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与治疗方式分析论文_周江,周溱2,华赞2,周元2,许泽武2

岳阳市一医院神经内科 湖南岳阳 414000

摘要:目的:探讨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与治疗方式。方法:将2011年11月-2016年12月128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原则分组,各纳入64例。单纯支架组采取的治疗方式为单纯支架辅助治疗,支架+球囊组则采用球囊联合支架辅助血管内介入治疗。比较两组即刻栓塞、栓塞完成率、致密栓塞率;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复发率。结果:支架+球囊组即刻栓塞、栓塞完成率、致密栓塞率高于单纯支架组,P<0.05;支架+球囊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单纯支架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支架+球囊组复发率低于单纯支架组,P<0.05。结论: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确切,可提高即刻栓塞、栓塞完成率、致密栓塞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治疗方式

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神经介入技术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栓塞材料也不断更新,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1]。本研究将2011年11月-2016年12月128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原则分组,各纳入64例,分析了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与治疗方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1年11月-2016年12月128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原则分组,各纳入64例。所有患者符合破裂颅内动脉瘤诊断标准。

支架+球囊组男44例,女20例;年龄24岁-67岁,平均年龄为54.24±4.10岁。其中,脑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31例,位于大脑中动脉有19例,位于大脑前动脉、后交通动脉各有7例。

单纯支架组男45例,女19例;年龄25岁-67岁,平均年龄为54.13±4.42岁。其中,脑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30例,位于大脑中动脉有20例,位于大脑前动脉、后交通动脉各有7例。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差异不显著。

1.2方法

支架+球囊组采用球囊联合支架辅助血管内介入治疗。气管插管全麻,全身肝素化,Seldinger法对右侧股动脉穿刺,经股动脉穿刺置入6-8F导管鞘,6-8F导引导管以导丝引导至合适部位,经三维重建和造影明确解剖结构位置后确定工作位置,选择合适球囊,球囊跨动脉瘤颈放置长度需超过瘤颈两端各5毫米。用双导管技术进行球囊辅助操作,在路图引导下先将塑形好栓塞导管置入动脉瘤腔再将球囊导管置于动脉瘤颈处,充盈球囊以封闭动脉瘤颈,稳定后解脱之前先经造影明确微弹簧圈稳定,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动脉瘤腔填塞满意。排空球囊后造影,根据造影时候血管回缩程度,是否有夹层、夹层程度等使用支架,支架长度和直径与病变适应,若病变血管较长可采用两枚长支架叠放的方式,直至动脉瘤被致密填塞同时载瘤动脉通畅可结束治疗。

单纯支架组采取的治疗方式为单纯支架辅助治疗,术中未采取球囊辅助操作,其他操作相同。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即刻栓塞、栓塞完成率、致密栓塞率;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复发率。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统计数据,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作t检验、χ2检验,结果以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即刻栓塞、栓塞完成率、致密栓塞率相比较

支架+球囊组即刻栓塞、栓塞完成率、致密栓塞率高于单纯支架组,P<0.05。如表1.

3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出现囊性膨出的情况,且多发生在颈内动脉颅内段,是常见脑血管疾病,首发症状多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动脉瘤破裂发生后,具有较高的再出血风险以及脑血管痉挛风险,致残率和死亡率非常高。研究显示,脑动脉瘤破裂所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仅次于脑梗死以及高血压脑出血。目前,临床对脑动脉瘤破裂的治疗多为手术治疗,以挽救患者生命[3-5]。

但传统多实施开颅夹闭手术,虽然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创伤比较大,容易引发严重神经功能障碍[6-8]。另外,但受脑水肿、颅内高压、脑动脉瘤周围血管变异、解剖特点复杂等因素影响,开颅夹闭手术的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随着微创介入技术不断发展,八成左右的脑动脉瘤破裂患者可通过介入栓塞手术获得良好预后,相对于传统开颅夹闭手术而言,可明显减少创伤和应激,降低再出血发生率[9-11]。

而单纯支架辅助和采用球囊、支架辅助血管内介入在疗效上又存在差异,经球囊、支架辅助技术的应用,可稳定微导管在动脉瘤腔位置,确保弹簧圈在动脉瘤内不出现脱落,可通过球囊封堵作用,促使动脉瘤栓塞。另外,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比较少收到载瘤动脉形态限制和影响,对多数患者适用[12-16]。

本研究中,单纯支架组采取的治疗方式为单纯支架辅助治疗,支架+球囊组则采用球囊联合支架辅助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显示,支架+球囊组即刻栓塞、栓塞完成率、致密栓塞率高于单纯支架组,P<0.05;支架+球囊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单纯支架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支架+球囊组复发率低于单纯支架组,P<0.05。

综上所述,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确切,可提高即刻栓塞、栓塞完成率、致密栓塞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韦继明,仇洪,张传东等.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23例[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29(6):960-961.

[2]程树来,钟朋标,张欣瑜等.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中破裂出血的处理[J].广东医学,2016,37(z1):99-64,101.

[3]刘小雷,王海波.显微外科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术治疗中青年颅内动脉瘤的疗效评价[J].西部医学,2017,29(2):245-248

[4]汪伟巍,郭章,林瑞生等.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6,16(5):571-573.

[5]汪伟巍,郭章,林瑞生等.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6,38(6):4-7.

[6]陈志华,邹振亮,毛国华等.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J].重庆医学,2016,45(21):2962-2965.[7]任红岗,梁建荣.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23):2835-2837.

[8]谭华桥,周育苗,方淳等.血管内介入治疗周围型颅内动脉瘤17例[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6,25(4):279-285.

[9]王国伟,霍龙伟,王亚飞等.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动脉瘤栓塞术治疗中青年高危颅内动脉瘤破裂效果的比较研究[J].心理医生,2017,23(8):155-156.

[10]曾凡猛,方凯.川芎嗪联合尼莫地平防治破裂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J].黑龙江医学,2016,40(12):1089-1090.

[11]陈安平,周宁全,黄英文等.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分析[J].饮食保健,2016,3(16):47-48.

[12]兰杰,魏风,杨松等.血管内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78例临床观察[J].广西医学,2016,38(12):1774-1776.

[13]韩书清.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在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后的临床应用分析[J].医药前沿,2016,6(13):87-88.

[14]张建斌,代艳,崔恩东等.3D-CTA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9):110-111.

[15]韩利,丁新民.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伴血肿的手术诊疗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13):1519-1521.

[16]段国礼,诸德源,张晓曦等.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介入治疗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7,14(1):4-9

论文作者:周江,周溱2,华赞2,周元2,许泽武2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1

标签:;  ;  ;  ;  ;  ;  ;  ;  

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与治疗方式分析论文_周江,周溱2,华赞2,周元2,许泽武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