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妇女研究论争简介(一)_妇女研究论文

台湾妇女研究论争简介(一)_妇女研究论文

台湾妇女研究论点简述(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论点论文,妇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This article describes, from four aspects, some ofTaiwan's scholars' introspections on Taiwan's women's studiesin the past decade.It also reveals the conspicuous feministvisual angle in women's studies in Taiwan and the attitudetoward the practice of examining and criticizing the culturalmedia,education and politics from such an angle.

台湾大学人口研究中心妇女研究室为庆祝该室创办十年而举办的“妇女研究十年——妇女人权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1995年11月17 、 18日举行),云集台湾妇女研究学者,对十年来台湾妇女地位与妇女人权的发展进行了研讨,重点对妇女与文化媒体、妇女与教育、妇女与福利政策、妇女运动、妇女与法律、妇女与政治、妇女与家庭/人身安全、妇女与健康、妇女与工作九个专题进行了讨论和回顾。作为与会者之一,现将有关观点简介如下。

一、关于女性主义研究角度

会议的主旨发言均有明显的女性主义视角。何为女性主义的妇女研究?妇女研究室召集人、台湾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张珏教授认为:检视一个研究是否属于“妇女研究”,应考虑其特色。若只是现象描述而不带任何价值判断,仍然维持传统的“科学”解释,其中可能会有“性别盲”的现象存在。

张珏教授指出,目前被认定属于“妇女研究”精神的有下列四种。

(1)为妇女而做的研究(for women);

(2)了解妇女而做的研究(of women);

(3)和妇女一起探讨和研究(with women);

(4)女性自己从事的研究(by women)。

张珏结合妇女健康研究的情况分析,过去十年以妇女为研究对象的研究(about women)增加不少,但多半为描述性的。 目前妇女疾病的报道、不同治疗方式的比较、疾病分类、不同疾病生理病变情形研究,都只能算是医学研究,无法被列入“妇女研究”。目前台湾的妇女研究在妇女健康议题上仍属“觉醒期”(台湾交通大学顾燕翎教授1988年曾撰文将妇女运动引起教育变革分为5个时期:无声期、觉醒期、 冲突期、 女性中心期、 两性和谐期), 多半是对妇女的一般描述( about women),可喜的现象是女性研究者增加(by women),我们期待有更多真正为妇女或以妇女眼光探讨妇女自身健康的研究呈现( for and of women)。

二、关于妇女与文化媒体

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张锦华教授在她的论文中分析了台湾妇女与台湾发达的广告业之间的关系。她在分析各种传播理论学派的观点后,认为商业广告的效果不但是一种文化刻板形象的塑造,窄化人们思维方式——以父权中心的男性欲望观点,设立女性身体标准的刻板印象,窄化女性主体性,背离女性自主利益;同时在广告运用各项细密知识的规划下,一个以美体塑身为规范霸权的社会的文化侵略正在逐渐形成。

张锦华从台湾瘦身美体广告入手分析上述的文化霸权。她将80年代以来瘦身美体广告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初创期(85年前)、 成长期(86—89年)、茁壮期(89—92年)及巨量期(93开始的。而 1995年前4名瘦身美体公司的一个月的广告金额竟高达两亿台币以上)。在巨量期的广告文化表现了如下特点:

1、 科技诉求(主张):广告的内容强调“容易度”(同以往需挨饿等高难度减肥相比,显得更为轻松容易,更似休闲娱乐)、“名称方法”(科技术语)和疗效(见效快),使各种高科技名词琳琅满目,利用“科技符号”的权威意涵,建立专业知识的权力地位,塑身美体的科技霸权统治。

2、自主性迷思(误区):近年来, 妇女运动所提升的女性“自主意识”为广告词所收编,转化为新的赚钱口号,如:“女性应该疼惜自己”、“自主地追求更完美的曲线”、“让身材游离男人的视线”、“让男人无法一手掌握的女人(丰胸广告词)”等。可悲的是,这种文化的骨子里仍是以女性的身体服务于商业利益与男性利益。至于塑身是否与健康有关,并无医学报告可以证实,更糟的是,因塑身造成身体伤害的案件有增无减,塑身无效的案件比比皆是。女性追求健康身体的自主权被广告蛮横地窄化或扭曲。

3、驯育(训练)身体技术:利用人们对于科技的信赖, 建构了一套自我测量技术,甚至垄断成为一种塑身教育体系。它首先列出一套身体标准尺寸;然后,将所有不标准的女人加以分类。诸如,产后型、老化型、水肿型、粗壮型、压力型等。所有的女性身体被定义、分类、测量、监视,划分为标准/不标准、美丽/不美丽,甚至正常/不正常。这些病态的分类,将女性的身体肢解成不完美的残骸与有待修补的缺损物。女性必须面对的是使用这些分类审视自己的社会眼光(包括同性与异性),这套塑身体系同传统的三从四德发挥了同样的规范效果,女性的自主自尊再度被践踏。

张锦华认为,台湾女权运动在近20年获得显著效果,在家庭角色、职业平等、政治参与等各方面皆有跨时代的进步,唯独大众媒体中,除了极少数的改变外,对于女性的身体形象与角色,仍任由广告滥用男“性”化、商业化、殖民化的观点加以污染扭曲。她认为,当代的商业及媒体均是庞然大物,只有当社会运动形成强有力的公共舆论而与媒体发生互动时,才能有效取得反抗与批判的发言空间,并迫使物化人性的广告策略有所改变。

三、妇女与教育

高雄医学院两性研究中心主任谢卧龙教授侧重以教育平等的观点来检视台湾当前教育中的性别偏见。在台湾,两性平等教育的主张蔚为成风,成为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努力的方向。两性平等教育的意义,旨在经过教与学的历程,灌输学生两性平等的意识形态,以减低并消除传统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性别偏见与歧视,进而达到两性的平等与和谐。对此,黄政杰(1994)曾著文提倡两性平等教育的目标为:

(1)打破性别隔离现象,促进两性和谐发展;

(2)消除性别歧视与偏见,尊重社会多元化的现象;

(3)指导学生对抗性别不平等的再制;

(4)提供两性平等的教育经验, 促进两性教育机会均等理想的实现;

(5)促进两性相互了解、尊重与合作,奠定两性和谐社会的基础。

谢卧龙认为,两性平等教材与教科书、课堂互动、无性别偏见与歧视的人事结构、无性别隔离的教育资料分配、两性平等的课程规划与设计、平等与安全的空间是日受关注的两性平等教育的议题。他侧重分析了教材与教科书、课堂与师生互动的问题。

1、教材与教科书

当前台湾各级学校教科书(除大专院校未有相关检视外)内容充满父权与权威对两性偏见的意识形态,而这样的教科书非但不能反映社会变迁中性别角色、当今社会文化的现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而模糊扭曲这些事实与现实。受教育的下一代在角色发展与认同上会产生障碍,而在学业、职业与生活方式的选择上造成不可弥补的错误;扭曲而偏狭的意识形态也会造成青年学子道德标准错位、思想僵化,无以达成教育工作者与父母所订的教育目标。

2、课堂师生互动

Lo和Shieh(1992)在高雄市对43名国小老师的128堂课进行教学经历师生互动的分析发现,在自然与算术课中师生互动机会显著地偏重男生,而在社会与国语课堂中,教师则倾向女生。他们指出性别偏差的课堂互动把女生的重点学习方向设定于人文学科,而把男生推向自然学科,因此,学生参与学习的意愿受损,不但女生被剥夺自然科学的学习机会,男生缺乏人文科学的熏陶,而且很可能影响学生未来学业、职业与生活方式的选择,这也是男女合班女生数学成绩显著偏低,大专联考男生偏重理科、女生偏重文科的原因。

提问是有效性教学与学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技巧,可以增进学生学习动机和效果,促进学生独立与创造性思考。课堂中有效的发问技巧,是优良教师应具备的特质。几位学者的研究都报导,当前课堂中教师常以高认知层次的问题提问男生,而以低思考认知层次的问题来与女生互动,显然女学生已被剥夺提高思考层次的机会。

四、妇女与政治

台湾清华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所周碧娥教授在分析十年来妇女与政治关系的研究时,首先回顾了妇女与传统政治的理论,然后阐述了性别与民主化的研究。

1、妇女与传统政治

妇女参与民主政治体制是正统男性主流(mainstream—malestream)政治学论述的延伸,也是早期关于妇女与政治研究探讨的主题。在此类研究中,以性别差异理论(Gender Gap Theories )和解释性别差异(Gender Gap)现象的理论框架,如社会化理论、资源论和结构论最受青睐。所谓性别差异理论可指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指男女两性在政治体制代表权(representation)中的机会、程度和影响的差距。第二个层面指不论作为选民、公民或政治精英,女性在政治态度、政治观和政治理想上与男性的差距。

何种原因使女性参政普遍低于男性?性别差异理论提出三个主要解释的架构:(1)政治社会化理论,其立足于自由主义女权论, 认为女性的低政治化乃是受家庭为主的社会角色影响的结果。(2 )资源论,认为妇女在社会参政结构位置中地位较低或不利,以致妇女的参政条件不如男性,进而减低其在政治领域的竞争条件,导致参政结果的弱势。最常被提到的两个不利的社会结构位置是妇女教育程度和职业地位。(3)结构论, 则强调政治体制结构上的限制和因素对女性参政所产生的阻碍,最常见的政党或政治领袖对女候选人提名或支持不够,或不利的选区、职位,或选民、媒体对女候选人的政见和能力不信任、不热心。

2、妇女(性别)和民主化

突破妇女政治研究的西方中心主义,主张将第三世界或有色妇女与政治的研究放回其社会的历史脉络架构,这就是关于妇女与民主化的研究。

关于两性关系与政治民主化的互动,目前的研究主要以拉美民主化和东/中欧共产党国家民主化的经验为主,主要议题有四:(1 )通过比较研究的途径来探讨妇女在不同形态的民主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差异及其原因。(2 )探讨妇女运动或妇女的组织性活动内在特质的异质性与民主化过程互动的关系,亦即所谓的实用性妇女运动相对于策略性女权运动对民主化转变过程的影响。(3)理清妇运、 女权运动和政治体制转化过程互动的外在脉络,特别是对外在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如何与妇女群体的特质互动而产生的妇女力量引爆(empowerment)的研究。(4)对政治民主化对性别关系的影响评估,关注的焦点放在政治的民主化后(即后民主化),能否带来两性关系在权力关系和政治空间的平等。

周碧娥教授运用上述理论分析了台湾民主化、政党开放与妇女参政的状况,并回顾了每个时期台湾妇女参政研究的脉络。

标签:;  

台湾妇女研究论争简介(一)_妇女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