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学生课堂心理的调控_最近发展区论文

化学教学中学生课堂心理的调控_最近发展区论文

化学教学中学生课堂心理的调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课堂论文,化学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获取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在化学课堂学习中的心理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抑制和化解学生学习心态中的消极因素,把学生带入和谐、自然、轻松、愉快的学习境界,既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化学知识,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情感。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心理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当学生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在化学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引发学生的求知心理,从而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之中。

例如,在《磷》一节教学中,笔者先给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士兵侦察到德国有一个地方贮藏有大量的弹药,如何毁掉这些弹药呢?英国有一个侦察小分队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他们在老鼠的身上涂一种溶液,让老鼠从下水道钻进这个弹药库,不久,火光冲天,弹药库爆炸了!请问同学们:“他们在老鼠身上涂的是哪种溶液呢?它为什么可使弹药库爆炸呢?”

学生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但大多数说不到“点子”上,教师就顺势进行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教育并引入新课,再在新课中结合“白磷在CS[,2]中的溶解性、白磷与O[,2]反应的性质”,让学生探究:他们在老鼠身上涂的是哪种溶液呢?它为什么可使弹药库爆炸呢?这样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心理,而学生的求知心理一旦被引发出来,就会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这种动机是学生学习的有利保证。

二、适当引导,调整学生的焦虑心理

焦虑是学习者在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种忧虑心理倾向。焦虑程度过强或过弱都会产生破坏作用,都会抑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取得最佳效果的焦虑程度应是适当的。

一方面,要防止学生焦虑程度过弱。教师要抑制学生的依赖心理,不要一讲到底,要在课堂上不断地制造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责任感,如角色刺激、抢答赛等。在《硫酸》一节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分小组比赛:现有两瓶试剂,已知一瓶为浓H[,2]SO[,4],一瓶为稀H[,2]SO[,4],请用多种方法区别它们,看哪个小组提供的方法多且新颖。这时,即使那些平时有依赖思想的学生,也都能聚精会神地投入到紧张的思考中去,在思考中进发出“智慧”的火花。

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学生焦虑程度过强。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峰期。他们敏感,自尊心强,很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希望自己的言行能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肯定。这种心理表现在课堂上害怕发言,怕说得不好影响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中的形象。不少学生说:“本来有些想法,但不全面,不完整,可一站起来,心里就着急,脑子里一下子什么也没有了。”少数学生说:“真怕点到我头上。”上述心理是焦虑程度过强的表现,它也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调整的方法是抑制学生过度的焦虑。具体的做法是:(1)保证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心理上的足够准备。(2)调整课堂教学,点拨学生思维,助其成功。教师可点拨学生思维,助其成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成功带给他们更多的自信、自尊。但教师义要注意不能包办代替,在点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甘油的性质时,教师可联系日常生活向学生提问:“我们现在使用的粉笔是无尘粉笔,它可以有效地防止粉尘的产生,那么它为什么可以防止粉尘的产生呢?”对这一问题,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思考后,还是想不出来,这时教师可稍作点拨:“打扫教室时,我们为什么常常在地面上洒点水?”“为了防止产生灰尘。”此话一出口,不少同学从“加点水可以防止灰尘”得到启发,悟出了“甘油具有吸湿性,因此粉笔中加入甘油可以防止粉尘的产生。”

三、改变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期待心理

在课堂上,学生往往怀有一种期待心理:希望教师不要老用一套教学方式,即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适时改变教学方式。

例如,学生在学习《卤素》一章时,对“食盐中是否真的加有碘”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于是笔者将全班同学分成5个小组,事先让学生讨论需要了解的信息是什么,主要途径是网上主题词检索和查阅学校的图书资料,然后让学生交流、互相启发、补充扩展他们取得的信息,尤其要弄清以下问题:(1)“食盐中加碘”是加入何种化学物质;(2)“食盐中碘的含量”的测定方法;(3)“食盐中碘的含量”的卫生标准;(4)碘与人体健康;(5)人类补碘的途径。然后组织学生实验,测定食盐中碘的含量,并与卫生标准比较。最后让学生交流他们所测结果及他们所发现的问题,并让学生分工写出实验报告和小论文。

由于这一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于是笔者采用了让他们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最近发展区”,维持学生的探求心理

“最近发展区”是为揭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的规律而提出的。教学实践证明:难度太高或难度太低,学生都会丧失探究心理;只有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维持学生的探究心理,进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市场上出售的“热敷袋”其主要成分为铁屑、碳粉、木屑和少量氯化钠、水等。热敷袋启用之前用塑料袋使其与空气隔绝,启用时打开塑料袋轻轻揉搓就会放出热量,使用完后,会发现有大量铁锈存在。请回答(1)轻轻揉搓“热敷袋”时为什么能放出热量?(2)上述过程中产生大量铁锈,请说明铁锈是如何生成的?该题是笔者紧密联系日常生活进行“原电池原理的应用”教学中的一道例题。考虑到该题“知识和能力落差”大,笔者在教学中将这一问题逐步分解成如下一些“台阶”:

(1)提问:“碳粉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加入NaCl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碳粉、铁屑和少量氯化钠、水一起构成原电池,碳粉充当原电池的正极,加入NaCl的主要作用是形成电解质溶液。”

(2)进一步提问:“热敷袋产生的热量来源是什么?”学生回答:“化学反应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3)写出上述原电池中正、负极所发生的电极反应式:

学生:负极2Fe-4e[-]=2Fe[2+]

正极O[,2]+2H[,2]O+4e[-]=4OH[-]

(4)写出上述原电池中发生的总反应方程式:

学生:2Fe+O[,2]+2H[,2]O=2Fe(OH)[,2]

(5)提问:“生成的Fe(OH)[2]在空气中会不会发生变化?”学生问答:“会变化,Fe(OH)[,2]会变成Fe(OH)[,3]”。

(6)提问:“Fe(OH)[,3]在上题条件下会变成什么物质?”学生回答:“Fe(OH)[,3]会转化为铁锈。”

怎样才能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呢?教师首先要通过学生的作业、测试或教学经验等多种途径,分析哪些化学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哪些能力已经形成?再根据教学要求,编选出一系列实用的问题作为台阶,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使每一个问题难度都落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维持学生的探究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设计教学空白,激发学生的创造心理

所谓教学空白,就是教师在施教中未曾实说或未曾明说而让学生思考、想象的部分。学生在面对一种不完善而有缺陷或有空白的刺激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求改变它们并使之完满的心理,从而对其加以填补。因此,教师在施教中应精心设计教学空白,激发学生的创造心理,使学生在创造中寻找乐趣,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化学教学中,一个巧妙的空白,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奔腾向前,有所发现或创造。例如,在教完“CH[,4]的存在、CH[,4]与O[,2]反应的性质”后,笔者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提出:已知某下水道因一天然气管道发生泄露而存在部分CH[,4],现要检查这一下水道中的气体是否在爆炸极限内,以便有利于采取进一步处理。那么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这一下水道中的气体是否在爆炸极限内?首先教师不予回答或做任何提示。面对“悬”而一时难“决”的教学空白,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填补”,纷纷提出自己的思考:

(1)直接点火,看是否在爆炸极限内?

(2)用试管直接去收集气体,再用拇指堵住试管,移到安全地方后接近酒精灯火焰,看是否在爆炸极限内?

(3)先把一个装满水的试管伸入下水道,在下水道中把水倒掉,下水道中的气体自然进入试管,再用拇指堵住试管,移到安全地方后接近酒精灯火焰,看是否在爆炸极限内?

最后,师生讨论得出:方法(1)用直接点火的办法,如果气体在爆炸极限内,后果将不堪设想,该方法显然应抛弃;方法(2)用试管直接去收集气体,由于试管中存在空气,这样收集的气体不可能保证与下水道中的气体成分相同,该方法也应抛弃;方法(3)正确,把“排水法”收集气体创造性地用于日常生活实践。

总之,化学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艺术,调控学生课堂心理,给学生一个轻松、愉悦又富于探究的氛围,使学生乐学,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标签:;  ;  

化学教学中学生课堂心理的调控_最近发展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