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企业对我国产业结构效益影响的实证研究_三资企业论文

外资企业对我国产业结构效益影响的实证研究_三资企业论文

三资企业对我国工业结构效益影响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益论文,结构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我国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规模逐年增加。从1993年至今,我国一直是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1995年,外国直接投资已占国内总投资的11.2%,三资企业产值占乡以上工业产值的16.5%,三资企业出口额占总出口的35.5%,占总进口的47.7%(《中国统计年鉴》,1996)。据外贸部最新统计,到1997年8月底, 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已达2044亿美元。众多的三资企业、巨额的外资流入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如何看待外资企业的作用既是国内经济学家关注的热点,又是关系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战略问题。三资企业是否促进了我国资源配置效益的提高?是否比国内企业更有效率?本文通过实证分析三资企业对我国工业结构效益的影响,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并为引进外资的政策讨论提供一些论据。

二、分析框架

在理论上分析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时,经济学家经常面临这样一种困惑,即以什么标准或以什么参照系来判断外国公司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不同的标准是导致理论分歧的根本原因。传统的边际分析法和比较法存在许多缺陷(Jenkins,1990; Lall & Steenten,1978)。90年代最前沿的方法是“战略对比法”(strategic counerfactual )(Lall,1993)。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将跨国公司进入发展中东道国后实际发生的情况与假定的某种情形相对照,譬如,与假定没有跨国公司进入时的情形,或者与跨国公司完全等同于当地企业的情形相对照,由此判断外国企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本文的分析将采用这种方法。我们首先将三资企业与我国所有企业的平均水平(包括三资企业)相对照;其次将三资企业与剔除三资企业后的国内企业相对照。理论上讲,三资企业是我国工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用这两个标准衡量的结果应是一致的。因此,如果三资企业的价值增殖率高于所有企业(包括三资企业)的平均水平,那么,三资企业的价值增殖率一定会比国内企业(不包括三资企业)的水平更高。反之亦是。采用两个标准,一方面是为了更准确地反映三资企业对我国工业结构效益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考察两种标准的一致性,从而保证分析的有效性。

对产业间结构效益,我们选择了工业总产值结构、价值增殖结构、资产结构和企业数目结构作为对比指标。对产业内结构效益,我们选择了价值增殖率、资产利税率、产值利税率作为对比指标。工业总产值结构、价值增殖结构、资产结构和企业数目结构分别是指工业总产值、工业价值增殖、资产和企业数目在各个部门分布的百分比。价值增殖率是指各部门的价值增殖百分比。资产利税率、产值利税率是指各部门中利税与资产、利税与产值的比率。本文所指的工业部门是两位数字的工业部门,包括7个采掘业,29个制造业(武器弹药业除外)和3个公用事业部门。分析所用的资料全部来自1996年和1997年《中国统计年鉴》。

本文的分析思路是这样的:首先我们计算出三资企业在价值增殖、总产值、资产利税等结构方面的偏差,以此判定三资企业更倾向于发展哪些部门,同时回避哪些部门。进一步,基于工业总体的价值增殖率水平、产值利税水平、资产利税率水平来判定三资企业对产业间结构效益的具体影响。然后,通过对比每个工业部门中三资企业和所有工业企业或国内企业在价值增殖率,产值利润率,资产利润率等方面的偏差,来判定三资企业对我国产业内工业结构效益的具体效应。三资企业对我国工业结构效益的影响就是由产业间和产业内两种效应组成的。

三、实证分析

(一)三资企业与我国所有工业企业的战略对比

1、产业间的偏差及效应

三资企业对我国工业结构效益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工业结构的扭转上。这种扭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与我国总体产业结构相比,它们会更多地进入某些工业部门,使我国工业结构向这些部门偏斜。二,它们同时又会回避另外一些工业部门,从而使工业结构发生变化。为了判定三资企业对我国工业结构的扭转程度及其后果,本文在表1 中分三个层次进行了描述。

表1 三资企业对我国工业产业间结构效益的影响

编工业部门 结构偏差

码工业部门NFT

FT AFT

1

煤炭采掘业

-2.28 -2.08 -3.28

2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0.02 -2.06 -2.77

3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0.40 -0.20 -0.36

4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0.66 -0.57 -0.55

5

非金属矿采选业

-1.81 -0.55 -0.51

6

其他矿采选业 -0.03 -0.01 -0.01

7

木材及竹材采运业 -0.24 -0.3

-0.46

8

食品加工业

-2.20 0.27

0.17

9

食品制造业0.69 1.00

1.40

10 饮料制造业

-0.46 0.43

1.09

11 烟草加工业

-0.06 -1.78 -1.52

12 纺织业3.48 0.69

0.76

13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8.12 4.21

2.92

14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3.02 3.10

1.92

15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 -0.47 0.33

0.54

16 家具制造业

-0.22 0.22

0.36

17 造纸及纸制品业

-0.55 -0.24

0.29

18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 -1.29 -0.06

0.23

19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31 1.06

0.72

20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0.27 -3.42 -2.21

21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0.26 -2.25 -1.69

22 医药制造业

-0.7

0.01

0.27

23 化学纤维制造业0.47 -0.43 -0.18

24 橡胶制品业0.03 0.32

0.46

25 塑料制品业2.36 1.46

1.99

26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6.87 -2.20 -0.20

27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66 -4.51 -6.15

28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02 -0.88 -0.73

29 金属制品业

-1.24 1.10

1.82

30 普通机械制造业

-2.88 -1.17 -0.99

31 专用设备制造业

-1.04 -1.74 -1.71

32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0.97 1.58

1.07

33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0.64 1.17

1.33

34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4.28 9.56

6.30

35 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0.91 0.80

0.37

36 其他制造业1.86 0.76

0.87

37 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

-2.01 -1.30 -0.83

38 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

-0.04 -0.11 -0.36

39 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97 -0.33 -0.91

平均值

总 计

编工业部门 影响性质

码工业部门FTV

FTXAFTX

1

煤炭采掘业

-107.58

-24.79-22.12

2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135.48

-40.79-37.79

3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7.40-2.13 -2.43

4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19.97-6.31 -5.84

5

非金属矿采选业-20.12-5.46 -4.72

6

其他矿采选业

-0.24-0.09 -0.09

7

木材及竹材采运业 -16.51-4.76 -3.91

8

食品加工业 4.40 0.98 3.76

9

食品制造业 21.17 6.08 9.15

10 饮料制造业 13.10 6.97 15.68

11 烟草加工业

-108.32 -106.62

-100.75

12 纺织业-13.41-1.62 1.91

13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 99.3418.04 17.76

14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 64.2010.90 9.31

15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7.76 1.69 2.81

16 家具制造业 5.48 1.33 2.37

17 造纸及纸制品业 -5.39-1.73 2.32

18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

-1.17-0.44 1.46

19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26.07 6.27 5.38

20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94.69

-48.10-42.01

21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55.59

-18.22-13.90

22 医药制造业 0.23 0.09 2.55

23 化学纤维制造业-10.89-4.44 -1.55

24 橡胶制品业 7.15 2.43 3.89

25 塑料制品业 29.14 5.91 8.80

26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65.97

-17.75 -1.39

27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29.93

-45.23-45.36

28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9.35-6.41 -5.62

29 金属制品业 25.52 6.02 10.49

30 普通机械制造业-33.21-9.26 -6.46

31 专用设备制造业-44.63

-10.09 -8.59

32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38.5112.69 8.21

33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7.27 7.97 9.25

34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239.8769.89 50.04

35 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 23.06 4.93 1.73

36 其他制造业 19.25 4.49 6.42

37 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64.98

-26.09 -6.57

38 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 -0.47 0.21 0.19

39 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5.13 5.13 -5.01

平均值

-8.18-5.60 -3.61

总 计 -319.02 -218.40

-140.79

编工业部门 具体效应

码工业部门EFV

EFXEFAX

1

煤炭采掘业

-115.26

-26.57-29.53

2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145.15

-43.70-50.44

3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7.92-2.28 -3.24

4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21.40-6.76 -7.79

5

非金属矿采选业-21.54-5.85 -6.30

6

其他矿采选业

-0.26-0.09 -0.12

7

木材及竹材采运业 -17.70-5.10 -5.21

8

食品加工业 4.71 1.05 5.02

9

食品制造业 22.68 6.52 12.22

10 饮料制造业 14.03 7.46 20.92

11 烟草加工业

-116.06 -114.23

-134.49

12 纺织业-14.37-1.74 2.55

13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106.4319.33 23.71

14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 68.7711.67 12.43

15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8.33 1.81 3.75

16 家具制造业 5.87 1.42 3.16

17 造纸及纸制品业 -5.77-1.85 3.10

18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

-1.83-0.47 1.95

19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27.93 6.72 7.19

20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101.45

-51.53-56.08

21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59.56

-19.52-18.56

22 医药制造业 0.24 0.09 3.41

23 化学纤维制造业-11.67-4.76 -2.07

24 橡胶制品业 7.66 2.60 5.19

25 塑料制品业 31.22 6.33 11.75

26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70.36

-19.02 -1.85

27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39.20

-48.46-60.55

28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20.73-6.87 -7.50

29 金属制品业 27.34 6.45 14.00

30 普通机械制造业-35.58-9.92 -8.63

31 专用设备制造业-47.82

-10.81-11.47

32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41.2613.59 10.95

33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9.21 8.54 12.35

34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256.9874.87 66.79

35 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 24.70 5.28 2.30

36 其他制造业 20.63 4.81 8.57

37 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69.62

-27.96 -8.78

38 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 -0.50 0.22 0.26

39 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6.21-5.50 -6.68

平均值

-8.77-6.01 -4.81

总 计 -342.03 -234.39

-187.59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计算。

第一,三资企业对我国工业结构的影响。工业结构是由企业数,工业总产值,资产总额在各个工业部门中分布的百分比来表示的。三资企业对工业结构的影响是用三资企业的如上三个结构指标减去所有工业企业的类似指标后,所得出的差额来表示。表1中的NFT,FT,AFT 分别表示三资企业在企业数分布结构,总产值分布结构和资产分布结构上与所有企业平均水平的偏差。偏差为正表明三资企业在这些工业部门中分布的比例高于平均水平,因此在推动工业结构向这些产业倾斜。偏差为负则表明三资企业在规避这些行业。

从表1可以看出, 三资企业极力加强的产业部门有:电子及通信设备业,服装及其它纤维制品业,塑料制品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食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饮料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AFT>1)。三资企业极力回避的工业部门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烟草加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非金属矿采选业(AFT<-1)。总体上讲, 三资企业回避采掘业等上游工业部门或中间原料工业部门以及公用事业部门,而更多进入投资规模比较小的制造业部门。

第二,三资企业对产业间工业结构偏差的影响。三资企业投资的如上倾斜对我国工业结构效益的影响如何?为此,本文以我国工业企业的平均价值增殖率,产值利税率和资金利税率作为权数来判断三资企业的具体影响,亦即以所有企业的平均价值增殖率,产值利税率和资金利税率分别乘以NFT,FT和AFT得到FTV,FTX,AFTX三个序列。对这三个序列加总后,从其正负号及绝对值便可以判断三资企业的具体影响。 从表1中FTV,FTX,AFTX的平均值和总和来看,三资企业使整个工业价值增殖率、利税率水平下降了。

第三,三资企业对我国产业间工业结构的具体影响。这里我们是按以下步骤来计算的:首先计算在既定的产业布局下,三资企业的价值增殖和利税水平。其次,我们将三资企业实际所创造的10713.97亿元总产值和所拥有的13348.47亿元资产,按工业结构总体平均水平配置,再计算三资企业的价值增殖,利税水平。三资企业对我国产业间结构效益的具体影响为以上二者之差。表1中的EFV,EFX,EFAX 分别表示了三资企业的价值增殖效应,产值利税效应和资产利税效应。从表1 中可以看出,这种效应全部为负。因此,三资企业为我国所创造的10713.97亿元工业总产值,由于产业间结构布局上的偏差,与我国所有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比,少为我国创造价值增殖342.03亿元,利税234.39亿元;它们所拥有的13348.47亿元资产少为我国创造利税187.59亿元。

2、产业内的偏差及效应

三资企业对我国工业结构效益的影响还表现在对产业内工业结构的倾斜影响上。这种倾斜在每个工业部门都不相同,有些产业高些,有些产业低些。表2中,我们用IVFT,IXFT,IXAFT分别表示三资企业价值增殖率,产值利税率和资产利税率对某一行业企业平均水平的偏离。偏差为正,表示三资企业的水平较高,偏差为负表示它们的水平较低,偏差的绝对值越大表明偏离的程度越高。

表2三资企业对我国工业产业内结构效益的影响

编工业部门 结构偏差

码IVFT IXFT IXAFT

1

煤炭采掘业

-33.38-4.85

0.31

2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6.18-3.74

1.53

3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1.9011.19

4.03

4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9.30-4.52 -3.09

5

非金属矿采选业-8.83-5.39 -4.10

6

其他矿采选业 -18.13

-13.60 -11.02

7

木材及竹材采运业 -55.05

-15.87 -7.19

8

食品加工业 0.13 0.70

0.78

9

食品制造业 1.52 2.80

1.83

10 饮料制造业-2.94-0.88 -1.33

11 烟草加工业 1.34-9.05 -24.04

12 纺织业 2.60 0.92

0.64

13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0.06-0.46 -0.33

14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0.93-1.34 -1.13

15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 -3.07-2.15 -2.00

16 家具制造业-1.73-0.82 -1.43

17 造纸及纸制品业-1.51-0.54 -1.15

18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 -2.56 0.22 -0.75

19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4.69-3.03 -2.54

20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13.40

-11.50 -12.49

21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0.85 2.47

2.20

22 医药制造业 8.44 6.04

4.15

23 化学纤维制造业-6.80-7.09 -4.74

24 橡胶制品业-1.53 0.02

0.00

25 塑料制品业-1.35-1.31 -1.35

26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08-0.38 -1.62

27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7.08-4.20 -1.14

28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4.50-1.99 -1.10

29 金属制品业-2.65-0.67 -0.94

30 普通机械制造业 0.42 4.72

3.58

31 专用设备制造业 3.38 2.65

2.24

32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10 4.44

5.25

33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21-0.20

0.28

34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0.48 0.50

2.16

35 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1.99 0.80

3.18

36 其他制造业-0.14-1.60 -2.00

37 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5.62 1.83 -0.19

38 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23.3210.71

3.57

39 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4.91

-39.73 -6.53

平均值 -3.81-2.19 -1.45

总 计-148.77

-85.38 -56.45

编工业部门 具体效应

码EIFV EIFX EIFAX

1

煤炭采掘业

-75.19-10.92 1.37

2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45.07-10.42 6.80

3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0.41 2.44 1.94

4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5.84 -2.84 -2.35

5

非金属矿采选业-6.28 -3.84 -3.55

6

其他矿采选业 -0.13 -0.10 -0.09

7

木材及竹材采运业 -17.70 -5.10 -4.44

8

食品加工业 0.76 4.14 3.54

9

食品制造业 2.94 5.43 3.81

10 饮料制造业-6.64 -1.98 -3.92

11 烟草加工业 2.62-17.72-51.78

12 纺织业23.35 8.29 5.98

13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0.17 -1.32 -0.70

14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1.76 -2.55 -1.67

15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 -2.42 -1.70 -1.68

16 家具制造业-0.76 -0.36 -0.63

17 造纸及纸制品业-2.99 -1.06 -2.62

18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 -2.05 0.17 -0.80

19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3.39 -2.20 -1.61

20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53.00-45.49-40.71

21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6.36 18.41 19.27

22 医药制造业15.82 11.32 10.00

23 化学纤维制造业

-10.73-11.20-10.12

24 橡胶制品业-1.85 0.02 0.00

25 塑料制品业-2.97 -2.87 -3.03

26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49 -2.22-13.27

27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50.53-30.01-12.84

28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2.03 -5.34 -3.19

29 金属制品业-8.52 -2.15 -3.13

30 普通机械制造业 1.94 21.75 22.15

31 专用设备制造业11.57 9.09 9.88

32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7.09 28.63 40.71

33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6.13 -1.03 1.55

34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2.38 0.23 11.20

35 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1.65 0.66 3.90

36 其他制造业-0.20 -2.19 -2.32

37 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

-26.75 8.70 -2.51

38 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 3.46 1.59 1.99

39 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5.30-14.13 -8.13

平均值 -5.17 -1.48 -0.8

总 计-201.63-57.72 -31.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计算。

进一步,我们计算了三资企业对产业内偏差的具体效应。这里,计算步骤是,首先剔除掉产业间结构偏差对三资企业的影响,即把三资企业所创造的总产值和总资产按同一种工业结构进行配置(这是为了剔除行业影响)。其次,用产业内结构偏差来计算三资企业对产业内结构的具体影响。表2中表示三资企业产业内效应的三个指标EIFV (价值增殖效应),EIFX(产值利税效应),EIFAX (资产利税效应)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EIFV=IVFT×1.071397(1)

EIFX=IXFT×1.071397(2)

EIFAX=IXAFT×1.334847 (3)1.071397,1.334847分别表示所有三资企业的总产值指数和总资产指数(缩小了100倍)。

3、三资企业对我国工业结构效益的总体效应

三资企业对我国工业结构效益的总体影响包含产业间和产业内两个方面,总体效应应是二者的加总。

根据表3,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判断:与所有工业企业相比, 三资企业的进入降低了我国工业结构的总体效应。

表3三资企业对我国工业结构效益的总体效应

价值增殖 产值利税 资产利税

产业间效应

-342.03 -234.39

-187.59

产业内效应

-201.63

-57.72 -31.2

总体效应-543.66 -292.11

-218.79

资料来源:表1,2

为了检验这个判断,本文进一步将三资企业与剔除它们之后的国内企业相比。

(二)三资企业与我国国内企业的对比

表4显示了三资企业对我国工业结构效率的影响。 其中我国国内企业在价值增值率,利税率及产业间分布上的数字是指剔除三资企业后的数字,三资企业与我国国内企业的对比分析显示,三资企业加大了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偏离程度,使工业结构效益大幅度下降。本部分的分析加强了前一部分所得出的判断。

表4

三资企业对我国工业结构效益的总体影响——与我国国内企业相比

价值增殖 产值利税 资产利税

产业间效应

-421.04 -287.28

-172.75

产业内效应

-251.94

-72.15-37.44

总体效应 -672.98 -359.43

-210.19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计算。

总之,前文的实证分析显示:1995年三资企业所创造的10713.97亿元工业总产值和所拥有的13348.47亿元总资产,与我国所有企业的平均水平相比,少为我国创造价值增殖543.66亿元,产值利税292.11亿元,资产利税218.78亿元; 与我国国内企业相比, 少为我国创造价值增殖672.98亿元,产值利税359.43亿元,资产利税210.19亿元。

四、结论及启示

以上关于三资企业与我国工业结构效益的实证分析,可以使我们得出若干重要的结论:

1、不论与我国所有工业企业相比,还是与我国国内企业相对照, 三资企业都没有改进我国工业结构的总体效应,相反,使之大幅度下降。

2、 三资企业使我国工业结构效益下降主要是通过改变产业间工业结构的方式实现的。三资企业极力加强的工业部门是电子,运输工具业,电器业以及服装,皮革,塑料,金属制品,食品制造,饮料,文体用具等。这些工业部门在我国工业中都是投资量较少,价值增值率、利税率较低的下游加工行业。三资企业极力回避的工业部门是黑色金属冶炼,煤炭采掘,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农用设备,化学原料(烟草)等。这些部门都是投资量较大,价值增值率,利税率较高的行业,尤其重要的是,它们都是上游的能源、原材料、基础工业部门,在我国工业中属于瓶颈行业。因此,三资企业在我国工业部门中的分布基本上处于与我国国内企业相竞争的“替代”状态,而不是相互分工合作的“互补”状态。

同时,以每个工业部门的效益指标来衡量,三资企业价值增殖率、产值、资产利税率都高于我国国内企业的部门只有8个, 它们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纺织,化学原料及制品,制药业,通用设备业及专用设备业,煤气业等。因此,三资企业的整体效益低于我国国内企业也就不足为怪了。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少工业部门中,三资企业的价值增殖率虽然低于我国国内企业,但其利税率却高于国内企业,这表示三资企业的前后产业关联不如国内企业广泛和深入,但却赚取了高额利润,很显然,这是三资企业进入我国市场,推销其产品的策略。

3、为克服三资企业对我国工业结构效益的负面影响, 根据国际经验,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其一,在我国工业结构最薄弱的能源,原料,基础设施工业中大力引进外资。这样做,一方面使我国工业结构更加合理,从而提高整体工业效益,另一方面,也使三资企业与我国国内企业处于“相互合作”的“互补”状态,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减少冲击。同时还能避免三资企业对我国消费模式的负面影响。

其二,在每个工业部门内部,引进外资的同时应该极力提高国产化率。三资企业从本质上来讲,是从事全球化经营的私有企业主体。它们的根本目标是在国际范围内实现利润最大化,并使经营风险最小。三资企业及其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它们在东道国内的产业前后向关联总是比较低,对当地的价值增殖贡献也不高。甚至在许多情况下,跨国公司只是将其整个生产过程的最后阶段,如产品的调试组装阶段移至东道国,表面上象是在进行生产,实际上却是为了进入当地市场,并向当地倾销产品。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这在我国的交通运输工具业和电子业中尤其普遍。因此,提高国产化率是改进三资企业对我国工业结构效益负面影响的重要举措。

其三,除了应该加强对三资企业的直接引导和管理外,更基本的选择还在于大力扶持我国的国内企业。做这种选择,并不是因为我国国内企业是中国人拥有或控制,外国企业是外国控制等民族感情或心理方面的原因,而是基于经济上的考虑。当地企业,作为追求自我利益的独立经济主体与跨国公司没有什么差别,它们在生产进口替代品,供应当地市场上,与生产性跨国公司直接竞争,在提供生产技术,设备,经营管理方法上直接与专业性跨国公司相竞争。但是,当地企业身处当地环境,受当地要素投入、消费、需求结构影响,从而生产技术、产品选择更适合当地资源结构的事实,决定了它们的自身利益更多地和当地政府的经济发展及产业培育目标相一致。这也决定了它们比进行全球一体化经营,追求全球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目标的跨国公司更能促进当地产业的成长。因此,引进外资只是我们扶持、发展国内企业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相反,这应是我国引进外资战略以及判断外资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基本立足点。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1996,1997。

宋小红(1997),《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成长》南开大学博士论文。

柴瑜(1996),《外国直接投资对拉美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比较研究》南开大学博士论文。

Jenkins,Rhy (1990),"Comparing foreign subsidiaries andlocal firms in LDCs: theoretical issues and

empiricalevidence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26 (Jan.1990).

Lall,Sanjaya(ed) (1993),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economic development,UN

library

on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Vol.3.

Lall,Sanjaya & Paul Steeten (1978),Foreign investment,transnational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Macmillan PreSSLTD.

标签:;  ;  ;  ;  ;  ;  ;  ;  ;  ;  

外资企业对我国产业结构效益影响的实证研究_三资企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