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陶泥教学的快乐尝试论文_黄珊红

幼儿园陶泥教学的快乐尝试论文_黄珊红

[摘 要] 苏姆霍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本文通过从对陶泥的体验,到对陶泥制作的不断探索再到对陶作品颜色美的不断追求,阐述了陶艺活动是培养幼儿欣赏美、探索美、表现美的重要活动。

[关键词] 探索;快乐;独特性

玩泥是孩子的天性。苏姆霍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充分说明,在泥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离不开幼儿的动手动脑。他们将心中美好的事物通过泥工的制作,以立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让思维产生兴趣和冲动,在兴趣和冲动中开始了创作游戏。他们通过游戏泥土,将天真浪漫、粗犷豪放的造型带入自由创作中,用橡皮泥这种媒介,记录对生活经验的感受,获得情感的发泄,自由创作的快感,使其真正成为开启幼儿智慧大门的钥匙,这便是我们对孩子进行泥工创作活动的意义所在!

一、陶艺初体验

1.欣赏泥塑作品,感受陶艺的美

一开始,我让孩子参观一些泥塑作品,从而对泥的特点、色彩之间的美感、造型的互动和蕴涵的古老文化有所了解,有所熏陶。泥塑的重要特征是直观、立体、形象。因此,我从引导幼儿观察入手,掌握观察的方法,如:整体观察、局部观察、细微观察、自上而下观察、由内向外观察、由大到小观察、由轮廓到特征观察等,培养了幼儿观察的条理性,使幼儿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提高泥塑的表现力和审美能力。

2.陶艺馆体验制陶的乐趣

为了让孩子进一步了解陶艺,我便组织孩子和家长前往陶泥馆进行体验活动,有了初步对陶泥的了解,在陶泥馆的体验孩子们的观察和学习变得更有目的性。知道陶泥除了用手直接塑形还可以借助拉坯机进行制坯,也让他们更深一层地了解陶器从制坯→干燥→修坯→上色→焙烧的过程。这次体验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对陶艺更感兴趣,同时也为接下来的陶泥活动打下更好的基础。

二、在探索中快乐学习

1.从单个形体入,掌握泥塑的基本方法

当孩子对泥有了一定认识以后我就要他们开始动手去做了。初接触陶泥我引导孩子们从生活中最熟悉、最简单的物体入手,让孩子掌握单个形体的基本捏法。我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尽量把相同或相似类型的物体安排在同一个主题单元里进行练习。经过这样一系列的分析比较练习后,不但让孩子比较方便地掌握了同一类型或相似类型物体基本捏法,而且也提高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利用儿歌的形式把塑造形体的步骤、要领说出来,从语言感知——形象思维——具体行动,训练手部技能技巧的发展。

2.由单一成到多个组合

当了解陶器的制作到初步掌握单一成形的技巧,第二阶段孩子们开始尝试由简到繁,多个组合。

首次进行多个组合时,孩子们很是兴奋,但作品完成的第二天,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七零八落的散架后,十分的失望,同时也引出了孩子们的思考“要怎样才能使组合的作品不散架呢?”从而引出了辅助工具。

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材料,竹签、象牙签、纸片、绳子等,这不仅能美化他们的作品,满足他们的需要,更有利于孩子们在探索中获得知识经验。当然,在泥塑活动过程中,我给孩子营造了一个宽松、愉快的创作空间,也就是以一颗很放松的心来对待孩子们,不给他们施加各种压力,不想方设法的让孩子去捏你所想的东西,而是边看边教边容入边体会边引导。让他们用眼睛来随意观察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事物,充分的展开自己的大脑去想自己想要的形象,与伙伴们进行无拘无束的体验交流,并用自己的小手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创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以点到面,让陶艺作品更丰富

在这一阶段,我注重的不是捏的到底象不象,捏、压 、揉是否到位,是否规范,而是幼儿作品中有没有创新的成分,孩子的作品是否能像语言一样会“说话”,孩子在创作中是否提高了能力,小肌肉是否发展了,课题开展中,我看到了我们班的幼儿敢于表现,有表现。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与探索,孩子们对陶塑的基本技巧已经轻车熟路。为了帮孩子累计更多的经验,这一阶段我尝试以点带面将一些新的内容和技法先教给孩子们,让他们采用内容归类系列变化学习方法,探索出泥工制作变化的规律,再让他们去辅导其他伙伴练习。如胡萝卜形系列,就是依据某些事物基本部位像胡萝卜这一特点,通过拉伸、接合等方法,塑造出不同的物体。就象胡萝卜形通过变化,可塑造出辣椒、香蕉、黄瓜、玉米、飞机、鲨鱼、鲸鱼、金鱼、老鼠、乌龟、鸭子、鹅、青蛙等。再如瓶子形系列,依据某些动物身体类似瓶子形状这一特点,由基本形变化塑造出不同动物,如:猪、羊、大象、牛、孔雀、公鸡等。这样,以点带面,老师可以省去许多精力,而且孩子们他们在手把手的教与学中,建立了友情,培养了集体主义和互帮互学精神。同时我还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在进行分别指导时,我就特别注意帮助能力差的幼儿,不会捏的要进行个别示范。对不喜欢捏泥的幼儿要分析原因,是技能上有困难,还是对自己做的形体不满意,塑造时用泥不够了,还是别的原因?要针对不同情况加以指导,教师要提高幼儿的兴趣,增强幼儿完成泥工的信心,对一些做得快的幼儿可启发再做一些有关的东西,进而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在学习过程中,总有一些孩子反应较慢,不能马上领会或掌握新的内容。一个活动下来,能力强的孩子能够完成目标,达到教学目的,能力差的孩子可能因时间不够用完不成目标,不了了之。为了杜绝这一弊端的出现,我引导孩子们借助陶泥区这一泥工活动的场所,使能力强的孩子继续巩固练习,施展他们的才能,能力差的孩子能继续完成他们没有达到的目标。多指导这些能力差的孩子,使他们能跟上大家的步伐,不做掉队的“点”,跟上整个“面”。

 4.塑造人物形象,培养创新能力

通过上一阶段以点带面的学习,孩子们积累了很多陶塑经验,对动物和各种物品的塑造都比较熟练,而对人物的塑造相对比较薄弱,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较为单一,对人物塑造也缺乏信心。因此我把这一阶段的重点定位为人物塑造。

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多人物塑造的经验,我们收集了很多相关的图片、视频,并借助惠安雕塑之乡的特色让家长们有意识地带孩子参观各类的人物雕塑。在一系列的经验准备后,我以6月17日在广州举行的金砖国家运动会为契机,让孩子们为金砖国家运动会设计雕像,开展了一节塑造运动中的人物形象的活动。而且每一次的活动成果我都会以幼儿自评、小组互评、全体讲评等形式,挑几件有典型缺点的作品来,让大家一起来讲评,一起来谈谈对这些作品的看法,并引导幼儿谈一谈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尤其是对那些有新意的作品更应给予大力的鼓励和表彰,使幼儿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逐渐树立创新的信心,并能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劳动,培养创新能力。这种多讲评,多展览,多参观的方法一直在不断帮助孩子丰富人物塑造的经验。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孩子们对人物的塑造变得更有自信了。

三、七彩的陶作品

眼睛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窗户,颜色是组成世界的重要元素。鲜亮的色彩对孩子来说是最美丽的。儿童对颜色的感觉会先于对其他审美感受的发展。为了让孩子的陶作品更加丰富多彩,也为了满足孩子在对色彩的需求。在每次的作品后,我们都让孩子进行上色。孩子们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及对作品的阐述,有的只需一次上色,有的作品则需要二次上色。比如:在作品“小青蛙”的制作中,孩子只需根据青蛙的颜色特征进行一次上色;而作品“我制作的杯子”则需要多次上色,首先是底色,其次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二次颜色的绘制。这样让陶泥作品更加丰富多彩,也更能体现孩子作品的独特性。

论文作者:黄珊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8

标签:;  ;  ;  ;  ;  ;  ;  ;  

幼儿园陶泥教学的快乐尝试论文_黄珊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