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网络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新时期网络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赵新国[1]2002年在《新时期网络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文中提出当新世纪到来之时,网络化浪潮汹涌而来,势不可挡,特别是网络文化对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关注网络问题、开辟网上精神文明建设新途径和新渠道,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江泽民同志在关于“叁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新世纪努力推进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以“叁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应对网络挑战,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 本文以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网络文明为研究对象,对网络的发展状况及其影响,网络文明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网络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及措施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蔡颖慧[2]2013年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个世纪末以来,计算机网络获得了快速发展和普遍应用,网络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人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校大学生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网民群体,网络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时,这把“双刃剑”又改变了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机制,因此,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的伦理道德修养,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导论部分介绍了目前国内外高校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的研究现状、高校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研究的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等问题。论文界定了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的内涵和内容,通过分析得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是指教育机构以及教育工作者针对网络社会背景下出现的伦理道德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方式和手段对社会主体所进行的旨在提高其网络伦理道德修养,规范其网络行为的道德教育活动。指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包括网络伦理道德规范教育、网络价值观教育和网络道德礼仪教育叁个方面。论文论述了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即高校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建设是新网络时期的特征需要,高校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建设是新时期高校道德教育与时俱进的需要,高校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建设是培养新型高校伦理道德教育者的需要,高校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活动的需要。论文分析了高校网络伦理道德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网络环境下高校伦理道德教育在教育方法更新、教育效率提高等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也对教育内容、教育工作者和被教育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当前我国高校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教育工作者对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客观性认识的缺失;教育者的伦理道德观念共识的缺失;教育者对网络伦理道德特点的研究不足。文章从基本原则、方法和具体措施等方面阐述了高校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策。高校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应坚持主动原则、主导原则和主体原则。在教育方法上,应当通过理论研究实现教育的系统化,通过规范操作突出教育的针对性,通过制度建设优化教育实效。在创新具体的教育措施方面,应注重高校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水平的提高;加强引导,增强大学生的自律能力;保持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的主动性;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丰富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强化高校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的监督和管理。

吴玉荣[3]2004年在《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迅猛发展,不仅使人类社会进入网络时代,还同时开辟了人类社会的第二生存空间。互联网在开启人类社会生活新时代、新空间的同时,也开辟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时代、新空间。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深入研究“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这一课题,对于我们抓住机遇,开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局面,从而增强党和政府及整个中华民族凝聚力、感召力;对于我们迎接挑战,沉着应对互联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冲击,从而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各种意识形态的激荡争夺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我们与时俱进,创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特别是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论文从分析互联网是人类信息与思想交流的新形式入手,紧密结合各网络主体尤其是广大网民的具体行为,着重分析了互联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正负影响,探讨了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特点、原则和方法,提出了在网络空间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四大方略。全文包括导论、正文四章和结束语: 导论部分主要阐明了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介绍、评析了本课题的研究现状,阐明了全文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并说明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概述了互联网的功能、本质、双重特征及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和主体。其重点有叁:一是分析了互联网的本质,指出从技术上看,互联网是一整套信息技术设施和相关技术规则的集合体,同时,互联网又是人类信息与思想交流的新形式,是人类第二生存空间。二是从学理上首次探讨了互联网的五大双重特征,提出从结构上看,互联网是技术上的分布性与现实中的集中性的统一;从内容上看,互联网是信息无限与知识有限的统一;同时提出,网络传播是自由与控制的统一,网络空间是虚拟与现实的结合,网络交往是“天涯若比邻”与“比邻若天涯”的统一。叁是介绍了我国互联网发展的现状,特别是对我国互联网的主体及其行为进行了分析。 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互联网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的新机遇和形成的新挑战。本章首先对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叁个概念的含义进行了界定;接着深入分析了互联网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的五大机遇,即:网络传播将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网络精神将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观念体系增加新内容或新体现,网络交往将扩大、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网络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将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与发展,网络对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将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最后探讨了互联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的四大挑战,即:互联网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出了新课题,互联网将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观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将使传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建方式功效降低,互联网上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将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第叁章重点分析了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特点、原则和方法。文中首先分析了互联网上意识形态的特点及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要求,指出互联网上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全球性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向世界,意识形态存在形式的渗透性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善于向其它领域渗透,意识形态载体的高科技性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善于与科技结合,意识形态争夺的直接性与复杂性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敢于应战、善于应战。根据上述特点和要求,提出网络时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应掌握主动性、与时俱进、包容性和认同性等四项原则,并提出了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四种方法,这四种方法是:虚事实做,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充分尊重和满足群众的物质利益和精神需求,就是党、群、团、队组织要加强虚拟空间的组织建设,消解各色网络虚拟组织对网民思想意识的不良冲击:寓教于乐,就是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渗透于优秀的精神产品和健康有益的文体娱乐活动,特别是寓之于各种网络游戏当中;灌输与引导相结合,就是一方面要大力探索符合网络精神的行之有效的意识形态灌输的方式方法、形式和手段,一方面要加强对网上各种社会心理、社会思潮的引导:积极开展群众性的网络文明创建活动,就是要充分运用互联网的各种功能,以群众关注的热点作为切入点,通过举办各种健康有益、生动活泼的群众性网络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第四章在简要分析我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建设的现状、成就及问题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四大方略:第一,要从主观重视、信息源建设、形式创新、理论网站的建设与推广、人才与资金的保障等方面,大力加强互联网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第二,要坚持网上舆论的软性引导与硬性引导结合,并由硬到软,以主流媒体网站和BBS中舆论的软性引导为重点,牢牢把握住互联网上的舆论导向:第叁,要从增强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创造性入手,努力提高互联网上思想

赵碧云[4]2011年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以其知识性、趣味性、政治性等特点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这一把双刃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网络时代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利用新形式,采用新手段,开拓新领域,取得新成效,是高校每一个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分四部分探讨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机遇与对策。第一部分主要对网络及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及特征进行了阐述,并且探讨了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第二部分基于网络的诸多特性,着重分析了网络对大学生观念系统、创新素质、个性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在教育资源,教学方式,教育空间等方面阐释了网络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机遇。第叁部分通过分析网络对高校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人性交往等带来的负影响,详细阐述了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传统地位的动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意识和教育带来的挑战,并冲击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网络已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以及教学方式、内容和过程带来的挑战,应引起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高度重视.第四部分针对第叁部分所产生的挑战,出现的问题拟出了相应对策。通过提高网站的吸引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制定严格而完善的网络管理制度和规范。同时大力培养一批高校复合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方面,系统的提出了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董振中[5]2018年在《新媒体环境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课程和任课老师发挥着重要的德育功能。但是,各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成效不明显,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试图探讨新媒体环境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探究新时期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田贵平[6]2006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网络文化研究》文中提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建立了中国学术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科技网、中国公用网、中国金桥信息网等网络。到今天,中国的网民数、计算机台数、网站数、计算机带宽容量、域名数比1994年“中国上网年”已增加了十倍甚至百倍,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正按“摩尔”定律快速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生活在网络环境之中。互联网的发明,是人类继火的发明之后第二件对人类社会造成革命性转变的重大科技事件。这一事件远比蒸汽机的发明带来的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冲击力更为巨大,意义更为深远。人类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到网络之中时,正在创建着一个崭新的世界、崭新的社会,即网络世界、网络社会。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已骤然而至,它就是网络文化。本论文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通过对网络文化各个方面的研究,来探索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网络文化。 本论文首先在探讨网络文化的特征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网络文化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各种影响,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网络文化进行了界定和研究。 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网络文化的具体影响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论文分析了构建社会主义网络意识形态问题、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网络教育问题、网络文化与各种文化的关系问题以及网络文化对人的主体性发展的作用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伦理道德、网络教育的构建必要性以及应该如何去构建进行了探讨。论文还仔细研究了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关系,研究了网络文化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多种思想、多种文化竞相吐艳空间的同时,又面临着如何构筑社会主义文化安全屏障的新课题。进而分析了网络文化对人的主体性发展、主体思维、主体行为、主体人格、主体个性化等方面的进步意义和延滞,强调要发挥网络文化与人的主体性发展的统一。 最后,论文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如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构建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新理论,如何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的网络文化发展观为指导,改善党管意以形念的方式方法,如何提倡文化多样化,坚持和而不同的发展观等问题,为全面推进网络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建议。

常瑞娟[7]2010年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巨大进步,互联网已经广泛的深入到了社会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交流,甚至有的人在网络上进行学习和工作。互联网的发展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如何利用网络带给我们的机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要避免网络的负面冲击,充分扩张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要使命。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创新、研究方法,从而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打下基础。第二部分为网络的涵义及特点。网络具有很多特点,它包括网络信息虚拟性、网络信息的丰富性、网络传播的快捷性以及网络信息的共享性和交互性。第叁部分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及特点。所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依托网络信息技术资源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换句话说,也就是根据传播学的原理和思想教育宣传理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样具有以下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内容、方法和环境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性、平等交互性、超时空性以及开放性。第四部分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网络已经进入了社会发展的各个地方,带给人们很大的便利,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由于网络的虚拟空间,带来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扩展;网络具有丰富的信息,这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由于网络的平等交互性,有利于教育双方的交流。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网络是一个开放的虚拟空间,各种信息都能在网络上传播,这就极易出现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和不良信息的出现,影响人民的思想道德;网络的虚拟性,容易导致人民感情的缺失和道德的失衡,这些情况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挑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着机遇,又存在挑战,这就决定了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第五部分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网络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我们要采用相应的对策来使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增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做的更好。为此,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包括:全球和政治观念,在教育方式上树立民主化的观念,树立“虚”与“实”的观念。其次,要占领网络这块阵地。为此,我们应该,第一,加强网络立法,确保阵地的稳定。第二,整顿网络文化市场,净化网络环境。最后,还应该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再次,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网络信息素质,还要建立淘汰机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后,还要加强对教育对象的网络知识教育,及其对他们的理想信念、网络道德素质以及网络心理健康素质的教育,以期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马骏[8]2017年在《大学生网络文明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不断进步与完善,互联网使用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更多的人进入互联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根据报告显示,截止到2016年12月,中国已经有了7.31亿的网民使用互联网,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互联网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多丰富多彩的信息,使人们的沟通更加便捷,进入了一个“地球村”的时代。网络从源头上改变了大学生的各种生活形式、联系形式、文娱形式和学习形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逐渐成为了网络的主力军,成为了中国网络社会的一股重要力量,但同时大学生也受到网络带来的十分巨大的影响。网络具有时效性和开放性等特点,能够更有效更全面的向大学生传播全球范围内的热点信息,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更加激发了大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使得很多大学生通过网络实现了自我价值和自我肯定。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匿名性等特点以及网络发展过程的弊端及监管不当的原因,如网络欺诈和色情暴力、传播虚假信息和垃圾邮件、谩骂攻击、网络学术不端行为、过度人肉行为、黑客现象等在网络上屡见不鲜,出现了很多网络不文明行为,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危害了他人的利益及社会稳定。本文主要分为叁章,第一章对大学生网络文明进行概述,阐明大学生网络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同时表述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第二章对大学生网络不文明行为等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网络文明现状不容乐观以及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并对出现的这些网络不文明行为的原因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发现主要为四个原因:社会网络法制的不完善、校园网络监管不健全、大学生网络自律的缺失以及家庭网络文明的缺位;第叁章针对上述四点原因提出学生网络文明建设的教育对策。

张春义[9]2005年在《网络条件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与发展,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上网人数日益增多,而且今后“网络新生代”将日渐成长并进入校园,“网络社会”的发展对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方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也对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网络时代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既带来了机遇,又有挑战。本文作者作如下探讨。 第一部分概述网络与网络文化,分析网络的内涵、网络文化的征、网络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网络条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 第二部分分析网络条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和挑战,包括对大学生利用网络情况的调查与分析,网络发展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第叁部分分析网络条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其工作原则。 第四部分提出了做好网络条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王作的具体措施,包括转变网络条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观念,改进网络条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调整网络条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立高素质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积极开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软件,加强高校对信息网络的监控和管理。

彭跃辉[10]2005年在《网络发展与精神文明》文中研究表明21 世纪,是信息网络化时代。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四通八达的全球网络正在转化和加速重造着人类生活的社会图景,对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对当今人们的价值观念、伦理理念以及劳动方式、工作方式、管理方式、认知方式、生活方式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重大影响。毋庸置疑,网络日益成为正在走向未来的人们的注视焦点。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风貌与其时代环境息息相关。网络不仅开启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新时代、新空间,而且开辟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时代、新空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自己的反面。”网络社会化具有双刃剑效应,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带来了全新的契机,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用审时度势的观点来关注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的社会功能,用生态的眼光思考网络的良性运行与可持续发展。深入研究“网络发展与精神文明”课题,有利于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敏锐地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开创网络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有利于与时俱进地创新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加快推进中国信息化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网络发展与精神文明”是一个“问题导向”的实践性论题。网络能否成为真正的人类福音,关键在于我们人类自身,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认识和使用它。“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 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塑造一个安全的、人文的数字化环境。论文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涵出发,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叁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中共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决议》为指导,从理论和实践、宏观和微观、历史和逻辑的视角,立足于网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网络发展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正负影响,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协调原则,探讨了网络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机制、新途径、新方法、新措施。论文包括导语、正文十章、结语。导语部分概述了网络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分析了网络的基本特征及其社会效应,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现状,阐述了论文的主要内容、难点、创新点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概述了网络发展既提供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载体和新领域,也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矛盾和新问题,赋予了精神文明建设新任务。第二章论述了网络发展推动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和价值观取向的多样化,焕发了人们的精神活力,增强了人们的现代意识,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网络发展要求人们树立公共领域观念,强化社会责任感,以维护网络空间和网络社会的正常运转。第叁章论述了网络发展造成“网民”们道德意识的模糊、道德规范的失效、道

参考文献:

[1]. 新时期网络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D]. 赵新国. 云南师范大学. 2002

[2].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D]. 蔡颖慧. 郑州大学. 2013

[3]. 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 吴玉荣. 中共中央党校. 2004

[4].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与对策研究[D]. 赵碧云. 湖南大学. 2011

[5]. 新媒体环境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策略研究[J]. 董振中.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8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网络文化研究[D]. 田贵平. 天津师范大学. 2006

[7].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常瑞娟. 陕西师范大学. 2010

[8]. 大学生网络文明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D]. 马骏. 武汉工程大学. 2017

[9]. 网络条件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张春义. 武汉大学. 2005

[10]. 网络发展与精神文明[D]. 彭跃辉. 中共中央党校. 2005

标签:;  ;  ;  ;  ;  ;  ;  ;  ;  ;  ;  ;  ;  ;  

新时期网络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