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工程设计的几点体会

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工程设计的几点体会

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工程设计的几点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刘奕[1](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许皓[2](2018)在《苏联经验与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研究(1949-1965)》文中指出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过程,不可避免地要从苏联经验的影响说起,它既是建国初期城市规划发展的一个外部动因,也是一条内在主线。“趋向”还是“偏离”苏联经验,是城市规划发展演变的核心主题。论文聚焦1949-1965年这个相对独立的历史单元,将城市规划职业实践活动的三个方面——指导理念、运作体制、工作框架作为研究重点,在阐释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形成脉络的基础上,考察其呈现的理论特征,以此把握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源流。除绪论与文献综述外,主体内容分为“历史阐释”、“理论分析”、“经验启示”三部分。第一部分“历史阐释”,提出四个历史阶段,用以阐释中国现代城市规划从起源、发生发展到形成的历史过程。首先是“源头认知”,追溯苏联社会主义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认知苏联规划模式的基本特征。其次是“逻辑起点”,以除旧布新的思想改造为线索,探究中国现代城市规划从西方经验转向苏联经验的过程与缘由。再次是“基础模式”,阐释全面导入并接受苏联经验的阶段,中国现代城市规划是如何搭建了一个初始的框架体系。最后是“自立路径”,论证了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外部参照的转换,以及融合转化苏联经验过程中的本土探索。第二部分“理论分析”,深入解析了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在基本理念、运作体制、工作框架三方面的形成路径及其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关键因素,及其最终呈现的独特范型。第三部分“经验启示”,辩证考察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苏联经验,以及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若干特征,以此为今日城乡规划实践提供启示,并为行业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咨询。论文创新点:(1)研究视角上,以“苏联经验”的阶段性影响,切入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展示了外来影响与本土实践的内在脉络;(2)研究内容上,追溯了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在基本理念、运作体制与工作框架三个方面的起源与形成,重点考察产生的时空背景与多方面影响因素,形成“何以然”式的阐释;(3)研究观点上,提出1949-1965年间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呈现的范型,是一个以苏联模式为主导,兼具西方经验与本土实践的“混合谱系”。这一谱系延续至今,变化只是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

吴卫[3](2018)在《某住宅小区开发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行业住宅建设项目行业也在我国规模越来越大,随其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是房产行业内部的竞争也是更加严峻。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国内建筑行业住宅建设项目市场的发展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实际过程中的成本监控还不成熟,二是成本管理的整体相对滞后,现在亟需一种科学有效地方式与手段来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根据以上问题,本研究在深入总结归纳住宅小区项目建设成本控制理论基础上,为房产企业在实际过程中合理进行成本监控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与参考。首先,对住宅项目建设的相关背景和市场进行了预测和评价,并介绍了具体内容的定义、建设和过程。其次,总结分析了国内外着名研究在建筑工程建设中的成本控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再次,阐述了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基于成本管理理论,实际的问题、建筑行业的现状等问题,在成本控制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综合理论分析考虑合同、组织、技术、进度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有效的控制住宅建设项目目标成本、成本结构和动态成本风险,从业务链条的整合、设计成本控制、阶段成本控制和营销策划成本控制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成本控制策略,并得到了有成效的结果;本文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是将房地产项目开发成本控制研究成果及理论方法仅仅应用到住宅小区开发项目,在其余项目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差,需要更进一步的调修;初步建立起的住宅小区开发项目成本控制体系及提出的成本控制策略需要进一步通过实验进行研究总结。

王奇玮[4](2018)在《太原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质量管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十三五”规划的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稳健发展,建筑行业变化日新月异,建筑设计企业之间的竞争呈现出千帆竞发的态势。各建筑设计企业在行业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必须在众多方面建立优势,其中,企业质量管理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而且决定着企业在生存发展中的深度和广度。唯有狠抓设计企业质量管理,才能进一步激发出创新力、开拓新市场,推动设计企业不断发展。本文在详细梳理国内外质量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多角度分析了设计院职称人数及占比情况、各类注册工程师数量、企业组织架构、生产经营情况、质量管理现状等因素,详细分析并指出太原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当前存在方案设计缺乏创新性、图纸表达错漏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施工详图不充分等问题。基于太原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质量管理体系实际分析,结合并创新性地运用ISO质量管理体系、PDCA循环及六西格玛理论等多种现代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及改进工具,对太原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现有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企业质量管理意识不强、方法契合性较弱、执行力度不足等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研究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无论管理层还是基层设计人员都应主动培养质量意识,并将质量管理理念应用于生产设计实践,在过程管理中通过PDCA循环不断自检完善,在产出的同时不断寻找更适配的质量管理措施的优化建议。论文分析指出在质量管理体系优化阶段,通过项目策划、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后期服务全过程的步骤优化,提出主要对策,并针对持续改进过程提供坚实保障措施。论文在改进过程中创新性地采用六西格玛原理分析顾客满意度度量指标,并提出实施预防为主的主动改进过程,开展创优名牌战略,最终达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质量管理体系优化效果。基于国家大力发展城镇化改造和绿色节能建筑的时代趋势,论文还提出了在把握时代特征的同时,太原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质量管理体系是动态管理的持续改进过程,还应在创新科研投入更多精力,通过树立全员质量观、强化质量管理教育培训、完善考察和评估机制、配合BIM技术的质量管理,在实践中实现质量管理的持续性保障,找到更高效、更符合企业现状的管理策略,实现动态管理、持续改进的过程,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创造更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杨俊雷[5](2018)在《县级市城乡规划管理的去制度化与再制度化路径 ——以湖北GS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乡规划管理组织的联结作用和制度建设愈发重要。城乡规划管理既是学科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响应国家政策的实践路径,更是学科融合与发展的前沿。对于城乡规划管理的研究丰富且有侧重,是学科研究的主流。但大部分研究是一种注重外部关联的“黑箱式”研究,在“多层分立与二元化”的导向下进行了分散式的积累,过于强调物质空间、重制度建议而轻程序优化,更缺乏组织体制和组织设计的研究。另外,既往研究仅关心县级市城乡规划管理的体制优化和技术提升问题,并不重视其特殊性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这种缺乏“内部视角”研究的现状,需要引入组织理论来改善。组织理论框架内对于环境、组织设计、制度化进程的论点可以为城乡规划管理提供变革方向与条件指引、理论构建的新路径。假设组织、行为人是城乡规划管理运行的“适配器”,那么特定环境下,组织、行为人、制度、制度效果间的适配关系就是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我国城乡规划管理组织系统的环境由政治控制、行政体制、城乡规划管理的制度过程与实践过程等三方面限定。在这样的环境下,城乡规划管理的组织框架围绕城乡土地、空间、物权产权等资源的使用、控制和协调这一核心价值链,在特定的组织域内展开。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为组织域内的核心组织,通过政府授权统领组织域内组织群、组织集、组织及它们内部的行为人。在开展实践的过程中,城乡规划管理的组织体制由行业管理、组织管理及其它们对环境适应的价值管理等三个部分构成。作为实践的管理,城乡规划组织管理包括组织、行为人及他们的活动管理,并通过行政组织体制实现。组织管理的制度化是一种深层的政治过程,包括动机、目标、计划预设、行为影响、绩效考评等五个环节,反映了组织的利益以及为了利益而动员的各种行为人。GS市的城乡规划管理存在于简单、动荡的环境之中,组织框架内也存在诸多异样和特殊性,比如:组织域内的组织分异、核心组织与组织集的疏远、核心价值链拓展、核心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存在不对等的关系等。在组织体制方面,虽然有一定的规范化,但也存在一些去制度化的隐患。核心组织在组织管理环节及其组织结构方面的去制度化隐患更为明显。种种去制度化的隐患影响着GS城乡规划组织管理的实践过程,产生了制度的骤变、缺场、势弱、异化、累弱、强势、泛化、形式化等一系列去制度化的现象,降低了组织绩效。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既包括组织及其行为人的影响,也包括对去制度化隐患的触动,实质是组织和行为人、制度、制度效果之间出现了不适配关系。因此,就需要从促进组织系统积极应对环境、核心组织的组织机构优化、组织管理的制度优化等三方面举措对GS市的城乡规划组织管理进行优化。

王丰娟[6](2017)在《基于PPP模式的西部就近城镇化建设项目风险研究》文中认为新常态背景下,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念成为城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在此基础上,国家提出西部就近城镇化建设方针,为西部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成为推动西部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抓手。西部就近城镇化建设,是对原有城镇的改建、扩建、新建等,需要长期稳定可持续性的资本金投入,只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将难以维系,将社会资本引入西部就近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同致力于西部就近城镇化建设。本文立足于国内外城镇化PPP模式研究理论与实践,结合西部地区发展现状,将PPP模式引入到西部就近城镇化建设中,并对其进行风险研究。首先对西部就近城镇化、PPP模式,PPP项目风险等相关概念、特征等进行理论基础分析,以此为基础,探讨PPP模式应用于西部就近城镇化建设的可行性和优势,并对西部就近城镇化建设PPP项目的参与主体、运作流程进行应用分析,构建应用理论体系;对西部就近城镇化建设PPP项目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担、风险应对方面研究:采用RBS与风险核对表法相结合的方式,识别项目风险因素,综合多方面考虑,构建西部就近城镇化建设PPP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可拓物元分析构建西部就近城镇化建设PPP项目风险评估模型;依据风险分担原则,对项目风险分担方案进行研究,并制定西部城镇化建设PPP项目风险应对方案;最后基于安康市就近城镇化建设进行实证分析,对安康就近城镇化建设PPP项目进行理论应用分析,并采用西部就近城镇化建设PPP项目可拓物元风险评估模型对安康市中心城市北环线工程PPP项目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其风险等级为低,项目可行性高,并给出应对风险的建议。

田蕊[7](2017)在《新家园之他者:陕西省三门峡库区移民研究(1956-1966)》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后,因修建工程而引发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多次发生。三门峡水库区的移民又是其中十分典型的一例。本文以陕西省三门峡库区移民为中心,探究国家、社会和移民等各方力量的互动关系,呈现时代背景下的大型水利工程移民问题的复杂性。本文以档案文献资料与口述访谈材料为主,勾勒出一部陕西库区移民的历史。文章呈现了数以万计的库区移民离开原籍,与新家园相互适应,以及移民在各种身份之间寻找平衡与出路的过程。陕西库区移民具有复杂而多面的身份属性。他们既是相对于国家的个体国民,还是依赖土地而生的“农民”。这些复杂的属性统合于“三门峡库区移民”的身份之下,使其成为一把双刃剑:这种身份可以成为移民群体扭转与新家园博弈过程中所处颓势地位的重要武器;也可能化为加重新、老居民疏离关系的砝码,使库区移民最终成为“新家园之他者”。作为一次国家行为的人口迁移,国家政权不仅为三门峡库区移民的身份镶上特别的政治光环,还曾强有力地介入到迁安初期的各项活动之中。出于巩固成果的考虑,它可能成为移民群体借助或依附的力量。但同样出于对现实形势的考量,这种依附力量可能出现失效或反转的情况。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即绪论、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部分共有五章。第一章讨论陕西三门峡库区移民的因由。此次移民是由修建水库派生而出,故本章系统梳理中共中央的治黄理想和对三门峡水利工程的整体构想,以及身负巨大移民压力的陕西省的坚持与妥协:考察陕西省对于境内移民的总体规划、组织与初步应对。第二章具体呈现陕西库区移民的迁移过程。从迁安双方的协商、组织、接收与安置等方面,详细介绍移民外迁宁夏和内安渭北高塬的历程与最终归宿。第三章重点考察陕西库区移民,尤其“插社”安区“老户村”的移民,与新家园适应过程中的困境和应对策略。移民适时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掌握“上告”这一武器,借助国家政权争取自身利益,满足己方的身份期待。然而对类似国家政权等外部力量的过分依赖,使移民扭转相对弱势处境的目标同样存在无法实现的风险。第四章以发生在1961-1963年间的移民返库高潮为中心,关注移民夹缝中的身份,揭示他们在原籍与新家园之间摇摆不定、左右疏离的尴尬境遇。对安置区来说,这些三门峡库区移民是名副其实的外来者。故部分移民以内部联合的方式共同抵御外部压力,甚至要求基层单位对其进行二次“隔离安置”。同样,对于库区原籍而言,这些迁出的移民也不再是“本地人”。尤其在“拉吊庄”过程中,很多返库移民又卷入与原籍社队、国有农场的利益冲突和博弈之中,成为被原籍各方势力排斥的一方。第五章以蒲城县永平村移民安置为个案,考察迁入“客户村”的移民群体的实际境遇与内部关系,探究库区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疏离”的另一面相及其原因。

施瑛[8](2014)在《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研究(1932-1966)》文中研究指明华南地区建筑的发展,因远离政治中心而又毗邻港澳的独特地理区位、以及对外交流频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既“得风气之先”,也“开风气之先”,形成独特的地域风格。华南地区建筑教育的主线是自1932年由林克明先生在广东省立工专创办建筑工程学系开始,历经勷勤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华南工学院(文革期间曾改名“广东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有鲜明华南地域特色的、重建筑技术、重工程实践的建筑专业教育体系,为华南地区乃至全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人才。华南的现代建筑教育是中国整体现代建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其研究逐渐增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教育为主线的华南建筑教育发展历程研究的课题,正是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基础提出。本课题的研究定位于华南建筑教育从1932年创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这段早期发展历程,是华南建筑教育的创立与探索、定位与起步的重要时期,为华南建筑教育逐渐走向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通过大量史料的收集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对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产生必然影响的中外建筑教育早期状况,结合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背景,从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的角度,厘清华南建筑教育早期经历的创立与探索、定位与起步的历史脉络,力求展示准确、客观的历史进程,填补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史整体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通过对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的研究,总结在林克明、夏昌世、陈伯齐、龙庆忠等老一辈华南建筑教育家的带领下,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所取得的教育成就,归纳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特点,探寻其发展的内在动因,以期为现在的华南建筑教育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开放、融合、务实、创新是岭南文化的基本特点,也是老一辈华南建筑教育家们共同的内在学术品质。在他们的教学和科研及建筑创作中,这种文化特质得以充分体现。华南建筑教育在早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基于华南亚热带气候特点、强调基础训练、注重理性分析、重视功能和建造技术以及工程实践的教学思想,初步建立起以学为主,学、研、产“三结合”的建筑人才培养模式,为华南建筑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刘琳[9](2011)在《项目管理在市政公用工程项目建设的应用研究 ——以上饶市五三大道建设项目为例》文中认为长期以来,国内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特别是政府投资的市政公用工程大多是通过组建一个临时性机构(如建设指挥部)对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及试运行进行统一协调管理,对于业主工程管理经验较为丰富,或者技术简单、工程量较小的项目,这种模式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这种管理模式由于专业化程度低、管理方法落后、经验无法积累等弊病,已很难再适应现代项目管理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国外项目管理模式进入我国,对国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提供了机遇又发出了挑战,但完全照搬西方的项目管理模式对市政公用工程进行管理,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本文通过旧城道路改造案例——上饶市五三大道改造项目管理的实践,论述了市政公用工程项目管理运作模式的特点、经验,并结合该类工程项目管理的过去、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得到一般性的市政公用工程项目管理运作模式的启示,最后总结出目前适宜中小城市市政公用工程项目管理的运作模式。

王洪会[10](2011)在《基于市场失灵的美国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一个发展中农业大国,历数我国60多年经济发展历程,每一次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几乎都发端于农业,而每次调整的成功也都是以农业发展形势得以好转为前提,可以说农业的增长和衰退直接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所以从1982年到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13次关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日益重视对农业的支持,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农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2010年我国农林水务支出达8129亿元,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农业支持再次成为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治理通货膨胀,保障经济长久稳定发展的基础,也为本论题的研究提供了现实背景。由于农业的基础性、弱质性、多功能性等产业特征,当今世界各国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对农业实施保护政策,政府通过种种方式支持本国农业的发展。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为了适应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趋势,对农业保护政策进行了调整和变革。但是,从这些改革的具体内容上看,更多地体现为支持手段的调整,力度并没有减弱,其中尤以美国为代表。2002年美国农业法案将以后10年的农业补贴数额增加到1900亿美元,2008年美国农业法案不仅延续了2002年农业法案的保护趋势,而且进一步扩大了保护范围,加大了保护力度。凭借强大的农业支持措施,美国成为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是世界第一大玉米和大豆的生产国、出口国,是小麦和棉花的第一大出口国。因此,探讨以自由市场经济着称的美国,如何选择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工具,化解农业领域市场失灵,提高农业经济效率,为我国在WTO规则框架内完善相应的农业支持政策,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可资借鉴的途径方法,就成为本选题的初衷和意义所在。本选题的研究思路是基于市场失灵这一前提,在分析美国农业外部性、公共产品、信息不完全、收入分配不公平等领域市场失灵现实情况的基础上,研究美国政府如何通过不同的支持政策体系纠正市场失灵,评价其政策效应,总结其经验教训,进而得出对我国完善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体系的启示。论文逻辑思路上分六大部分,共九章。第一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是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以及论文思路、结构、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的总体介绍;第二部分第二章一般分析与相关理论,主要是对本文写作涉及到的重要概念、理论支撑进行阐述。包括市场失灵的相关概念,外部性、公共产品、不完全信息、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相关理论,农业保护与支持的概念及相关理论等。第三部分第三章美国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历史演进,按照历史线索介绍美国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的发展阶段,根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把其划分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支持,强化政府干预,重新强化市场导向,农业保护与支持的回归四个阶段,分别论述其政策演进的背景、调整内容及政策特点等;第四部分为第四章到第七章,对不同市场失灵领域的政策体系及其运行效果的研究,是本选题的核心内容。第四章农业外部性及美国的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分析美国农业的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对美国政府利用资源环境保护与支持政策体系将农业正负外部性内部化进行详细论述,并对其内部化效果进行评价。第五章农业公共产品及美国的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先界定农业公共产品的内涵和本文的研究口径,然后分析美国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等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及现状;最后详细论述了美国支持农业公共产品的财政、政策性金融、技术援助等政策工具,评价了其支持效果。第六章农业信息不完全及美国的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从经济学角度对农业信息不完全进行分析,然后论述了美国农业信息支持体系的信息收集、分析、发布制度,网络建设、数据库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投入等政策内容,之后分析了支持政策的特点,评价其在农业信息化、降低风险、精准农业等方面的支持效果。第七章社会公平分配视角的美国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首先通过数据对比分析美国社会分配中农业收入不公平的现实,然后重点论述美国增加农业收入的农场和商品计划、农业保险计划、农业税收、农产品出口市场支持政策体系,并从农业收入绝对规模、农户家庭收入、农业生产者内部收入角度对其效果进行评价。第五部分第八章美国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对我国的启示,总结美国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的经验和问题,提出在重点支持市场失灵、引导农业发展方向和法制化方面对我国的启示。第六部分为第九章结论,对全文的研究进行总结与展望。

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工程设计的几点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工程设计的几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2)苏联经验与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研究(1949-196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视角
        1.3.2 时空界定
        1.3.3 研究重点
        1.3.4 分析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史料调查
        1.4.1 研究方法
        1.4.2 史料调查
    1.5 相关概念
        1.5.1 苏联经验
        1.5.2 现代城市规划
        1.5.3 城市规划史
        1.5.4 苏联城市规划
    1.6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西方相关研究
        2.1.1 城市规划史研究的发轫与发展
        2.1.2 关于苏联城市规划史的研究
        2.1.3 关于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史的研究
    2.2 国内相关研究
        2.2.1 中国城市规划史研究进展概述
        2.2.2 关于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史的研究
        2.2.3 关于苏联城市规划史的研究
        2.2.4 关于中国现代城市规划苏联影响的研究
    2.3 评述
第三章 苏联城市规划模式的形成及其特征
    3.1 多元构想:列宁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城市规划的早期探索
        3.1.1 社会主义理想从空想到现实
        3.1.2 列宁时期开放包容的探索
        3.1.3 重构欧洲城市分散主义
        3.1.4 建构社会集体空间单元
    3.2 国家规训:斯大林时期政治介入后的苏联社会主义城市规划
        3.2.1 亟待明确的城市规划范型
        3.2.2 物质空间领域的政治介入
        3.2.3 城市规划基本原则的统一
        3.2.4 《莫斯科改建规划》的示范
    3.3 苏联城市规划模式的基本特征
        3.3.1 指导思想:对人的普遍关怀
        3.3.2 运作体制:全方位的计划性
        3.3.3 工作方法:整合现代科学技术
        3.3.4 设计手法:承袭传统空间形式
    3.4 小结
第四章 “主动转向”苏联经验: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逻辑起点(1949-1952)
    4.1 近代城市规划的欧美渊源及其延续
        4.1.1 近代城市规划的欧美渊源
        4.1.2 城市规划欧美经验的延续
    4.2 城市规划欧美经验与苏联经验的博弈
        4.2.1 苏联城市规划作为思想的启蒙
        4.2.2 外部参照转变带来的观念冲突
    4.3 除旧布新:城市规划思想改造
        4.3.1 规划思想改造的必要性
        4.3.2 清扫欧美城市规划遗留
        4.3.3 彻底转向苏联城市规划
    4.4 缘由解析:城市规划转向苏联经验的历史逻辑
        4.4.1 冷战两极格局的必然
        4.4.2 中苏相同的制度与体制
        4.4.3 苏联规划模式的示范性
    4.5 小结
第五章 “导入接受”苏联经验: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基础模式(1953-1956)
    5.1 城市规划的“学苏热潮”
        5.1.1 参照苏联模式推行工业化
        5.1.2 以苏为师作为一种社会信念
        5.1.3 苏联城市规划专家的实践融入
        5.1.4 苏联城市规划理论的全面导入
    5.2 城市规划历史性的“发生”
        5.2.1 联合选厂中的综合协调作用
        5.2.2 土地使用分配上的现实困境
        5.2.3 苏联城市规划专家积极推荐
    5.3 城市规划基本理念的初始确立
        5.3.1 角色定位:工业为主导
        5.3.2 计划属性:规划定额指标
        5.3.3 蓝图属性:物质空间设计
        5.3.4 形式布局:古典主义倾向
    5.4 城市规划运行体制与工作框架的初步搭建
        5.4.1 “重点建设城市”方针
        5.4.2 规划权力集中的运作体制
        5.4.3 初步适应的工作框架
    5.5 小结
第六章 “融合转化”苏联经验: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自立路径(1957-1965)
    6.1 城市规划本土意识萌发的关联因素
        6.1.1 社会政治环境的转向
        6.1.2 城市规划行业危机的发生
        6.1.3 苏联规划模式的“排异反应”
    6.2 城市规划外部参照坐标的转换
        6.2.1 苏联城市规划专家境遇之变
        6.2.2 波兰城市规划专家的中国行
        6.2.3 面向更多国家的理论引介
    6.3 对苏联模式城市规划的理念反思与方案修正
        6.3.1 反思苏联城市规划定额
        6.3.2 反思苏联形式布局美学
        6.3.3 修订苏联蓝图式规划方案
        6.3.4 从苏式街坊到三级结构小区
    6.4 粗线条快速规划:运作体制的全方位改造
        6.4.1 城市规划从重点城市到中小城市
        6.4.2 中小城市开展城市规划的困境
        6.4.3 城市规划运作体制的全方位改造
    6.5 城市区域规划:工作框架的自主拓展
        6.5.1 苏联专家“扩大既有市区”方案
        6.5.2 现实困境:粮食危机与空间危机
        6.5.3 前奏:外国专家意见与扩添用地
        6.5.4 《上海区域规划示意草图》的编制
    6.6 小结
第七章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特征分析
    7.1 正向演进:城市规划基本理念
        7.1.1 城市规划作为动态的过程
        7.1.2 城市规划定额的适时适地
        7.1.3 古典主义形式美学的扬弃
    7.2 两面性:城市规划运作体制
        7.2.1 程序性、系统化的体制
        7.2.2 应急性、反应式的体制
        7.2.3 规划运作体制的两面性
    7.3 三层次:城市规划工作框架
        7.3.1 城市总体规划
        7.3.2 近期建设规划
        7.3.3 城市区域规划
    7.4 混合的谱系:城市规划范型
        7.4.1 范型转换:苏联经验取代欧美经验
        7.4.2 范型确立:苏联经验的全面主导
        7.4.3 范型流变:欧洲经验再次引入与本土探索
        7.4.4 范型呈现:一个混合的谱系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8.1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苏联经验的辩证考察
        8.1.1 作为体制性根系的苏联经验
        8.1.2 苏联规划经验的消解策略
        8.1.3 苏联规划遗产的有益借鉴
    8.2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特征与启示
        8.2.1 与工业化捆绑的城市规划
        8.2.2 回归公共利益的价值属性
        8.2.3 城市规划与政治的平衡
    8.3 今日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经验借鉴
        8.3.1 从“另起炉灶”到“渐进变革”
        8.3.2 基于本土情境的规划体系建构
        8.3.3 回归地域文化的技术方法探索
    8.4 后续研究展望与本研究的不足
        8.4.1 可待开展的研究主题
        8.4.2 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图表来源
参考文献
附录1:中国现代城市规划(1949-1965)大事记
附录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与科研获奖
后记

(3)某住宅小区开发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住宅建设项目建设成本控制相关理论
    2.1 住宅建设项目建设相关理论
        2.1.1 住宅建设项目内容
        2.1.2 住宅建设项目的特征分析
    2.2 成本控制理论
        2.2.1 成本控制的概念和目标
        2.2.2 成本控制的原则
    2.3 住宅建设项目成本控制
        2.3.1 住宅建设项目成本控制对象
        2.3.2 住宅建设项目成本的构成
        2.3.3 住宅建设项目建设成本控制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章 某住宅小区建设建设项目概况
    3.1 建设项目的背景和市场分析
        3.1.1 建设项目的背景
        3.1.2 建设项目的市场分析
    3.2 建设项目的内容和建设流程
        3.2.1 建设项目的建设内容
        3.2.2 建设项目的建设流程
    3.3 某住宅小区建设项目建设的成本影响因素
第四章 某住宅小区建设的成本控制体系的构建
    4.1 成本控制体系的特征和内涵
        4.1.1 成本控制体系的特征
        4.1.2 成本控制体系的内涵
    4.2 某住宅小区建设项目建设的成本控制体系及分析
        4.2.1 建设项目建设的目标成本体系
        4.2.2 建设项目建设的责任成本体系
        4.2.3 建设项目建设的净值法动态成本体系
        4.2.4 建设项目建设的成本控制后评估
第五章 某住宅小区建设成本控制对策
    5.1 某住宅小区建设项目建设过程的业务链条的整合
        5.1.1 源流上控制项目建设成本
        5.1.2 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5.1.3 完善项目建设成本管理体制
    5.2 某住宅小区建设项目规划设计阶段成本控制
        5.2.1 推行设计招标与设计监理
        5.2.2 实行限额设计
        5.2.3 加强设计出图前的审核
    5.3 某住宅小区建设项目实施阶段成本控制
        5.3.1 实行工程招标管理
        5.3.2 采购管理成本控制措施
        5.3.3 现场成本控制措施
        5.3.4 项目竣工结算阶段的成本控制措施
    5.4 某住宅小区建设项目营销策划阶段成本控制
        5.4.1 产品定价策略
        5.4.2 营销渠道和促销策略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太原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质量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本文研究的背景
        1.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动态与现状
        1.2.1 国外研究发展动态与现状
        1.2.2 国内研究发展动态与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本文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2 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2.1 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概念
        2.1.1 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基础
        2.1.2 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及趋势
        2.1.3 建筑设计院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容
    2.2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2.2.1 设计院发展要求
        2.2.2 设计项目的客观需求
        2.2.3 专业设计人员提高水平的需要
    2.3 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理论
        2.3.1 ISO标准
        2.3.2 PDCA循环
        2.3.3 六西格玛原理
    2.4 本章小结
3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质量管理体系现状与问题
    3.1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基本情况介绍
    3.2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现状分析
        3.2.1 职称情况现状分析
        3.2.2 注册人员情况现状分析
        3.2.3 组织架构现状分析
        3.2.4 生产经营情况现状分析
        3.2.5 质量管理架构现状分析
    3.3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质量管理体系问题分析
        3.3.1 方案设计缺乏创新,建筑风格单一
        3.3.2 “错漏碰缺”难避免,图纸表达不全面
        3.3.3 技术人才流失,团队稳定性较弱
        3.3.4 施工图详图不充分,现场指导不及时
    3.4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质量管理体系存在问题的宏观原因分析
        3.4.1 质量管理意识不强
        3.4.2 质量管理方法不科学
        3.4.3 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
        3.4.4 质量管理体系执行力度不强
    3.5 本章小结
4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策略
    4.1 质量管理体系优化依据
        4.1.1 质量管理体系优化指导思想
        4.1.2 质量管理体系优化原则
        4.1.3 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的适配性
    4.2 结合六西格玛原理进行顾客需求分析
        4.2.1 顾客满意
        4.2.2 顾客忠诚
        4.2.3 顾客数据的收集
        4.2.4 过程绩效量度指标
        4.2.5 水平对比过程
    4.3 明确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目标
    4.4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4.5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步骤优化
        4.5.1 设计策划阶段的技术质量管理
        4.5.2 方案设计阶段的技术质量管理
        4.5.3 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的技术质量管理
    4.6 针对性优化质量管理体系主要问题的具体对策
        4.6.1 凝原创设计力量,促方案创作氛围
        4.6.2 设计水平勤提高,环环审查严把关
        4.6.3 企业文化暖人心,设计人才不离分
        4.6.4 精品设计专业化,现场指导勤答疑
    4.7 本章小结
5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质量管理体系保障措施
    5.1 主动改进,强化质量教育培训
    5.2 配合信息化技术的应用(BIM)
    5.3 深化贯标,树立全员质量观
    5.4 全面考察和评估机制
    5.5 创优名牌战略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县级市城乡规划管理的去制度化与再制度化路径 ——以湖北GS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城镇化进程中国家治理与变革的需求
    1.2 城乡规划管理需要解决问题的新视角
    1.3 城乡规划管理是学科融合与发展的前沿
    1.4 城乡规划管理既往研究的缺陷
    1.5 县级市城乡规划管理研究的必要性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组织的理论
    2.2 组织理论
    2.3 组织理论对城乡规划管理的意义
3 研究设计
    3.1 概念界定
    3.2 研究设计
    3.3 研究框架
4 城乡规划管理的组织系统
    4.1 城乡规划管理系统的环境
    4.2 城乡规划管理的组织环境限定
    4.3 城乡规划管理的组织框架
    4.4 城乡规划管理的组织体制与组织管理的制度化逻辑
5 GS市城乡规划管理的组织系统与制度建设的去制度化隐患
    5.1 GS市城乡规划管理的特殊组织环境
    5.2 GS市城乡规划管理的组织框架及去制度化隐患
    5.3 GS市城乡规划组织管理体制的三个去制度化隐患
    5.4 核心组织的组织管理的制度化与去制度化隐患
    5.5 核心组织结构中的去制度化隐患
    5.6 结论
6 GS市城乡规划组织管理实践的去制度化现象与机制
    6.1 计划预设环节的去制度化现象与机制
    6.2 行为影响环节的去制度化现象与机制
    6.3 绩效考评环节的去制度化现象与机制
    6.4 结论
7 GS市城乡规划管理的再制度化建议
    7.1 组织系统对环境的积极应对
    7.2 核心组织的组织结构优化
    7.3 组织管理环节的制度优化
8 结论、创新点与不足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表目录
    附件2:图目录
    附件3:案例
    附件4:GS市城乡规划管理状况的公众意见调查
    附件5:GS市的行政格局演变
附表
    附表1:组织理论的分异
    附表2:组织理论发展的五个时期及内容
    附表3:霍尔的组织理论派别划分
    附表4:斯科特的组织理论分层模型
    附表5:组织结构理论与组织理论的对应关系

(6)基于PPP模式的西部就近城镇化建设项目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目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图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西部就近城镇化理论
        2.1.1 就近城镇化内涵
        2.1.2 就近城镇化特征
        2.1.3 就近城镇化发展
    2.2 PPP理论分析
        2.2.1 PPP内涵
        2.2.2 PPP模式特征
        2.2.3 PPP模式发展
        2.2.4 PPP项目参与主体
        2.2.5 PPP运作流程
    2.3 PPP项目风险理论
        2.3.1 PPP项目风险定义
        2.3.2 PPP项目风险特征
    2.4 西部就近城镇化建设PPP模式应用
        2.4.1 PPP模式应用于西部就近城镇化建设可行性研究
        2.4.2 PPP模式应用于西部就近城镇化建设特点与优势
        2.4.3 PPP模式在西部就近城镇化建设的应用
    2.5 本章小结
3. 西部就近城镇化建设PPP项目风险研究
    3.1 西部就近城镇化建设PPP项目风险识别原则与方法
        3.1.1 风险识别原则
        3.1.2 风险识别方法
    3.2 西部就近城镇化建设PPP项目风险指标体系
        3.2.1 指标体系构建步骤
        3.2.2 风险指标初选
        3.2.3 风险指标筛选与评定
        3.2.4 风险指标再筛选
        3.2.5 西部就近城镇化建设PPP项目风险指标
        3.2.6 西部就近城镇化建设PPP项目风险指标总结
    3.3 西部就近城镇化建设PPP项目风险评估
        3.3.1 风险评估方法
        3.3.2 可拓物元评价模型
        3.3.3 基于可拓物元的西部就近城镇化建设PPP项目风险评价模型
    3.4 西部就近城镇化建设PPP项目风险共担
        3.4.1 风险分配原则
        3.4.2 风险分担流程
        3.4.3 风险分担及应对方案
    3.5 西部就近城镇化建设PPP项目风险应对
    3.6 本章小结
4. 实证分析
    4.1 安康市就近城镇化建设现状
    4.2 安康市就近城镇化建设PPP模式应用分析
        4.2.1 PPP项目环境分析
        4.2.2 PPP项目应用
    4.3 安康市中心城市北环线工程PPP项目风险评估
        4.3.1 基于可拓物元模型的PPP项目风险评估
        4.3.2 PPP项目风险评估结果
    4.4 安康市中心城市北环线工程PPP项目风险应对
    4.5 西部就近城镇化建设PPP项目风险应对建议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7)新家园之他者:陕西省三门峡库区移民研究(1956-196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陕西省三门峡库区移民的因由
    一、决策:中共中央对三门峡水利工程的整体构想
    二、陕西省的初步回应
    三、陕西省库区移民的总体设计
第二章 离乡:“外迁”与“内迁”(1956-1959)
    一、迁往银川
    二、安置计划的改变与各方应对
    三、省内安置:县内移民与迁往渭北
第三章 适应之难:作为博弈一方的移民(1960-1961)
    一、多重“彼此之分”
    二、上告:移民的武器
    三、“武器失灵”:以盟庄大队安民问题的处理为例
第四章 夹缝中的移民:徘徊在新家园与库区之间(1961-1963)
    一、安区的“外来者”
    二、“拉吊庄”:与新乡党同返库区
    三、库区“乱曲”:“外迁”移民的强势加入
    四、“全员撤离库区”
第五章 “新老疏离”的另一面相:以永平村为个案
    一、溯源:走进蒲城永平
    二、“新、老居民两相安”
    三、难以遮蔽的“另相疏离”
    四、引发“另相疏离”的原因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研究(1932-196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2.1 建筑教育本体研究
        1.2.2 建筑教育发展历程
    1.3 研究范围
        1.3.1 本课题研究的空间范围---华南地区
        1.3.2 研究的客体对象范围---华南理工大学
        1.3.3 研究的时间范围---(1932 年-1966 年)
    1.4 华南建筑教育研究现状
        1.4.1 相关着作及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
        1.4.2 期刊文章研究
        1.4.3 其他研究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与架构
    1.7 研究的关键性问题
    1.8 研究价值
    1.9 研究成果
    1.10 研究创新之处
        1.10.1 研究对象的创新
        1.10.2 研究方法的创新
        1.10.3 研究成果的创新
    1.11 文章结构
    1.12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外早期现代建筑教育发展历程概要
    2.1 学院派
        2.1.1 布杂学院(巴黎美术学院)
        2.1.2 宾夕法尼亚建筑学系
        2.1.3 苏联的学院派建筑教育
    2.2 现代主义设计教育
        2.2.1 德意志制造联盟 (Deutscher Werkbund)
        2.2.2 包豪斯
    2.3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2.4 TEAM X-反思国际现代主义建筑
    2.5 日本早期的现代建筑教育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早期现代建筑教育发展历程概要
    3.1 《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
    3.2 《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
    3.3 农工商部高等实业学堂开设建筑课程
    3.4 中华民国教育部大学令
    3.5 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
    3.6 国立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
    3.7 东北大学建筑系
    3.8 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
    3.9 私立沪江大学商学院建筑系
    3.10 国立重庆大学建筑工程系
    3.11 私立之江大学建筑系
    3.12 圣约翰大学建筑系
    3.13 香港早期现代建筑教育的发展
    3.14 解放后的中国建筑院校早期“老八校”
        3.14.1 清华大学建筑系
        3.14.2 同济大学建筑学系
        3.14.3 南京工学院建筑系
        3.14.4 天津大学建筑系
        3.14.5 华南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
        3.14.6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3.14.7 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3.14.8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3.1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华南建筑教育创立与探索时期
    4.1 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建筑工程学系(1932-1933)
        4.1.1 背景与历史沿革
        4.1.2 教学体系
        4.1.2.1 教学思想
        4.1.2.2 教学计划
        4.1.2.3 师资情况
        4.1.2.4 学生情况
        4.1.3 学术及科学研究
        4.1.3.1 开启华南现代主义建筑的学术研究
        4.1.3.2 广东全省教育展览会
    4.2 勷勤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1933-1938)
        4.2.1 背景与历史沿革
        4.2.2 教学体系
        4.2.2.1 教学思想
        4.2.2.2 教学计划
        4.2.2.3 教材建设
        4.2.2.4 教学方法
        4.2.2.5 教学条件
        4.2.2.6 师资情况
        4.2.2.7 学生情况
        4.2.3 学术科学研究
        4.2.3.1 科研论文与着作
        4.2.3.2 教授演讲
        4.2.3.3 对外交流
        4.2.4 建筑工程实践
        4.2.4.1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校园建筑设计
        4.2.4.2 勷勤大学石榴岗校区规划与建筑设计
        4.2.4.3 其他建筑实践
    4.3 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抗战时期(1938-1945)
        4.3.1 背景与历史沿革
        4.3.2 教学体系
        4.3.2.1 教学思想
        4.3.2.2 教学计划与教材建设
        4.3.2.3 教学方法
        4.3.2.4 师资情况
        4.3.2.5 学生情况
        4.3.3 学术及科学研究
        4.3.3.1 举办展览
        4.3.3.2 中英文论文竞赛
        4.3.4 建筑工程实践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华南建筑教育定位与起步时期
    5.1 国立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广州复课(1945-1952)
        5.1.1 背景与历史沿革
        5.1.2 教学体系
        5.1.2.1 教学思想
        5.1.2.2 教学计划
        5.1.2.3 教材建设
        5.1.2.4 教学方法
        5.1.2.5 教学设施建设
        5.1.2.6 师资情况
        5.1.2.7 学生情况
        5.1.3 学术科学研究
        5.1.3.1 论文着作
        5.1.3.2 举办、参与展览
        5.1.3.3 访问交流
        5.1.4 建筑工程实践
        5.1.4.1 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
        5.1.4.2 中山大学图书馆(华南工学院图书馆)
    5.2 华南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建筑学系)(1952-1966)
        5.2.1 背景与历史沿革
        5.2.2 教学体系
        5.2.2.1 教学思想
        5.2.2.2 教学计划
        5.2.2.3 教材建设
        5.2.2.4 教学方法
        5.2.2.5 师资情况
        5.2.2.6 学生情况
        5.2.3 学术科学研究
        5.2.3.1 科研机构
        5.2.3.2 展览会
        5.2.3.3 调查测绘
        5.2.3.4 民居调查与研究
        5.2.3.5 举办校内座谈会与学术讨论会
        5.2.3.6 科学报告会
        5.2.3.7 学术论文与着作
        5.2.3.8 设计竞赛
        5.2.3.9 对外学术互访和交流
        5.2.4 建筑工程实践
        5.2.4.1 生产实践的机构
        5.2.4.2 人民公社规划与建筑设计
        5.2.4.3 典型工程实践
    5.3 本章小结
结论
    一、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的成就和特色
        (一) “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华南建筑教育理念
        (二) 教学成就与特色
        (1)创立华南地区第一个大学级别的现代建筑教育体系
        (2)建立起以“全面型”建筑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标准
        (3)建立了注重基础训练、重视建造技术、知识结构完备的课程体系
        (4)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的建筑专业人才
        (5)为华南建筑教育的后续发展积蓄了重要的人才基础
        (三) 学术研究成就与特色
        (1)开启了华南建筑教育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学术研究
        (2)树立了注重调查,理性分析的学术研究传统
        (3)确立了基于华南亚热带气候特点的建筑学术研究方向
        (4)取得了基于华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的建筑降温措施研究的丰硕成果
        (四) 建筑实践成就与特色
        (1)坚持功能实用、合理经济的现代主义建筑实践
        (2)广泛运用适应华南地区亚热带气候特点的建筑降温措施
        (五) 建立起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文化特质
        (一)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呈现的开放多样性
        (1)师资的开放性
        (2)对外交流的开放性
        (3)学科建设的多样性、全面性
        (二)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包容并蓄性
        (1)教学思想的包容性
        (2)教学内容的兼容性
        (三)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务实性
        (1)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的务实性
        (2)对社会发展变化的敏锐性
        (四) 华南建筑教育的锐意创新性
        (1)“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
        (2)基于地域特色的学术科研创新性研究
    三、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教育历史沿革
    附录.2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大事记
    附录.3 林克明、夏昌世、陈伯齐、龙庆忠、谭天宋生平
    附录.4 调研访谈录
        附 4.1 金振声访谈
        附 4.2 陆元鼎、魏彦钧访谈
        附 4.2.1 第一次访谈
        附 4.2.2 第二次访谈
        附 4.3 何镜堂访谈
        附 4.4 蔡德道访谈
        附 4.5 邓其生访谈
    附录.5 华南建筑教育发展历程之历届系主任、院长
    附录.6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之历届毕业生名单
    附录.7 教师担任历界中国建筑学会及各专业委员会名单(1993 年以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项目管理在市政公用工程项目建设的应用研究 ——以上饶市五三大道建设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历程
        1.2.1 工程项目管理方式的演化
        1.2.2 项目管理理论的形成
    1.3 我国市政公用工程管理现状
        1.3.1 市政公用工程项目管理的定义
        1.3.2 我国市政公用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与不足
        1.3.3 市政公用工程发展趋势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内容
第2章 项目管理的模式与实践
    2.1 项目与项目管理
        2.1.1 项目的概念
        2.1.2 项目管理
        2.1.3 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2.1.4 国外比较常见管理模式
    2.2 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
        2.2.1 BOT模式建设市政公用工程
        2.2.2 BT模式建设城市公共建筑
    2.3 市政公用工程项目管理体制的发展情况
        2.3.1 我国目前市政公用工程管理模式
        2.3.2 我国市政公用工程管理体制
        2.3.3 我国项目管理体制发展初期中存在的问题
    2.4 项目管理对市政公用工程建设的意义
第3章 上饶市五三大道改造工程项目管理运作模式分析
    3.1 上饶市五三大道改造工程概况
        3.1.1 项目概况
        3.1.2 技术指标
        3.1.3 工程特点
    3.2 上饶市五三大道改造工程项目主体职责及其相互关系
        3.2.1 项目业主
        3.2.2 施工承包人
        3.2.3 监理咨询公司
        3.2.4 工程勘察与设计咨询公司
        3.2.5 工程项目政府监督单位
        3.2.6 业主、设计、监理、施工企业之间的关系
    3.3 上饶市五三大道改造项目管理运作方式
        3.3.1 项目报建程序
        3.3.2 项目招投标
        3.3.3 合同管理
        3.3.4 目标管理
        3.3.5 各参建单位相互关系及协调
        3.3.6 项目验收
        3.3.7 项目后评估
    3.4 上饶市五三大道改造项目初步效果评价
    3.5 上饶市五三大道改造项目管理的模式与特点
        3.5.1 五三大道改造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3.5.2 五三大道改造项目管理特点
    3.6 上饶市五三改造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3.6.1 业主管理人才不足
        3.6.2 监理咨询公司监理不力
        3.6.3 施工企业诚信不够
第4章 上饶市五三大道改造项目管理应用模式的启示
    4.1 上饶市五三大道改造项目管理经验
        4.1.1 指挥部在项目前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4.1.2 项目负责制提高了业主的积极性
        4.1.3 项目招投标、报建规范,决策严谨科学
        4.1.4 合同管理协调了各方利益平衡
        4.1.5 目标控制初见成效
        4.1.6 协调机制有效解决了争议
        4.1.7 项目管理促进了工程的廉政建设
    4.2 上饶市五三大道改造项目管理的进一步思考
        4.2.1 项目管理需要科学决策体系
        4.2.2 市场呼唤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公司
        4.2.3 市场化要求诚信的承包商、设计及监理咨询公司
        4.2.4 项目建设要有风险管理的理念
        4.2.5 项目建设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
        4.2.6 项目管理发展任重道远
        4.2.7 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4.3 市政公用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建议
        4.3.1 指挥部模式与项目法人责任制模式
        4.3.2 指挥部领导下的项目法人责任制模式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市场失灵的美国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及框架安排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历史分析与现实分析
        1.4.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1.4.3 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
    1.5 创新及不足
        1.5.1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市场失灵及农业保护与支持的一般分析与相关理论
    2.1 市场失灵及农业保护与支持的一般分析
        2.1.1 市场失灵的溯源、表征及政府干预手段
        2.1.2 农业保护与支持的涵义、动因及手段
    2.2 市场失灵及农业保护与支持的相关理论
        2.2.1 市场失灵的相关理论
        2.2.2 农业保护与支持的相关理论
第3章 美国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的历史演进
    3.1 着力构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阶段(建国初期~20 世纪20 年代)
        3.1.1 农业保护与支持的背景
        3.1.2 农业保护与支持的政策措施
    3.2 强化政府干预的农业保护阶段(20 世纪30 年代~90 年代中期)
        3.2.1 强化政府干预的背景
        3.2.2 农业保护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
        3.2.3 农业保护政策调整的特点
    3.3 重新强化市场导向阶段(1996 年~2002 年)
        3.3.1 加强农业保护政策市场导向的背景
        3.3.2 注重市场导向的政策调整措施
        3.3.3 强化市场导向政策的运行实践
    3.4 农业保护与支持的回归阶段(2002 年~现在)
        3.4.1 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回归的原因
        3.4.2 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内容的调整
        3.4.3 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的特点
第4章 农业外部性及美国的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
    4.1 农业的正外部性分析
        4.1.1 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正外部性
        4.1.2 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正外部性
        4.1.3 人文社会环境的正外部性
    4.2 农业的负外部性分析
        4.2.1 污染和破坏水、土、空气资源
        4.2.2 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2.3 弱化遗传和生物多样性
    4.3 农业外部性内部化的美国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
        4.3.1 外部性传统解对农业外部性的适用性
        4.3.2 农业外部性内部化的美国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
    4.4 美国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的内部化效应
        4.4.1 农业环境保护补贴提高内部化激励效应
        4.4.2 项目组合多视角进行内部化调节
        4.4.3 弥补农业正外部性利益外溢
        4.4.4 抑制农业负外部性福利损失
第5章 农业公共产品及美国的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
    5.1 农业公共产品的内涵及研究口径
        5.1.1 农业公共产品的含义及类型
        5.1.2 本文农业公共产品的研究口径
    5.2 美国农业公共产品的供给分析
        5.2.1 农业基础设施的供给模式及规模
        5.2.2 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的供给模式及运行实践
    5.3 美国农业公共产品保护与支持政策体系
        5.3.1 财税支持政策
        5.3.2 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政策
        5.3.3 其他支持政策
    5.4 美国农业公共产品保护与支持政策的效应
        5.4.1 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5.4.2 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
        5.4.3 促进农业科技发展
        5.4.4 提高农业产出和劳动生产率水平
第6章 农业信息不完全及美国的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
    6.1 农业信息不完全的经济学分析
        6.1.1 信息的内涵
        6.1.2 农业信息的内涵
        6.1.3 农业信息不完全的经济学分析
    6.2 美国农业信息保护与支持政策体系
        6.2.1 美国农业信息保护与支持政策的内容
        6.2.2 美国农业信息保护与支持政策的特点
    6.3 美国农业信息保护与支持政策的效应
        6.3.1 提高农业信息化程度
        6.3.2 弱化农业风险强度
        6.3.3 推进农业向精准化方向发展
第7章 社会公平分配视角的美国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
    7.1 美国社会分配中农业收入不公平的现实
        7.1.1 农业生产投入和产出价格指数分析
        7.1.2 农业净收入和人均收入规模分析
        7.1.3 城乡人口贫困率对比分析
    7.2 社会公平分配目标下的美国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
        7.2.1 农场和商品支持政策
        7.2.2 农业保险支持政策
        7.2.3 农业税收支持政策
        7.2.4 农产品出口市场援助政策
    7.3 美国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的社会公平效应
        7.3.1 对农业和农场收入绝对规模的贡献度
        7.3.2 对农户家庭收入相对规模的提高效应
        7.3.3 对农业生产者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效应
第8章 美国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8.1 美国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的经验
        8.1.1 以纠正市场失灵作为保护与支持的内在逻辑
        8.1.2 适时调整完善政策体系引导农业发展
        8.1.3 以农业法律体系为保护与支持提供制度保障
    8.2 美国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的问题
        8.2.1 增加政府财政负担
        8.2.2 扭曲市场机制作用
        8.2.3 提高发生农产品贸易摩擦的机率
        8.2.4 有导致农业内部收入两极分化的风险
    8.3 美国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8.3.1 保护与支持以农业市场失灵领域为重点
        8.3.2 通过保护与支持政策带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8.3.3 健全农业保护与支持法律体系
第9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工程设计的几点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2]苏联经验与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研究(1949-1965)[D]. 许皓. 东南大学, 2018(05)
  • [3]某住宅小区开发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研究[D]. 吴卫. 青岛大学, 2018(02)
  • [4]太原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质量管理体系研究[D]. 王奇玮. 太原理工大学, 2018(10)
  • [5]县级市城乡规划管理的去制度化与再制度化路径 ——以湖北GS市为例[D]. 杨俊雷.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1)
  • [6]基于PPP模式的西部就近城镇化建设项目风险研究[D]. 王丰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7)
  • [7]新家园之他者:陕西省三门峡库区移民研究(1956-1966)[D]. 田蕊.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7)
  • [8]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研究(1932-1966)[D]. 施瑛.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9]项目管理在市政公用工程项目建设的应用研究 ——以上饶市五三大道建设项目为例[D]. 刘琳. 南昌大学, 2011(07)
  • [10]基于市场失灵的美国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研究[D]. 王洪会. 吉林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工程设计的几点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