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社区教育的价值重塑与实现路径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社区教育的价值重塑与实现路径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社区教育的价值重塑与实现路径

王峥 王佩

[摘要] 文章在分析我国农村社区教育价值重塑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背景的基础上,提出农村社区教育是乡村经济振兴的保障力量、乡村文化振兴的载体力量、宜居乡村建设的助推力量、乡村青少年教育的辅助力量和乡村社会“保底”功能的关联力量。同时,提出了正确认识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科学构建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技术要素、科学搭建农村社区教育的实践载体和建立虚实结合的农村社区教育平台四方面实施路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社区教育 价值重塑

2018年中央1 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下称《意见》)就乡村振兴战略的原则、要求、目标、措施、保障等问题做出了全面的部署,并提出加大力度发展农村各类各级教育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终极目标。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社区教育作为与农村社区大众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形式,已然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教育“推手”。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大战略,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相比,不仅在内容、要求、目标上更加全面,而且在教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等内涵发展方面有更大幅度的提升。可以说,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及实施是农村教育包括农村社区教育在内发展的一个良好契机,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农村社区教育的价值,明确其发展的价值导向,进而将其建设成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推动力量。

一、我国农村社区教育价值重塑的背景

1.历史背景:农村社区教育与农村社会发展的历史机缘。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早提出“社区”这一概念。在他看来,所谓的社区(Gemeinschaft)是一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体,是人与社会的结合体,是具有社会性和思想性的物质与精神的组合。费孝通在翻译这一概念时,直译为地方社会,后来感觉无法与中文习惯对接,遂改为“社区”,之后沿用至今。后来的欧美社会学者如帕克、波普洛等试图将社区这一概念延伸到城市,遂有了“城市社区”这一名词。但如果从源头上考察,社区这一名词是脱胎于乡村社会,与农业、农村有着天然的联系。当然,“教育”这一名词也与乡村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甲骨文中,“教”的含义就是教育人从事编织或占卜的一种活动。可见,社区、教育这两个概念均发源于乡村,与乡村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此来看,社区教育的最初形态就是乡村或农村社区教育,而非城市社区教育。

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病患在治疗用药过程中条件也逐渐变好,在提倡绿色环保的今天,青藏高原地区甚至全国各地医院中都开始接受民族药物治疗疾病,近年来“藏医霍尔麦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凸显有效、便利的优势,将其用于PPD治疗中,并积极改进传统治疗药物,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有效解决后期疾病反复发作的情况[3]。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应用藏医霍尔麦疗法”治疗的观察组其总有效率为100.0%,采用传统疗法治疗的对照组其总有效率为84.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尽管其出现的时间还比较短,但教育模式可以追溯到古典社会,而且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承载着推动乡村社区发展的作用。细化而言:第一,古典时代的社区教育一直承担着乡民教化之功能,包括农业技术教育和社会思想教化等方面。第二,从清末到民国,社区教育在乡村复兴过程中起到了思想教化、民族精神重塑、乡村经济振兴等功效,当年黄炎培、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等人提倡的乡村建设运动,就是以农村社区教育为根基的。第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20世纪末期,以社区或村为单位的社区教育活动,同样承载了政治教育、文化补偿教育、技术教育等功能,如农民夜校、农村文化技术学校等就是农村社区教育的主导机构,在推广农业技术、扫盲以及政治宣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农村社区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但其发展目标却是一致的,始终是为了促进乡村、农业的发展。

响水县种植业由于土质问题、劳动力缺失,难以发展和转型,且目前无农业培训,新品种引入较少以及村民文化程度有限、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导致响水地区合作社难以建立,种植业整体发展极难。金湖县土地流转率较高,农业以及工业集中用地较多,种植业、养殖业相比之下较为发达,但也存在劳动力缺失、人才流失等情况。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两地各种基本保障制度体系均较为完善,村落整体生态环境改善情况较为显著,村民满意度高。同时由于政府的大力投入,各种水电设施较为完善,村民生活便利度较高。两地发展仍需当地政府继续支持,巩固发展现有的成果,不断深化创新“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在本质上具有文化传承、文化选择和创新的效用,在乡村文化振兴上述的几个任务当中能够发挥自身作用。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可以将农村有价值的优秀文化予以传承,并加以创新,进而推进乡村经济振兴和文化发展的协同化。在上述乡村文化振兴的几个任务中,与社区教育有直接关系的就包括兴教育、续文脉、传技艺和革旧弊等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本身就涉及文化发展、教育振兴。尽管集器物、修志书与社区教育没有直接关系,但器物、志书是乡村文化振兴的载体。只有农村社区大众通过社区教育的发展提升了自身的素质和文化,才能够将器物、志书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发挥其乡村文化振兴载体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看,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六大任务是息息相关的,其能够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载体。

第二,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我国社区教育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最初是作为城市中小学教育辅助体系的一部分,从20世纪末以来,社区教育发展中心开始由城市向乡村社区转移。1999年,教育部颁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这一时期的社区教育实验工作主要指的是城市社区和城郊乡村社区的教育实验工作。2005年,国家提出的大力发展农村远程教育战略中将农村社区教育作为远程教育战略的重心。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更是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教育,使之成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载体。2016年,教育部等9 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城乡社区教育应该成为推动文化传承、技术更新、治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教育形态,为社区教育的功效扩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尽管从政策认可上看,农村社区教育的历史并不长,但其一直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乡村秩序塑造和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热水器的进水流量是影响加热时间的重要因素,也会影响热水器加热过程中热水所能达到的最终温升。同样将热水温升与加热时间的数学模型导入MATLAB软件进行模拟计算,进水流量按文献[5]确定的合理进水流量区间9~16 L/min以2为步长进行划分,其余参数见表1,热水温升与加热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4所示。

《路线图》的编制坚持“科学性、前瞻性、创造性、引导性相统一”这一基本原则,按照“印刷传媒、包装印刷、印刷制造、数字印刷、绿色印刷、印刷设备与器材”六个主要产业板块,分析市场、技术、管理、投资与风险管控等几大方面的需求变化,不仅着眼于解决当前产业发展问题,更重要的是着眼于未来中长期技术发展趋势和方向。可以说,凝聚行业智慧和社会力量来组织编制技术路线图,对于我国众多印刷企业认清发展趋势、寻求发展路径、直面产业变革的挑战、把握产业发展的机遇,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价值重塑

1.农村社区教育是乡村经济振兴的保障力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首要目的在于振兴经济,只有经济振兴了才能够满足农民衣食住行的需求,才能够满足农民生存与安全的要求。乡村经济领域的振兴也是一个宽泛的范畴,不仅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的转移以及人力资源开发,还涉及技术更新与升级。在乡村经济振兴过程中,技术、知识的要素作用日渐突出,通过提升劳动生产率来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日本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推行了“六次产业化”政策,通过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第一产业),加上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为主干,同时大力发展农业第三产业,如农村金融业、流通业、旅游业等,进而扩大和提升农业的多功能性。显然,日本的六次产业理论对我国乡村振兴依然具有借鉴作用。在推进六次产业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撑,更需要大力提升农民关于农业发展的理念,更新他们的知识、技术与经验。在这个过程中,依托于乡村社区的社区教育就有了“用武之地”,可以充分发挥其在理念更新、知识和技术转化等方面的作用。在乡村经济振兴中,劳动力的转移也极为重要。如今的劳动力转移是一种双向的转移,农村既要将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和工业领域,同时在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推动下,特别是体力劳动被机器替代的情况下,还要通过劳动力转移来吸引城市农民工积极回流乡村。这就要求社区教育承担劳动力双向转移过程中的知识、技术技能传授任务,保证劳动力能够顺利实现双向流动。此外,就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而言,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专业人才是比较匮乏的。除了农业技术人员短缺之外,农村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以及乡村工匠、文化能人等也是极为匮乏的。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制看,通常有外出培训和自我培养两种形式。外出培训是在农村教育不发达的情况下,无法为农村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而不得已为之的办法。如今,随着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农村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立足于“本土”,立足于乡村经济振兴的现实需求,社区教育可以通过设立相应的课程、专业来加大农村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第二,农村青少年教育中最大的难题还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这个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影响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源。笔者在廊坊、保定等地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地方政府将留守儿童的教育职责完全划归学校,这显然是没有认识到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之根本。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更是社会发展的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协同参与。为此,社区教育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一方面,农村社区可以通过教育服务、疏导等方式给留守儿童一定的精神关怀和精神慰藉,帮助其认识到生活的归属和意义。另一方面,农村社区教育可以对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相关的法律、道德、责任等教育,提升监护人的监护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引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现实背景:农村社区教育与农业、农村发展的相互交织。第一,农村社区教育发展能够为“三农”发展提供支撑。改革开放40 多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社区经济、文化的凋敝与人口的逃离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显然,农村空心化中的核心问题是农村人口的空心化,只有解决了人口空心化,确保农村能够留得住人,乡村振兴才有可能。尽管当前农村空心化问题比较严重,甚至有部分乡村消亡,但是从人口城镇化率上看,我国依然是个农业社会,农村必然会长期存在,农村社区教育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解决人口空心化的过程中,通过大力开展农村社区教育,能够不断提升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最终起到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作用。当前,国家城镇化战略有三种递进目标,按照2050年全国人口15 亿人计算,当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时,依然有4亿~5 亿人生活在农村;如果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0%,依然有3 亿人生活在农村;如果人口城镇化率超过了90%,依然还有1.5 亿人生活在农村。可见,无论城镇化如何发展,农业、农村是不会消亡的,农业人口也是存在的。在他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需要社区教育的支持,在农村社区振兴中同样也需要社区教育的支持。

2.系统构建农村社区教育的技术要素。具体而言:第一,确立农村社区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意见》中的具体要求,农村社区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界定为培育新乡贤文化和新型职业农民。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要深入理解新乡贤文化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以及标准、素养、构成等,再结合各地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实际情况,分类构建不同培养目标的具体培养标准及要求,增强人才培养目标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目标的明确、合理和科学。

就自然生态系统而言,当下的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已经对乡村生态造成了较大的破坏,特别是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城市、工业的二次污染对农村的水资源、土壤资源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农业、农村污染是极为复杂的,除了能够看得见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之外,农药、农膜等化学物品对土壤、水资源的污染更为严重。鉴于乡村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农村社区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从农业、农村污染的科普体系入手,引导农民正确认知农村自然生态系统破坏的趋势、背后的原因以及现实的危害,进而通过教育来提升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再辅助以技术支持,切实改变农村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局面。乡村人文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是内在的、隐形的,贯穿于农村居民的衣食住行当中。人文生态是乡村发展的根基,一旦乡村人文生态遭到了破坏,其可能会消解传统文化的基础,比如当前乡村传统的衰落、乡村道德的滑坡等均属于人文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形式。对此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但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因此,农村社区教育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在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融入乡村人文生态恢复和保护的课程、知识和内容,提升农民的人文生态观念和意识,进而助推宜居乡村建设。

4.农村社区教育是乡村青少年教育的辅助力量。目前我国乡村青少年教育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第一,农村基础教育与乡村社会发展现实相脱节,农村基础教育城市化色彩浓厚,青少年学生对乡村认知存在偏差。如今,农村基础教育的内容是以城市为模板,涉及农业、农村方面的内容很少。从教育导向上看,似乎是引导农村青少年“厌弃”农村和农业,在价值观上,鼓励农村青少年跳出“农门”。另外,在应试教育的主导下,农村青少年学生自身也与农村社区发展分割开来,无法增进农村基础教育与农业、农村发展的“亲近感”。面对这样的问题、趋势和导向,农村社区教育可以恢复其发端时期的功能,将自身作为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辅助体系,主动加强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协同与合作,引导农村青少年将学习、生活与农业、农村发展结合起来,进而提升他们的乡土意识和情怀。

2.农村社区教育是乡村文化振兴的载体力量。就乡村文化振兴的任务看,除了兴教育、传技艺之外,还包括集器物、修志书、续文脉和革旧弊等。所谓的兴教育就是振兴农村教育,传技艺就是将乡村传统工艺、手工技艺进行传承,革旧弊就是要重振乡风文明、塑造健康生活方式,修志书就是撰写乡村社会发展历史、铭记发展经验和教训,续文脉就是要重振家风、乡风,集器物就是要收集和整理传统农业生产生活的各类器具、工具。

第二,科学构建农村社区教育的教育内容。一是要传授文化方面的知识。文化知识要侧重于文化追求,提升社区大众的文化归属感以及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同感,提升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精神品味和生活追求。二是要传授经济方面的技术技能和管理知识。这部分教育内容是农村社区教育的主体内容,包括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经营管理、农村金融、乡村旅游、农村经济规则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农村社区大众的生产、经营及管理水平。三是传授社会方面的知识或技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村社区民众的人际交往、人际关系会比传统时代更为复杂,关于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同样是社区教育的重点。尽管知识、技术等可以从门类和学科等方面进行划分,但实际上在农村社区教育开展过程中,需要推进其相互之间的融合和交互,并提高具体知识和技能传递的针对性,保证农村社区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能够发挥效果。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社区教育价值的实现路径

1.正确认知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具体而言:第一,农村社区教育发展要与农村社会发展实际进行结合。我国的农村社会具有相对的封闭性,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存在。城市的发展与农村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根源上看,城市也是在农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此,当前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必须要与农村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农村社区教育必须关注农村社会本身,而不应该关注城市社会。当前,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在发展模式、方略等方面还是以城市社区教育为模板的,这种发展思路和方式是不符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因此,农村社区教育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立足于农村社会实际,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来构建农村社区教育体系,提升农村社区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支持力。

第二,农村社区教育发展要与乡村振兴政策相结合。农村社区教育整体发展有两种形式:无组织的随境式社区教育和有组织的系统性社区教育。目前,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大多数属于第一种,在组织体系方面有一定的欠缺。尽管其能够融入农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但因为随意性过大,农民并未意识到其应有的教育作用。加上这种无组织方式缺乏系统性且效率较低,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随境式社区教育模式无法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发展有组织的系统性社区教育。这就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仅仅依靠农村已有资源是无法满足的,因此必须依赖于乡村振兴的系列政策。乡村振兴的各类政策不仅要为农村社区教育提供具体的资源支持,更要通过其系统性实施模式为社区教育正名,提升社区教育对农村社区大众的吸引力。

第三,农村社区教育发展需要与乡村传统文化进行结合。千百年来,我国乡村社会发展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的核心思想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不管是产业振兴还是文化振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均可以为其提供文化支撑。因此,在农村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立足于乡村振兴的需求,强化与乡村传统文化的结合,进而更好地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就是以秸秆作为原料,在微生物菌种作用下经过一系列转化,生成二氧化碳、热量、抗病孢子、酶、有机和无机养料,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减少化学肥料的施加。通过这项技术,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可以改善土壤与周围环境的质量[1]。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到2018年初中央1 号文件正式确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布局,这为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种全方位深化“三农”发展的综合战略,这标志着农村社会发展从满足农村建设要求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型,农村社区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能够释放其能量,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所确立的产业振兴、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治理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升等目标,为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农村社区教育不仅需要关注人口素质的提升,还应该关注农村人口技术技能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改善,进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3.农村社区教育是宜居乡村建设的助推力量。从生态系统上而言,乡村生态包括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两部分。自然生态系统指的是乡村田园、山水等自然要素构筑的生态系统,与宜居乡村有直接关系,而人文生态系统则是建立在乡村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之上的乡村民居、人文景观、教育系统与乡民活动场所等。在构建宜居乡村的过程中,并不是完全为了恢复乡村社区的纯粹自然生态,而是要将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进行结合,打造美丽乡村、魅力乡村和安居乡村。

5.农村社区教育是乡村社会“保底”功能的关联力量。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乡村社会永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乡村社会永远承担着“大后方”的角色,担负着各类社会危机化解的保底功能,特别是在战争年代或经济危机时代更为明显。由此来看,农村社会的发展总是国家稳定、社会稳定的保障。一方面,农村社会在战争年代是国家战略物资的保障者、输送者,这一功能在抗战时期、抗美援朝时期表现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村社会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稳定器和蓄水池。因为农村社会有稳定政治的基本作用,也有推动经济软着陆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农村社会治理的成本相较于城市社会是比较低的。这种低成本的治理模式,有助于国家以最小的成本来推动整个社会的稳定,进而使其成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基础。由此,农村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基,是维护国家稳定和国家安全的保底者。但要发挥这种保底的功能,根本上还是要提升农村人口的素质。社区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农村社区大众认知农村社会的重要价值,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社区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

第三,建立多渠道的经费保障机制。一是农村各类社区应该积极做好社区教育的经费预算,从社区集体资金中预留部分资金专门用于发展社区教育,为农村社区教育的开展提供基础性保障。二是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社区教育的经费支持,各地财政部门应根据本地城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逐渐加大对农村社区教育的经费投入,做好人均经费保障预算,强化经费支持的执行力度。三是农村社区教育在部分教育项目上可以适度市场化,适当地向社区成员收取少量学费。四是鼓励各类社会组织、企业、社会个体加大对农村社区教育的支持力度,完善这些主体的捐资渠道,确保专款专用。

第四,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村社区教育发展评价体系。科学的评价与反馈是保障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基础,当前在农村社区教育评价体系中,过程性评价占据主导地位,而结果性评价几乎较少提及。当然,过程性评价至关重要,但结果性评价同样也是衡量社区教育发展质量的基础。因此,在传统政府评价、教育机构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强化社区教育系统性和生活性的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通过学习者、教师、社区负责人等多元主体的系统反馈来提升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质量。

3.科学构建农村社区教育的实践载体。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农村社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农村社区大众,包括向成年人和青少年提供科学合理的文化素质、精神修养、技术技能、校外辅助等方面的教育。因此,当前我国农村社区教育还是应该以实践教育为主,以理论教育为辅助。既然是以实践教育为主,就必须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载体,通过实践载体将知识、技术技能、经验等融入农民生产、生活实践,为乡村经济、文化振兴服务。同时,通过搭建科学合理的载体,还能够提升农民大众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有助于优化社区教育的效果。

科学构建农村社区教育的实践载体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社区教育实践载体的构建要以区域范围农村产业发展为依据。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如今,农村产业除了传统第一产业之外,还包括以第一产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农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农村社区教育实践载体在搭建过程中,必须要与本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相结合,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传递知识与技术。

第二,农村社区教育实践载体的搭建需要与农村社会综合治理相结合。农村社会综合治理本身就是社区活动之一,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需要大力提升农村社区综合治理的能力及现代化水平,就必须要大力提升农民的知识、技术以及改变其观念。因此,将农村社区教育实践教学融入社区治理过程,融入社区治理专项行动,就可以在教育中突出治理的效果,在治理中提升教育的质量。

第三,农村社区教育实践载体的搭建需要与农村民俗、农民休闲娱乐活动相结合。农村的风俗习惯以及农民的休闲娱乐方式,是农村社区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农村社区教育的实践教学应该强化与农民生活的结合,通过结合来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风俗观念和正确的休闲娱乐观念,提升他们的精神生活品质,构建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目前,泉州市政府已经查明事件真相,并已经对责任人做出处理。但是,回顾整个事件的处置过程,确有很多值得深思之处。

4.建立虚实结合的农村社区教育平台。农村人口构成有自身特征,农村社区教育在运行、设计的过程中也必须要兼顾到农村人口的整体构成特性。通常而言,农村人口包括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常住人口大多数是老人、女性和儿童,流动人口主体部分是青壮年劳动力。从乡村振兴的角度而言,青壮年劳动力始终是人口主体,也是社区教育的主要教育对象。但这部分常年游离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是要将这部分人吸引回农村,通过对他们开展社区教育来提升他们回流创业、就业以及振兴乡村的能力。如此,农村社区教育需要按照这部分人的特征和需求,构建合适的虚实结合的教育平台。

好产品也需要好服务,不仅要针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生产好的产品,还要与时俱进转变销售方式和模式,做好售后服务。比如,农村电商平台利用互联网将传统的赶集搬到网上,通过线下的实体体验,在线上完成交易,让农民坐在家里上网赶集就可以买到货真价实的好产品,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物品价高货次的问题,既降低了商品的流通成本,又节约了社会资源,交易的商品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和赞许,发展前景十分令人看好。

农村社区教育的实体平台,主要是农村社区教育得以开展的各类设施设备。这部分可以通过资金的支持来进行构建和完善,如社区教育中心的教室、图书馆等。当然,实体平台还包括社区教育的课程、师资等要素。这类要素在社区教育平台构建中意义更大。因此,在完善和构建实体平台的过程中,不仅要改善社区教育办学设施设备,还应该提升其师资水平,丰富教育教学资源等。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提升社区教育的办学效果和覆盖面,还应该积极构建与实体平台相结合的各类虚拟平台。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农村社区教育的虚拟学习平台构建更为关键,通过虚拟学习平台构建可以扩大优质社区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具有现实意义。为此,在构建虚拟平台过程中,一方面,要针对农村社区的常住人口特征,强化虚拟平台与实体平台的结合,提升常住人口学习、交流的效率。另一方面,要针对流动人口的特征,强化对其具体知识、技术、经验等方面资源的输出,通过“互联网+”智慧平台来推送各类信息、知识、课程等,并完善流动人口的学习服务支持体系,为流动人口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陈会全.农村社区教育在社区治理中的运行逻辑与实施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8(5).

[2]方拥军,陈乃林.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村成人(社区)教育发展创新前瞻[J].职教论坛,2018(4).

[3](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费孝通.怎样做社会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5]黄祖辉.准确把握中国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农村经济,2018(4).

[6]卢俊勇,陶青.农村儿童日常生活方式的转变与农村学校改革——农村教育如何应对农村社会的变革[J].教育科学研究,2018(5).

[7]吴学峰.民国时期无锡社会教育对基层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启示[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5).

[8]左璐.生态学视角下新型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策略探析[J].当代继续教育,2018(1).

[作者简介] 王峥(1981- ),女,河北廊坊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讲师,硕士;王佩(1982- ),女,河北石家庄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讲师,硕士。(河北 廊坊 065000)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7年度廊坊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基于伦敦西区的廊坊特色文化小镇建设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023116,项目主持人:王峥)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985(2019)13-0068-07

(栏目编辑:郑策)

标签:;  ;  ;  ;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社区教育的价值重塑与实现路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