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公信力分析_公信力论文

学术期刊公信力分析_公信力论文

学术期刊的公信力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信力论文,学术期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术研究发展到今天,早已不仅仅是完全按照研究者的兴趣、为认识和改变客观世界的单纯而圣洁的理想追求,学术剽窃、学术造假已并不罕见。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研究成果的主要载体和传播平台,要面对各种功利目的的作者,保证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客观、公正已是一种挑战,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自身生存和发展不得不进行各种尝试。在这种情况下,公众对学术期刊的理解与认同已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笔者力图从公信力的视角,研究学术期刊面临的各种问题,希望对学术期刊的运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1 公信力的内涵

公信力的核心是信任、信赖,信任、信赖总是与特定对象的信用相关联的,是建立在主体对于特定对象的信用体验和认定的基础上的。从最一般的意义上看,所谓“信用”,是一种信守、履行承诺的品质。社会是由分工而成的,每一种职业都履行着特定的社会功能、扮演着特定的社会角色,这种特定的社会功能的履行及特定社会角色的扮演,其实就是每一种职业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种职业承诺。在这种职业角色的社会期待之下,谁能够更加优秀地履行职业承诺、信守职业责任,谁就具有更高的职业信用,进而享有更高的社会信任和信赖。从信用到信任和信赖,是人们在对于特定对象履行承诺的社会性体验中累积产生的,表现为一种可信赖度的判断和评价,而“公信”则是指这种判断和评价不是个别人或少数人的判断和评价,而是社会成员的集合性判断与评价。

公信力中的“力”则是指特定对象赢得社会信赖的能力及与这种能力相对应的信用品质。公信力虽然从形式上看总是表现为特定对象的某些品质,但只有当这些品质与特定的社会角色期待相对应并能够博取人们信赖感的时候,才能成为公信力的构成因素[1]。

2 学术期刊的公信力

学术期刊的公信力是指学术期刊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与能力,也是指公众对于学术期刊的社会期待被落实情况所引起的公众心理感知和评价,同时公众的这种感知和评价也是学术期刊获取公众信任的能力和素质的体现。也就是说,学术期刊公信力是公众对学术期刊的社会期待与学术期刊实际表现之间契合程度在公众心理上的反映。学术期刊公信力的评价是公众通过社会体验所形成的,是对于学术期刊履行作为具有特定使命的社会公共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的感知、体验基础上的评价。

从信任的发生机制来看,信任是主体(施信者)和客体(受信者)之间互动的结果,同时又是主客体之间互动关系展开的前提与条件。在学术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学术期刊信任的产生是“学术期刊(信任客体)的行为表现”与“公众(信任主体)对学术期刊表现的心理认知”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考察和研究学术期刊公信力的视角一般有2个:一是从传播方(学术期刊)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提升学术期刊的公信力;二是从信息接受方(读者)的角度出发探讨公众对学术期刊信任与否的心理认知过程、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等。综合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笔者的逻辑思考,影响学术期刊公信力评价主要有以下3个基本维度。

1)学术期刊作为社会分工体系下的专业主义特质,即所有的与学术期刊完成社会所要求的功能与角色扮演相关的品质,如客观、公正、及时、平衡、全面、深刻,等等。这是形成学术期刊公信力的基础。

2)公众对于学术期刊的社会角色期待的中心指向。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和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上,社会及公众对于学术期刊所履行的社会功能和要求其扮演的社会角色是不同的;因此,公众要求学术期刊所表现出的专业主义特质的重点所在也是有差别的,有时,这种差别甚至是相当巨大的。换言之,只有当学术期刊所表现出来的履行其社会职能的特质与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社会和公众对学术期刊的基本角色期待相吻合,学术期刊的公信力才有可能得到好评。

3)公众对学术期刊社会角色扮演的感知与认同。学术期刊的公信力评价是在公众的社会体验中形成的,而这种体验和评价既然是一种价值判断,就不可能仅仅与其所表现出来的专业主义特质相关,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看公众对于特定学术期刊在文化上、情感上和价值观上的认同。

3 影响学术期刊公信力的关键问题

3.1 审稿机制问题 学术期刊的审稿行为是其专业主义特质最直接的体现,是影响学术期刊公信力最具显性的因素。学术期刊要提升公信力,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专业主义特质,主观上尽量避免“人情稿”,做到对来稿一视同仁[2-5];但是,无论建立怎样的审稿机制,审者对论文学术价值的评审都是有限的。

首先,任何科学论文所表述的主要观点、理论都应是前所未见的,具有首创性;但审者只能根据已经被确认的理论知识来推断其是否正确,新理论往往是对已知理论的超越与否定,用已知理论来衡量新理论,是得不出结果的,而且新理论总是要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检验才能被认可,也就是说审者对论文价值的评价具有时空意义上的有限性。

其次,对学术论文的实验部分,审者是不会亲赴实验现场进行实地观察的,他只能根据论文所提供的实验过程和数据来判断论文的理论价值,而一旦论文未能详细提供实验情况,甚至故意伪造实验数据,则审者就很难对论文价值作出正确的判断。

再次,学术论文的评审过程是个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相互交织、渗透的过程,审者可能会自觉不自觉地渗入个人感情、门派观念等非理性因素,从而使论文评审的客观性受到影响。

最后,学术论文的理论表述是逻辑性的,但是其创造的起点(或称源泉)却往往是非逻辑性的;学术论文所阐述的理论,往往是在某种非逻辑思维的激发、碰撞下完成的,只有作者本人才对这一理论的创造过程有深刻的体验,而审者却是以通常的逻辑思维来对其进行审查的,二者之间存在着思维方式上的差别,这便会导致审者对论文学术价值认识上的有限性。因此,学术期刊编辑不能仅仅根据审者的意见对学术论文做出能否发表的定论,而必须在审稿行为中体现出主体性,尽量做到客观、公正,体现学术期刊的专业主义特质,提升学术期刊的公信力。

3.2 版面费问题 学术期刊的版面费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影响我国学术期刊公信力的关键因素。对于出版资源消费者(作者)而言,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能够给自己带来一定的收益。根据经济学上“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向作者收取版面费是合情合理的。同时,收取版面费也是公平的,因为不收费其实也是收费,只是收费的对象从作者个人通过税费转嫁到了整个社会,个人受益却让整个社会来付费显然是不公平的。虽然学术期刊的最大受益者是国家和民族,但是个人只要有收益就应该付出一定代价,其余的成本由国家财政补贴,这样才能实现最大限度的社会公平[6-9]。但是,由于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习惯,以及公众对学术期刊的运作模式及现状不够理解和熟悉,导致在现实生活中公众对学术期刊版面费收取行为不够认同,从而降低了学术期刊的公信力。因此,学术期刊及公共政策对版面费问题应予以肯定并规范其收取行为,以提升或回归学术期刊应有的公信力。

3.3 广告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术期刊如果刊登广告(也包括各种名义的赞助费、署名协办等方式)就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受广告主或广告商的影响,进而影响学术期刊在公众中的公信力。

根据马克思主义传播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受众商品理论,学术期刊及其读者与广告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学术期刊组织实体生产的产品有2种,一种是称为符号商品或文化商品的学术期刊本身,另一种是称为商品受众的读者。学术期刊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实际上包含2种销售行为,一种是将学术期刊的内容销售给读者,另一种是将作为商品受众的读者群销售给广告商;因此,刊登广告的学术期刊的销售收入包含发行收入和广告销售收入,广告商购买的是可预测数量的、具有可预测规格的、在特定时间关注特定学术期刊的读者群的注意力,这些可预测的规格就是读者群的一些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年龄、收入水平、家庭构成、社会阶层等。学术期刊的生产会受到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影响,广告是学术期刊生产系统本身的中间需求,它直接关系到学术期刊的办刊经费是否充足,也正因此,广告商才能够通过广告对学术期刊的发展产生影响,而这种作为中间需求的广告需求与作为最终需求的读者需求没有任何直接联系,恰恰相反,广告需求与读者需求可能是矛盾的。也就是说,刊登广告可能影响学术期刊客观、公正等专业主义特质,影响公众对学术期刊社会角色扮演的感知和认同[10];因此,刊登广告可能会对学术期刊的公信力产生影响。

但是,从国际、国内知名权威学术期刊的办刊实践来看,刊登广告是学术期刊获得办刊经费的重要手段,学术期刊要使其公信力不受影响,就要表现出优秀的专业主义特质,避免对广告商的依附,多渠道筹集办刊经费,争取公众对其有更多的理解和认同。

3.4 独立性问题 按照现有的与学术期刊相关的法制化政策如出版管理条例、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等的规定,学术期刊的创办,设立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必须有符合新闻出版总署认定条件的主管、主办单位。在这种政策的要求下,主管单位实际上是学术期刊出版的一级主体,主办单位实际上是学术期刊出版的二级主体,而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单位(学术期刊的组织实体)实际上是学术期刊出版的三级主体。学术期刊这种三级主体地位的核心表现是过多地依附主办单位,从而导致公众对学术期刊客观、公正等专业主义特质缺乏理解和认同,最终影响学术期刊的公信力。

学术期刊要真正地独立,首先要取消主管、主办单位,使学术期刊组织实体升级为一级主体。学术期刊组织实体的独立可以使学术期刊组织实体与主管、主办单位脱离关系,消除学术期刊主管、主办单位的级别、影响力等带来的学术期刊与生俱来的自然垄断性,使各个学术期刊真正成为平等的竞争主体。

学术期刊组织实体独立的前提条件是有足够的可自主支配的办刊经费,因此,除了多渠道筹集资金外,还需要国家在经济上、财政政策上的有力扶持。由于学术期刊的非独立性使得其本来在知识生产和再生产机制中的流通、筛选和评价功能受到了根本性的限制,从而出现了层出不穷的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当然,学术腐败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人事职称制度、教育学位制度等制度性因素,不能单纯地归根于办刊的机构,但不可否认的是学术期刊的组织实体独立,肯定能从一个方面促进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能大幅度地提升学术期刊的公信力。

学术期刊组织实体的独立是学术期刊的内在需求,只有这样,学术期刊才能按其特有的规律发展,才能摆脱其单位附属机构的地位,学术期刊编辑才能真正具有主体性,才能真正成为学术传播的“守门员”和“裁判员”,学术期刊也才能具有更高的公信力。

(2008-05-13收稿;2008-06-08修回)

标签:;  ;  ;  

学术期刊公信力分析_公信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