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源与途径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源与途径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试论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点和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途径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向纵深层次发展的关键时刻。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偏重数量扩张,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忽视经济质量,效益不理想,整体素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在质的方面的进一步发展。解决这一关键而且重大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必须更新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1 〕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点是什么,在哪里呢?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提高我国劳动者的素质。

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历史考察

经济增长特指更多的产出,即以更多的投入或更高的效率去获得更多的产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就是说以什么样的方式去以更多的投入或更高的效率获得更多的产出。从人类经济史发展过程来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有外延的经济增长和内涵的经济增长两种形式,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增长方式主要以外延增长方式为主,强调资本、劳动、土地等生产资料的投入数量,以求取得更大的产出。在资本主义进入现代发展阶段以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内涵的经济增长方式为主,主要强调技术的投入,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以求获得更大的产出。而且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得源于经济学家的不断探索,并附诸于实践。

在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重商主义认为,对外贸易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泉源,因此,把对外贸易看成是“增长的发动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则认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财富增长,财富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劳动者人数的多少,因而人口稀少是贫困的原因,增加人口可以促进经济增长。重农学派认为,社会财富就是从土地上生产出来的农业产品,因此经济增长的唯一泉源是农业。经济学巨人亚当·斯密则认为,经济增长的核心结果是国民财富的增长,而国民财富的增长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和从事劳动的人数,尤其是资本积累和对外贸易有利于经济增长。大卫·李嘉图承继了亚当·斯密。此后,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处于低潮阶段,但是马歇尔和熊彼特则一直热衷于这一理论,马歇尔认为教育投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而熊彼特更加独出心裁,把企业家的创新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由此看来,古典经济学家在探索经济增长转变的泉源和动力时,更多地注重资本、土地、劳动等生产资料要素的投入数量。即重视外延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但其中的一些已经提到了劳动者以及企业家创新等涉及劳动者素质的问题。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由于重建战后经济秩序的需要,经济增长又成为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形成了“唯资本论”或“资本第一主义”的经济增长观点。哈罗德一多马模式得出的一个明确的结论是:资本的不断形成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另有一些经济学家如纳克斯则认为,由于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的变化,使得国际贸易不再具有“增长的发动机”的功能,而只有立足于国内工农业平衡增长的进口替代政策中,才能找到另外一种“增长的发动机”。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学家索洛、斯望等人第一次提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意义。库兹涅茨认为,经济增长主要是靠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的,而生产效率的提高又是技术不断进步引起的。因此,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源泉。罗斯托则更强调经济增长在于客观上“主导部门”的不断更替,“主导部门”是经济增长中起主要作用的先导部门,因此,必须建立和发展主导部门,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则更加明确地提出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关键。并且认为,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由此看来,现代经济学家更加重视内涵的经济增长方式,即重视生产要素中起主要作用的劳动力以及与劳动力密切相关的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从整个经济学家的观点来看,二战前后的经济学家尽管出发点不同,但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于人口数量和质量,劳动者从业人数的多少以及人力资本等问题上,说到底就是劳动者素质问题。通过这一分析,我们的结论是,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重视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实分析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条件。我国人口多,人口基数大,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很低,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很大,但是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证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取得了举世嘱目的成就。原定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提前五年实现了。我国粮食、棉花、煤碳、钢铁、电力、石油等工农业生产量稳居世界前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已经具备;随着经济的发展,较高的储蓄率保持稳定势头,扩大了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需求稳定增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体系基本形成,而且经济发展的总体方向已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进。所有这一切,都为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从更深层次来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制约因素。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外延经济增长方式,即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更准确地来说是消耗型经济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是由大规模的资源投入来实现的,如果一旦控制投资和紧缩投入,就抑制了经济增长动力的输入,经济增长迅速下滑;一旦增加投入,经济增长速度就会迅速回升。而且,在我国由于经济体制上的原因,企业仅仅是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任务为目的,而不是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因此就必然会因管理混乱,造成资源闲置和浪费,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因而也就不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目前,这种外延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还大量存在,并且制约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因此,要改变这种观念,就必须改变传统体制和变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为内涵型经济增长方式。

内涵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由经济效率、技术进步、制度变迁、资源转移和规模经济等因素为主的推动力和泉源的经济增长方式。但是,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条件下,经济效率的提高,技术的革新与进步,制度创新与变迁,资源转移,特别是劳动力资源的转移,虽然已经具备了一些有利条件,但还存在着一个关键性的制约因素,这就是我国劳动者素质还普遍偏低。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断言:“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推进。”〔2 〕英国经济学家哈比森以其具有哲理的名言指出:“显而易见,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发展人民的技能和知识,就不能发展任何别的东西。”〔3〕所以,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顺利转变, 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就必须解决我国劳动者素质整体偏低的状况。

劳动力资源作为一种人力资源,在我国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从数量上说,人口多,基数大,而且不得其用的状况非常严重。另一主面,从质量上说,大量的劳动者素质很差。就这两方来说,人口资源极其丰富,但是人口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仅为经济发展提供雄厚的基础,并非就是人力资本。而现有的人力资本,数量上也是极其丰富的。1990年全国劳动力资源总数为6.97亿人,预计到2000年将达到9.7亿人。但整体素质又很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 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口约1.8亿人,文盲率为16%,小学毕业程度人口约4.2亿人,占总人数的37%,这两部分人约占总人数的53%。全国12 岁以上人口平均文化程度为5.5年,不足小学毕业水平。 大学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约1612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4%。 这次普查表明我国人力资本有以下特征,一是文盲和低素质人口众多;二是总人口平均文化水平偏低;三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占总人口的比例太小。从分析可以看出,解决我国劳动者素质整体偏低的状况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当务之急。

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

综观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演变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分析,制约我国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因素是劳动者偏低的素质。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就在于:“要重视科技和教育,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4〕要实现这一战略任务, 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国家要创造条件使现有的人口资源迅速转化为人力资本,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我国人口资源从数量上说是极其丰富的,这为人力资本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但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使现有的人口资源不能转化为人力资本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只有将人口资源迅速转化为人力资本,并投入到现实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去,人力资本才会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其次,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广开就业途径,使现有的人力资源实现充分就业,提高人力资本的利用率。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资金相对来说不足。如果工厂不能开工,经济萧条,企业破产,使得已经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找不到工作或找到工作又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使得潜在的人力资本不能变为现实的人力资本。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吸纳众多的劳动人口就业,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第三,大力发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为人口资源转化,形成高效优质的人力资本创造条件。人口资源转化成人力资本就是通过教育培训使其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和素质,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劳动者。这中间,教育是重要的环节,在我国,人口资源不能转化为人力资本,其原因在于教育不发达,而现有人力资本素质不高,其原因也在教育不发达,而影响教育不发达的主要原因,一是受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二是教育机制不完善,教育手段不健全,使得整个教育的社会效益不高。三是由于教育投入不足,使得能上学的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上了学的中途离开学校,过早地进入了生产和再生产领域。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使得教育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必须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教育体制和手段,使教育真正为经济建设服务,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第四,大力提倡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因为提高人口素质是实现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基础,人口总量增加,在现有的财力情况下,人口素质就难以提高。只有控制人口总量,在现有的财力情况下,才能提高人口素质。而控制人口总量的途径是实行计划生育。事实上,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20多年,人口少出生了3个亿, 这就是很好的例证。

第五,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搞活人才交流,为人力资源发挥作用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机会。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职业观不断更新,人们在不断地寻求适合自己发挥能力的职业,从一而终的职业观念已被打破。这不仅实现人力资本与生产资料的有效结合,而且达到了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到了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充分发挥了人力资源应有的作用。

第六,大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实现人力资源的国际交流和流动,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是因为,一方面通过国际交流和流动,可以学到国外的先进技术并把它带回国内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国际劳务输出,带回更多的外汇收入,为国家经济建设积累资金。同时通过交流与流动还可以更新我国劳动者的观念。为此国家必须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专业培训,对口输出,在政策上倾斜,尽量简化审批手续,为开展国际劳务市场提供保障。

注释:

〔1〕、〔4〕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2〕舒尔茨:《人的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第4页

〔3〕哈比森:《作为国民财富的人力资源》,第3页

标签:;  ;  ;  ;  ;  ;  ;  

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源与途径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