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某些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

人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某些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

郭思思[1]2014年在《中国农村地区高血压患病率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在中国大概有六亿七千万农村人口,最新的全国范围内的高血压调查距今已过去十多年,虽然局部范围也有部分调查,但研究的数据并不十分全面,尤其是有关农村地区的高血压最新数据较少,本次研究拟通过收集过去十年里有关高血压调查的流行病学文献,拟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合并有关我国农村地区的高血压患病率的现状,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系统综述我国农村地区高血压患病的现状和流行趋势,具有重大的公共卫生意义。方法:在线检索了PubMed、Web of Knowledge、中国知网(China 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并采用文献追溯的方法尽可能获得相关的参考文献以及相关的学术会议论文,全面搜集2003年至2013年国内外发表的有关我国农村地区高血压现况调查的流行病学文献,采用主题词、关键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检索策略进行检索,检索语种限于中文和英文。总的合并效应值是用反正弦方差的倒数来进行固定效应模型的合并,用DerSimoniam-Laird权重来进行随机效应模型合并。使用以卡方检验为基础的Q检验来评估研究之间的异质性,并用I2表示异质性的大小,异质性的检验水准为0.10,小于0.10则表示合并的研究之间存在异质性需采用随机效应模型(DerSimonian)进行合并分析,若大于0.10则表示合并的研究之间异质性相对较小或者没有异质性,需要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合并效应量用合并的患病率和95%CI来表示根据Higgins等认为,I2值为0-100%,I2=0时,研究间无异质性,数值越大,异质性越大,I2=25%,表示存在轻度的异质性;I2=50%时表示存在中度异质性,I2=75%事认为研究间存在高度的异质性。本次分析采用排除单个研究对总效应值的影响的方法来进行敏感性分析;本次研究采用漏斗图和Egger线性回归综合评价所纳入研究的发表偏倚,但考虑本次研究是双变量的单个率的Meta分析。使用的软件包包括Satsdirect Version2.7.9(http://www.statsdirect.com)、 Stata Version12.0、SPSS Version18.0和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的106个研究中,研究的总人数为3542458人,其中男性包括106个研究共1693057人,女性106个研究共1849401人,男女性别比例1:1.092.不同亚组的Meta分析有较大的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合并,其中男性的患病率为24.4%,95%CI为21.9%-27.0%,女性的患病率为22.2%,95%的CI为19.9%-24.7%;不同年份患病率分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2003~2006年农村地区高血压的患病率为22.0%,95%的CI为17.9%-26.4%;2007~2009年高血压的患病率分析结果为23.3%,95%的CI为19.6%-27.2%;2010~2013年高血压的患病率为23.6%,95%的CI为19.5%-27.8%;南方农村居民高血压的患病率为20.2%,北方地区的患病率为24.7%;农村地区高血压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最高的为70岁年龄组为45.6%,15岁年龄组为5.7%,其他各年龄组依次为:12.6%、21.3%、32.1%、43.1%;不同性别的高血压患病率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其中男性中,各年龄组的患病率依次为6.8%、15.1%、23.2%、33.3%、44.7%、45.2%,女性各年龄组的患病率依次为4.8%、11.0%、20.5%、32.7%、44.2%、49.2%;本次研究按照样本量大小分为大于等于3000人的组和小于3000人的组,其中前者的患病率为22.8%,95%的CI为19.7%~26.2%,后者的患病率为23.2%,95%CI为19.5%~27.1%;不同肥胖和超重率的分组:20%≤、20%-、30%和40%以上组,各组的患病率分别为22.3%、27.4%、28.6%、31.0%,3.以研究对象的起始年龄在18~20岁组为例,采取单向研究依次删除后,观察对总合并效应量的影响的方法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发现,第44项研究对合并效应量的影响较大,剔除该项研究总的合并效应量的值为22.8%,95%CI为20.1%-25.6%,其余研究均均匀分布在总的合并效应量的两侧,对总的合并效应量影响不大。4.发表偏倚分析,在不同地区的亚组分析中,北方这一组存在发表偏倚,在具体年龄组分析中,15岁组、40岁组、50岁组和60岁组均存在发表偏倚,在不同性别的具体年龄组分析中也发现了类的情况,其余各组未见明显发表偏倚。5.Meta回归分析单因素结果显示影响本次Meta分析异质性大小的因素分别是出版年份、筛检年份、性别比例、地域、样本量(连续)和量得分,多因素结果分析显示最终纳入回归中的变量是性别比例,其R方为0.446,提示性别比例可能解释一部分异质性原因。结论1.过去十年里,我国农村地区的高血压患病率有了很大的增长,18岁以上患病率为23.4%(95%CI:19.8%-27.2%),已超过2002年全国平均水平(18.6%)。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地区的高血压患病率(23.4%)与同期城市居民高血压患病率(21.5%)差距缩小,并已接近城市水平。3.15-30岁农村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增速加快(5.7%-21.3%),农村地区高血压患病趋于年轻化。4.高血压患病有显着的地域和性别差异,北方居民高血压患病率(24.7%)要高于南方地区(20.2%),男性要高于女性(24.4%vs22.2%)。图28幅,表13个,参考文献167篇。

王欣[2]2017年在《我国卫生服务整合的体系背景分析及实施效果评价》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伴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负担和经济负担日益加重。与此同时,慢性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复杂性、居民健康意识的增强对卫生体系提供卫生服务的模式、类型以及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卫生体系存在医疗网络断裂、转诊机制缺失、机构之间缺乏分工协作等问题,以医院为主导、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各机构自给自足的低效率服务提供模式难以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卫生服务需求。因此,卫生服务整合成为目前我国甚至世界各国卫生体系改革的重点议题。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出现了卫生服务整合的雏形——医疗联合体,但之后的卫生服务整合进程比较缓慢。2009年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自由择医,碎片化提供"的非连续服务模式得到扭转,推进了卫生服务整合的发展趋势,多地通过构建医疗联合体的方式开始了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尤其是2015年以来,国家积极出台加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分级诊疗等相关政策,鼓励各地进行高血压和糖尿病分级诊疗和卫生服务整合试点。但是各地的政策制定者们面临共同的问题:在我国的卫生体系背景下,如何针对体系背景采取有效的卫生服务整合措施?如何评价卫生服务整合的实施效果?通过文献综述发现,我国现有的卫生服务整合研究大多数是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数量较少。在少量的实证研究中,多数研究是对整合策略和整合过程的定性描述,对整合效果评价的研究极少。现有的整合效果评价研究多数为通过定性访谈进行的整体效果评价,且结果均为卫生服务整合具有积极作用,但对于不同整合策略在整合不同阶段、不同维度的效果不得而知。此外,在研究内容方面,尚未发现探索影响卫生服务整合的卫生体系背景因素的研究。总体而言,我国现有的卫生服务整合相关实践和研究,无论是整合的设计还是效果评价,均存在缺乏理论基础和方法学支撑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英国等为解决自身卫生体系面临的不同问题不约而同地开始卫生服务整合研究与实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国外的卫生服务整合实践案例非常强调在整合过程中通过对自身体系的定期监测和评价不断优化整合。其中,评价方法多为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评价内容包括服务的改善(服务质量和服务连续性)、卫生费用的变化,以及各地开展卫生服务整合的经验和教训等;评价结果,能够相对客观地揭示卫生服务整合对卫生体系不同维度的影响,并成为进一步优化整合策略的重要依据。虽然多项研究通过不同方法和指标对卫生服务整合进行了效果评价,但多位该领域国际专家共同指出目前卫生服务整合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仍局限于原有对个体机构服务提供进行评价的指标,不能反映多重服务提供者所提供整合型卫生服务的特性(如连续性、协调性等),因此卫生服务整合的效果评价研究仍然需要方法学的突破。且卫生服务整合的体系背景特异性非常强,国外影响卫生服务开展的卫生体系背景因素、评价整合实施效果的方法和结果并不能够直接适用于我国。研究目的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的总体目标是:分析国内部分卫生服务整合案例开展整合的体系背景,并对整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为各地卫生服务整合的开展和深化提供方法学基础和政策建议。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描述样本卫生体系的背景和卫生服务整合策略,分析影响开展服务整合的体系背景因素;(2)结合我国卫生体系特点,构建卫生服务整合实施效果评价模型;(3)通过实证研究,评价样本卫生体系开展卫生服务整合的效果;(4)为不同卫生体系开展和深化卫生服务整合提供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典型案例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资料来源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项目"卫生机构作用和功能分析:为建设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政策依据"。研究包括文献研究、专家咨询、现场调查叁个阶段:文献研究于2013年7月-2014年6月开展,专家咨询于2014年5-6月开展,现场调查于2014年7-9月开展。文献研究贯穿研究的整个过程。在研究设计阶段,借鉴社会网络理论和相关研究结果,对影响卫生服务整合的体系背景要素及整合的实施效果进行了探讨,提出研究假设、建立本研究的理论框架。专家咨询通过对20名糖尿病和精神分裂症专家的邮件咨询,制定了两种疾病的理论服务包,为评价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综合卫生体系的整合程度、多元性和功能定位叁个因素,现场调查选取了青海省城北区、湟中县和化隆县,安徽省马鞍山市、肥西县和肥东县,浙江省江干区、叁门县和常山县。在各卫生体系内选取不同类型和不同层级的卫生机构,共调查134所卫生机构,深入访谈134名关键知情人,对97名糖尿病医生、88名精神分裂症医生和248名门诊、住院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卫生体系内部资源配置、服务提供的组织构成、服务整合过程和结果、卫生体系的背景、整合策略和具体措施、糖尿病和精神分裂症服务提供、服务整合结构和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在分析方法方面,首先,对卫生体系背景、卫生体系和各机构的资源配置、服务提供的组织构成、服务量和服务效率、医生就诊行为和患者满意度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采用率、构成比和相对比进行描述,使用软件SPSS 20.0进行分析;其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卫生服务整合过程进行评价;最后,在卫生服务整合结果评价中,对服务提供过程中的多机构协作进行了差异分析。研究结果(1)推动开展卫生服务整合的体系背景:政府主导服务整合的开展;卫生行政部门能够充分调动体系内资源、推进体系内卫生改革的开展;卫生体系内机构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2)整合策略:样本卫生体系的整合目标比较笼统,主要包括促进分级诊疗和优化协作机制;所采取的整合策略主要是组织整合和功能整合,具体措施包括组织整合、信息化建设、双向转诊和联合培训;缺少临床整合、专业整合和规范整合相关策略。(3)卫生服务整合的结构评价:开展整合的卫生体系资源配置和服务提供的组织构成并没有优于未开展整合的卫生体系。资源配置方面,叁省之中,安徽省和浙江省城市卫生体系的资源配置均高于农村卫生体系,但青海省相反;在各省内进行农村卫生体系间比较,化隆县的资源配置优于湟中县,但主要集中在基层机构;肥东县的资源配置优于肥西县;常山县和叁门县的资源配置均不足。在服务提供方面,叁省服务提供的组织构成合理性排序分别为为农村开展服务整合的卫生体系、城市卫生体系和农村未开展整合的卫生体系。(4)卫生服务整合的过程评价:开展整合的卫生体系内机构间网络运行优于未开展整合的卫生体系。综合四类网络,青海省叁地的特点为:湟中县的转诊网络结构明显比城北区和化隆县、更合理和规范,城北区区级机构没有在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化隆县网络结构中包括较多体系外医疗机构;安徽省叁地的特点为:马鞍山市各类网络结构中机构间的关系最紧密、但社区卫生服务站与其他机构合作不足,肥西县县级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之间各类网络关系都较紧密,肥东县的机构间关系不紧密且网络结构不完整;浙江省叁地的特点为:叁门县县医院与同级其他类型机构和其他层级机构间网络连接少,常山县的信息共享网络非常差(尤其是基层)。(5)卫生服务整合的结果评价:开展整合的卫生体系结果指标并未一致优于未开展整合的卫生体系。参与者对整合运行有效性的认知以及精神分裂症服务提供的机构协作,反映了整合的积极效果;但卫生体系的服务效率和糖尿病服务提供的机构协作,并未反映整合的积极效果。结论与政策建议结论(1)推动开展卫生服务整合的卫生体系背景因素包括:政府的主导力、卫生行政部门对资源配置和服务整合的推动力、机构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2)在卫生体系内开展机构间服务提供协作,至少需要具备叁个条件:一是基层机构有能力承接由高级别机构向下转诊的、需要康复以及家庭病床等服务的患者;二是高级别机构有意愿向基层机构转诊患者;叁是患者愿意根据病程在不同机构间接受服务。(3)卫生服务整合的结构不合理,尤其是没有在整个体系内综合协调各类服务的提供,即卫生资源的配置没有与服务提供的组织构成相匹配。整合目标的设定和整合策略的选择忽视了对整合结构的完善。(4)卫生服务整合的过程良好,促进了不同层级和类型机构间合作关系的建立。多项整合策略直接作用于机构间关系的建立,且合作关系的建立能够满足卫生体系内各机构的利益诉求,因此整合促进了机构间的合作关系的建立和加强。(5)服务整合的结果尚不明确。在体系层面,部分整合卫生体系的服务效率未优于未整合的卫生体系,可能与整合结构尚不合理和效果呈现的滞后效应有关;在机构层面,对于多机构服务提供普遍不足的病种,整合卫生体系的服务协作好于未整合卫生体系;在个体层面,开展整合的卫生体系中参与者对整合的认知和满意度高于未整合卫生体系。政策建议基于以上结论,结合我国卫生体系的背景和发展现状,从营造促进卫生服务整合的体系背景、科学设计实施以及评价卫生服务整合两个层面为不同卫生体系开展和深化卫生服务整合提出以下政策建议:营造促进卫生服务整合的体系背景(1)在大部分地区发挥政府主导整合的作用。成立由政府、社会、机构、医生和患者共同参与的治理机构,充分考虑各方的利益诉求、调动各方参与。此外,政府需要为卫生服务整合的开展提供政策导向并通过支付方式改革、人力资源规划等配套政策为整合的可持续开展创造有利环境。在具备特定条件的地区,可允许和鼓励其他力量主导整合。(2)以县域为开展卫生服务整合的单元,增强体系独立性。县是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单元,县域卫生体系结构相对完整、行政部门有权力调动资源,能够为整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保持卫生体系独立性的基础上,积极协调体系内机构间的协作、充分利用体系内的资源,优化整个体系的卫生服务链、促进高质量卫生服务地连续提供。(3)提高基层服务水平,促进机构间协作。针对基层机构不能承接高级别机构下转患者的问题,可通过加强体系内机构间培训或技术支持、编制不同病种的跨机构间服务规范的方式,规范基层医务人员的行为、提高其技术水平,使高级别机构和患者对基层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更加信任。(4)引导和发挥公众力量,提高公众参与。首先,通过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等方式强化居民的健康意识、健康素养及自我保健能力,提高居民对我国多层级就医网络和就医秩序的了解;其次,发挥媒体作用做好分级诊疗工作的宣传,引导居民提高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分级诊疗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最后,可以通过医保等制度设计引导居民合理选择就诊机构。科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卫生服务整合(1)横纵向整合相结合,构建差异化服务网络。在开展整合之前,应充分考虑"差异化"原则,合理匹配纳入机构的层级、类型、服务对象、技术水平及规模,减少机构间利益冲突、构建共同的整合愿景,减少"机构水平"间竞争、形成与其他整合体系"系统水平"上的高效率竞争。(2)依据患者需要优化服务链,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以患者需要为中心,明确各机构的服务类型和服务流程,优化整个体系的服务链。进行资源规划时,改变之前以机构服务利用为基础的资源要素配置模式,采用系统思维、从体系层面出发、结合体系及各机构的服务链进行资源配置,在促进资源整合的同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3)确定适宜整合目标,采取综合整合策略。首先,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以本地卫生体系背景为基础,制定有针对性且具体明确的整合目标;然后,结合整合目标,采取针对性整合策略并在整合过程中根据需要适时调整整合的具体措施。注意加强临床整合和专业整合,促进服务提供的整合。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目前国内比较热衷的医疗联合体模式,是组织整合的一种类型,在目前某些地区的体系背景下可能是适宜的整合策略,但并非适合所有地区。(4)定期进行整合效果评价,推进整合实践。因为卫生服务整合具有强烈的卫生体系特异性,没有适合所有地区的整合目标、策略或效果。因此,在整合的设计中应纳入定期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在整合的实施阶段根据评价结果不断调整整合的目标和具体策略,从而不断推进深入整合。

李慧[3]2009年在《山东省农村居民高血压患病与血压控制的性别差异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行为方式的改变,以高血压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人群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近年来,农村高血压患病率增长迅速,已与城市相当;农村高血压人群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的现象严重;高血压并发症严重,致残率、致死率高。因此目前农村高血压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事件,加强农村高血压的预防、治疗、控制工作已经迫在眉睫。社会性别是一种由社会构成的特征,而不是由生理决定的。社会规定女性和男性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女性和男性可获得的机会和资源以及他们做出决定和履行自身人权(包括与保持健康以及在健康不良情况下求医相关的人权)的能力也有差别。性别角色及不平等的性别关系与其它社会和经济变量发生相互作用,可以造成两性对疾病的易感性、健康状况、对预防服务和卫生服务的可及性、疾病负担及治疗质量等方面的不平等和不公平。因此男性和女性对高血压的预防知识、诊断机会的获得、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上必然存在着差别,同时两性还存在不同的生理特点,这些差别必然会造成男性和女性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及血压控制率及相关因素上的差异。因此要有效的进行农村人群的高血压防治管理,我们有必要了解不同性别人群的高血压流行与控制特点、高血压的影响因素、血压治疗和控制的差异及各自的特点,但目前的国内尚缺乏该方面的系统研究。本研究的研究目标是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分析男性和女性高血压患病与血压控制的连续过程,发现男性和女性高血压患病与血压控制的差异,并分析男性和女性各自患病与控制的影响因素及各种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具体的研究目的包括:比较高血压患病率的性别差异、高血压患病相关因素的性别差异状况、影响男性和女性高血压患病的因素;比较高血压知晓率的性别差异及分析各自的影响因素,比较高血压治疗率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状况的性别差异及分析各自的影响因素,比较血压控制率的性别差异及分析各自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取定量研究的方法。数据资料来自《山东省农村卫生人员培训与慢病控制项目》基线调查数据。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在山东省西部和中部抽取8个县(市、区),每县(市、区)按照随机抽样原则,随机抽取2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2个村,每村按户主花名册进行系统抽样,被抽取家庭内所有的25岁以上常住人口均为调查对象。采用家庭问卷调查居民的社会经济状况、个人生活和行为方式、健康意识和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健康状况以及高血压患者的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等;医学体检主要测量居民的血压水平、身高、体重、腰围等指标。2007年4月进行现场调查,家庭问卷调查和医学体检由各个县CDC和医院的医务工作者经过统一培训后来完成。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体检中2次血压值或3次血压值的平均数)的患者或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服抗高血压药,血压虽已低于140mmHg/90mmHg,亦诊断为高血压。资料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统计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对定量资料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1)社会经济及一般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女性与健康相关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各项指标明显低于男性,主要表现在:女性的文化程度低于男性,文盲半文盲的比例比男性高30%,尤其是有近90%的老年女性调查对象属于文盲半文盲;与女性相比,男性从事有报酬的工作的比例较高,如管理与技术性工作、务工,而女性大多是从事农业和家务劳动;男性对自我社会地位的评价好于女性,同时女性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评价略差于男性,在生病后首选的就诊机构上,男性选择级别稍高医疗机构的可能性略高于女性,而且男性生病后对卫生支出的经济支配权比女性大。(2)高血压患病状况及相关因素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男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女性(男:47.8%,女:40.8%),经过年龄标化,男性患病率为41.2%,女性患病率为34.3%。在成年早期和中年期,男性的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同年龄组的女性,但是由于女性的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的幅度大于男性,在55~64岁时女性高血压患病率与男性基本一致,进入老年后,女性的高血压患病率高于男性。虽然女性的高血压患病率低于男性,但是女性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分级却呈现高于男性的趋势,而且女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男性,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差异逐渐增大。男性和女性在个人行为生活方式、健康意识、知识水平、预防性行为上存在较大的差异,男性和女性面临着不同的威胁:男性吸烟率和中度及重度饮酒率远远大于女性,女性超重及肥胖率、被动吸烟率高,相对缺乏锻炼,静态活动时间过多等行为危险因素的水平更高,女性自报睡眠状况比男性差;更多的男性会主动的获取卫生保健知识,并且更多的男性表示想获取高血压相关的健康知识,而与此相对应,男性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好于女性。女性的预防性行为好于男性,如监测血压、有意识的控制体重。(3)高血压知晓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的性别差异:总体上,男性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低于女性(男:24.3%,女:27.9%),中年组知晓率的性别差异最大,而年轻组和老年组不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患者由于健康查体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患有高血压病的比例高于女性。知晓自身患有高血压病后,男性患者对自己的病情的了解情况好于女性(包括自己曾达到的最高血压、目前血压控制水平),并且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好于女性。(4)高血压治疗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的性别差异:虽然男性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治疗率比女性低2.8%(男20.5%、女23.3%),但是在知晓自身患有高血压的人群中,男性的知晓治疗率与女性基本相同(男84.5%、女83.7%)。医生对患者的非药物治疗的指导不足,医生更倾向于对男性患者进行相应的非药物治疗。总体上,男性非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比女性差,非药物治疗依从性差的原因存在差异,男性认为“生活习惯很难于改变”的比例比女性高,而女性由于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缺乏的原因而未有效的遵从非药物治疗的比例高于男性。在进行药物治疗的患者中,男性用药的种类多于女性;男性和女性自报遵医嘱服药的比例没有差异;不遵医嘱服药的主要形式是间断服药,女性该形式的比例高于男性;男女在不遵医嘱服药的原因选择上没有太大差异,药物治疗的花费不存在性别差异。平时因高血压就诊时候,女性更倾向于去村卫生室及私人诊所就诊。(5)高血压控制状况的性别差异:虽然女性高血压控制率略高于男性(男:3.3%,女4.4%),但是整体的高血压控制状况极不理想,亟待提高。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仅有不到20%的患者血压得到了有效控制(男:16.3%,女:18.7%),男性和女性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和政策建议山东省农村常住居民的高血压特点是患病率高、知晓率、治疗率及血压控制率低。高血压已经成为威胁山东农村常住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加强山东省农村地区高血压的防治能力刻不容缓。55岁前男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女性,65岁后女性患病率迅速增加并且超过男性,由于女性的高血压知晓率高于男性,女性的高血压治疗率和控制率也高于男性,但其中知晓治疗率和治疗控制率均不存在性别差异。因此高血压治疗控制性别平等的关键点是减少知晓率的性别差异,即提高男性的知晓率。男性和女性在高血压患病及控制的相关因素上存在不同的暴露水平及不同的敏感水平,因此在制定高血压预防与控制策略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性别人群的特点,有的放矢,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山东农村地区高血压防治工作,减少男性和女性高血压患病与控制的差异。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农村地区居民的教育,减少成年人群的文盲半文盲率,尤其是将女性的教育水平补齐;2)普及以高血压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相关知识,针对普通人群和高危人群开展不同内容的健康教育;3)将女性作为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一是发挥女性在家庭中食物准备者和家人健康的维护者的作用,二是发挥农村女性的同伴教育作用;4)倡导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针对不同人群有主题的开展教育:针对男性重点开展戒烟、限酒教育;针对女性重点开展健康饮食、增加体力活动、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平衡心理教育;5)建立首诊测血压制度,保证在县、乡、村卫生机构初次就诊的成年人都接受血压测量,提高高血压的早诊断水平。

王诗镔[4]2015年在《吉林省成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现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慢性病是一类病因复杂,起病隐匿,病程较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的疾病总称,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障碍等疾病。伴随着快速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慢性病已经成为中国人群的主要死因,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持续上升趋势。吉林省地处中国东北部,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骨关节疾病等慢性病较为高发,但既往尚无全面的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调查。目的:掌握吉林省成人慢性病患病率的疾病谱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现况,探索该地区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的关联性以及慢性病之间的关联性,确定吉林省慢性病的高危人群,为制定慢性病防制的策略和措施以及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2年抽取吉林省32个县(市、区)23050名18~79岁居民进行面对面问卷访谈和现场诊断筛查,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信息、生活行为因素、近一年慢性病患病情况、主要慢性病家族史和一般心理健康状况;现场检测主要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超重、肥胖与中心性肥胖等慢性病或危险因素进行诊断确认。参考2010年吉林省人口普查数据,采用复杂加权的方法估计慢性病的患病率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情况,绘制系统别和疾病别慢性病疾病谱,采用地理热图的方法分析主要慢性病在不同市(州)的分布情况,并探索慢性病共患病的流行情况。分别采用未考虑复杂加权的logistic回归模型和考虑复杂加权的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对比两种模型的差异,然后用复杂加权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关节炎、椎间盘疾病、慢性胃肠炎/溃疡、胆囊炎/胆结石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联性,以及主要慢性病之间的关联性,再与采用关联规则分析apriori算法得到的慢性病之间关联性的结果进行比较,探索慢性病共患病的模式,进而探讨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策略和措施。结果:1.2012年吉林省18~79岁居民自我报告慢性病总患病率为51.6%,自我报告系统别慢性病患病率前8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23.5%)、消化系统疾病(19.1%)、骨骼肌肉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18.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12.3%)、内分泌与营养和代谢疾病(7.6%)、呼吸系统疾病(5.9%)、血液及免疫系统疾病(4.6%)、眼及附器疾病(2.1%);自我报告疾病别慢性病患病率前10位依次为高血压(13.3%)、慢性胃肠炎/溃疡(11.4%)、椎间盘疾病(11.4%)、缺血性心脏病(7.7%)、关节炎(7.0%)、胆囊炎/胆结石(6.9%)、脑血管病(5.2%)、糖尿病(5.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1%)和慢性贫血(3.0%)。经现场检测诊断,吉林省高血压患病率为30.5%,糖尿病患病率为8.2%,血脂异常患病率为37.4%。各种慢性病的患病率在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人群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慢性病共患病的患病率为42.9%。2.2012年吉林省18~79岁居民现在吸烟率和曾经吸烟率分别为31.8%和7.3%;饮酒率为33.8%,经常饮酒率为15.6%;饮食不规律者的比例为22.4%,不吃或很少吃早餐者的比例为20.3%,食盐摄入过多者的比例为38.2%,蔬菜或水果摄入不足者的比例为49.6%,蛋类及豆制品摄入不足者的比例为9.1%,奶类及奶制品摄入不足者的比例为56.9%;经常锻炼身体、偶尔锻炼身体和从不锻炼身体的比例分别为26.8%、28.6%和44.6%;超重率、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32.3%、14.6%和44.0%;心理障碍高危者、中危者和低危者的比例分别为23.8%、53.0%和23.1%。3.对于复杂抽样的样本应用复杂加权logistic回归模型与未考虑加权的logistic回归模型相比,参数估计均有所改变,偏回归系数的标准误估计值较大,估计效果更趋于保守,在复杂抽样信息完整的情况下,对于复杂抽样的样本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应采用复杂加权logistic回归模型。4.与高血压相关联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增加(以18~44岁为参照,45~59岁OR=3.087,60~79岁OR=6.440, P均小于0.001)、男性(OR=1.414, P<0.001)、已婚(以单身为参照,OR=1.244, P=0.048)、离婚或丧偶(以单身为参照,OR=1.449, P=0.006)、受教育程度低(以小学及以下为参照,大专及以上OR=0.823, P=0.013)、超重(OR=1.510,P<0.001)、肥胖(OR=2.640, P<0.001)、中心性肥胖(OR=1.857, P<0.001)、经常饮酒(OR=1.749, P<0.001)、习惯吃早餐(以吃早餐为参照,不吃早餐的OR=0.860, P=0.012)、蔬菜水果摄入不足(OR=1.254, P<0.001)、奶类及奶制品摄入不足(OR=1.228, P<0.001)、经常锻炼(以经常锻炼为参照,偶尔锻炼OR=0.806,从不锻炼OR=0.751, P均小于0.001)以及有循环系统疾病家族史(OR=1.535, P<0.001);与糖尿病相关联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增加(以18~44岁为参照,45~59岁OR=2.817,60~79岁OR=3.204, P均小于0.001)、男性(OR=1.627, P<0.001)、已婚(以单身为参照,OR=2.131, P=0.008)、离婚或丧偶(以单身为参照,OR=2.131, P=0.013)、受教育程度低(以小学及以下为参照,初中OR=0.724,P<0.001,高中OR=0.719, P=0.002,大专及以上OR=0.564, P<0.001)、已退休(OR=1.444,P=0.003)、超重(OR=1.383, P<0.001)、肥胖(OR=1.518, P<0.001)、中心性肥胖(OR=1.835,P<0.001)、蔬菜水果摄入不足(OR=1.895, P<0.001)、奶类及奶制品摄入不足(OR=1.239,P=0.007)、经常锻炼(以经常锻炼为参照,偶尔锻炼OR=0.647,从不锻炼OR=0.513, P均小于0.001)、心理障碍筛查阳性(OR=1.227, P=0.007)以及糖尿病家族史(OR=2.981,P<0.001);与缺血性心脏病相关联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增加(以18~44岁为参照,45~59岁OR=5.320,60~79岁OR=14.589, P均小于0.001)、女性(相对于女性,男性OR=0.536, P<0.001)、乡村居民(相对于乡村居民,城镇居民OR=0.771, P<0.001)、家庭人均月收入较低(相对于500元以下者,3000元以上者OR=0.636, P=0.003)、超重(OR=1.234, P=0.008)、肥胖(OR=1.499, P<0.001)、中心性肥胖(OR=1.377, P<0.001)、现在吸烟行为(OR=1.471, P<0.001)、蔬菜水果摄入不足(OR=1.200, P=0.005)、经常锻炼(以经常锻炼为参照,偶尔锻炼OR=0.679,从不锻炼OR=0.762, P均小于0.001)、心理障碍筛查阳性(OR=1.435, P<0.001)以及循环系统疾病家族史(OR=1.785, P<0.001);此外,本研究也探索了与血脂异常、脑血管病、关节炎、椎间盘疾病、慢性胃肠炎/溃疡、胆囊炎/胆结石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联的独立危险因素。5.常见慢性病之间存在较广泛的关联性,其中脑血管疾病与缺血性心脏病之间、脑血管病与高血压之间、糖尿病与血脂异常之间、缺血性心脏病与高血压之间、贫血与慢性胃肠炎或溃疡之间、胆囊炎/胆结石与慢性胃肠炎或溃疡之间、关节炎与椎间盘疾病之间以及糖尿病与高血压之间均呈现较强的独立关联性。结论:1.吉林省成年居民慢性病总患病率较高,高血压、慢性胃肠炎/溃疡、椎间盘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关节炎、胆囊炎/胆结石、脑血管病、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较为流行。2.吉林省成年居民吸烟率、经常饮酒率和缺乏锻炼率均较高,不健康膳食习惯中,饮食不规律、不吃或很少吃早餐、食盐摄入过多、蔬菜水果摄入不足以及奶类及奶制品摄入不足的问题较严重。3.在复杂抽样信息完整的情况下,对于复杂抽样的样本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应采用复杂加权logistic回归模型。4.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学指标、生活行为习惯、相关慢性病家族史以及心理健康状况与各种慢性病之间普遍存在独立关联性,但相关联的指标和关联强度存在差异。5. Logistic回归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的联合应用有利于多角度探索慢性病之间的关联性,有针对性的预防慢性病共患病情况的流行。

张玲[5]2009年在《重庆社区居民糖尿病、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个人健康危险模型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重庆市15岁以上社区居民糖尿病和脑卒中的患病率及其分布特征;探讨重庆15岁以上社区居民糖尿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和25岁以上社区居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制定危险因素的定量评价模型,为预测个体糖尿病和脑卒中的患病危险提供基础数据。通过将基础数据集成到健康评估管理系统软件,可以计算出危险分数和发病概率,为健康评价的推广应用创造条件。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2004~2005年在重庆沙坪坝区对76958名15岁以上社区居民进行横断面调查,了解社区居民的人口学特征,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月饮食消费情况,糖尿病、脑卒中的患病率;同时了解糖尿病、脑卒中的合并症情况。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抽取35~64岁糖尿病患者及健康人群各863例进行回顾性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得出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以及各危险因素的比值比(OR),运用统计方法将不同暴露水平的危险因素转化成危险分数;最后根据个体情况得到组合危险分数,从而预测该个体糖尿病的发病危险。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抽取35-64岁脑卒中患者366例,对照组366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利用Logistic模型分析,得出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以及各危险因素的比值比(OR),将不同暴露水平的危险因素转化成危险分数;最后根据个体情况得到组合危险分数,从而预测该个体脑卒中的发病危险。结果被调查对象糖尿病的患病率为3.51%,男性为4.44%,女性为2.72%,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呈增加趋势;不论男女,丧偶者患病率最高,不同职业人群中,离退休人员患病率最高,且患病率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而成下降趋势,而随着月饮食消费的增加而成上升趋势;合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的糖尿病病人患病率为20.82%。同时,得到了35~64岁之间各年龄段不同性别的糖尿病主要危险因素:文化程度、吸烟、嗜甜食、常吃过热食物、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腰臀比、高血压家族史、脑卒中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脂血症和月饮食消费水平,并建立这些因素的危险分数转换表以形成定量评价标准。无这些危险因素(体育锻炼除外)者其危险分数均≤1.00(进行体育锻炼者危险分数<1.00),而伴有这些危险因素者其危险分数均﹥1.00,且危险分数随危险程度的增加而增高。脑卒中的患病率为1.94%,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呈增加趋势;在婚姻、文化程度、职业上与糖尿病有相同的趋势,合并高血压患病率为57.59%,合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的糖尿病病人患病率为37.73%。同时得到了35~64岁之间各年龄段不同性别的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吸烟、饮酒、嗜咸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BMI、舒张压、高血压家族史、脑卒中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并建立这些因素的危险分数转换表以形成定量评价标准。无这些危险因素(体育锻炼除外)者其危险分数均≤1.00(进行体育锻炼者危险分数<1.00),而伴有这些危险因素者其危险分数均﹥1.00,且危险分数随危险程度的增加而增高。由于组合危险分数手工计算比较繁琐,我们课题组开发了相关健康评估管理系统软件,并应用该软件对个体糖尿病和脑卒中患者进行健康危险评估,了解该患者目前的健康状况以及存在的危险因素,并对高危人群进行干预,以降低疾病的发生。结论重庆市社区人群的糖尿病、脑卒中的患病率状况不容乐观,其保健工作应以高危人群为重点人群,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在控制血压,保持适宜体重和改善膳食结构等方面予以加强,增强限盐、均衡营养的饮食观念,同时还须注意对各种并发疾病进行综合防治。危险分数转换表是计算糖尿病、脑卒中存在发病或死亡危险的基础,可预测个体未来10年发生糖尿病或脑卒中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性,该方法是健康教育的有力依据,也是当前深入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方法。通过健康评估管理系统软件大大简化了健康危险评价的计算过程,增加其易用性,值得推广。

明明[6]2014年在《泰安市居民全死因现况流行病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死亡指生命活动的停止,是主要的生命事件之一,是导致人口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ion, WHO)的定义,在出生后的任何时候,全部生命现象永远消失称之为“死亡”,活产之前的死亡成为“胎儿死亡”,不包括在生命统计的“死亡”范围内。死亡统计资料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卫生状况以及居民健康水平,同时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及卫生服务状况对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死因分析是指深入分析疾病监测系统上报的死亡个案,计算人群总死亡率、主要死因死亡率、年龄(性别)组死亡率等,确定该地区人群死亡水平、死因构成,探讨主要死因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变动趋势。人口死亡统计资料分析是为了评价居民健康水平、卫生工作质量和疾病预防控制效果的一项基础工作,可以客观反映居民整体健康状况与疾病负担大小,为疾病防治提供重要信息,并为制定卫生政策和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目的]描述和分析泰安市2012年居民的死亡水平及死因分布特点,旨在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泰安市居民的健康水平,为制定卫生规划、建立医疗保健政策以及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2年泰安市居民全死因监测资料均采用ICD-10标准进行编码,采用Excel2003、SPSS16.0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死因监测数据分析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构成比情况采用统计描述(频数分布),死亡率的标化采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年龄别人口构成作标准数据。死亡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泰安市居民常住人口概况通过计算得出,少年儿童人口系数为15.60%,老年人口系数为9.58%,老少比为61.38%。少年儿童负担系数为20.90%,老年负担系数为12.80%,总负担系数为33.66%。2泰安市常住居民死亡状况2.1性别、年龄分布2012年全市合计死亡人数38577人,粗死亡率为699.63/10万,标化死亡率为477.40/10万。男性死亡率显着高于女性,是女性死亡率的1.40倍。全市居民全死因年龄别死亡率随着年龄增长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65岁及以上年龄组(老年人口)死亡率最高。男性居民各年龄别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女性。2.2不同人口学特征死亡状况分析全人群死亡病例中,汉族占99.55%,已婚病例占70.83%,文盲或半文盲病例占47.63%。分别有95.73%和95.42%的死亡病例生前常住地址和户籍地址是本县区。居民死亡时间主要集中在1-2月份(分别占11.12%和10.52%),7月份死亡病例最少(占6.94%)。76.93%的病例死亡地点在家中,58.50%的病例最高诊断单位是县区级医院,63.83%的病例最高诊断依据是临床+理化检查,71.87%的病例是由乡镇卫生院上报。32012年泰安市居民叁大类疾病死亡状况分析3.1慢性病慢性病是泰安市的主要死因,死亡人数为35023人,占90.79%,死亡率为635.18/10万,标化死亡率425.58/10万。男、女死亡率之比为1.36:1。以3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群为主,特别是老年人群(60岁及以上)死亡率最高。3.2伤害伤害是泰安市的第二死因,死亡人数为2726人,占7.07%,死亡率为49.44/10万,标化死亡率41.05/10万。男、女死亡率之比为2.31:1。以10-34岁人群为主,特别是青年人群(15-34岁)死亡率最高。3.3感染性、母婴及营养缺乏性疾病感染性、母婴及营养缺乏性疾病是泰安市的第叁死因,死亡人数为557人,占1.44%,死亡率为10.10/10万,标化死亡率7.82/10万。男、女死亡率之比为1.61:1。以婴儿期(<1岁)和老年人群(60岁及以上)为主。4全死因构成情况及死亡率分析4.1死因顺位分析目前泰安市居民的前5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合计占全部死亡数的92.87%。4.2不同性别死因顺位分析男、女性居民死因顺位构成不同。恶性肿瘤是男性居民的首位死因,占32.11%;心脏病是女性居民的首位死因,占29.90%。4.3不同年龄组死因顺位分析婴儿期(<1岁)死亡率374.14/10万,以围生期疾病为主要死因;幼儿期(1-4岁)死亡率27.68/10万,儿童期(5~14岁)死亡率14.57/10万,青年人群(15~34岁)死亡率54.91/10万,均以伤害为主要死因;中年人群(35-59岁)死亡率3415.45/10万,以恶性肿瘤为主要死因;老年人群(60岁及以上)死亡率3650.63/10万,以心脏病为主要死因。5主要死因的死因构成及死亡率变化情况5.1恶性肿瘤全市居民的首要死因,占全部死亡人数的27.91%,死亡率为195.23/10万,标化死亡率为135.97/10万。男性死亡率显着高于女性,是女性死亡率的2.04倍。随着年龄的增长恶性肿瘤死亡率显着增加,死亡率高峰集中在老年人群(60岁及以上),死亡率达939.64/10万。除10~、35~岁年龄组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率高于男性外,其他年龄组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均高于女性。男、女性居民前四位死因均为肺癌、食管癌、胃癌、肝癌,男性第五位死因为结直肠癌、女性为乳腺癌。5.2心脏病全市居民的第二位死因,占全部死亡人数的25.06%,死亡率为175.32/10万,标化死亡率为113.13/10万。0~、1~岁年龄组心脏病死亡率较高,之后呈下降趋势。从15~岁年龄组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病死亡率呈显着升高趋势。除1~、15~岁年龄组女性心脏病死亡率高于男性外,其他年龄组男性心脏病死亡率均高于女性。男、女性居民心脏病死因顺位构成相同,均以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为主要死因,死亡率分别为140.70/10万和138.20/10万。5.3脑血管病全市居民的第叁位死因,占全部死亡人数的23.44%,死亡率为164.00/10万,标化死亡率为108.48/10万。男性死亡率显着高于女性,是女性死亡率的1.25倍。从20~岁年龄组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脑血管病死亡率呈显着升高趋势。老年人群(60岁及以上)脑血管病死亡人数占死亡总数的83.22%。除5-岁年龄组女性脑血管病死亡率高于男性外,其他年龄组男性脑血管病死亡率均高于女性。5.4呼吸系统疾病全市居民的第四位死因,占全部死亡人数的9.39%,死亡率为65.72/10万,标化死亡率为42.27/10万。男性死亡率显着高于女性,是女性的1.23倍。从15~岁年龄组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呈逐步升高趋势。老年人群(60岁及以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占死亡总数的93.49%。除1-、5-岁年龄组女性居民年龄别死亡率高于男性外,其他年龄组男性居民年龄别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中主要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占88.27%。5.5伤害全市居民的第五位死因,占全部死亡人数的7.07%,死亡率为49.44/10万,标化死亡率为41.05/10万。男性死亡率显着高于女性,是女性的2.31倍。0-岁年龄组伤害死亡率较高,之后呈下降趋势,至10~岁年龄组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伤害死亡率呈逐步上升趋势。40-岁及以上年龄组伤害死亡率(53.01-216.21/10万)均高于年平均死亡率(49.44/10万)。男性居民年龄别死亡率均高于女性。男性居民以运输事故为主要死因,女性居民以自杀为主要死因。6期望寿命2012年泰安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77.13岁,男性期望寿命74.39岁,女性期望寿命79.91岁,女性期望寿命高于男性,男女寿命差为5.52岁。[结论](1)泰安市已进入老年型社会,平均期望寿命延长。(2)泰安市居民全死因死亡率较高,特别是中老年男性人群死亡率最高。(3)慢性病是危害泰安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4)恶性肿瘤是男性居民的首位死因,心脏病是女性居民的首位死因。(5)婴儿期死因以围生期疾病为主,幼儿期、儿童期、青年人群死因以伤害为主,中年人群死因以恶性肿瘤为主,老年人群死因以心脏病为主。(6)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伤害是泰安市居民主要死因。[建议](1)在今后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中应更加重视对老年人口的服务,积极采取适当措施,缓解养老负担可能对社会带来的沉重压力。(2)应特别关注中老年男性人群的健康,加大对中老年男性人群健康教育,促进健康行为生活方式的养成,积极减少相关危险因素。(3)根据不同性别及各年龄期的不同死亡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危险因素干预。(4)加强锻炼、合理膳食、落实全民戒烟运动等,来有效预防肺癌、冠心病、COPD等主要疾病的发生。

陈娴[7]2012年在《宁夏疾病监测点居民主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掌握宁夏疾病监测点居民主要慢性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状况,分析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对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的影响,为制定区域慢性病防制相关政策和干预策略、采取有针对性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银川市兴庆区、中卫市沙坡头区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进行慢性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调查,每个疾病监测点调查600人,共1200人。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叁部分内容。结果1.调查人群吸烟率、现在吸烟率和现在每日吸烟率分别为33.9%、26.4%和23.0%,男性吸烟水平远高于女性,上述叁个指标分别达到69.0%、53.4%和47.3%。现在吸烟率、现在每日吸烟率均随年龄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调查人群戒烟率及成功戒烟率分别为22.1%和16.7%,并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被动吸烟率为37.1%,银川市兴庆区高于中卫市沙坡头区。2.调查人群的饮酒率、月内饮酒率、年内饮酒率、危险饮酒率及有害饮酒率分别为45.9%、35.7%、10.3%、1.3%和1.4%,以上饮酒指标,男性均高于女性。有害饮酒率银川市兴庆区(2.2%)高于中卫市沙坡头区(0.7%)。3.粮谷类食物是宁夏疾病监测点成人食用频率最高的食物,99.9%的人每天都吃粮谷类食物。监测点18岁及以上居民钙质摄入不足、畜肉摄入不足、禽肉摄入不足、水产品摄入不足的比例分别为5.5%、21.8%、64.6%、75.1%,且中卫市沙坡头区摄入不足的比例均高于银川市兴庆区,文化程度越高,摄入不足比例越低。4.调查点居民体育锻炼不足率高达83.5%,中卫市沙坡头区(88.5%)高于银川市兴庆区(78.5%);随年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不同文化程度间以文盲、半文盲体育锻炼不足率最高,达90.9%。监测点居民静态行为过久率高达75.8%,银川市兴庆区(81.5%)高于中卫市沙坡头区(70.2%);文化程度越高者静态行为过久率越高。睡眠时间不足率为16.5%,银川市兴庆区(23.0%)高于中卫市沙坡头区(10.0%)。5.调查人群超重率、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33.3%、12.6%和45.9%,其中,银川市兴庆区居民、男性、年龄大者为患病的高危人群。6.调查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35.4%,男性高于女性,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随文化程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药物治疗率、控制率、服药控制率分别为41.1%、36.0%、34.4%、7.1%、5.2%。7.调查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7.3%,银川市兴庆区高于中卫市沙坡头区,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随文化程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糖尿病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药物治疗率、分别为57.5%、55.2%和50.6%。8.调查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高达68.8%,银川市兴庆区居民、男性、文化程度高者,患病率高。9.性别、年龄、不同BMI、中心性肥胖、畜肉摄入不足是高血压的影响因素;年龄、中心性肥胖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性别、不同BMI、静态行为过久、中心性肥胖、不同婚姻状况是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结论宁夏疾病监测点18岁及以上居民中普遍存在膳食结构不合理、体育锻炼不足、静坐时间过久、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等危险因素,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在男性居民中处于较高流行水平。宁夏疾病监测点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均显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存在低知晓率、低治疗率和低控制率的“叁低”现象。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应将男性、年龄在40岁以上、体重超过正常,中心性肥胖人群,作为干预的重点人群。

李鹏[8]2010年在《天津市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趋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天津市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是在认真总结1993年、1998年和2003年叁次卫生服务调查经验的基础上,围绕当前卫生改革与发展及工作重点开展的调查工作。利用这四次卫生服务调查,结合本文关于天津市居民慢性病患者对卫生服务的利用需求趋势分析,探讨近15年来天津市各地区水平居民慢性病疾病谱的变化、居民医疗服务需求量变化、就诊和住院医疗机构的变化趋势、自我医疗的变化趋势、住院率变化、就诊和住院费用的变化趋势、居民对医疗卫生系统的反应变化趋势等,了解天津市居民慢性病的卫生服务需要及需求水平,为天津市卫生改革政策和慢性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住户居民进行卫生服务调查,然后对收集的有关慢性病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和单因素统计学分析,对15年间天津市居民慢性病患者对卫生服务需求利用情况进行趋势分析,为进一步推进城镇和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合理制定天津市卫生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分析结果显示,天津市居民慢病患病率近15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天津市慢性病防治面临挑战;居民高血压和循环系统慢病患病率居高不下,是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病;慢病患者治疗和住院比例不断上升,显示居民对卫生服务需求在不断增加;慢病患者对叁级医院需求比例下降,“看病难”现象有所缓解;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费用总体呈上升趋势,“看病贵”现象仍然存在。结论:慢性病防治工作是天津市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最主要的卫生工作。天津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点,采取以社区为基础,结合社区防疫站、医院和卫生局的职能,在全人群和目标人群中开展慢病综合防治的策略,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这个平台,把慢病防治列为重要的工作,使慢病防治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任务。按照建立建设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健制度的要求,开创出符合天津地区的慢病防治的局面。

佚名[9]2014年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序千百年来医学不断探索,寻找治疗人类疾病的良方,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一直是医者的神圣使命。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使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呈快速上升的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另一个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据WHO估计,2005~2015年,中国由于糖尿病及相关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经济损

阮烨[10]2013年在《冷空气活动对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指标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心脑血管疾病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一位死因,是严重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卫生问题之一,因此,积极探索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其诱发机理,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成为21世纪医学及相关交叉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大量研究表明,冷空气活动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病因和急性发作的诱因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异常变化的加剧,极端冷事件的日趋增多,加之人们已逐渐适应了暖冬而对寒冷适应较脆弱的现实状况,致使冷空气活动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会更加严重。故此,通过对冷空气活动与心脑血管疾病两者间关联性及其影响机理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和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意外。然而目前有关冷空气活动对心脑血管疾病影响的研究大多是建立在心脑血管患者流行病学数据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缺乏对人群心脑血管敏感指标变化的跟踪监测,并且冷空气活动时的主要气象因素剧烈变化对心脑血管系统的损害作用及程度的定量分析及其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加重的影响机理方面的研究也很欠缺。为此,本研究从下列两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1)选择空气清洁、受冷空气影响较多的甘肃省张掖市为研究现场,于一次冷空气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对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血脂、儿茶酚胺(CA)、肌红蛋白(Mb)、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血管内皮素-1(ET-1)和血液流变学等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相关的敏感指标(以下称敏感指标)进行测定。(2)利用人工气候箱模模拟与人群相似的冷空气过程和方法,分析正常Wistar大鼠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血脂、CA、Mb、cTnI和ET-1水平在冷空气过程中的变化情况,由此分析各指标在冷空气活动时的变化程度与特征,探讨冷空气活动对心脑血管疾病影响的敏感指标和冷空气活动引起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及结局的可能机制,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预测及医疗气象预报服务等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人群实验结果按照研究对象的遴选标准,最终确定病例30例,对照组40例,病例和对照的性别和年龄构成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1)血脂检测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血脂7项在冷空气过境过程中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冷空气活动过程中,病例组的TC和LDL-C持续升高,HDL-C先降低后有所升高;对照组TC也持续升高,但LDL-C和HDL-C在过境时升高,过境后下降。上述各指标在冷空气前中后的变化均无显着性差异。(2)儿茶酚胺检测结果冷空气过境前、中、后叁个时段病例组和对照组的DA水平均有显着差异(P<0.05),NE和AD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冷空气过程中,病例组DA水平持续下降,NE和AD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而对照组的叁项指标在冷空气过境时升高,过境后降低。(3)心肌和血管蛋白检测结果病例组的Mb、cTnI和ET-1水平以及对照组的Mb和ET-1水平在冷空气过境前、中、后叁个阶段其变化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冷空气过程中,病例组和对照组的Mb和cTnI均持续升高,但两组的ET-1则在冷空气过境时升高,过境后降低,且明显低于过境前。(4)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冷空气过境时,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全血粘度低切(WBV-L)、中切值(WBV-M)、全血还原粘度低切(WBDV-L)、红细胞聚集指数(AI)和刚性指数(RI)均显着升高(P<0.05),除此之外,病例组全血还原粘度高切值(WBDV-H)和红细胞电泳指数(EI)也显着升高(P<0.05)。2.动物实验结果按照动物实验的伦理学要求,在人群现场研究时的实际气温变化基础上,将温度整体上调12.1℃,保持降温的幅度保持不变,作为动物实验的模拟气象条件。(1)心率和血压检测结果在冷空气模拟过程中,Wistar大鼠和SHR大鼠的心率先升高后降低,Wistar大鼠B组与A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与此同时,Wistar大鼠的血压持续升高;SHR大鼠的血压先降低后略有升高,但仍低于A组,B组和C组与A组比较,血压变化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血脂检测结果Wistar大鼠A、B、C叁组TG水平差异显着(P<0.05),C组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SHR鼠的HDL-C(?)LDL-CB组明显高于A组和C组(P<0.05);实验过程中,Wistar大鼠TC、TG和HDL-C均呈现持续降低趋势,而LDL-C则在降温时升高,降温后降低;SHR大鼠TC、HDL-C(?)LDL-C在降温时升高,降温后降低,TG则持续下降。(3)儿茶酚胺类检测结果进入冷空气模型后,Wistar大鼠和SHR大鼠A、B、C叁组的DA水平差异显着(P<0.05); Wistar大鼠组的DA、NE和AD在降温时升高,降温后降低,但仍高于降温前;SHR大鼠DA在降温时降低,降温后升高,但低于降温前,NE和AD则持续下降。(4)动物实验Mb、cTnl和ET-1检测结果进入冷空气模型后,Wistar大鼠A、B、C叁组的cTnl和ET-1水平差异显着(P<0.05),SHR大鼠A、B、C叁组的ET-1差异显着(P<0.05)。实验过程中,Wistar大鼠Mb、cTnI和ET-1持续升高,SHR大鼠Mb、cTn和ET-1在降温时降低,温度回升时升高,但Mb和ET-1仍然低于降温前。3.结论(1)冷空气活动过程中,研究对象的血脂、儿茶酚胺、心肌蛋白和血管内皮素及血液流变学等反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及严重程度的各指标均有变化、提示冷空气活动对对血管、心肌和心脏等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是多层次、多途径的综合性影响。(2)冷空气活动对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影响程度不同,对心脑血管病人的影响比健康人群的影响更大。(3)冷空气等气象因素不但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直接病因之一,还作为诱因引发体内相关生理指标的分泌和代谢,从而导致疾病发生或出现不同结局。(4)人群现场调查和动物实验结果均显示,冷空气过程所反映的特殊气象条件能引起机体DA和ET-1水平的显着变化,提示DA和ET-1是冷空气活动对心脑血管疾病影响最为敏感的指标。(5)通过研究对象各指标的变化程度和趋势分析,初步认为冷空气活动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机制有:肾上腺髓质系统和血管内皮素应急机制。(6)人群和动物在个别指标上有些许不同,提示由于种属的不同,将冷空气活动对动物实验的某些结果直接外推到人,还有待充分的论证,结论外推还得谨慎。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村地区高血压患病率的Meta分析[D]. 郭思思. 中南大学. 2014

[2]. 我国卫生服务整合的体系背景分析及实施效果评价[D]. 王欣. 山东大学. 2017

[3]. 山东省农村居民高血压患病与血压控制的性别差异分析[D]. 李慧. 山东大学. 2009

[4]. 吉林省成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现况研究[D]. 王诗镔. 吉林大学. 2015

[5]. 重庆社区居民糖尿病、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个人健康危险模型的研究[D]. 张玲. 第叁军医大学. 2009

[6]. 泰安市居民全死因现况流行病学分析[D]. 明明. 山东大学. 2014

[7]. 宁夏疾病监测点居民主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研究[D]. 陈娴. 宁夏医科大学. 2012

[8]. 天津市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趋势研究[D]. 李鹏. 天津医科大学. 2010

[9].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 佚名.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4

[10]. 冷空气活动对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指标影响的初步研究[D]. 阮烨. 兰州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  

人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某些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