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学习能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保证--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第三部分_学习能力论文

发展学习能力: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保证——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之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论文,教育教学论文,之三论文,教育质量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经济、科技和教育一体化的趋势表明:在一个开放的、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体系中工作和生活的每一个社会成员,不仅需要有适应本行工作的职业素养,而且需要有适应社会系统、技术系统、组织系统不断变化的全面素质,这就决定了现代的职业教育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旨在满足两方面的要求:一是科技迅猛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变化,需要具有复合型智能结构的应用型、工艺型的人才,以便在就业时有更大的适应性和发展性;二是职业教育为适应终身教育的发展之需。因为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大多属于终结性教育,面向一次性就业的,且专门化强,面窄单一。但是,现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职业变动和职业技能的更新频率加速,从而使劳动者在一生中将会多次变动职业和更新职业技能,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从单纯的“谋生”、“就业”转变为发展人的整体素质和发展学习能力。

一、发展学习能力与若干制约因素

什么是“能力”?一般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即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在许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认知能力,如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特殊能力则是指在某种专业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熟练的技能技巧。总之,能力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能够顺利完成某一种活动必备的个体心理特征。职业教育重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当今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中新的取向。

所谓“学习能力”,简而言之,是一种学会学习的能力。正如《学习:内在的财富》报告中所宣称的那样,在构建学习化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满足每个人在学校和工作中不断学习的需要的唯一之路是学会学习。”先前的“教育的任务就是为一种刻板的职能、固定的情境、一时的生存、一种特殊行业或特定的职位作好准备。……然而,那种想在早年时期一劳永逸地获得一套终身有用的知识或技术的想法已经过时了。传统教育的这个根本准则正在崩溃。现在不是已经到了寻求完全不同的教育体系的时候了吗?我们要学会生活,学会如何去学习,这样便可以终身吸收新的知识;要学会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学会热爱世界并使这个世界更有人情味;学会在创造过程中并通过创造性工作促进发展”。(《学会生存》,第88页)。面对“学习化社会”的职业教育的选择,便是在追求获得知识、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基础上,彻底改变普教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如“三中心”,即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完成职业教育从单纯传统知识和技能训练向培养和发展学习能力方向的转变,只有“传授学习的愿望、学习的乐趣”,才能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以及开发智力上的好奇心”,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问题。

当然,发展学习能力有诸方面因素的制约,如教学环境、教师个性、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态度,以及课堂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及教学模式,还有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等因素。诸如此类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一是内外部条件,如教学环境;二是载体或非智力方面的内在条件,如教师个性、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三是教学选择的若干策略方面的保障条件,如课堂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以及课程发展等。为了真正把握发展学习能力的本质内涵,下面先对若干制约因素作一勾勒,然后对发展学习能力的若干途径作一分析探索。

1.职业教育教学环境研究及其内容。“教学环境”作为独立的研究或教学环境论是在60、70年代以后才兴起的。当时由于科技的发展,一些教学论研究者借助于物理学、环境学、生理学、教育技术学等一系列手段和方法,主要以实证的观点研究学校教学内部的各种物理环境因素,“如教学空间的形状、大小、光线、色彩、温度、声音和气味等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田慧生,1995)值得一提的是:由美国数十位教学论、心理学、社会学、环境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参与的大型课题“学校环境研究”(School Environments Research,SER),历时六年之久(1959——1965)。这项重要课题以确凿的实验研究数据,较客观地揭示了影响学生认识活动、行为、情感以及学习效果的物理环境因素。不过这种以全新的角度审视了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一些现象,如师生之间的交往、学生的共鸣、集中注意力及学习效率,并没有忽略教学内部的各种心理环境因素,如课堂教学气氛、群体的规范、座位的排列、教师的个性和期望等。严格意义上的教学环境指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大方面。

职业教育教学环境除了上述两大方面之外,还应包括社会环境或称劳动市场环境。简而言之,这类环境又是职业教育不可忽略,而又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动力和效果的教学环境因素。因为职业教育的学生从一开始选择职业教育方向时,就把学习的兴奋点集中于所学职业性知识和职业前景密切联系在一起。倘如在学习期间或实训过程中,一旦发生或出现了不利于所学专业的发展趋势,就会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折射到教学环境,直接影响教与学的效果和质量。研究职业教育教学环境,事实上是围绕人与诸类环境的关系,教学环境与社会、劳动市场环境的关系,教学环境与社会成员态度等关系而展开的,不管是否意识到,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模式的运用,教与学的多边互动性的作用发挥,以及质量的保证,很大程度都受教学环境影响或支配。总之,研究职业教育教学环境更有助于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变化和身心发展的若干制约因素。事实上,德国“场”理论的创始人勒温(K.Lewin 1890——1947)的“生活空间”理念,本身就是环境论的最好佐证。他认为“生活空间”是一个心理场,是一个人运动于其中的那个空间。“这个空间构成了关于确定一个人的任何一个时间行为的事实的整体性。”他从数学里借用了“拓扑”与“矢量”这两个术语。拓扑学是研究空间的理论,但这里的“空间”实质上是“环境”的同义语,也就是人的行为受其所处的环境的影响,教学效果的程度依环境、情境而不同,最终的目标取决于整个场的性质。“矢量”又称“向量”,如力、速度、电场强度等物理量都是矢量。教学过程中所指的“矢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学习潜能最大的发挥。由此可见,勒温“矢力学空间”的几何学概念,既是心理环境因素,又是物理环境因素对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或潜能发挥的直接与间接的影响。

2.教师的个性和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所谓“教师的个性”,一般按盖泽尔斯和杰克逊等人的观点,从三种类别来划分定义:即(1)行为主义定义,是指一个人的全部行为;(2)社会刺激定义,是某种刺激反应行为方式;(3)深度定义,是指个人内部决定独特行为的动力组织。盖泽尔斯等人所指的教师个性是“个人的全部行为,而且还要考虑到行为的认知方面,连同态度、价值观、兴趣、适应和需要等情感因素都包括在内。把认知方面包括进去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些认知方面能把教师个人活动描述得更加充实。”随着对教师个性的研究深入,70年代以后,史密斯(Smith,1971,P8)等已从广泛的基础转到更加直接调查教师态度对自己课堂行为和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他认为这个研究的转变,其背景在于:

“教师所持的对待他本人的态度无疑会影响其课堂行为。有充分理由相信,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例如对学生的期望,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成绩。毫无疑问,态度方面的个性是教学行为的因素。问题在于什么样的个性要素引起不同的教学行为,以及如何改进这些要素以加快学生成长。”(《教学》(下)P26-27)。

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性对于最优化的课堂和实训方面的教学组织有着一定的作用,因为任何一种的教学过程模式,都不外乎是多边性互动作用过程,而对这种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加纳(Carner,1973)曾有过评论:

“个人的基本个性特点将和他们要接受的那种教育起相互作用……以产生某些教学风格……,个别学校传统和个别要教的学科,反过来也会影响教学风格。这种相互作用的后果便是通常所观察到的教师在课堂内的行为……。这种普遍的教学风格最终会特殊到因学生而异,因时而异,这取决于特殊学生的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特殊问题或所取得的特殊相互关系。”

教师的期望是教师根据个体对学生观察而后创造出相适应的现实,或采取相应的达到预期结果的行动。期望有人为引发和自然引发的两种,而自然产生的期望要比人为引发的期望更有效,况且这样预期的结果是合理和可实现的,否则期望不是过高就是过低。研究早已证实,教师的期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教师的期望又称之为多边互动作用的期望,如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期望;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的期望;教师和学生对学生的能力的联合期望。恰恰是这种期望,促进了学生学习动机。这种动机的激发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的动力,而这种动力建立在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会关系这四个层次上。为便于了解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行为启动的相互作用,不妨将教师的期望和其他学生一般心理社会环境作为“输入”一端,将学生行为发生变化的端视为“输出”一源,以下图作一解释:

图1 教师期望和学生输出的调节循环(根据C.布朗,A·R·奈尔森)

如图所阐明的那样,职业学校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的个人“输入”因素,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须加认真考虑;另一方面必须强化教师对这些“输入”的有效动力,发挥他们的潜力,触发对个别学生对待方式的特定“输出”。

3.学生的学习动机或学习态度。实践业已证明,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除了上述两个因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一般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智力因素,二是学生的学习动机或学习态度因素。学习动机是学生个体内部促使他从事学习活动的驱动过程,它反映着个人的某些需要或追求。通常表现为渴求学习的强烈愿望,浓厚的求知欲望,探求事物的好奇心,主动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及积极参加教与学诸项活动的热情。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引发、维持与导向的作用。至于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一直是职业教育教学论关注的课题。职业教育与普教不同的主要方面在于:职业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愈来愈关注如下几个问题:(1)如何使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更有效地组织起来;(2)通过何种形式使课堂教学和实训学习紧密结合起来;(3)怎样科学地利用时间、空间及其他教学条件、教学资源来安排教学活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发展学习能力,教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以落实以发展学习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任务。

职业教育教学组织在以课堂教学形式和实训车间教学形式为主的情况下,通常格外注重创造主动探求问题的教与学空间内的情境。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产生自主性学习的内在动机,并与教学目的紧密联系;帮助每位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和实训目标。这里所提的学习目标应具有方向性、可实现性以及相对可持久性;采用合理的自控和外部控制辅助手段,不断完善和丰富学生的学习动机。至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实际上也是从非认知因素着手去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教学论意义上的学习态度,一般是指学生对其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完整的学习态度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部分组成。学习态度首先对学习行为有调节作用,同时也对学习环境具有敏感的反应作用,因此,学习态度的正确与否,对于发展学习能力至关重要,对于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也会产生不同的效用。

除了上述三种因素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然而了解和分析这些因素并不是本文的主要意图,根本的目的在于探索培养发展学习能力的途径及其对策。

二、发展学习能力的若干途径及其对策

《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的命题“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鉴于这种思考,当今的职业教育教学的重心已经开始转移,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关系上,强调从发展学习能力出发去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从而养成善于学习,努力学习和不断学习以及学会学习的好习惯。

今天的职业教育的学生,他们未来的前途与劳动市场和工作岗位变迁息息相关,了解今日和明日的工作岗位的特点可从战略、生产、雇用和人力资源、工作晋升和培训等范畴分析,从中不难看出对发展学习能力的迫切性及其重要性:

表1

来源:《在新的国际经济中完成》,华盛顿,技术评价办公室,1990年。

根据对比分析,美国劳工部获取技能部长委员会(SCANS)在《关于美国2000年的报告》中提出为适应明天的发展,要求为明天准备的劳动者应拥有五种能力,即具有确定、组织、规划和分配资源的能力(资源包括时间、金钱、物资、人力资源);与他人工作或合作的能力;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系统能力,如理解复杂的相互间关系(理解系统、监督和修正操作系统、改进和设计系统)和运用多种技术工作的能力,具体技术工作包括选择技术、应用技术进行工作、维护和故障检修技术等。不过这五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部分基础或三部分技能,具体是指:(1)基础技能(读、写、算、听和说);(2)思维技能(创造性地思考,做出决策,解决问题,想象。知道如何学习和进行推理);(3)个性品质(有责任感、自尊、有社交能力、自我管理、正直和诚实)。三部分技能和五种能力的提出,对于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有很大的借鉴作用,至少在培养发展学习能力方面,有着具体而又切合未来岗位的实际需求。

发展学习能力现已成为学习理论和教学论探讨的核心问题。从探讨学习心理学的体系而言,人类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在孜孜不倦地探讨学习能力的发展问题,因为人类在学习中获得知识、技能以及一切适应环境的方法,才能改造环境,使之成为具有新意的世界。如果按哲学家的观点和主张,则认为学习是恢复社会常态、推动社会前进的必要手段。笔者并不是在此描述学习的基本概念,而是从学习的基本功能出发,勾勒出若干种学习能力基本体系,寻求和创造发展学习能力的途径。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之所以拥有市场,其原因在于这种理论的旗帜上,公开亮出了“自我实现”观点:即凡是有机体都有一种内在倾向——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发展自身潜能,认为学习就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学会与教师及集体成员的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实现自己的潜能,达到最佳的境界。这里的潜能就是指某种学习能力的发展结果。如果按德国的学习理论家希斯尔(Schiessel)关于学习范围的四分法:即(1)学习知识(信息和事实);(2)学习技能(操作,手、脑或手脑并举的操作);(3)学习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模仿性问题和探究性问题两类);(4)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德等)。希斯尔的4类学习范围,每一类又分为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具体参见下表:

表2:希斯尔的学习范围

来源:《心理学百科全书》第1卷,第417页

希斯尔的学习范围分类与布卢姆学习范围有不同之处,布氏分类为五个层次: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判断。无论五分法或三分法,其中对于发展具体、明确的学习能力提供了可操作的框架或目标体系。

知识的学习,除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目的之外,其学习能力应表现为对知识的正确性、知识的概括性、知识的具体性、知识的系统性、知识的永恒性和知识的迁移性等的认识和掌握,以及各类知识的学习采用或选择不同的学习策略,如事实性知识注重认知,方法论知识注重运用,规范性知识注重结构和严谨,价值性知识注重判断和评价。技能的学习则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参与和训练操作,任何一种技能的掌握(简单的或复杂的)都强调动作的协调性和连贯性,都要经过一定量的亲自训练,方能提高操作性的学习能力。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之一,便是强调应用型和工艺性操作人才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职业学习方面的能力,具体要求包括(1)手指和身体的灵活性;(2)反应灵敏;(3)确认的果断性;(4)身体各部位的自主性;(5)能够控制使用自己的体力;(6)调整和控制各种动作的能力;(7)精确的视觉和听觉;(8)理解和论证的能力;(9)对空间和时间有正确的知觉(可借助于工具);(10)对工作有兴趣(G.勒格朗语)。最后关于评价,实质上是培养价值判断、价值分析与选择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如前所述取决于三种基本技能的程度,这是高一层次的学习能力又是一种思维技能训练的必然结果。

发展学习能力的基本途径:一是在教学上培养学生的“认识需要”和“学习动机激发”;二是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合个别差异的教与学策略,使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得以协调发展,重视并强调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自我活动的自我发展与“直观性”的教学形式;三是教师要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即人,不分性别、不分阶层、不分贫富,都拥有驾驭一切事物的伟力,而这种伟力具体为:(1)有助于理解事物的悟性;(2)选举有益的事物而抵御无益事物的意志力;(3)付诸实施的实践力。(钟启泉,1996.P4)。这种假设实质上是要确立一种新的学生观,把他们视为“可教育,而且有能力学习的人”。“借助教育,人人都可以发展”(夸美纽斯语)。

职业教育教学的本质意义,“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而“从最普遍的意义上说,教学变成主要不是传递有待于贮存下来的信息,相反,它却是激发利用学习者早已具有的能力,并确保学习者具备有利于完成目前学习任务以及今后更多的学习任务所需的能力”(加涅语)。培养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能力,旨在为适应劳动市场变化而提出的学习能力范围,具体包括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如独立自主确立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掌握班级、团队、个人学习的不同的方式,学会自我考查学习的效果和调正学习目标与进度;阅读能力,如从相关的材料、文献、传媒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对所需解决问题提供例证,并能作出综合、证明、评价等;听讲能力,具备能讲所听内容根据要求和学习目的进行概括性储存,并能作出整理;信息能力,包括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并能用收集的信息论证或阐述、发表自己的观点;智力技能,又称智慧发展的必备条件,具体指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与手段以及使用相关工具进行较深问题的观察,掌握分析、对比、概括、具体化的等思想方法,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教与学过程,有创造性思维活动,并能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职业教育教学以发展学生学习能力为导向,无论对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或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否则再理想的目标或科学的课程结构都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

责任编辑注:引导探究教学法:通往自主学习的最佳途径

(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之一)一文见本专题1997年第2期28~32页。

标签:;  ;  ;  ;  ;  ;  ;  

发展学习能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保证--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第三部分_学习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