新事业领域和在新产业领域创办企业的主要障碍是资金筹措问题。据日本大藏省《法人企业统计》,1996年末日本中型企业的资本构成中约有47%为从银行借款,在小型企业这一比例更高达55%。由于日本的银行业普遍遭受着不良债权的困扰,对新开办企业及中小企业贷款条件审查极严格,并且一般都要求借款者提供充足的提保物品。在目前日本地价低迷的情况下(不动产约占日本借款担保品总值的3/4),中小企业及新开办企业的借款担保能力很低,因而在资金筹措上极为困难。据日本通产省1998年11月的调查,有34%的日本中小企业感到融资不畅,41%的中小企业表示无法借到其所希望的借入额度。(14)总之,日本大企业对开发新产业领域顾虑重重,中小企业又无法顺利融资的现象必将影响日本产业结构的顺利调整。

第三,日本产业向高新技术领域拓展的科技障碍。尽管日本已具有了很强的科技实力,但这种实力和日本的经济发达程度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要求相比还有许多薄弱环节。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基础科学相对滞后。日本的科学技术、特别是许多技术领域已经位居世界先进水平,但其基础研究能力仍然较低。在90年代以前日本基础科学领域的落后性并没有制约日本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因为日本积极进行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并在生产中进行技术改进。这样日本反倒充分利用了“后发优势”建立起了最强大的工业体系。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日本已完成了赶超任务,在总体上失去了可以进行模仿的技术样板,因而,只有依靠自身的科技创新才能顺利实施向新产业领域的拓展。而基础科学研究开发能力薄弱必将影响其科技创新能力。这是因为当前的科技革命和以往的科技革命过程存在着重大区别:传统的科技进步的基本模式是“干中学”,即生产中出现了薄弱环节要求人们为克服它而进行研究开发,从而技术水平和基础理论都得到了发展。而目前重大的技术创新都源于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科技进步的基本模式是“学中干”,即科学家依靠其深厚的理论基础设想出一种全新的产品或生产技术,然后进行试验和试制,成功之后投入到生产领域。 (2)日本企业科技开发投资热情下降。在战后长时期的经济发展中,日本企业一直十分重视科技开发,以图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企业发展。但泡沫经济破灭后,许多日本企业为节约生产经营成本纷纷削减了研究开发经费。由于日本全部研究开发经费中的近80%由民间企业承担,民间企业对于科技投资热情的消退,必将影响日本产业的科技进步和向新产业领域开拓。

最后应当指出,日本对经济活动所进行的广泛而复杂的规制也是影响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障碍之一。日本是有名的“规制王国”,虽说自8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就进行规制缓和的改革,并且也撤消和缓和了部分经济规制,但目前有关经济活动的许可、认可制度也在1 万件以上。繁杂的经济规制严重地制约了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机能,阻碍着资源在产业间的流动,从而对目前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为了顺利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日本政府必须在进一步放宽规制、促进科技进步、建立起面向风险产业融资的新体制等环节上为新成长产业的发展创造出良好条件。

标签:;  ;  ;  ;  

面向21世纪的日本产业结构调整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