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少阴咽痛浅析论文_范增慧1,李小会2(通讯作者)

《伤寒论》少阴咽痛浅析论文_范增慧1,李小会2(通讯作者)

范增慧1 李小会2(通讯作者)

(1陕西中医药大学 陕西咸阳 712046)

(2陕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陕西咸阳 712000)

【摘要】仲景在《内经》咽痛的论治基础上承前启后,以六经辨证为基础重点从少阴辨治咽痛。本文主要从少阴病篇浅析咽痛的诊疗,探讨古方新用,为咽痛的辨证思路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关键词】《伤寒论》;少阴;咽痛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1-0325-02

1.咽痛的中西医论述

咽痛中医学称之为“喉痹”。咽喉素有“肺胃门户”之称,它沟通内外,是少阴枢机之所在。对于咽痛的论述,中医早在《黄帝内经》时期已有如下描述:“足少阴之络,循咽喉,通舌本。”把咽痛归于少阴病中,并分为寒、热、虚、实四类。为何少阴病易出现咽痛症状呢?这与少阴经脉的循行及少阴所涉及的脏腑的生理病理息息相关。手少阴心经的别支循食道挟咽喉;足少阴肾经从肺出,循咽喉抵达舌根。因此仲景从着重从少阴辨证,以寒热为纲为咽喉疾病的诊治开创了独特的思路。

2.少阴咽痛寒热各异

2.1 虚热咽痛

少阴病得之,咽喉疼痛,大便下利,兼见心烦、胸满,其特征为咽喉干涩疼痛,过午更甚,局部黏膜红肿不甚,口干欲饮,咽部疼痛不甚常有异物感。太阴脾土素虚,加之少阴寒水上淫,清阳不升则降,出现下利;利久伤阴,阴亏内热不能制阳,虚火熏灼加阴伤咽喉失濡则咽痛。治疗方选猪肤汤以滋肾润肺,和中止利。方中猪肤甘润滋肾水润肺燥,性凉退虚热;白蜜性甘凉能滋阴润肺又可顾护中焦,津液得通,咽喉得润。本方为药食同源之方,制作简单,临床化的裁多用于慢性咽炎、慢性喉炎的治疗与调养,肺肾阴虚型音哑、失音以及虚火牙痛均可治疗。临证治疗失音者,可加入质润甘寒的鸡蛋清;若火盛者加滋阴润肺的百合、麦冬、地骨皮。

2.2 客热咽痛

《伤寒论》311条文中得少阴病已有二三日,出现咽痛可服甘草汤,服后不愈再服桔梗汤。少阴病二三日疾病初起,病程较短,然而已出现咽痛症状,说明病由传经而来。咽痛程度当不重,初期微泛红色,肿势较轻,舌红苔薄微黄,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药后不愈,邪深热重,毒热郁肺,肺气失宣致肺痈,此时咽痛并吐腥臭浊沫,久则吐脓。病性属上热下寒。初期疾病较轻仲景仅用一味生甘草方可收效。甘草汤证为少阴水旺,少阴心火与少阳胆火不能正常下降,郁热抟结于上,是以咽痛。甘草又称“国老”,味甘,生用清热解毒功效强,又可利咽喉[1]。服后不愈,病情加重是为客热不去,肺窍失利,气道壅闭用桔梗汤宣肺利咽。方中桔梗能利胸膈而畅咽喉。陈修园认为,桔梗可使火气不“壅遏于会厌狭隘之地”,用之亦有开郁散结之意[2]。桔梗汤临床应用广泛,后世在其基础上创自甘桔汤成为辨治咽喉病的通用方,有通治咽喉口舌诸病之说。但火毒上升导致咽痛,治疗应降气泻火,生甘草可泻火毋庸置疑。桔梗味辛,升提之性引火上行,有助火之势,可加重咽喉壅滞当避免使用。因此医者临证应善于辨别,在实践中广泛积累经验,切记勿乱堆砌,夹杂使用。

2.3 痰热咽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少阴病,咽喉肿痛,溃烂生疮,语声难出者,苦酒汤主之。”此乃《伤寒论》312条所言,此证咽部焮红,漫肿溃烂,局部干燥疼痛剧烈,有烧灼感,咳痰黄稠,舌红苔黄或腻,脉滑数。邪热郁蒸灼伤咽喉则咽痛;邪热与痰浊内蕴,气血壅滞,正邪交争则咽部生疮;邪热痰浊阻塞气道,气郁血阻声门不利,加局部肿胀较甚以致语言难出。其病机为邪热痰浊痹阻咽喉,火毒郁结。治疗方选苦酒汤,方中米醋酸敛苦泄,敛疮解毒,散瘀消肿止痛;半夏辛燥体滑,散结消肿,涤痰开喉痹;半夏配苦酒增强劫痰敛疮之效。鸡蛋清甘寒滋润,滋阴润燥,利咽开音,清热解毒。与半夏配伍开窍而不耗津液。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该方特别注明服用时“少少含咽之”,其目的是提高口咽局部药物浓度提高治疗作用。

2.4 客寒咽痛

《伤寒论》313条仅用六字来表半夏散及汤的适应症,其言“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其咽痛特点为咽痛较甚,微肿,喉底色淡而润,或伴恶寒发热。若痰涎较甚,可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舌苔白腻,脉浮紧或滑。方中半夏辛温,其走散之势能发表开郁,外用可消肿止痛;桂枝驱表邪散风寒,使少阴之邪逆行经脉出肌表。甘草调和诸要并能利咽。三药合用适用于寒邪痰湿郁阻的咽痛证。此方妙在从太阳开发,使邪从外解。陈亦人说:“半夏散及汤,药用半夏桂枝甘草,乃是通阳散寒祛痰利咽,与少阴何涉?于咽痛中提出,亦是为了鉴别,提示咽痛并非都是热证,也有寒证[3]。”

2.5 虚寒咽痛

《伤寒论》“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当咽痛而复吐利。”该条文中紧脉和汗出颇似太阳伤寒的主脉。众人皆知少阴病基础脉是微细脉,上条此文中言寸关尺三部脉俱紧,则知为变脉,正反映了少阴阴寒内盛的病机。少阴里证则应是沈紧脉,应与太阳伤寒表证的浮紧脉相鉴别。少阴病不应有汗,此处反汗出说明阳气虚阴寒盛的病机,阳气失去其顾护肌表的功能;咽痛是肾阳亏虚,温煦失司,加虚阳上浮循经上犯咽喉作痛。此咽痛特点为咽喉微肿不适,色淡白,证属阳气衰微,内盛之阴寒逼迫虚阳外亡,虚阳循经上扰阻滞于咽。根具病机治疗应破阴散寒,回阳救逆,方可选四逆汤类治疗。

3.后世影响

仲景开咽喉疾病从少阴论治之先河,后世医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临床咽喉疾病的治疗中多从脏腑辨证。咽痛虽病在咽喉,然其作为经脉交汇枢纽,通过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紧密相连,咽痛之证无不内关脏腑。其辨证关键主要在脾、胃、肺、肾。脾胃尤为重要,脾升清阳从喉出,胃降浊阴从咽下,脾胃阴阳的升降失常,导致气机升降紊乱,尤如交通枢纽被堵。《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明确指出脾胃有热循经上炎导致咽喉肿痛。陈文道认为慢性咽炎与脾虚失运,津液不能上呈,濡润咽喉有关,立法培土健脾治疗。临床上可选养阴清肺汤治疗。肾中元气是发声源泉,肾气虚则音哑咽痛;肾藏精,咽喉得肾精濡养则生理功能正常不为邪犯,反之肾水亏虚,咽喉失濡,不荣则通。明赵献可《医贯》中选用六味地黄加大剂量门冬、五味作汤服调治咽喉病;又有房室过度导致肾阳虚,阳虚无根之火客咽作痛,本证采用上病疗下法方选八味肾气丸治疗。脏腑功能失调循经上扰引发咽痛,因此脏腑病位的确立以及脏腑气血、阴阳、虚实、寒热的变化在咽痛的辨证中至关重要。

4.总结

疾病轻重缓急及病情发展趋势具体选方用药,热邪致病初起用甘草汤,病情较重用桔梗汤,疾病进一步发展较为危重选用苦酒汤,病至后期邪去正衰此时需加强调养,用猪肤汤补益被耗伤的正气方能康复。寒邪为患初期客寒加痰浊为病方用半夏散及汤,病至后期肾阳受损虚寒为患,可选用姜、附等温阳药调治。少阴病多见咽喉病变,作为少阴病的一个常见症状,咽痛是病之标而非本,我们在临证时应抓住少阴病热化寒化的基本病机,治疗上或清解或温润,不可用苦寒之折药物,以免伤正,诸证百出。临证选药大有学问,为医者应当熟读经典、精研医理,继承创新。

【参考文献】

[1]黄元御.黄元御医学全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037,762.

[2]林慧光.陈修园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20.

[3]陈亦人.伤寒论求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06.

作者简介:范增慧(1992-),女,陕西中医药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经方辨治肾脏疾病.

通讯作者:李小会(1960-),女,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经方辨治肾脏疾病.

论文作者:范增慧1,李小会2(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7月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3

标签:;  ;  ;  ;  ;  ;  ;  ;  

《伤寒论》少阴咽痛浅析论文_范增慧1,李小会2(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